“ 最近气温持续飙升,医院里又开始接收因高温中暑的患者了。”这是医生在最近的一次门诊中说的。每到三伏天,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因高温引发的中暑和热射病的案例也随之增多。
特别是一些体质较弱的老年人和儿童,更容易受到热浪的侵袭。而令人震惊的是,除了老年人和特殊人群外,许多年轻人也未能避免中暑的风险。
原因往往是他们在高温天气下忽视了自己身体的警告信号,做出了一些看似普通,但却非常危险的行为。医生反复提醒, 三伏天宁愿在家看电视,也千万别做三件事,这些行为,往往是致命的隐患。

第一个需要避免的行为是太阳底下猛锻炼。随着健身潮流的盛行,越来越多人把健身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进入夏季,天气炎热时,许多人会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户外锻炼,认为这既能强身健体,又能消耗脂肪。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特别是对于那些平时就有些身体基础的人,在极端高温下锻炼,容易导致身体过度劳累、体温升高,进而引发中暑。
太阳底下的猛烈阳光,不仅会让人出汗过多,还会使得体内的水分迅速流失。在高温环境下,人体的自然散热机制会失灵,体温无法通过出汗得到有效调节,导致体温不断升高。

运动时,肌肉产生的热量加上外界的高温,会让体温上升至危险水平,从而引发中暑等热射病的症状。而且,许多锻炼者并不关注补充水分,过度运动导致的脱水状态,往往加剧了中暑的风险。
即便在天气稍微凉快的时段进行锻炼, 如果不注意补水、适当休息,依然可能让身体处于过载状态,导致严重的后果。
为了避免这一危险,专家建议,炎热天气下,最好选择在室内空调环境下进行锻炼,或者选择晨跑和傍晚进行低强度的运动。

如果一定要在户外锻炼,要确保补充足够的水分,佩戴遮阳帽,避免在太阳最强烈的时段进行高强度运动。此外,要避免过度劳累,在锻炼时,若感到头晕、恶心等不适,应即刻停下,寻觅阴凉处休憩,且及时补充水分。
需要避免的行为是午后顶着烈日出门买菜。很多家庭主妇在三伏天依旧有外出采购的习惯,尤其是中午时段,正值气温最高时,外出购物或做其他家务事常常会暴露在高温下。
中午的阳光十分强烈,空气温度升高,紫外线强度也达到最高峰,人在这种环境下,尤其是步行外出,极易产生中暑等问题。

更何况, 烈日下的长时间暴露,还会引发脱水、疲劳等症状,使得体内循环系统负担加重。
数据显示,夏季中暑的高发时段集中在下午1点至3点,这段时间正是太阳最猛烈的时候。如果此时外出,体温和环境温度之间的差异会让身体感受到极大的压力。
对于老年人、儿童以及体力较弱的成人而言,顶着烈日出门采购,不仅让自己面临中暑的风险,长期这样还会损伤皮肤,增加皮肤癌等疾病的发生率。 为规避这种情况,医生建议外出采购时尽量选择清晨或傍晚,避开正午时分的高温。

若必须外出,需身着宽松透气的衣物,佩戴遮阳帽,涂抹防晒霜,且准备充足饮用水,切忌在烈日下长时间逗留。
需要避免的行为是整天躲空调屋不开窗。随着天气的升温,空调成为了许多人度过三伏天的重要“武器”。
的确,空调带来凉爽的环境能够缓解身体的不适, 但如果整天呆在空调房里而不通风,往往会导致空气不流通,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空气中的湿度过高,长此以往,不仅对身体健康不利,反而容易引发一些健康问题,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和皮肤问题。

长期待在空调房里,尤其是在关闭窗户、不通风的环境下,可能会让人体的适应能力变差,导致对外界温度的耐受力减弱。当走出空调房,面对高温时,身体需要短时间适应外部环境的温度变化,容易出现不适反应,甚至是中暑。
儿童与老人对气温的适应能力尤差,长时间处于封闭空调房内,易出现身体不适,致使身体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也随之增加。
为了避免这一情况,专家建议,在空调房里要适时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空调温度不宜设置得过低,一般维持在26°C左右为宜。

在空调房中,也应避免长时间待在一个地方,适时起来活动,保持良好的体态和新陈代谢,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定时进行短时间的户外活动,让身体适应自然温度,增强体温调节能力。
最重要的是,空调环境下的湿度过低可能会引发皮肤干燥,因此要保持适当的湿度,必要时可以使用加湿器。
三伏天,每年气温最为酷热的时期,亦是中暑与热射病最易发生之时。为了避免高温对身体造成伤害,医生反复提醒,在此期间,宁愿在室内看电视,也别做三件事:太阳下猛锻炼、顶着烈日出门买菜、整天躲空调屋不开窗。

通过避免这些不当的行为,大家不仅能够有效防止中暑,还能保持身体的健康和舒适。三伏天,虽然高温令人不适,但只要做好防护措施,就能平安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