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红楼梦:对别人再好,不如对别人有用[4P] --]

武当休闲山庄 -> 四大名著 -> 红楼梦:对别人再好,不如对别人有用[4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25-08-31 11:46

经过社会的毒打后,就会明白,你再善良、再道德高尚,在别人眼里,都没有用。
但是,如果你对别人有用,你什么都不需要做,就会有人上赶着来找你、对你好。

如果你的有用是稀缺的,那上赶着来巴结你你的人就会有很多,你会发现,这个社会上的人都很和善。
如果你的有用足以改变他人的命运,那你只需要一个眼神,可能你的梦想就都能实现了,这个时候,你哪里需要对别人好,哪里需要什么道德、品质、善良,你只需要释放一点善意,或者给对方一点可能性,对方就会以能有机会服务你为荣了,甚至能和你吃一顿饭、说几句话、攀上关系都觉得光彩了。
所以,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要关注的核心是:你有没有用,有多大的用,你的价值几何,这价值的稀缺程度,这价值能否改变他人的命运。
其他的一切都是浮云。
《红楼梦》里到处都是这样的例子。

就像贾雨村,原本是个落魄之家的读书人,连进京赴考的路费钱也没有,幸而得甄士隐的帮助,得以进京考取了功名,进入了官场,但是一个小过错就能让他得罪上司被打回原形。
再次跌落的贾雨村学聪明了,他开始找门路寻求抱大腿,找准机会进了钦点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宅邸,做了林家小姐林黛玉的家庭教师。于是,才有他后来护送黛玉进京,又攀附上贾府、王府,日后官运亨通的上升之路。
这时候,为啥他的上司不收拾他了呢?因为他有后台了,因为他对外的身份已经是四大家族的代言人之一了,他不再是贾雨村,而是和四大家族利益捆绑的可利用、也可撬动更大资源的话事人了。
四大家族的门生故吏多了去了,为啥只有贾雨村能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而且当到一品大员?因为贾雨村不仅个人才学高、能力强,他也能真的为四大家族解决问题,对于林如海来说,他算是林黛玉的另一个监护人;对于薛家,薛蟠能从人命官司里安全脱身,那是他的功劳;贾赦不方便做的事,他冲到前面;林如海去世后,也是因为他这个应天府的保驾护航,贾琏才能顺利接手了林家的产业,为元妃省亲解决了经济问题。

为四大家族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林家、贾府、王府对贾雨村的每一次投资,都能收获丰厚的回报,这才是他能借势这些这些大族的根本原因,这才是最有效和紧密的关系,核心就是自己对对方有用。
所以,什么跪舔、情绪价值之类,都只能算小儿科,对别人再好,不如对别人有用,这才是想要别人投资和押注你的重点。
想从大家族身上捞好处的人很多,远有八竿子打不着的穷亲戚,像刘姥姥这样的,用乞讨和给足情绪价值的方式,也能捞几两银子;近有宗族的贫家弟子,贾芸、贾芹这样的。他们虽也有不同程度的达到了目的,但是,在利用大家族资源上,归根到底还是自己的能力有多大,自己对对方能有什么用。
自己价值大,不需要跪舔,对方会主动给你,自己价值小甚至没有价值,那对方所给的只能是施舍了。


姜谷粉丝 2025-09-27 16:38
《红楼梦》中的价值社交哲学:实用性优先的生存法则
《红楼梦》通过众多人物的命运沉浮,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现实逻辑: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有用性”往往比单纯的“善意”更能决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这种价值导向不仅体现在官场与家族的权力博弈中,也渗透在日常人际互动的底层逻辑里。

贾雨村的逆袭:从“落魄书生”到“权力枢纽”的价值觉醒
贾雨村的人生轨迹是“实用性价值”的典型案例。他的两次崛起均依赖于对自身“有用性”的精准定位:

初次跌落与反思:早年因才华获得甄士隐资助而入仕,却因不懂权力规则被罢官。这让他意识到,单纯的才学无法对抗系统性风险,必须成为“被需要的资源”1。
二次崛起的关键跳板:通过担任林黛玉的家庭教师,贾雨村成功绑定林如海、贾府等核心利益集团。他不仅是黛玉的监护人,更成为四大家族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人”——为薛蟠脱罪、替贾赦强夺石呆子扇子、协助贾琏处理林如海后事等,最终从“边缘人”升级为利益共同体的“代言人”,官至一品大员1。
价值本质的转变:此时的贾雨村已不再是独立个体,而是**“可利用、可撬动资源”的符号**。上司不再打压他,并非因为其道德提升,而是忌惮其背后的家族势力与实际效用1。
社交关系的本质:利益交换高于情感付出
《红楼梦》的人际关系网络中,“有用性”是维系关系的核心纽带,这一逻辑在现实社会中同样适用:

主动示好的廉价性:无论是甄士隐对贾雨村的早期资助,还是生活中“掏心掏肺”的友情,若缺乏持续的价值输出,最终可能沦为“无效社交”。正如现代社交观察所示:“热情主动的示好易被当作低价值标签,一旦停止付出,关系便会断裂”2。
稀缺价值的吸引力:当个体拥有不可替代的能力(如贾雨村的才学与执行力),或能链接核心资源(如四大家族的背景),便会自然成为“被巴结”的对象。此时,“释放一点善意即可收获超额回报”,甚至无需刻意经营关系1。
人性的现实性:刘震云曾言“人活到50岁就会知道,对别人再好不如对别人有用”,这与杨绛“人性因利益而善,因无用而自私”的观点高度契合。《红楼梦》中四大家族对贾雨村的扶持、贾府对赖大等管家的倚重,本质上都是**“利益互换”的理性选择**5。
超越“善恶二元论”:实用性价值的现代启示
从《红楼梦》的案例到现实社会,“有用性”并非否定善良,而是强调价值创造的优先级:

提升自身不可替代性:贾雨村的成功证明,“才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个体价值的基石。在现代职场中,掌握稀缺技能、积累核心资源,远比“讨好他人”更能获得尊重15。
警惕“无效善良”的陷阱:过度强调“道德高尚”而忽视自我成长,可能陷入“付出被视为讨好”的困境。正如搜索结果所言:“没有实力时,善良是廉价的;实力强大时,责难也会被视为鼓励”5。
平衡价值与人性:实用性价值并非功利主义的极端,而是成熟社会关系的理性基础。贾雨村的悲剧在于过度依附权力、丧失底线,但若能在“有用”与“有德”之间找到平衡,便能实现可持续的人际共赢。
《红楼梦》以文学笔法揭示的社交真相,本质上是对人性规律的深刻洞察:在资源有限的世界中,个体的“有用性”是立足的根本,而善良与道德,唯有依附于实力,才能真正闪耀价值。


查看完整版本: [-- 红楼梦:对别人再好,不如对别人有用[4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