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红楼梦:跛足道人为何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10P] --]

武当休闲山庄 -> 四大名著 -> 红楼梦:跛足道人为何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10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25-09-19 10:56

跛足道人所说的“好便是了,了便是好”,是《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的核心警句。这句话蕴含了全书深刻的哲学思想,是理解《红楼梦》主题的一把钥匙。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结合它出现的语境——《好了歌》。一、原文与语境
跛足道人在甄士隐家破人亡、走投无路之时出现,口念《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甄士隐听后,顿时彻悟,并为这首歌做了精彩的注解(《好了歌注》),最后说一声“走罢!”,便同疯道人飘然而去。

二、“好”与“了”的含义
在这句话中,“好” 和 “了” 都是双关语,各有两层含义:
1、“好” (hǎo):
第一层:指世俗意义上的“美好”、“幸福”的东西,即功名、金银、娇妻、儿孙。
第二层:指道教修行追求的“圆满”、“超脱”的境界,即“成仙得道”的“好”。
2、“了” (liǎo):
第一层:指“完结”、“终结”、“放下”。即功名没了、金银没了、生命没了(眼闭了)。
第二层:指“彻悟”、“了却”、“解脱”。即了却尘缘,得到精神上的大自在。

三、“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深层含义
这句话的核心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揭示了世俗欲望与超脱解脱之间的转化条件。
1、“好便是了” (追求世俗之“好”,必然导向终结之“了”)
这句话警告世人:你所拼命追逐的世俗之“好”(功名、财富、情爱),本质上都是虚幻、短暂、终将消亡(了) 的。
你越是执着于占有这些“好”,最终失去时的痛苦就越大(“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执着本身就是一种枷锁,它注定会带来“了”(终结)的结局。 从这个角度看,世俗的“好”本身就埋藏着“了”的种子。
2、“了便是好” (只有了却终结,才能得到真正之“好”)
这句话指出超脱的路径:只有当你真正看透、放下(“了”)对这些虚幻欲望的执着,了却这一切尘缘,你才能获得真正的、永恒的超脱和幸福(“好”),即达到“神仙”般的自在境界。
这里的“了”是一种主动的“放下”,而不是被动的“失去”。甄士隐正是在经历了女儿被拐、家宅被烧、投靠岳父受尽白眼的种种“被动了的”痛苦后,听到《好了歌》才主动地“了却” 尘缘,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解脱(“好”)。
简单来说,这句话的逻辑是:你之所以得不到真正永恒的幸福(神仙之“好”),是因为你忘不了、放不下那些终将消失的世俗之“好”。只有当你醒悟过来,认识到世俗之“好”终归是“了”,并主动放下它们,你才能“了却”烦恼,达到真正圆满的“好”。

四、这是全书的主题总纲
跛足道人的这句话和《好了歌》,为整部《红楼梦》定下了基调:
贾府的兴衰:赫赫扬扬的百年望族,最终“好”景不常,“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
宝黛的爱情:看似美好的木石前盟,最终“了”于黛玉泪尽而逝、宝玉出家为僧。
人物的命运:王熙凤一生追逐权力金钱(“好”),最后“了”于一场空叹“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作者曹雪芹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和故事,都在诠释这个“好”与“了”的哲学:人生的痛苦源于对“好”的执着,而解脱之道在于“了”的智慧。
因此,跛足道人这句话不仅是点化甄士隐的偈语,更是点明《红楼梦》全书核心思想的题眼。


姜谷粉丝 2025-09-27 17:18
“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哲学内涵与语境解读
“好便是了,了便是好”是《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在第一回点化甄士隐时提出的核心警句,其思想贯穿全书,是理解作品主题的关键。这句话以辩证思维揭示了世俗欲望与超脱解脱的关系,需结合具体语境与深层含义展开分析。

语句中的双重概念解析
“好”与“了”在句中均包含两层含义,二者相互转化:

“好”的双重指向
世俗层面:指功名、金银、娇妻、儿孙等世人追逐的“美好”事物。
超脱层面:指道教追求的“成仙得道”,即精神圆满与自由的境界。
“了”的双重指向
被动终结:指世俗之物的“完结”(如功名消散、生命终结)。
主动彻悟:指“了却尘缘”“放下执念”的精神解脱。
辩证关系:欲望与解脱的转化逻辑
“好便是了”:世俗之“好”的虚幻本质
道人警示世人:执着于功名、财富等世俗之“好”,终将因事物的短暂性走向“了”(终结)。例如“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揭示了贪欲必然导致痛苦的结局。
“了便是好”:超脱之“好”的实现路径
唯有主动“了却”执念,才能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甄士隐在经历家破人亡(被动“了”)后,通过《好了歌》彻悟,主动“了却”尘缘,最终随道人飘然而去,体现了从“了”到“好”的转化。
对《红楼梦》全书主题的隐喻与伏笔
这句话不仅是对甄士隐的点化,更奠定了全书“人生无常、世事虚幻”的基调,具体体现在:

个体命运的映射
甄士隐的觉醒:作为首位领悟此理的人物,他的结局暗示了“放下执念”是摆脱痛苦的唯一途径。
贾瑞的警示:贾瑞因沉迷风月(执着于“好”),不听道人“风月宝鉴”的告诫,最终走向毁灭,反面印证了“不了便不好”的逻辑。
家族兴衰的预言
贾府的“赫赫扬扬”最终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呼应了“好便是了”的哲理——世俗繁华本质是“梦幻泡影”,唯有“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的“了”,才是对“好”的终极解构。

宗教哲学与现实启示
道教思想的渗透
道人以“神仙好”隐喻超脱境界,批判世人因“忘不了”功名、儿孙而深陷轮回。这种“放下为乐”的思想与庄子“万物齐同”的哲学相通,强调精神自由高于物质追求。

对现代生活的警示
执念的代价:“若不了,便不好”提醒人们,对名利、情感的过度执着会导致无尽烦恼。
主动放下的智慧:道人指出“若要好,须是了”,即唯有主动审视欲望、了却尘缘,才能获得内心平静。
总结:作为全书“题眼”的深刻意义
“好便是了,了便是好”以极简语言浓缩了《红楼梦》的核心思想:世俗之“好”是“了”的起点,超脱之“好”是“了”的终点。它既是对个体命运的预言,也是对家族兴衰的总结,更是对人类永恒困境的哲学回应。正如道人所言,世人若能看透“好”与“了”的转化,便可得“大自在


查看完整版本: [-- 红楼梦:跛足道人为何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10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