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奶奶因失眠入院,下午手术,凌晨离世!医生:全因没做两检查[14P] --]

武当休闲山庄 -> 医疗保健 -> 奶奶因失眠入院,下午手术,凌晨离世!医生:全因没做两检查[14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25-09-24 08:45

很多人以为失眠只是小问题,吃点药就能解决,但有时背后的病根并不简单。近些年,因为“失眠”送医,最终却发现是其他疾病的情况越来越多,尤其在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

前不久,一位68岁的老奶奶就是典型例子,原本是因为失眠严重才被家人带去医院,医生初步判断是焦虑症或植物神经紊乱,于是安排了常规治疗,但谁也没想到,当天下午就做了一场小手术,结果没撑到第二天凌晨,人就走了。
这种突然的变化让家属完全无法接受,主治医生也是满脸遗憾,说实话,如果早做两项关键检查,或许结局能完全不同。

其实,失眠不只是“睡不着”这么简单。
在医学上,它常常是一种信号。
尤其是在老年人群里,很多严重的器质性疾病最开始就是通过睡眠问题表现出来的。
医生指出,尤其是两种病——心衰和慢性肾功能减退,早期症状都可以表现为长期难以入眠,夜间易醒,伴随乏力或白天嗜睡等情况。
然而因为症状看着不重,患者自己不重视,医生也可能误判成神经类的问题,从而错失最佳干预时间。

首先要说的第一种检查是心功能相关筛查,尤其是心电图、心肌酶和BNP(B型钠尿肽)等项目。
这类指标可以帮助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隐性心衰或心肌损伤的风险。
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群中,隐性心衰发生率超过12%,而这类患者常常表现为“晚上睡不好”,但一查并没有胸闷心痛等典型表现,所以容易被忽视。
殊不知,一旦进入急性心功能不全状态,尤其是老年人,即使再小的手术也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再者就是肾功能方面的检查,特别是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尿微量蛋白。
这两个指标比常规的肌酐、尿素氮更敏感,尤其在早期肾功能下降时,它们比传统检测要早发现问题三到六个月左右。
慢性肾功能下降的病人,经常会出现“躺着累”“睡着又醒”的状态,因为体内代谢废物无法有效排出,会影响神经系统和脑部睡眠中枢的正常运作。
而很多老年人长期忽略体检,不知道自己肾功能早已亮红灯,这时候用一些镇静类药物反而会加剧代谢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这位奶奶的具体情况就是这样的。
当天下午的手术其实只是一个腹腔镜下的胆囊息肉摘除,属于常规操作。术前简单做了心电图,显示轻度ST改变,被认为属于年龄因素,未引起警觉。
然而术后两小时,她出现了频繁呕吐,随后突发呼吸急促,抢救无效。
当医生回头复盘时,才发现她术前根本没有做心肌酶和BNP,也没测肾小球滤过率。
后续推断极有可能是术中麻醉引发心衰失代偿,肾功能本就差,代谢不掉药物,才加速全身衰竭。

其实在笔者看来,这类问题并非个例。
在我们周围,有多少老人明明每天说自己睡不好、老醒、白天累得不行,却没去做过心脏和肾脏功能的检查?他们也许就差一次细致检查就能避免日后的大风险。
临床数据也说明这点,在一项针对670名失眠老年人的随访研究中发现,有32.7%的人在六个月内被查出存在慢性心衰或慢性肾病,仅有不到一半的人是在第一时间被医生警觉并安排检查的。
剩下那一半,或因经济问题,或因误判错过了最佳处理窗口。

此外,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地方,那就是老年人手术前评估体系的问题。
现在很多医院为节省时间,会将老年患者安排到所谓“日间手术”或者“快速康复通道”,检查项目大幅简化。
但事实上,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在高龄患者身上并不合适。
老人身体代谢能力差,尤其是对麻醉和术后恢复的承受能力远不如年轻人。
没有全面评估,哪怕是“微创手术”,都可能变成致命诱因。

那怎么办?
医生强调,遇到老年人失眠,不能直接就归因于神经或者心理问题,一定要结合基础病做深入分析。
尤其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加做两项关键检测:一个是心功能全项,特别是BNP和超声心动图,另一个是肾功能专项,包括eGFR和尿蛋白电泳。
虽然这两项加起来多花个几百块,但比起后面突发的抢救和悲剧,完全值得。

说到底,医疗最重要的是“防而不是治”。
尤其在慢病和老年人相关问题上,早发现比什么都强。
现在很多人都习惯于等症状明显了再去医院,殊不知有些病一旦症状明显,已经到了晚期。
失眠虽然常见,但若是持续时间长、频率高、影响生活,特别是伴随体力下降、反应变慢、容易喘等问题,那绝对不能轻视。
总的来说,这件事带来的警醒不仅仅是医学层面,也在于家庭观念上。
老人有病,家属要多听、多看,多帮他们争取一次全面体检的机会,而不是简单安慰说“年纪大了睡不好很正常”。
殊不知,正是这些“正常”,背后藏着不正常的风险。

医生也不是万能的,在接诊时时间有限,了解不深入的情况太多,真正能做的,是患者和家属自己提高警觉。
毕竟,有时候,多做一个检查,就多一份活下来的希望。

jjybzxw 2025-09-24 11:45
失眠背后的健康隐患

很多人认为失眠只是小问题,吃点药就能解决,但事实上,失眠有时可能是其他严重疾病的早期信号,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最近,一位68岁的老奶奶因严重失眠被家人送医,医生初步判断为焦虑症或植物神经紊乱,安排了常规治疗。然而,当天下午她进行了一场小手术后,却在凌晨不幸去世。这种突然的变化让家属无法接受,医生也感到遗憾。如果早做两项关键检查,或许结局会完全不同。

失眠的复杂性

在医学上,失眠常常是一种信号,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很多严重的器质性疾病最开始就是通过睡眠问题表现出来的。医生指出,尤其是心衰和慢性肾功能减退,早期症状可以表现为长期难以入眠、夜间易醒、伴随乏力或白天嗜睡等情况。然而,由于这些症状看似不重,患者自己不重视,医生也可能误判为神经类问题,从而错失最佳干预时间。

关键检查:心功能和肾功能

1. 心功能相关筛查:
   - 心电图:可以检测心脏的电活动,发现异常。
   - 心肌酶:可以检测心肌损伤。
   - BNP(B型钠尿肽):可以评估心衰的风险。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隐性心衰或心肌损伤的风险。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群中,隐性心衰发生率超过12%,这类患者常常表现为“晚上睡不好”,但一查并没有胸闷心痛等典型表现,所以容易被忽视。

2. 肾功能相关筛查:
   - 肾小球滤过率(eGFR):比常规的肌酐、尿素氮更敏感。
   - 尿微量蛋白:在早期肾功能下降时更早发现问题。
   慢性肾功能下降的病人,经常会出现“躺着累”“睡着又醒”的状态,因为体内代谢废物无法有效排出,会影响神经系统和脑部睡眠中枢的正常运作。

老年人手术前评估的重要性

老年人身体代谢能力差,尤其是对麻醉和术后恢复的承受能力远不如年轻人。没有全面评估,哪怕是“微创手术”,都可能变成致命诱因。因此,老年人手术前的评估体系需要更加细致和全面。

家庭观念的转变

老人有病,家属要多听、多看,多帮他们争取一次全面体检的机会,而不是简单安慰说“年纪大了睡不好很正常”。殊不知,正是这些“正常”,背后藏着不正常的风险。

结论

医疗最重要的是“防而不是治”。尤其在慢病和老年人相关问题上,早发现比什么都强。失眠虽然常见,但若是持续时间长、频率高、影响生活,特别是伴随体力下降、反应变慢、容易喘等问题,那绝对不能轻视。总的来说,多做一个检查,就多一份活下来的希望。



查看完整版本: [-- 奶奶因失眠入院,下午手术,凌晨离世!医生:全因没做两检查[14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