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秦可卿的身世之谜,两条线索暴漏了秦可卿的亲生父母  [6P] --]

武当休闲山庄 -> 四大名著 -> 秦可卿的身世之谜,两条线索暴漏了秦可卿的亲生父母  [6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姜谷粉丝 2025-09-24 11:34
《红楼梦》的原名是《石头记》,准确地说,石头为传国玉玺,石即是史,红楼乃是作者悼亡对象“茗玉小姐”,这部书唤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评史即著书。


  若问书中讲的是何故事?很多人都会这样说:林黛玉与贾宝玉从小儿青梅竹马,两情相悦,薛宝钗横刀夺爱,导致林黛玉病死,贾宝玉出家,一出悲剧!
  秦可卿的身世之谜
  《红楼梦》薛宝钗被比作国色牡丹,林黛玉被比作天香芙蓉,秦可卿又是何许人,竟然兼钗黛之美?贾府的末世,又和秦可卿有啥关系呢?关于秦氏的出身,书中有两个线索。
  其一、秦可卿小名唤可儿,并非秦业亲生的女儿,而是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孩子。


《红楼梦》林黛玉生于末世,从小儿有不足之症,一直靠人参养荣丸来续命,“养荣”与“养生”二字,用异曲同工之妙。后文中,秦氏重病,吃的是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与林黛玉的人参养荣丸亦是同一味药。
  秦可卿的出处不是秦家,而是养生堂。我们再来看几个词:养生堂、养荣堂、荣国府、西堂。由此可知,秦可卿也好,林黛玉也罢,都与荣国府有关!
  秦业的官职是营缮郎,设云因情孽而缮此一书之意,可知秦家在书中的重要性。秦家与秦始皇相关,乃寓华夏之始,故荣国公为贾源,是天下源头之意。
  再结合贾政的姓名字号乃至于妻妾等诸多因素,可知荣国府亦非秦家,而是周汉,作者以周汉自比,故有养生堂抱养之说。
  其二、秦氏究竟不知系出何氏?她原是仙界掌管十二花容者,是惜花怡红之绛洞花王!诗曰: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本姓秦。


江南具体指哪里呢?有时指金陵,有时指姑苏,金陵和姑苏都有甄家,姑苏的黛玉、妙玉、香菱,在仙界太虚幻境的册子里都隶属金陵人士,奇奇怪怪之文。
  秦业和秦钟到底住在哪里呢?依据秦钟进贾府,与贾宝玉一起念书,并智能儿私逃进城找至秦钟家诸文,可知秦家分明住在京都,而非江南。
  想来家住江南之说,指的是秦可卿亲生父母的出处,而本姓秦之说,是自秦始皇以来之寓。原来,秦可卿和妙玉一样,都忘了自己原本的姓氏,她们与林黛玉的出处是一样的,本是林家、甄家,原型都是朱家。
  更衣与遗簪
  历来红学专家,都拿着一面偷窥镜,以为秦可卿在天香楼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最终因为遗落的簪子被暴露,羞愧自尽而死。却不知,更衣与遗簪原是两出戏,亦是怀金悼玉四个字,恰是一卷舆图换稿的画稿。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作者已然明明白白告诉读者,红楼之名,原是曲名,乃是一出戏。新制《红楼梦》十二支即是词曲、戏曲,当知《更衣》与《遗簪》亦是戏曲。
  《长生殿》第五出《禊游》,曲曰:“朱轮,碾破芳堤,遗珥坠簪,落花相衬”,此曲可名《遗簪》,簪落,是写发落,亦是花落,是林黛玉写《葬花吟》余韵。
  《长生殿》第十六出《舞盘》,曲曰:“罗襦矜解,微闻香泽,整顿衣裳重结束,一身飞上翠盘中。罗绮合花光,一朵红云自空漾”,此曲可名《更衣》。秦可卿房中有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杨贵妃上翠盘作掌中舞之前亦要更衣。
  最可笑的是,《长生殿》看似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处处都是唐明皇舍不得杨贵妃,各种睹物思人,各种花式追忆杨贵妃。其实不然。

  《长生殿》:“我那妃子呵,当初与你钗、盒定情,岂料遂为殉葬之物。欢娱不再,只这盒钗,怎不向人间守,翻教地下埋。”

  实际上,杨贵妃《长生殿·盟誓》一出,即《红楼梦》所言《乞巧》,杨贵妃的思慕对象却是胡人安禄山。秦可卿房里那个“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非常扎眼,作者写的是胡乱。


也就是说,《长生殿·禊游》即《遗簪》,说的是杨贵妃的三个姐姐(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奉诏随驾游幸曲江,在路上遗落了金簪,被安禄山捡到,隐喻安禄山后来造反之事。写的是杨贵妃一家与胡人安禄山祸国殃民的事情,不信你看《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不期我哥哥杨国忠看出破绽,奏准天子,封他为渔阳节度使,送上边庭。妾心中怀想,不能再见,好是烦恼人也。今日是七月七夕,牛女相会,人间乞巧令节。已曾吩咐宫娥,妾身乞巧一番。”

  总而言之,无论是更衣还是遗簪,其实写的都不是情情爱爱那点小事儿,而是借双人的感情纠葛写胡乱,写国破家亡。这才是《红楼梦》作者真正的格局所在。
  《红楼梦》秦可卿去世,心里惦记的事情,放不下的事情,可是世人脑子里想的那点男女之事?秦可卿连自己身后的荣辱都不关系好吧?她关心的是贾府的祖宗基业,这是帝王格局。
  《长生殿》戏曲中,安禄山拾得宝簪,即二宝合传,别以为红楼的世界只有荣国府贾宝玉一个男宝,江南甄府还有甄宝玉,宁国府的贾珍更是宝,珍即是宝。


换句话说,钗乃定情信物,亦是殉葬之物。玉带林中挂,即是更衣;金簪雪里埋,即是遗簪。更衣与遗簪,写的并不是秦可卿失去清白的那种破事,而是写秦可卿去世情景。
  秦可卿是谁呢?她和林黛玉、贾元春一样,都是上吊自杀而死,都代表荣国府,都代表第一春。更衣与遗簪,第一层寓意,是崇祯去世的情景;第二层寓意,是寓明亡清兴、舆图换稿。
  贾元春的判词里面有一句“虎兕相似大梦归”,虎即虎符,寓意三藩等汉朝地方军队,兕隐青牛,寓后金满清,其中包含了两个大事件,其一、吴三桂因清兵入关;其二、闯王李自成与满清相会于山海关下。
  为什么故事刚起头,秦可卿就去世了?因为荣国府本来就是林黛玉诌不成的昨夜之月,只得等待甄英莲进入大观园,来个“根并荷花一茎香”的还玉故事,那本是一场昨夜的朱楼大梦。贾蓉续娶胡氏,是写宁国府姓胡,乃是后金满清之寓。

姜谷粉丝 2025-09-24 11:36
秦可卿身世之谜的核心线索与推测
秦可卿的身世是《红楼梦》中最具争议的谜团之一。书中明确记载她由营缮郎秦业从养生堂抱养,但她“兼钗黛之美”的容貌气质、嫁入贾府的婚姻安排,以及与宁国府错综复杂的关系,均暗示其真实出身另有隐情。结合文本细节与红学推测,两条关键线索指向其亲生父母的显赫背景。

线索一:养生堂抱养的矛盾性与贵族基因的暗示
养生堂的“幌子”属性:在清代,普通百姓极少将子女送入养生堂,贫苦人家多选择直接遗弃或送人,唯有遭遇重大变故的富贵家族或政治受难者,才会通过养生堂匿名托孤以保全血脉。秦业收养的一男一女中男孩夭折,仅剩秦可卿,这种“幸存者”设定进一步暗示其家族曾面临灭顶之灾,需通过双胞胎分散风险。
超越阶层的品貌与教养:秦可卿“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兼具林黛玉的灵动与薛宝钗的沉稳,其言谈举止中流露的贵族气质,绝非卑微的营缮郎家庭所能培养。这种基因与教养的矛盾,指向其亲生父母应为文化素养与社会地位极高的家族成员。
线索二:贾府联姻的政治动机与隐藏的“瓜葛”
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疑点:秦业官职卑微,与贾府并无实质交集,而秦可卿却嫁入宁国府成为嫡长孙媳。这种“越级联姻”背后,极可能是贾府基于政治立场对秦可卿真实家族的暗中庇护。推测其亲生家族或为失势的皇族或权臣,贾府通过婚姻为其提供避难之所。
贾敬出家的隐喻:贾敬作为宁国府长辈突然出家,可能与知晓秦可卿身世秘密有关。他既不愿参与这场政治博弈,又无力违抗家族安排,只能以避世方式逃避潜在祸端。这一情节侧面印证秦可卿身世牵涉高层权力斗争,其亲生父母的身份需严格保密。
关于亲生父母身份的进一步推测
推测方向    核心依据    争议点
前朝皇族遗孤    秦可卿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暗示其身份如水中月、镜中花,隐喻“亡国公主”的虚幻地位。    缺乏直接文本证据,且《红楼梦》对政治背景的描写较为隐晦。
获罪官员之女    养生堂托孤模式常见于抄家灭族时的紧急避险,参考明末清初“朱明遗孤”的历史背景。    秦可卿与“朱家”的关联仅为红学索隐派观点,需结合更多文本细节佐证。
贾府远亲分支    秦可卿与黛玉、妙玉均被推测为“林家、甄家”成员,原型指向江南望族。    “甄贾互映”的叙事手法可能导致过度解读,需区分文学隐喻与史实映射。
结论:身世谜团的文学意义
秦可卿的身世之谜并非简单的“认亲游戏”,而是《红楼梦》“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主题的缩影。她的存在象征着封建时代贵族女性在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命运:即便出身显赫,最终仍难逃被家族利益裹挟、沦为政治筹码的悲剧。其亲生父母的具体身份或许永远无法考证,但这一留白恰恰赋予人物更深刻的象征意义——她既是个体命运的悲剧,也是整个贾府乃至封建王朝衰亡的预言者


查看完整版本: [-- 秦可卿的身世之谜,两条线索暴漏了秦可卿的亲生父母  [6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