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9-25 12:01 |

若不是亲眼所见,我几乎不敢相信——在郑州与中牟之间,竟藏着这样一方秘境。 山有棱角,湖映远天,林木葱郁,花开如雪。 漫步其间,仿佛走进一幅正在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 而这里,就是常常被忽略的郑州牟山湿地公园。

牟山简史:从官渡烽火到黄河湮没 要讲牟山湿地公园,就不得不提起它背后的历史 牟山,历史上位于中牟县城北约五里处,是一座高数丈、绵延数里的土山。虽然中牟以“山”为名,境内山地却极为稀少,牟山正是旧方志所载中牟“三山一岭”(牟山、龙脊山、土山、青峰岭)中的一座。其名起源可追溯至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当时曹操与袁绍为军事防御需要,在此修筑土山工事,后世便将这一遗存称为“牟山”。 明代正德十年(1516年)《中牟县志》记载:“牟山,在县治北五里,高十余丈,延数十里,上建牟山庙。”清代方志亦提到山上曾建有牟山庙,并盛产药材麻黄,可见其曾经草木繁茂。抗战之前,当地民间多称其为“老冢”,如此叫法推测可能是因为牟山上有古墓的缘故。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百姓常登牟山踏春,流传有“正月十六上老冢,上过老冢腰不痛”的民谣,这一风俗延续甚久。

1938年,牟山顶部建有军事防御工事。此时,因黄河水势侵蚀,山体已损毁近半。同年6月9日,为阻遏日军进犯,国民党军队奉命于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然而河水并未能挡住日军进攻,反而在短短两日内淹没中牟大部,所经之处农田尽毁、人畜伤亡惨重。在这场浩劫中,千年牟山亦遭遇致命冲击。

至1940年夏,洪水仍未退去,反而持续上涨,再次冲刷残存的山体。次年,洪水主流北移,至秋季洪峰又一次加剧,牟山山基被彻底掏空,随之崩塌,整座山体化为一片黄土,最终在汹涌的河水中消失殆尽。 涅槃重生:牟山化身生态湿地

正因为有人记得,牟山才有了重生的机会。自2010年起,中牟依托建筑垃圾和引黄调蓄工程,在牟山原址区域规划建设牟山湿地公园。重建后的主峰牟山高达153米(加上陆地海拔),由工程废料与湖区泥土堆筑而成,其西侧配峰“回车台”高45米,东侧分布着25米的“曹公台”与30米的“御风台”,三座配峰命名融汇历史人文意象,并与数公里外的官渡古战场遗址遥相呼应。

如今的牟山湿地公园总面积约4200亩,以“挖湖堆山、兴水利、造生态”为理念,构建“一山、四峰、三湖”的核心景观体系。园内清阳湖、渟泽湖、南溪湖三大水体相互映衬,形成城市中的天然生态绿肺。全园分为北园、南园、东园三大功能区:北园以山水景观为主,南园侧重滨水游憩与荷文化体验,东园则展现湿地生态原貌。配套设施包括儿童乐园、观澜广场、电瓶车游览线与登山步道等。 漫步牟山湿地

走进牟山湿地公园,最先打动人的,是它的“静”。 绕湖而行,水面被微风吹起层层涟漪,柳树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轻声诉说秋的来临。阳光透过树林,斑驳地洒在草地上,蒲公英和紫花地丁点缀其间。哪怕只是一片无人注目的小花草,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色彩。

桥,是公园的一大亮点。木桥、石桥、拱桥,不同风格各有韵味。尤其是山间步道,还融合了三国“官渡之战”的历史故事,走在其中,不仅能感受到自然的气息,还能与千年历史不期而遇。

当夕阳西下,湖面被染成一片暗红,半轮弯月悄然挂在柳梢。芦苇荡里,小鸊鹈惊慌起飞,划出优雅的弧线,晚风中摇曳的蒲棒,在余晖里像守望者一样沉默。夜色渐深,月光倾洒湖面,野鸟安静伫立,清风拂过树梢,世界仿佛静止,只剩心灵被轻轻荡涤。 结尾

牟山湿地公园不是一个“网红式”的公园。它不争不抢,甚至有些低调。但正是这种沉稳,让它成为郑州人身边一个难得能静心、亲近自然的地方。 这里有山,不高但足以眺望;有湖,不汹涌却足够生动;有历史,不喧嚣却始终在场。它是一个适合散步、发呆、和孩子讲古的地方;也是一个适合一个人徒步、思考、与自己相处的地方。

如果你厌倦了人挤人的景区,不如挑一个夏秋之交的周末,来牟山湿地公园走一走。不用赶行程,不用找打卡点,就沿着湖慢行,坐在山腰吹风,看看树、看看水、看看渐渐变化的季节。 你会发现:美,有时就藏在被忽略的角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