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801728 |
2025-09-25 22:39 |
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北荒漠腹地,总面积约八十万公顷。它最初在1987年建立为一般性保护区,到了1992年正式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肩负起守护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的重大使命。
 为了更好地发挥保护价值,近年来保护区布设了五处标准公里网格红外监测样地,并安装了九十多台红外相机,基本实现了对野生动物活动的长期、常态化观测。这些影像不仅帮助科研人员深入了解动物行为,也为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提供了数据支撑。
 就在不久前,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整理影像时收获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惊喜——一群数量多达十三只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豺出现在镜头中。画面里,它们沿山坡缓慢前行,分工有序:有的警戒,有的探路,有的寻找食物。这种规模的豺群活动影像极为罕见,显示出该区域内豺的数量正在稳步回升。
 豺,学名Cuon alpinus,是犬科动物中一种极具传奇色彩的成员。尽管常出现在成语与典故中,但真正见过它们的人却不多。豺体型中等,身长85至130厘米,尾长45至50厘米,体重在15至32千克之间。它们头部宽阔,额头低平,耳朵近似半圆,四肢虽不算修长,却因灵活而适合穿越山地峭壁与林间环境。粗壮下垂的尾巴毛发浓密,颜色多为棕黑。其体毛随产地与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背部多呈棕褐色,而腹部则带有淡白或浅黄的温润色泽。
 豺不仅适应力极强,栖息地分布也十分广泛,从高山草甸到山地森林,从亚洲东部到南亚、东南亚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在我国,东北、华东、华南乃至西南高原、新疆等地均有分布。它们机警敏锐,善于游泳、跳跃和攀爬,是犬科动物中技巧最全面的猎手之一。狩猎时,豺群常用围猎战术,通过分工合作捕食从小型动物到大型兽类的多种猎物。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过度捕猎和栖息地破坏让豺的数量大幅减少。它们的减少甚至间接导致了野猪数量的失衡。野猪个体动辄超过二百千克,肌肉发达,獠牙锋利,防御力和攻击性兼备,对人类与环境都带来不小威胁。
 面对这些“硬茬”,豺群展现了独特的集体智慧。它们往往组成五到十二只的群体行动,甚至能扩展到三十只以上。围猎过程中,前后夹击、分工明确,攻击眼睛、脖颈等要害部位,往往能迅速削弱猎物的抵抗力。凭借这种高度协作的战术,豺群不仅能猎杀野猪,甚至还曾记录到它们围攻羚牛、黑熊,乃至老虎的案例。
 豺群的回归,既是自然保护成效的体现,也为恢复生态平衡带来希望。作为荒漠与山地的精灵,它们用敏捷与团结诠释了自然的智慧。愿更多的物种在保护中重现生机,人与自然能够在和谐共生中走向更美好的未来。祝愿我们的家园更加绿色、健康、充满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