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清朝第一大贪官,被抄家时却家无余银,皇帝:拿锤子把墙给朕凿开[14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清朝第一大贪官,被抄家时却家无余银,皇帝:拿锤子把墙给朕凿开[14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25-09-26 08:43

《——【·前言·】——》
京城风起,一夜之间权臣覆灭。朝中重臣,手握财政、银库、内务要权,风光多年;乾隆驾崩不到十日,新帝挥剑清算。
抄家令下,御前重臣直奔府邸,搜出金银成山,密室暗藏珠宝器皿。宫中传言:赃物未尽,皇帝震怒,下令——把墙给朕凿开!

权臣崛起
和珅出生于乾隆十五年,满洲正红旗人,原名善保,字致斋。其家庭并非腰缠万贯之族,少年时期家境清贫。父亲常保曾为武将,任福建副都统,去世较早;少年和珅随母及继母在京城中艰苦生活。年少时负债度日,其性格中早年就有苦志与野心交织的一面。

早年,和珅入选翰林院、参与宫廷事务,逐渐在宫内积累文武手腕。乾隆三十四年,他承袭轻车都尉的爵位开始进入仕途正轨,之后被调为侍卫、兼副都统,逐渐进入内廷运作系统。
后来他被授予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后又兼管内务府大臣职务。随着职权扩展,他逐步掌控财政、税务、内务、库银等机要系统。
在乾隆统治后期,朝政愈发仰赖和珅。他经手宫廷造办、库银调拨、赈灾拨款、典当事务等事,成为连接乾隆与朝廷各部的核心枢纽。朝臣议事时,不少事务需要先听和珅意见,甚至一些臣子不得不先与他交涉。

那些财政账目、钱粮拨款、园林维修、宫殿修缮、庙宇赐予等项目,多数签呈或先经他处审核。他的外戚、亲信、门客渐多,势力聚集。
和珅营造了自己庞大的权力结构:内务府、库银、财政、税务、造办、典当、矿业、票号、茶庄、盐业等,他皆有所插手或控制。许多地方朝廷拨款、财政余款、地方督抚上交物资,都通过他的渠道中转。渐有“乾隆朝不可无和珅”的说法形成。

在权势如山之时,和珅以其机敏、能干、八面玲珑赢得宠信,也以其权术、掌控能力甚至结党营私引来不少非议。朝中虽有议论,有弹劾者,但因乾隆信重,他得以压制。多年积累之中,他的财富、势力、影响力与日俱增,逐渐成为乾隆晚期最显赫、最具实权的大臣之一。

权力流转、君权变局
乾隆六十年,乾隆隐退,嘉庆登基。表面上,权力交接平稳,和珅保其地位不变;暗地里,嘉庆帝开始布置整肃之局。和珅对新帝的态度需谨慎维持,既表忠诚又不失优势。
随着乾隆去世,嘉庆帝迅速掌权。朝中有人上奏,揭露和珅多年干预财政、私设企业、敛财甚巨。朝廷下令秘密接手对和珅的调查。1799年正月初,嘉庆帝批准抄家,命令严查和珅一切资产、房产、账目。抄家令一出,京城上下震动。

当天,内务府、户部、刑部、御前侍卫联动;钤印、押库、测地、查房、印册等部门同时行动。和珅府邸中书房、库房、宝物室、地窖、暗室、夹层、后院院落、附属库房一一被封查。账册、典当契约、借贷凭据、地契、矿券被要求全部提交。房屋丈量、地亩测绘、簿册调度,程序错综复杂而快速推进。
抄家过程中,有关部门连夜调遣工匠入内,开柜、拆柜、撬门、查墙、拆板、挖地,力求不留一点隐藏空间。库银仓库、银票房、账房、典当室、酒庄、矿山、票号、茶行、地产庄园、店铺,也均被列入清查范围。凡与和珅有关联、有利益连带的地方产、银号、典当行、茶山、矿权、店铺等均被巡抚、道台、按察、知府协助查清。

这场查抄既是政治清算,也是财政收割。凡可变现者被立即封存、计数、调运。库银、金条、银锭、珠宝、玉器、古玩、房屋、园林、库房器物皆进入清单。抄家期间审讯管家、账房、门客、附属人员,逼问赃物流转路径、财产归属、借贷票据、账目隐藏方式。清点、称重、编号、登记、押运,昼夜不息。
在京师内外,和珅名下各处产业也被同时抄查。江苏、浙江、直隶、山东、京畿、山西等地诸多庄园、房产、矿权、茶庄、店铺、盐业、票号、典当店等,纷纷被当地督抚、按察使、道台查抄,遣员抄交京廷。朝中各部交叉检验账目、迁移赃物、移仓封库。很多旧有经营与借贷合同被翻查,有的旧票据被追回缮写,有的典当契约被收回。

和珅家产查抄的规模巨大,参与人员众多。京城之内,他的宅第、附房、庭院、库房都被管理者分成若干区域,编派队伍轮班检查。官员夜宿其府,昼夜巡查不止。凡可见之物,无不被点验。典当票据、借贷凭据、矿权契约、地产契约、店铺租赁契约、票号股份、茶庄账本等均详细登记。程序中,户部监员、财务审查官、库银监督、印署官员、造办处人员、造币匠、测量员、工匠、拆修匠、押库丁、官吏都投入一线。
抄家持续多日,赃物逐步集中移往特设库房。构建临时银库、金库、宝物库、账册存储库等。所有查抄物件装箱、贴签、编号、封印、押运、造册。户部、内务府、御前机构协调交接。朝廷颁令禁止人员擅移、私藏、截留。整个京师随之陷入巨大紧张与监控态势。

密室开封
查抄进入深层阶段,内务府清查组在和珅府中勘验地基、后宅、暗道、夹层、楼阁、藏室、箱底、夹墙。房契柜、银库、票号箱、宝物阁全数拆检。工匠奉命进府,拆门拆地,撬木板、探墙根、起砖瓦。玉器金饰堆积如山,账册中不见之物不断出土。
有内务府记录称,府中珍品以宫廷规格陈设,所藏珠宝数以千计。红珊瑚顶、七宝嵌玉盒、象牙画屏、和阗白玉碗,皆为宫中珍品款式。其府中厨具、屏风、案几,亦见乾隆年间御制题款,源自宫中。

库中金银器皿整列堆叠,绸缎成匹,皆系贿得或偷换之物。押库人按类标号,盖印编册,开封称重。纸币、银票、借据、典当契书被卷成册,装匣送户部登录。
抄家官曾调配水工、土匠、拆卸工近百人,轮流分班作业,查至夜半不止。房梁下藏银、地板内藏契、墙壁夹层嵌有金条等情节,多次出现。虽无明确“皇帝命人凿墙”之圣旨,但内廷确曾调派官匠入内务府,开检密藏,未放过一砖一瓦。

除此之外,和珅在外京诸府亦被派人搜查。河北、江南、山东、苏杭等处和府旧庄园,田契地亩,亦被一一查抄。江南和府茶庄,曾上缴黄金千两、典契数百份。苏州票号交出银票三千张,市价折银万两。
查抄组调阅各地钱庄账目,与库中票据交叉对账。若有重叠,即刻冻结账户,责令交银清算,账房主事亦牵连受讯。这场抄家,不止是刑事清算,更是一次财政动员。

封库结案
赃银入库,抄没告成。嘉庆帝亲批赃银去处,三成充北路军饷,两成拨京营卫所,三成留作内库整修宫殿之用,余下作为盐政、漕运等应急备用金。银锭封藏,编号造册,集中运入户部特库。赃物中的金饰、玉器、瓷瓶、珐琅、宫扇、紫檀等高等物件,送入内务府造办处,归类上缴。
涉及人员另行清理。和珅党羽及管家、账房、书吏被分别送交刑部、都察院问讯,供出赃流路径。部分重犯被发配宁古塔、伊犁、云南边疆。丰绅殷德虽为皇婿,也被褫夺亲王之爵,禁足府中。和珅子侄、姻亲、门客,皆有处分,或革职,或罚俸。

乾隆帝所赐诸多赏赐品,由嘉庆帝召回、统一登记处理。凡为御赐原物者,若有保存完好者,命造办处校验收回;损坏物则就地登记,销毁不议。乾隆年间颁发之私印、批书、手谕,凡为和珅持有之副本,全部上交御前房封存。
至1799年年末,查抄完结,抄单封卷,赃物入库。嘉庆帝令将和珅案定为“贪墨成灾、欺君犯上”,不再复查。军机处、内务府、户部、刑部、都察院将卷宗归档,存入皇极殿左库。此案成为清代贪腐查抄制度中最典型的案例。
整个清查过程持续数月,参与官员超过七百,调动工匠五百,府库所缴钱物为清代抄家之最。

和珅从权极一时到赐死府中,从执掌财政大权到赃物满屋,从万人之上到入狱被诛,一切崩塌于短短数月。查抄之中,虽无圣旨明言“凿墙”,但嘉庆帝的清算手段、追赃力度、彻底性早已超出寻常贪案。
在这一年,北京城中人传语不断。有说银锭藏于地基,有言珠宝嵌于柱心。锤子终未缺席,密室确曾开启。真假之间,不止宫廷史书有笔,坊间也自有回响。

姜谷粉丝 2025-09-26 09:18
清朝第一大贪官和珅被抄家时曾出现“家徒四壁”的假象,最终通过特殊手段揭露其惊人财富。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分析:

一、抄家时的异常现象
表面“家无余银”的假象

嘉庆帝下令抄家时,官兵初查和珅府邸仅发现数万两白银,与其“富可敌国”的传闻严重不符。
搜查过程中,士兵因触碰墙壁听到内部异常声响(如“噼里啪啦”的金属碰撞声),引起警觉。
嘉庆帝下令破墙凿柱

面对搜查困境,嘉庆帝下令:“拿锤子把柱子凿开!”(一说“凿墙”或“凿柱”)。
官兵凿开房屋梁柱、墙壁后,发现内部填充大量金银:
柱子内藏金条银锭:部分柱子被掏空,塞满黄金白银;
墙壁夹层藏珍宝:暗格中藏有珠宝、古董和银票;
地下埋藏财宝:后花园凉亭下挖出酒坛,内装白银黄金。
二、和珅的贪腐规模与藏财手段
贪腐金额达历史巅峰

抄家共查获约 8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10年财政收入),包括金银、田产、当铺、珠宝等。
《华尔街时报》将其列为“世界千年首富之一”。
隐匿财富的精密设计

建筑结构改造:将府邸梁柱、墙壁改造为暗格,利用空心结构藏匿财宝。
分散埋藏:财宝分藏于书房墙壁、凉亭地下、花园土中等多处,避免集中暴露。
以日常物品掩饰:例如将白银装入酒坛掩人耳目。
三、历史背景与结局
倒台根源:新帝立威与吏治整顿

乾隆死后,嘉庆帝为整顿官场积弊,将权倾朝野的和珅作为“杀鸡儆猴”的首要目标,公布其20条罪状(核心为贪腐)。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抄没的巨额财富极大缓解了清政府财政危机,民间遂有此谚。
和珅最终被赐自尽,家族势力彻底瓦解。
四、历史启示
和珅案揭示了权力监督缺失的后果:

权力垄断滋生贪腐:乾隆的过度宠信使和珅肆意敛财近20年;
反腐需技术手段:此案证明贪官隐匿手段高超,反腐需结合细致侦查(如物理破拆);
“藏富”与“露穷”的讽刺:表面清廉的假象终被技术手段揭穿,成为贪腐史上的经典案例

jjybzxw 2025-09-26 11:32
从和珅案看清代政治生态与权力更迭
权臣崛起之路:个人奋斗与时代机遇的交织
和珅出生于乾隆十五年,满洲正红旗人,家庭并非富贵显赫,少年时期家境清贫,负债度日。这种艰苦的成长环境塑造了他苦志与野心交织的性格。早年入选翰林院,参与宫廷事务,为他积累了文武手腕,这成为他仕途的重要起点。

乾隆三十四年,和珅承袭轻车都尉的爵位,开始进入仕途正轨。此后,他不断调任升迁,从侍卫、兼副都统逐渐进入内廷运作系统。被授予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后又兼管内务府大臣职务,职权不断扩展。随着职权的提升,他逐步掌控财政、税务、内务、库银等机要系统,成为乾隆统治后期朝政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枢纽。

在乾隆统治后期,朝政愈发仰赖和珅。他经手宫廷造办、库银调拨、赈灾拨款、典当事务等众多事务。朝臣议事时,不少事务需要先听和珅意见,甚至一些臣子不得不先与他交涉。财政账目、钱粮拨款、园林维修、宫殿修缮、庙宇赐予等项目,多数签呈或先经他处审核。他通过培养外戚、亲信、门客,营造了自己庞大的权力结构,内务府、库银、财政、税务、造办、典当、矿业、票号、茶庄、盐业等领域皆有所插手或控制。许多地方朝廷拨款、财政余款、地方督抚上交物资,都通过他的渠道中转,逐渐形成了“乾隆朝不可无和珅”的说法。

和珅能够在乾隆时期崛起,既有他自身机敏、能干、八面玲珑的个人素质,也得益于时代的机遇。乾隆统治后期,朝政事务繁杂,需要有人能够高效地处理各种事务,和珅凭借自己的能力填补了这一空缺。同时,乾隆对他的信重也使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压制朝中的非议和弹劾,得以不断积累财富、势力和影响力,成为乾隆晚期最显赫、最具实权的大臣之一。

权力流转与君权变局:嘉庆帝的隐忍与清算
乾隆六十年,乾隆隐退,嘉庆登基。表面上权力交接平稳,和珅保其地位不变,但暗地里嘉庆帝已开始布置整肃之局。和珅对新帝的态度需谨慎维持,既表忠诚又不失优势,这种微妙的平衡反映了当时权力格局的复杂性。

随着乾隆去世,嘉庆帝迅速掌权。朝中有人上奏,揭露和珅多年干预财政、私设企业、敛财甚巨。朝廷下令秘密接手对和珅的调查,这显示出嘉庆帝在掌握足够信息后,果断采取行动的决心。1799年正月初,嘉庆帝批准抄家,命令严查和珅一切资产、房产、账目,抄家令一出,京城上下震动,这一事件标志着嘉庆帝对和珅势力的清算正式开始。

嘉庆帝在乾隆去世后迅速对和珅动手,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和珅长期把持朝政,势力庞大,对皇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嘉庆帝需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巩固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和珅的贪腐行为严重影响了朝廷的财政和社会秩序,嘉庆帝通过清算和珅,可以整顿吏治,改善朝廷形象。此外,从政治策略上看,嘉庆帝在乾隆在世时隐忍不发,待乾隆去世后迅速行动,避免了与乾隆的直接冲突,同时也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果断决策能力。

查抄过程:政治清算与财政收割的双重目的
查抄的规模与程序
抄家当天,内务府、户部、刑部、御前侍卫联动,钤印、押库、测地、查房、印册等部门同时行动。和珅府邸的各个角落,包括书房、库房、宝物室、地窖、暗室、夹层、后院院落、附属库房等都被一一封查。账册、典当契约、借贷凭据、地契、矿券等文件被要求全部提交。房屋丈量、地亩测绘、簿册调度等程序错综复杂而快速推进,显示出查抄工作的严谨和高效。

抄家过程中,有关部门连夜调遣工匠入内,开柜、拆柜、撬门、查墙、拆板、挖地,力求不留一点隐藏空间。库银仓库、银票房、账房、典当室、酒庄、矿山、票号、茶行、地产庄园、店铺等均被列入清查范围。凡与和珅有关联、有利益连带的地方产、银号、典当行、茶山、矿权、店铺等均被巡抚、道台、按察、知府协助查清,体现了查抄工作的全面性和彻底性。

审讯与账目核查
抄家期间,审讯管家、账房、门客、附属人员,逼问赃物流转路径、财产归属、借贷票据、账目隐藏方式。清点、称重、编号、登记、押运等工作昼夜不息,确保查抄工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京师内外,和珅名下各处产业也被同时抄查。江苏、浙江、直隶、山东、京畿、山西等地诸多庄园、房产、矿权、茶庄、店铺、盐业、票号、典当店等,纷纷被当地督抚、按察使、道台查抄,遣员抄交京廷。朝中各部交叉检验账目、迁移赃物、移仓封库,进一步保证了查抄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查抄的目的与影响
这场查抄既是政治清算,也是财政收割。凡可变现者被立即封存、计数、调运。库银、金条、银锭、珠宝、玉器、古玩、房屋、园林、库房器物皆进入清单。通过查抄和珅的家产,嘉庆帝不仅打击了和珅的势力,巩固了自己的统治,还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充实了朝廷的财政。这对于缓解当时朝廷的财政压力,改善社会民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这一事件也对其他官员起到了警示作用,有助于整顿吏治,改善朝廷的政治生态。

密室开封:查抄的深入与财富的发现
深层查抄的展开
查抄进入深层阶段,内务府清查组在和珅府中勘验地基、后宅、暗道、夹层、楼阁、藏室、箱底、夹墙等隐蔽之处。房契柜、银库、票号箱、宝物阁全数拆检,工匠奉命进府,拆门拆地,撬木板、探墙根、起砖瓦,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隐藏财物的角落。

珍品与财物的发现
有内务府记录称,府中珍品以宫廷规格陈设,所藏珠宝数以千计。红珊瑚顶、七宝嵌玉盒、象牙画屏、和阗白玉碗,皆为宫中珍品款式。其府中厨具、屏风、案几,亦见乾隆年间御制题款,源自宫中。库中金银器皿整列堆叠,绸缎成匹,皆系贿得或偷换之物。这些珍品和财物的发现,不仅展示了和珅的贪婪和腐败,也反映了他在乾隆时期的权势和财富积累程度。

账目与票据的处理
押库人按类标号,盖印编册,开封称重。纸币、银票、借据、典当契书被卷成册,装匣送户部登录。抄家官曾调配水工、土匠、拆卸工近百人,轮流分班作业,查至夜半不止。房梁下藏银、地板内藏契、墙壁夹层嵌有金条等情节,多次出现。这表明和珅为了隐藏财物,采取了各种隐蔽的手段,而查抄人员则不遗余力地进行搜查,以确保不遗漏任何财物。

外地产业的查抄
除此之外,和珅在外京诸府亦被派人搜查。河北、江南、山东、苏杭等处和府旧庄园,田契地亩,亦被一一查抄。江南和府茶庄,曾上缴黄金千两、典契数百份。苏州票号交出银票三千张,市价折银万两。查抄组调阅各地钱庄账目,与库中票据交叉对账。若有重叠,即刻冻结账户,责令交银清算,账房主事亦牵连受讯。这显示出查抄工作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和珅的财富遍布各地,查抄人员需要协调各地官员进行全面的清查。

封库结案:赃物的处理与人员的惩处
赃银的去处
赃银入库,抄没告成。嘉庆帝亲批赃银去处,三成充北路军饷,两成拨京营卫所,三成留作内库整修宫殿之用,余下作为盐政、漕运等应急备用金。银锭封藏,编号造册,集中运入户部特库。这种分配方式既考虑了军事、宫廷建设等方面的需求,也体现了对财政资源的合理利用。

赃物的归类上缴
赃物中的金饰、玉器、瓷瓶、珐琅、宫扇、紫檀等高等物件,送入内务府造办处,归类上缴。这些高等物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归类上缴,可以更好地保存和管理这些文物。

涉及人员的处理
涉及人员另行清理。和珅党羽及管家、账房、书吏被分别送交刑部、都察院问讯,供出赃流路径。部分重犯被发配宁古塔、伊犁、云南边疆。丰绅殷德虽为皇婿,也被褫夺亲王之爵,禁足府中。和珅子侄、姻亲、门客,皆有处分,或革职,或罚俸。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嘉庆帝对和珅势力的彻底打击,通过惩处相关人员,削弱了和珅的残余势力,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御赐物品的处理
乾隆帝所赐诸多赏赐品,由嘉庆帝召回、统一登记处理。凡为御赐原物者,若有保存完好者,命造办处校验收回;损坏物则就地登记,销毁不议。乾隆年间颁发之私印、批书、手谕,凡为和珅持有之副本,全部上交御前房封存。这一举措体现了对皇权的尊重和维护,确保了御赐物品的规范管理。

案件的定性与归档
至1799年年末,查抄完结,抄单封卷,赃物入库。嘉庆帝令将和珅案定为“贪墨成灾、欺君犯上”,不再复查。军机处、内务府、户部、刑部、都察院将卷宗归档,存入皇极殿左库。此案成为清代贪腐查抄制度中最典型的案例,为后世处理贪腐案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历史启示:权力、腐败与监督的反思
和珅从权极一时到赐死府中,从执掌财政大权到赃物满屋,从万人之上到入狱被诛,一切崩塌于短短数月。这一事件深刻地反映了权力的脆弱性和腐败的危害性。

在权力方面,和珅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机遇,在乾隆时期迅速崛起,掌握了巨大的权力。然而,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当权力失去制约时,就容易导致腐败和滥用。和珅利用自己的权力干预财政、私设企业、敛财甚巨,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这警示我们,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否则就会滋生腐败,危害社会。

在腐败方面,和珅的贪腐行为涉及多个领域,包括财政、税务、内务、库银等。他的贪腐不仅损害了朝廷的利益,也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查抄过程中发现的大量珍品和财物,充分展示了他的贪婪和腐败程度。这告诉我们,腐败是社会的毒瘤,必须坚决打击,否则就会破坏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监督方面,和珅在乾隆时期能够长期把持朝政,与当时监督机制的缺失有关。虽然朝中有议论和弹劾者,但因乾隆信重,他得以压制。这反映出当时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无法有效制约权力的滥用。嘉庆帝上台后,通过秘密调查和迅速抄家,对和珅进行了清算,这体现了加强监督的重要性。只有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腐败行为,保障社会的健康发展。

和珅案是清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生态和权力更迭,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启示。我们应该从这一事件中吸取教训,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坚决打击腐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



查看完整版本: [-- 清朝第一大贪官,被抄家时却家无余银,皇帝:拿锤子把墙给朕凿开[14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