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ybzxw |
2025-09-26 11:20 |
既下山酒店擇址於大同古城內東南方位,緊鄰和陽街——昔日裏坊格局中重要十字大街的一翼。專案從啟動之初就明確四大原則:保護利用文物古跡與歷史街區;與周邊城市環境協調呼應;提升古城人居環境品質;採取可持續發展、漸進式更新的策略。這些原則並非束縛,反而成為設計的靈感來源。建築延續了核心保護區的風貌符號,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自然過渡,既不突兀,也不妥協,恰如一首由歷史啟幕、由現代續寫的長詩。
建築總體形象定位為“外雄內秀,深藏不露,層樓疊院”。高牆如城,閉實厚重,沿街立面連續舒展,呼應傳統街巷肌理;屋頂形制嚴格遵循地域傳統——正房採用雙坡頂,廂房則為卷棚頂或單坡頂,在細節中重建晉北建築的身份認同。色彩系統古樸沉穩,以青灰、黑灰為主調,局部點綴明黃、淺綠、深紅,恰如古畫中的靈動的筆墨,在肅穆中躍出一絲生機。
“大同這個城市給我的感覺,非常厚重,悠久深厚的歷史,西域文化,遊牧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都在這裏相互交融,既有西域的神秘,西北的蒼涼,又有中原的溫厚,蘊藏著巨大的魅力。我相信,每個到大同的遊客都會被這份北魏平城獨有的氣質吸引。” CCD聯席總裁/聯合創始人胡偉堅
大同古城其靈魂在於那拙樸雄渾、蒼涼厚重的北魏氣象。項目設計靈感深受大同博物館中早期北魏雕塑的震撼——線條深刻、轉折有力,造型精准中帶著一絲粗獷的張力,如同魏碑書法般橫細豎粗,方直剛硬。這種融合了西域神秘、遊牧蒼勁與中原溫厚的獨特氣質,成為酒店設計的深層底色。雲岡石窟的佛光、多民族交融的文物、魏碑書法的韻律,皆為本項目汲取不盡的靈感源泉,在空間中化為有溫度、可觸摸的文化記憶。
酒店室內設計以“夢回平城”為靈魂主線,匠心構建“五重境”空間敘事體系,引領賓客步入一場沉浸式的北魏穿越之旅。
酒店入口並不急於彰顯自身,而是謙遜地退居於城牆一側。賓客步入之前,先被引導回望古城牆——那段沉默卻磅礴的歷史見證。在這一刻,空間尚未進入,時間已先展開。城牆不僅是物理邊界,更是心理上的閾限,跨越它,便意味著進入另一個時空維度。
大同古城肌理的核心是“里坊制”——棋盤式街巷分割的封閉居住單元。既下山·大同酒店建築以“外雄內秀、深藏不露、五進穿堂”為魂,將6座單體建築如文化碎片般嵌入古城肌理。
場地西側1/3為歷史保護建築,原貌復原為古宅客房,抬梁式木構架清晰可見;新建建築與之沿中軸對峙,中心庭院成為“今昔對話”的劇場。
原本分散、割裂的四個小院被重新整合,打造出連貫而通透的景觀面,既改善了原本缺乏管理的開放式佈局,也強化了空間的流動性與人本尺度。
動線規劃上,設計有意設置多個“停頓點”——開放過廳、內天井、光巷、灰空間——它們不是高效的通行節點,而是讓人慢下來、感受光、風與寂靜的“呼吸之處”。這種“慢”與“留白”,正是“夢回”主題的空間表達:夢,從來不是奔跑,而是徘徊;不是說明,而是暗示。
“室內設計跟建築設計很不一樣,室內設計離人的尺寸更近,除了空間的邏輯之外,還有對視覺和觸覺的更多的要求,更注重人在空間裏面使用的尺度,感受和情感。”
大堂是整個空間序列的“呼吸點”,設計在此精妙處理室內與古城、現代與歷史的視覺對話。開闊的視野有意框取窗外城牆輪廓、傳統屋簷轉角,形成“借景”與“對景”,一場無聲的“今昔對話”在此上演。
因建築面積和高度有限,在室內設計上我們没有過多的裝飾和設計,在保留原建築的骨架基礎之上增加了層次的豐富性,擴展了空間的尺度。淺色的材料、古樸的傢俱,配合古物件和舊裝飾,仿若歷史與你隔空對話。
大面積開窗和框景手法被巧妙運用,客人立於室內,眺望窗外古塔、殘壁、雕塑,室內與室外、現代與古老在視線的交匯中形成微妙共鳴。
通過巧妙的設計將光影、天然材料和優雅的色調完美應用於空間之中,與室外的景觀形成互補。空間器具保留天然的觸感和自然的溫暖,啞光木飾面、粗礪石材、肌理牆面,時間打磨的質感取代浮華。
在整個設計的深處,最動人心的或許正是那一重不言而喻的默契:室內與自然、與建築之間,被一種細膩而慎重的筆觸輕輕連接。我們刻意經營每一處視角,當你緩步移動,總會不經意望見窗外一隅風景、遠方的城牆輪廓,或是傳統屋簷精巧的轉角。這些都不是偶然,而是一場精心安排的“視覺對話”。
在空間的節奏裏,我們注入了呼吸般的留白與停頓。這些空間並非為了匆忙穿過,而是為了讓人緩步、停駐,甚至某一刻突如其來的靜默。在空白之處,生出意境;在停頓之間,喚醒感知。
“長官無須尋琴譜,且聽風吟作弄聲。”樓上轉角處我們設置成為茶藝與閱讀交融的休閒之所,空間內外浸潤著簡單而安寧的質樸美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