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八旬老人肝癌晚期,回家后大鱼大肉,坚决不治疗:生死由命[11P] --]

武当休闲山庄 -> 医疗保健 -> 八旬老人肝癌晚期,回家后大鱼大肉,坚决不治疗:生死由命[11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25-09-27 21:17

“我都这把年纪了,不想在医院折腾了,只想有尊严地过好剩下的日子......”
一、肝癌晚期却拒绝治疗,生死真能由命?
王爷爷已经年过八旬,最近这些日子经常感觉身体疼痛不适,家里人劝了好久才终于去了医院检查,没想到这一查就直接确诊了肝癌,还是晚期。考虑到老人年纪这么大,病情较重,不适合手术等损伤较大的治疗手段,医生建议住院保守治疗还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
还没等家人办好住院手续,王爷爷就闹着出院:“都是白瞎花钱,我的身体我自己清楚。”

其实他也不是不想治,只是想起之前一位表亲,就是研究肿瘤的医师,最后不也是患癌治不好走的,他不想自己也临终前全身插管,生活不能自理,这样赖活着还不如痛痛快快的死。
家人也拗不过他的性子,最后还是同意让他回去,当时医生只说不治的话可能就只有半年时间可活了。
这人就是这样,越是知道了死期,反而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王爷爷出院后收拾了自己的东西就搬回了老家,每天在院子里种菜养花,以前不敢多吃的食物,现在也是荤腥不忌,大鱼大肉地享受美食。闲暇时还把年轻时的摄影爱好重拾起来,经常在村子里拿着相机满山跑,虽然期间因为肿瘤也经常痛的睡不着、吃不下,但他也没有丝毫后悔。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左右,最终在家人陪伴下病逝,临走前还很自豪说自己活的很够了,比医生说的半年还要多,值了。

二、认识肝癌:沉默的“健康杀手”
可能有人会疑惑,为什么肝癌一查出来总是晚期,其实这和肝脏自身的特性有很大关系。
肝脏的代偿能力非常强大,就算有三分之二的肝细胞受损,剩余的肝细胞仍能维持正常功能,而且早期肝癌几乎没有太明显的表现,患者可能出现轻微的乏力和食欲不振等情况,容易被误判成其他肠胃疾病,加上大家对肝癌了解不多,又没有定期筛查的习惯,很容易错过早期诊断的机会。

我国也是肝癌大国,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过有关数据,在全球新发肝癌病例数中,来自中国的患者就占了45.3%,而且死亡数也是高达47.1%,相当于全球一半的肝癌患者都在我国。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柳叶刀》发布的肝癌委员会重大报告中提到60%以上的肝癌病例其实是可控可防的,目前全球肝癌发病主要原因还是病毒感染,比如常见的乙肝、丙肝病毒;此外日益增长的肥胖率也逐渐成为肝癌的新兴风险因素。

而且肝癌的诱因中,饮食也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尤其是下面这4种食物,一定要谨慎摄入!
1、果汁
果汁虽然原料健康,但其中含有的果糖却很伤肝,权威期刊《Nature Metabolism》上就曾发布过相关研究,总结果糖在制造肝脂肪方面的成效是葡萄糖的2-3倍。
美国《临床内分泌代谢杂志》也发布过类似研究,通过对比同等热量的食物,发现高果糖饮食要比复合碳水化合物饮食在同样的9天期限内,增加了37%的肝脏脂肪。
因为肝脏是代谢果糖的主要场所,摄入过多果糖会增加肝脏代谢负担,可能会无法及时将中间产生的大量中间产物代谢出去,从而转化成脂肪,在肝脏中堆积,因此果汁也要适量饮用,当然最好还是直接吃水果,水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延缓果糖摄入速度,避免代谢负担加重。

2、腌制食品
有调查显示,某些肝癌高发区与食用腌制食品有很高的关联性,在这些肝癌高发的地区里,腌菜的亚硝胺检出率高达60%以上,要知道这种成分摄入过多会直接对肝脏造成损害,甚至损伤肝功能,增加肝癌风险。
3、霉变食物
霉变食物也是引发肝癌的重要因素,因为霉变食物可能滋生黄曲霉素等有害成分,这种物质也是高危致癌物,长期摄入可能对肝脏造成严重持续性损害,甚至可能引发肝癌,因此日常饮食要注意避免。

4、不熟的水产
很多人喜欢吃新鲜的水产品,但要注意的是,没煮熟的水产品中可能携带甲肝病毒,吃了可能会导致甲肝风险,还有我们常吃的醉虾、淡水鱼生里,也是肝吸虫高发品类,一旦摄入这些寄生虫就会钻进胆道里,严重可能导致肠梗阻、肝硬化甚至黄疸的风险。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早在2009年就将肝吸虫列入一类致癌性寄生虫感染,因此有生食水产品的人一定要防范食品安全问题。

三、查出癌症后不治疗,会怎么样?
说起癌症治疗,可能很多人会跟故事开头王大爷一样的心态,觉得癌症治了也浪费钱,不如潇洒活的痛快点,还能活的更久一点,那么查出癌症到底该不该治疗,不治疗会不会活得更久?
其实这个问题要分情况,不是所有癌症都需要治疗,像某些惰性淋巴瘤或白血病太着急治反而可能影响病情;还有的患者虽然确诊了癌症,但身体条件不适合立刻治疗,否则可能加重身体负担;即便病情需要治疗,患者身体也适合开展治疗,也要综合评估治疗副作用等方面的影响再因地制宜。

可能有人会问,那些不治疗的癌症患者最后会怎么样?3个现实很残酷:
1、出现剧烈疼痛
因为癌细胞持续增殖,会对人体产生一系列刺激,引起多种生理性疼痛,当癌症侵袭到中后期,患者会感受到剧烈的痛感,无法正常进行生活活动,甚至睡觉也会受干扰。
2、癌细胞转移扩散
癌细胞增殖过程中也会不断向周围脏器扩散,并引起连锁反应,很多癌症患者后期随着癌细胞转移扩散,免疫系统几乎崩溃,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3、与癌细胞共存
当然癌症中也有特别例子,比如惰性比较高的癌症,它们进展缓慢,对患者实质伤害很低,几乎没有危害,也不用过度处理,只需要定期观察,大部分可以做到和癌细胞共存。

总的来说癌症治疗需要综合很多因素,比起发现的早,及时做好预防措施更重要,避免可能引发癌症的高危习惯,把癌症扼杀在摇篮曲的意义更大。

jjybzxw 2025-09-27 22:24
八旬老人王爷爷在被诊断为肝癌晚期后选择拒绝治疗,这一决定引发了关于生命、尊严与医疗伦理的深刻思考。理解他的选择,需要从医学、心理、伦理、文化及个人价值观等多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以下从五个核心层面系统阐述这一决定背后的深层意涵:

---

一、对“生命质量”而非“生命长度”的价值重估

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延长生命已成为可能,但王爷爷的选择体现了一种对“生命质量”的优先考量。晚期癌症往往伴随着剧烈疼痛、频繁住院、化疗副作用(如呕吐、脱发、免疫力崩溃)以及身体功能的全面衰退。继续治疗未必能显著延长生存期,反而可能加剧痛苦。

王爷爷作为八旬长者,已历尽人生沧桑,他对生命的理解或许早已超越“活着”本身,而更关注“如何活着”。他选择避免在ICU中插管维生、在意识模糊中挣扎离世,而是希望在清醒、自主的状态下与家人共度最后时光。这种选择,是对“善终”(a good death)的追求,是对生命尾声尊严的捍卫。

---

二、自主权与身体主权:晚年个体的最后抗争

拒绝治疗,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决定权(autonomy)的行使。在医学伦理中,患者的知情同意与拒绝治疗的权利是基本原则。尤其对于高龄患者,过度医疗常被视为对个体意志的忽视。许多老年患者在疾病晚期被家属或医生“劝说”接受治疗,实则可能违背其真实意愿。

王爷爷的拒绝,是一种清醒的、理性的抉择。它象征着一个老人在生命终点前,仍保有对自己身体和命运的掌控。这种掌控感,正是尊严的核心——不是被动接受命运安排,而是主动选择告别的方式。正如哲学家伊丽莎白·哈德威克所言:“死亡不是失败,失控才是。”

---

三、家庭情感与代际责任的复杂博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常被等同于“不惜一切代价救治父母”。子女往往因害怕“不孝”之名而坚持治疗,甚至隐瞒病情。然而,这种“以爱为名”的干预,有时反而加重了患者的负担。

王爷爷的选择,可能也包含了对子女的体谅。他不愿让子女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晚期癌症治疗费用高昂),也不愿看到他们在病床前日夜煎熬、心力交瘁。他的“放弃”,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爱——以自己的方式减轻亲人的痛苦。这种“反向关怀”,体现了中国式亲情中深沉而沉默的牺牲精神。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真正的孝顺,不应仅停留在“治”,更应体现在“懂”——理解父母的意愿,尊重他们的选择,陪伴他们走完最后一程。

---

四、文化语境中的生死观:从“好死不如赖活着”到“向死而生”

中国传统观念中长期存在“讳谈死亡”的倾向,强调“好死不如赖活着”。然而,随着社会进步与临终关怀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优逝”(dignified dying)的理念。王爷爷的选择,正契合了这一现代生死观的转变。

他或许深受儒家“安身立命”思想影响,认为人应坦然面对生命规律;也可能受到道家“顺应自然”哲学的熏陶,视死亡为归于大道的一部分。他的平静拒绝,不是消极逃避,而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豁达与通透。

此外,近年来“安宁疗护”“生前预嘱”“缓和医疗”等概念逐渐被公众接受,也为王爷爷这样的选择提供了制度与伦理支持。他的决定,既是个人意志的体现,也是时代观念演进的缩影。

---

五、医疗系统的反思:从“技术至上”走向“以人为本”

王爷爷的案例也折射出当前医疗体系的某些局限。医院往往以“治愈率”“手术量”为指标,倾向于推荐积极干预,而对缓和医疗、心理支持、灵性关怀投入不足。许多医生缺乏与患者沟通死亡话题的能力,导致患者在信息不对称中做出非理性选择。

王爷爷的清醒拒绝,恰恰是对“过度医疗”的无声批判。它提醒医学界:治疗的目的不是对抗死亡,而是服务于人的整体福祉。当治愈无望时,减轻痛苦、维护尊严、促进心灵安宁,才是医疗的更高使命。

未来,我们亟需建立更完善的临终关怀体系,推广“预立医疗指示”制度,培训专业 palliative care 团队,让每一位像王爷爷一样的长者,都能在温暖、尊重与爱中完成生命的谢幕。

---

结语:尊严离世,是生命最庄重的完成式

王爷爷的选择,不应被简单解读为“放弃”,而应被视为一种深刻的生命智慧。他在生命的黄昏里,以沉默而坚定的方式,完成了对自我价值的最终确认。他告诉我们:尊严不仅存在于奋斗与成就之中,也存在于面对死亡时的从容与自主。

理解他的决定,就是理解一个人在生命尽头仍渴望被当作“人”而非“病例”来对待。这不仅是对王爷爷的尊重,更是对我们每个人未来终将面对的终点的提前思考。

愿每一个生命,都能在起点被热烈欢迎,在终点被温柔送别。


查看完整版本: [-- 八旬老人肝癌晚期,回家后大鱼大肉,坚决不治疗:生死由命[11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