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锯掉了他的棺材头,露出的6字,让朱元璋惭愧[6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锯掉了他的棺材头,露出的6字,让朱元璋惭愧[6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25-09-27 21:34

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南京城的皇宫深处,朱元璋正焦躁地踱步。几天前,开国功臣刘伯温刚刚下葬,但这个多疑的皇帝始终无法安心。"去,把刘伯温的棺材给朕锯开!"朱元璋最终对身边的侍卫下达了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命令。当工匠们战战兢兢地锯开棺材盖时,内壁上赫然显现的六个大字"开棺见尸者斩",让所有在场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消息传回皇宫,朱元璋手中的茶杯"啪"地摔碎在地,这位素来以铁腕著称的帝王,双手止不住地颤抖。

神童的崛起:12岁中秀才的天才少年
元朝至大四年,浙江青田县一个书香门第中,一个名叫刘基的男孩呱呱坠地。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孩子日后会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刘伯温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12岁那年,他轻松考中秀才,在当地引起轰动。
当时的科举制度极其严格,许多读书人终其一生都难以考取功名。但刘伯温似乎天生就是读书的料。14岁进入府学后,先生讲授《春秋》,其他学生还在死记硬背,他已经能够引经据典,提出独到见解。授课的老先生常常感叹:"此子日后必成大器!"
23岁那年,刘伯温赴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在元代,汉人考中进士尤为不易,这一成就让他名震江南。按照惯例,新科进士都要被授予官职,但刘伯温却在老家苦等了三年,才被任命为一个八品县丞。

怀才不遇:元末乱世中的无奈选择
刘伯温上任后,一心想要为民做主。他惩治贪官污吏,整顿赋税,深受百姓爱戴。但元末官场腐败成风,一个清官反而成了异类。同僚排挤,上司打压,刘伯温的政令屡屡受挫。
最让他寒心的是,当时元朝统治已摇摇欲坠,朝廷却仍在争权夺利。黄河泛滥,灾民遍野,当权者却视而不见。刘伯温多次上书陈述民生疾苦,奏折却如石沉大海。在担任了几年地方官后,他最终选择辞官归隐。
回到青田老家的刘伯温,过起了耕读生活。白天他在田间劳作,夜晚则挑灯夜读。表面上看,他像个普通的乡绅,但实际上,他一直在关注时局变化。当时天下大乱,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刘伯温在等待一个可以施展抱负的机会。

三顾茅庐:朱元璋请贤的苦心
至正二十年,朱元璋的军队已经占领了应天府。当时朱元璋手下谋士虽多,但缺乏能够统筹全局的人才。在名士陶安的推荐下,朱元璋第一次听说了刘伯温的名字。"此人可比张良、诸葛亮",陶安如此评价。
朱元璋立即派人带着厚礼去请刘伯温出山,但被婉言谢绝。刘伯温对元朝还存有幻想,也不了解朱元璋的为人。第二次,朱元璋派出了自己的亲信大臣,带着亲笔书信前往,再次遭到拒绝。
直到第三次,朱元璋亲自前往青田。当时正值严冬,朱元璋不顾风雪,在山中的草庐外等候了两个时辰。这份诚意终于打动了刘伯温,他打开柴门,与朱元璋进行了一番长谈。这一谈就是整整一夜,从天下大势到用兵之道,刘伯温的见解让朱元璋叹服不已。

神机妙算:助朱元璋定鼎江山
刘伯温出山后,立即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当时朱元璋面临两个主要对手:陈友谅和张士诚。部下多数主张先打较弱的张士诚,但刘伯温力排众议:"陈友谅地据上游,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
这一战略被事实证明极其高明。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直扑南昌。朱元璋部下大多主张撤退,刘伯温却暗中踩了踩朱元璋的坐椅。朱元璋会意,下令全力迎战。在鄱阳湖决战中,刘伯温献上火攻之计,恰逢东风大作,陈友谅的战船尽数被焚。
这场战役成为明朝建立的关键一役。得胜后,朱元璋感慨地说:"伯温之于我,犹子房之于汉高祖也。"在随后消灭张士诚、北伐元朝的战争中,刘伯温的谋略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伴君如伴虎:功成身后的危机
明朝建立后,刘伯温被授予御史中丞的官职。他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得罪了不少权贵。有一次,丞相李善长的亲信贪污军粮,刘伯温不顾求情,坚持依法处斩。这件事让他在朝中树敌众多。
朱元璋的猜忌心也越来越重。他出身贫寒,对刘伯温这样的前朝进士本就心存芥蒂。加上刘伯温屡次料事如神,更让朱元璋感到不安。有一次,朱元璋想要更换丞相,征询刘伯温的意见。刘伯温直言不讳地评价了几个候选人,这些话后来传到当事人耳中,招来了更多嫉恨。
最致命的是,刘伯温曾反对朱元璋在凤阳建都的计划。他根据天文地理分析,认为凤阳不适合作为都城。这件事让朱元璋极为不快,认为刘伯温是在质疑他的决定。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洪武八年,刘伯温感染风寒,一病不起。朱元璋派丞相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诊治。刘伯温服了御医开的药后,病情反而加重。他感觉腹中有个硬块,像是有什么东西在啃噬自己的内脏。
刘伯温强撑病体求见朱元璋,暗示自己可能被人下毒。朱元璋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卿且宽心养病。"这句话让刘伯温彻底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回到家中,他拒绝再服用任何药物,只是静静地安排后事。
临终前,刘伯温将两个儿子叫到床前,交代了三件事:第一,刘家子孙永世不得为官;第二,将他与《大明律》合葬;第三,墓碑上只刻"诚意伯刘基之墓",不写任何功绩。
死后惊魂:棺材里的六个大字
刘伯温的葬礼办得极其冷清。往日往来密切的同僚无人敢来吊唁,只有几个子侄默默送葬。朱元璋虽然追封他为太师,赐谥"文成",却将葬礼规格压到最低。
但这一切并没有消除朱元璋的疑虑。刘伯温下葬后第七天,朱元璋突然下令开棺验尸。这个命令让所有大臣震惊,但无人敢劝阻。一队士兵带着木匠来到墓地,小心翼翼地锯开了棺材。
当棺材盖被掀开时,所有人都惊呆了。棺材内壁上刻着六个遒劲的大字:"开棺见尸者斩"。这六个字出自《大明律》刑律篇,正是朱元璋亲自审定颁布的律法。更令人惊骇的是,这六个字正好刻在《大明律》放置的位置上方。
消息传回皇宫,朱元璋正在用膳。听到回报,他手中的玉筷掉落在地,脸色瞬间变得惨白。这个素来以铁血著称的皇帝,双手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他立即下令将棺材恢复原状,并追加了抚恤,但这一切已经无法改变什么。
君臣的最后一局棋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刘伯温似乎早已预料到身后之事。他生前最爱下棋,常把朝堂比作棋盘。有一次,他与朱元璋对弈时说:"棋局如朝局,有时候看似闲棋,却是决胜关键。"
这句话在当时看来只是戏言,如今回想起来却别有深意。刘伯温在棺材内刻字,就像下了一步看似无用的闲棋。但这步棋,却在他死后将军了朱元璋一军。
朱元璋后来对刘伯温的后人格外优待,或许正是因为这六个字带来的震慑。他下令将刘伯温的《郁离子》等著作刊印天下,却将有关天文占卜的部分悉数删除。这个细节,透露出皇帝内心深处的恐惧。
青田山中的预言
刘伯温归隐青田期间,曾写过一首诗:"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阿。"这首诗似乎预示了他对功名富贵的淡泊。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出山,或许是因为读书人那份经世济民的情怀。
在明朝建立的庆功宴上,刘伯温曾即兴赋诗:"金玉非为宝,君子贵有才。一朝遇明主,风云会九垓。"当时在座的文武百官都在称颂朱元璋的功德,只有刘伯温在诗中暗藏警句。可惜,这番苦心当时无人领会。
历史的回响
刘伯温去世后,他的预言集《烧饼歌》在民间广为流传。书中对明朝未来的预言一一应验,更增添了他的神秘色彩。朱元璋晚年时常做噩梦,据说梦中总会出现一个手执罗盘的身影。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重。临终前,他下令编纂的《太祖实录》中,对刘伯温的功绩进行了大幅删改。这个细节被史官记录下来,成为这段君臣关系的最后注脚。
结语
一段君臣佳话,最终以这样的方式落幕。刘伯温用他的智慧帮助朱元璋夺取了天下,也用自己的方式维护了最后的尊严。那六个刻在棺材里的大字,成为历史留给后人的一声悠长叹息。

姜谷粉丝 2025-09-27 21:53
刘伯温与朱元璋的复杂君臣关系及悲剧结局
刘伯温作为朱元璋手下的重要谋臣,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却始终未能获得朱元璋真正的信任。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忠诚心存疑虑,一方面源于刘伯温曾在前朝效力的历史背景,另一方面则是忌惮其卓越的智谋和强大的影响力,担心他若有意夺取皇位会成为巨大威胁。这种疑虑导致两人之间隔阂渐深,即便刘伯温低调行事,也未能改变局面,甚至在他病逝后,朝廷大臣都纷纷回避,无人前来吊唁,其丧葬异常简单,与他被赐封的诚意伯封号形成鲜明对比。

朱元璋锯棺的缘由及经过
听信谗言起疑心
刘伯温晚年为自己选择了一处坟地,然而此事传到朱元璋耳中后,胡惟庸等人借此进谗言,称那块地方有天子气,百年后刘氏一族必定会出天子。朱元璋本就对刘伯温心存忌惮,加上一些风水大师的说辞,便信以为真,开始起了疑心。

锯棺查验的行为
刘伯温病重后,朱元璋将他送回故乡,认为这样刘伯温就没机会埋在那个所谓有天子气的地方,但他仍心有余悸。刘伯温死后入殓,朱元璋又不知听信谁的谗言,非要让人把刘伯温棺材的前边锯掉一部分,有“断其头”的说法。于是朱元璋派人去锯棺材,想借此破坏所谓的风水,也展现对刘伯温的报复。

棺材中露出的6字及其影响
当锯下棺材头后,众人发现棺材里并没有刘伯温的尸体,而是有一本打开的《大明律》,书上第一页写着“开棺见尸者斩”这六个字34。朱元璋看到这六个字后,十分惭愧,因为法律是他自己定的,他不能违反自己制定的《大明律》4。这六个字是刘伯温生前预料到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特意留下的后手,他以这种方式将朱元璋逼入了自己设下的法律陷阱1。最终,朱元璋下令好好安葬刘伯温,并且此后每年都会派人去打理他的坟墓

jjybzxw 2025-09-27 22:59
刘伯温与朱元璋:一段君臣佳话的落幕

刘伯温(刘基)与朱元璋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充满智慧与权谋的佳话。从刘伯温的早年才华,到他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再到他功成身退后的悲剧,这段历史充满了戏剧性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一、神童的崛起

刘伯温出生于元朝至大四年(1311年),自幼聪慧过人,12岁便考中秀才,14岁进入府学,23岁考中进士。他的才华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被誉为“神童”。然而,尽管他才华横溢,但在元末乱世中,他的仕途并不顺利。

二、怀才不遇

刘伯温在担任地方官期间,致力于惩治贪官污吏、整顿赋税,深受百姓爱戴。然而,元末官场腐败成风,他的政令屡屡受挫。最终,他选择辞官归隐,等待一个可以施展抱负的机会。

三、三顾茅庐

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的军队已经占领了应天府。在名士陶安的推荐下,朱元璋第一次听说了刘伯温的名字。朱元璋三次亲自前往青田,请刘伯温出山。最终,刘伯温被朱元璋的诚意打动,决定出山辅佐朱元璋。

四、神机妙算

刘伯温出山后,立即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他力排众议,建议朱元璋先攻打陈友谅,再消灭张士诚。这一战略被事实证明极其高明。在鄱阳湖决战中,刘伯温献上火攻之计,帮助朱元璋取得了关键胜利。

五、伴君如伴虎

明朝建立后,刘伯温被授予御史中丞的官职。他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得罪了不少权贵。朱元璋的猜忌心也越来越重,对刘伯温的不满逐渐积累。最终,刘伯温因反对朱元璋在凤阳建都的计划而彻底失宠。

六、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洪武八年(1375年),刘伯温感染风寒,一病不起。朱元璋派丞相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诊治。刘伯温服了御医开的药后,病情反而加重。他感觉腹中有个硬块,像是被人下毒。尽管他向朱元璋暗示自己可能被人下毒,但朱元璋并未采取行动。

七、死后惊魂

刘伯温去世后,朱元璋仍然心存疑虑。在刘伯温下葬后第七天,朱元璋突然下令开棺验尸。当棺材盖被掀开时,所有人都惊呆了。棺材内壁上刻着六个遒劲的大字:“开棺见尸者斩”。这六个字出自《大明律》刑律篇,正是朱元璋亲自审定颁布的律法。

消息传回皇宫,朱元璋正在用膳。听到回报,他手中的玉筷掉落在地,脸色瞬间变得惨白。这个素来以铁血著称的皇帝,双手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他立即下令将棺材恢复原状,并追加了抚恤。

八、君臣的最后一局棋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刘伯温似乎早已预料到身后之事。他生前最爱下棋,常把朝堂比作棋盘。刘伯温在棺材内刻字,就像下了一步看似无用的闲棋。但这步棋,却在他死后将军了朱元璋一军。

朱元璋后来对刘伯温的后人格外优待,或许正是因为这六个字带来的震慑。他下令将刘伯温的《郁离子》等著作刊印天下,却将有关天文占卜的部分悉数删除。这个细节,透露出皇帝内心深处的恐惧。

结语

一段君臣佳话,最终以这样的方式落幕。刘伯温用他的智慧帮助朱元璋夺取了天下,也用自己的方式维护了最后的尊严。那六个刻在棺材里的大字,成为历史留给后人的一声悠长叹息。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刘伯温的智慧和忠诚,也揭示了权力斗争中的复杂与残酷。


查看完整版本: [--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锯掉了他的棺材头,露出的6字,让朱元璋惭愧[6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