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801728 |
2025-10-20 15:41 |
★旅游地点:南京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北馆)之B4第二展区 第二展区“鱼龙变化”,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介绍了古代取士的程序,贫寒人家的学子们经历一场场考试以后,才能出人头地。生员入学以后分为廪生、增生和附生,所有的生员都需要参加岁试与科试。岁试由学政主持,成绩优异者附生可补增生,增生可补廪生。科试是选拔生员参加乡试的考试,成绩列一、二等的生员,就有资格参加乡试,被称为科举生员。 通过乡试就有了秀才的身份,秀才可以免除差徭,官府也不能随意对秀才用刑,遇到公事可以禀见知县。 举试录取的就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即使会试落榜,也具备做官的资格。我们熟知的唐寅,就是解元。 明清考官分主考官和同考官,主考官负责命题和确定录取名单,清朝雍正三年后,明确要求乡试主考官由进士出身者出任。有多位名人担任过江南贡院担任考官,例如左宗棠、李鸿章、袁枚等。 明清时期,举人有资格于乡试次年进京参加由礼部主考的会试,录取者称贡第一会称“会元”或“贡元”。新科贡士有资格参加下月举行的殿试,根据成绩分为三甲,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连中三元,就是指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都取得第一名的成绩。 对于赴京考试的举人,自清初起就能享受官方提供的驿马,各省布政使也会发盘费。雍正时期,落第的举人还会发放盘费银,资助贫寒的举人顺利返程,可见清廷实际上对于人才是相当重视的。 会试的主考官规格比乡试当然更高,明代会试主考、同考官均由礼部选任,皇帝钦定。正德三年,内阁大学士充任会试主考官成为定制。清代会试主考官称总裁,所以我们现在称CEO为总裁,是不是沿用了清朝的旧称?主考官由皇帝钦定的内阁大臣担任,会试同考官主要由翰林院官员充任。 展区内布陈了大量的文物,有碑刻、衣饰、笔墨纸砚、生活用具、武考武器、考生家书、朝廷诏令等。 殿试卷区陈列了殿试的试卷,看看这些试卷的字,不由得让我们自惭形秽。这些字,都是可以作为书法家传承的呀。 南京状元黄思永是光绪六年庚辰科殿试状元,南京原来还有黄状元巷这个地名。他在京城开办工艺商局,产品以景泰蓝铜器出名,曾两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他是中国兴办债券股票第一人,收集整理甲骨文第一人,与张謇并称“商部实业两状元”。不过说实在的,张謇的名气要比黄思永大得多了。 赵以炯是光绪十二年状元,是清代云贵地区夺魁天下的第一人。展区陈列了赵以炯殿试对策的手抄卷,全文是馆阁体,卷末有两方黄思永的印章,这份抄本可能是黄思永手抄的。按说作为曾经的状元,不应该担任誊抄的工作吧?或许是因为赵以炯的这份对策让黄思永见猎心喜,因此手抄此卷私藏? 赵文楷是嘉庆元年第一甲第一名,他的殿试卷长约260厘米,高45厘米,共22折,全卷1942字,论述了中庸治国的准则,指出广扩教育途径,积极武装备战,武能安邦文可治国。赵文楷虽然高中状元,但官运倒不大亨通。他的后辈比他更加名,就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 还有一处免费合影的场景,中间是金黄色的龙座,这是让游客体验殿试主考官的感觉?不过参观的游客大多只是看两眼,并没有合影的意思。这是故宫的保和殿,中央七级高台,明朝大典或册立皇后、皇太子时,为皇帝更衣、受贺的地方。这里,也是每科殿试的考场。 下面是殿试的场景复原模型,这可不比贡院的房间那么狭小了,因为不用考九天,皇帝也没那功夫,所以跟今天的考试没啥两样。只是考生们席地而坐,而我们有椅子罢了。不过人家的桌子比我们的长,因为以前的策论可能写的篇幅要更长一些。 墙面上有三块牌匾,正中是“状元及第”,两侧分别为“榜眼及第”和“探花及第”,这是殿式一甲,也是全国士子中的佼佼者,那是要跨马游街的,可谓荣耀加身,前程似锦。说起来,中国的科举制度对于贫寒学子来说,确实是飞黄腾达的唯一路径了。要知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贫寒学子是不可能进入政治中枢的。隋炀帝着实冤得很,明明创设了后世承袭了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却偏偏没有留下什么好名声。只能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成王败寇,这就是结局。 中庭区“魁星点斗”,应该算是状元区了。要知道三年大比,全国这么多考生,三年才出一个状元,这含金量妥妥的高。当然,太平天国时期的不算,开科举士的次数未免太多了些,看着多少有点儿戏。 自驾游:南京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北馆)之B4第二展区 5月初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