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谷粉丝 |
2025-11-01 00:26 |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去北京出差,在一家工艺品商店看中一只通体满工雕花的剔红花瓶。仔细端详瓶身的缠枝花纹,两面开光处,各有一块山石衬托着两朵绽放的牡丹,红彤彤的色彩,雍容华贵。
问及价格,差不多是我当时半个多月的工资。犹豫了很久,放下,又拿起。最后,在“你到底买还是不买”的催促声中,掏钱买下。 明朝黄成在《髹饰录·剔红》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剔红是源于中国的一种工艺技法 ,发韧于隋唐,成熟于宋元,兴盛于明清。常以不易变型的老木(也有金属)作胎,初刷桐油,包裹麻布,再往胎骨上层层髹漆,少则几十层,多则上百层。一道漆阴干后,才能刷第二道,循环往复,待漆膜增厚至一定程度,在漆将干未干前,画上图稿,方可雕剔。剔出图案后,等漆彻底干透,再细细打磨。 在古代,剔红器属奢侈品。首先,用的漆难得。这种鲜亮纯正的天然大漆,取自漆树。还需加入银朱、丹砂、硫磺、汞等天然矿物调配。据说,一棵树龄16年的漆树,一年的产漆量只有250克。其次,漆的干燥旷日持久,雕剔费工耗时,工艺要求极高,掌握这种出刀无悔技艺的工匠屈指可数。剔红器数量不多,价格昂贵,皇家贵族方能享用。 前些年,我又偶得一件清中期的剔红捧盒。它直径26厘米,高12厘米,原先灿若霞光的大红被岁月磨成了温婉的枣红色,包浆温润,浮现出一层幽幽的光晕。一双凤凰展翅飞舞,盛开的牡丹枝繁叶茂,层层叠叠簇拥在捧盒的外表。牡丹或隐或露,穿枝过梗,繁而不乱,清晰富丽。尤其是盘底髹黑的退光漆龟裂断纹,好似蛇腹下相迭的纹路,突显了漆器特有的年代感。 中华民族崇尚红色,视之为喜庆吉祥之色。剔红艺术绵延千百年,深受人们喜爱,成了一抹穿越时空、亮丽的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