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jybzxw |
2025-11-05 09:13 |
© TAL 2025 年 5 月在湖南岳阳举办了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这场盛会实现了“办一次会、兴一座城”初心,推动了一批城市更新项目的建设,华菱港旅游码头游客中心便是重点项目之一:它将遗留的两座老码头建筑华丽转型为洞庭湖旅游客船及游艇集散中心,成为岳阳的新地标。
© TAL 2018 年底,岳阳港工业遗址公园正式开放,保留了龙门吊、铁轨、塔吊、仓库架构等工业时代的记忆元素,与历史街区和未来城市共存。生态公园西面洞庭湖,东邻岳阳楼景区、汴河街、洞庭南路风貌区等景点,形成了岳阳历史文化核心区域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资源。美中不足的是占据黄金岸线的老港区虽然去工业化非常彻底,但不进行商业开发的遗址公园又过分生态,竟然没有邻近水体的服务设施。虽然这种短板被市民诟病,但人为的规划已很难再在这片拆得干干净净的公园里做任何超越红线的建设,而旅发大会则带来了用城市更新的特殊政策对岳阳港工业遗址公园进行再提升的机遇。
华菱港肌理变化 © URBANUS
岳阳港工业遗址公园与岳阳楼景区关系 © URBANUS
项目场地和慈氏塔关系 © URBANUS 首先破局的是码头又回来了。岳阳楼、洞庭湖、君山岛是构成地方风景的三大要素:楼观湖,湖映楼,湖中有岛,岛点缀湖。楼-湖-岛三者所构成的山水画卷,是一个黄金旅游三角。从岳阳楼到君山岛的水上旅程,是从历史文化到自然风光、从静态观赏到动态体验洞庭的最佳方式,而游客码头是将这三者共同打包的必要基础设施。恰巧在公园中部有一个原先的货运码头,可以很容易改造为一个游艇和游客码头,通过浮桥可以安排 22 个小型游艇泊位与 15 个中型游艇泊位,即使现在航运没有开启,随水波轻晃 U 型浮桥,也已拉满了人们登船遨游洞庭湖的情绪价值。 从码头南岸看项目场地及慈氏塔 © URBANUS 码头需要配套用房,当年拆迁中一个小心思又为码头重建留了个伏笔:垂直于湖的两栋平行的办公楼侥幸没有被拆除,为游客中心获得了改造旧建筑的法理正当性。两栋楼的东侧是社会车辆可到达的岳阳南路,形成了大景区水陆交通的闭环。其东北是一片小山丘,矗立着通高 39 米、八角七级的宋代楼阁式实心砖塔 —— 慈氏塔,它自古就是风高浪急的洞庭湖上航标塔。近期慈氏塔周边通过环境整治,拆除了邻近的民居和围墙,将其与岳阳港工业遗址公园连为一体,重新回到洞庭湖畔。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氏塔的建控范围非常大,所幸的是其西南侧建控蓝线落在已有建筑北侧不足 10 米的位置,使改造这两栋建筑变得可行。冥冥之中,这个在古代引导船只进入洞庭湖、靠近岳阳城的重要导航标志,似乎也应该和新建的游客码头有所关联。
慈氏塔 © 肖艳
码头现存二栋废弃小楼与慈氏塔空间关系 © URBANUS
增加架空观景平台连结二栋小楼,下方形成码头入口空间 © URBANUS
项目构成元素 © URBANUS 两栋小楼的首层面积,基本上满足了售票处、等候厅、卫生间等游客中心的功能要求。用一个连接二层和三层的宽台阶将两个建筑连接,既形成了尺度合宜的从马路走向码头的门户,也形成了楼上的配套功能的户外空间,可以坐下来静静观赏洞庭湖的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TAL
© TAL 在春夏之交有梅雨、夏季炎热潮湿的岳阳,户外平台的遮蔽设施非常必要;加之从湖面看码头,原来两栋建筑的轮廓线毫无标志性,这样,用象征着风帆的张拉膜做个棚顶自然而然成为一种选择。
© TAL
© TAL 棚架的结构选型灵感来源于一个偶然的场地观察。在凹进湖岸的码头南壁,遗址公园有一处观景平台,且特意放了一组艺术装置。从这个点去看两栋保留建筑,如果把北侧的一栋中部破掉一点,正好把慈氏塔环报在建筑核心。在此基础上,假若再用拱形天棚把慈氏塔框住,则形成了这个宋代灯塔和当下码头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
从码头南岸刚透过天棚,形成看慈氏塔的绝佳站点 © URBANUS
© TAL
© TAL 从环境肌理上看,大片的张拉膜会非常刺眼。参考周边街区既有大仓库、又有小民居,起伏的地势又使它们的屋顶鳞次栉比、无序混搭,棚架一方面被设计成连续筒拱,组合起来更像个聚落;另一方面以慈氏塔为核心用放射线起拱,整体外边界投影又基本上控制在原建筑范围内,从而带来四个立面都有变化的轮廓线。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推敲与山体、古塔、岸际等固有环境要素的关系,一个对话历史、拥抱未来的洞庭新地标跃然出现在湖面之上。
© TAL
© TAL 显然,上层丰富和有情调的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大大地改变了候船的模式,使等候变成了享受。如何到达上层空间成为了潜在的设计亮点。通过浪漫化消防楼梯,让它们成为建筑剖面的切割刀,把原建筑二、三层朝湖的空间废墟化为公共厅堂,引景入室,又增加了两个可以举办小尺度活动的灰空间。这些空间为这个不大的聚落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惊喜。
作为社交平台的南侧临湖灰空间 © URBANUS
作为小剧场的北侧临湖灰空间 © URBANUS 北侧由于受文保线的限制,登楼的行进路径藏在建筑内侧,形成一个小的戏剧空间,更加封闭些。
© TAL
© TAL 南侧不受限,可以自由放纵,在建筑之外放飞两条半圆弧楼梯,可以凭栏眺望南侧的遗址公园和湖面。楼梯二、三层间的休息平台是向湖面敞开的社交空间。
© TAL
© TAL
© TAL
© TAL
© TAL 楼梯和棚架的钢结构,以及加固后的混凝土墙,又带回了所谓的工业风,既有十足的现代感,又和废墟化的老砖墙形成新旧对话,通过新美学带回来了这个片区缺席的工业时代。
© TAL 功能完善的游客中心不仅仅服务于航运,也补齐了在遗址公园缺失的配套功能,同时还带来了展览、展示、活动的可能。它不仅是服务的窗口,本身也是一个旅游景点,循环再利用残留的工业遗产,实现了遗址公园“保留历史、面向未来”的初心,让游客能沉浸式地感受到场地的历史厚重感与时空穿越般的戏剧感。在更高的维度上,这个游客中心也是一个具有强大叙事能力的文化装置,是岳阳城市转型的一个精神象征,一方面提升了市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也让游客看到了一个不仅有历史底蕴、更有现代发展眼光的岳阳。
© TAL 更有意义的是,游客中心的设计不仅没有破坏慈氏塔的历史环境,反而通过当下的设计语言,为观赏和理解慈氏塔提供了一个富有深度的视角。它们不再是两个孤立的景点,而是共同构成了一个讲述岳阳湖城一体的空间叙事。同时,这个在地化的关键节点改造,激活了整个片区的活力,并带动了码头遗址公园南部的发展。 项目图纸
一层平面图 © URBANUS
二层平面图 © URBANUS
三层平面图 © URBANUS
立面图 © URBANUS
剖面图 © URBANUS
模型照片 © URBANUS
模型照片 © URBANUS 项目信息 建筑事务所:URBANUS 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 设计时间:2024 年 建设时间:2024 年 - 2025 年 项目地点: 岳阳, 湖南,中国 用地面积:2682 平方米 建筑面积:1624 平方米 室内 & 景观设计:URBANUS 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王辉 设计团队:郑娜、姚咏梅、孙凡奇、豆勇辉、张富军、李文杰、周翔、王竞飞、卢勇、陈宇、赵萍、张书岩 建设单位:岳阳天下洞庭水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合作单位: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施工图)、北京马斯特结构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结构顾问) 施工单位:湖南省第八工程有限公司 摄影:TA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