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清军入关扬州后,10天不封刀,屠城80万人,百年之后真相被揭开 [14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清军入关扬州后,10天不封刀,屠城80万人,百年之后真相被揭开 [14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527801728 2025-11-05 21:11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但朝代的更替常常是血腥而惨烈的。几乎没有哪个朝代的更替是通过和平方式完成的,战争和动乱几乎成为了常态。百姓的生活在战乱中变得苦不堪言,士兵们每天都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险中。在这样的环境中,许多忠诚的将士为国捐躯,成就了他们的英雄伟业。然而,这些英雄却往往因为忠诚而遭遇连累,许多无辜百姓在战争的乱象中丧命,惨遭杀戮。



这样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许多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遗忘,证据被销毁,最终成为无人问津的过往。然而,有些历史的秘密,在岁月的掩埋下,依然被揭示出来。比如,明朝末年,当清军入关攻占扬州后,扬州发生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这段历史直到百年之后才被揭露。



明末的昏庸与战乱



明朝末年,朝政腐败,统治者奢侈荒淫,不理百姓疾苦。国库空虚,民生困苦,明朝的灭亡已经是大势所趋。崇祯皇帝继位后,虽然想要扭转局势,却因为盲目且残酷的政策加速了朝代的灭亡。为了树立威严,崇祯屠杀了许多忠诚的大臣和有功的将士,他的“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残酷政策,导致了许多无辜忠臣的死亡,甚至让朝中许多有才之士心生畏惧,导致政权的孤立与腐化。



正是这种专制和误国的管理,最终让许多起义军有了反抗的机会。各地的农民起义爆发,许多原本忠诚于明朝的大臣和将领纷纷投降,最终导致了朝廷的全面崩溃。



忠诚将领的奋力抵抗



然而,在这场动乱中,依然有许多忠诚的将领,他们誓死捍卫国家,即使知道大势已去,也绝不选择投降。扬州防守将领史可法便是其中的典型。他带领着不到一万的兵力,迎战清军十万大军,坚守城池十天十夜。尽管战力悬殊,且没有任何外援,史可法和他的士兵们依然死守不退,展现出非凡的忠诚与英勇。



史可法的名言“人在塔在”表明了他绝不屈服的决心,他宁愿战死沙场,也绝不投降。面对绝对的敌军优势,史可法依然带领军队进行顽强抵抗,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然而,史可法和他的将士们虽然英勇抵抗,最终还是未能抵挡住强敌的进攻。清军占领扬州后,并没有对这座城市的人民表示任何同情,而是展开了极其惨烈的屠杀。他们在扬州城内肆意抢劫,焚烧村庄,甚至对无辜百姓实施残忍的杀戮,数以万计的百姓在屠杀中丧命。



这场屠城持续了十天,清军不封刀,最终屠杀了80万无辜百姓。由于扬州守军的顽强抵抗,清军在胜利后将愤怒全部发泄在无辜的百姓身上。许多妇女被侮辱,老人和孩子惨遭杀害,街道上到处都是尸体,血流成河。



尽管这场屠杀令人发指,但当时的历史证据几乎被销毁,清军在离开后纵火烧城,整个事件的真实情况没有被公开。直到百年后,孙中山在国外发现了《扬州十日记》,才揭开了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历史的警示



这段历史不仅让我们痛心,更提醒我们:“百姓兴,则国兴,百姓苦,则国苦。”一个国家的兴衰,最终取决于其统治者是否能够关心百姓的生死。如果统治者不为百姓着想,只顾自己的私利,最终迎接的只能是灭国的命运。历史是无法逆转的,历史的潮流会将那些昏庸无道的统治者抛弃,替代他们的,将是一个更有远见、更关心民生的领导者。




姜谷粉丝 2025-11-05 21:26
清军入关后的“扬州十日”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被长期遮蔽的血腥记忆。1645年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在将领多铎的命令下,实施了长达十日的系统性屠戮,约80万平民遇害。这一真相因清廷的刻意掩盖,直至清末才重见天日。以下是事件的核心脉络:

🔪 一、屠城背景与经过
守城抗争激化矛盾
扬州守将史可法率万余残部誓死不降,以悬殊兵力抵抗十万清军月余。清军攻城伤亡惨重(含贝勒及高级将领阵亡),破城后为报复抵抗势力,多铎下令“十日不封刀”,纵兵屠戮。

惨绝人寰的屠杀手段
清军以“赦免藏匿者”为诱饵诱捕百姓,将民众分批捆绑后集体刺杀;焚烧房屋、劫掠财物,妇女儿童亦遭虐杀。城内尸积如山,河道被鲜血染红,幸存者被迫藏身尸堆或垃圾中求生。

二、真相被系统性掩盖
清廷的史料篡改
清朝建立后,将扬州屠杀列为禁忌,官方史书仅以“维扬可鉴”等隐晦表述威慑反抗势力。凡记录事件的民间史料(如《扬州十日记》)均遭查禁销毁。

文字狱的恐怖压制
清初大兴文字狱,任何涉及扬州事件的文字均被视为“煽动谋逆”,作者及传播者遭株连。这段历史在官方叙事中被彻底抹除长达二百余年。

📜 三、百年后真相重见天日
《扬州十日记》的浮出
清末革命志士在日本发现扬州幸存者王秀楚所著的《扬州十日记》手稿。该书以亲历者视角详述十日间的暴行:清军“杀人如刈草”,婴儿遭马蹄践踏,全城“尸骸不可数”。

历史意义的觉醒
该书经孙中山等人传回国内,成为反清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西方传教士卫匡国《鞑靼战纪》等第三方记载,扬州惨案的真相终获国际学界公认,揭露了权力更迭中人性的至暗时刻。

💎 四、历史反思
“扬州十日”不仅是军事报复,更是清廷以恐怖统治震慑汉人的政治手段。其湮没与重现印证了历史书写的话语权争夺,也警示后人:暴行或可被权力暂时掩盖,但人类的良知终将穿透时间的尘埃。

jjybzxw 2025-11-05 22:42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朝代更替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争与社会动荡。每一次权力的转移,不仅是统治集团之间的较量,更是对普通百姓与士兵生存状态的巨大冲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百姓和士兵的生活状况极为艰难,其苦难往往被宏大叙事所掩盖。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这一问题,揭示战争年代底层民众的真实命运。

---

一、百姓:流离失所,命如草芥

在朝代更替之际,战乱频仍,社会秩序崩溃,百姓首当其冲成为牺牲品。

1. 家园毁坏,流民遍野  
   战争导致城池被攻破、村庄被焚毁,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与住所。例如明末李自成起义与清军入关期间,华北地区“十室九空”,千里荒芜。百姓被迫背井离乡,形成庞大的流民群体,饥寒交迫,沿途倒毙者不计其数。

2. 赋税徭役加重,生存艰难  
   即便未直接受战火波及,百姓仍要承受沉重的赋税与征发。新旧政权为筹措军费,往往横征暴敛。如安史之乱后,唐朝实行“两税法”,虽试图整顿财政,但地方官吏趁机加码,百姓“竭骨髓而不支”。

3. 遭遇劫掠与屠杀,生命毫无保障  
   军队纪律涣散时,常有“兵匪不分”之象。无论是起义军、叛军还是正规军,都可能出现劫掠百姓的行为。清代张献忠“屠蜀”之说虽存争议,但地方志中确有大量人口锐减、村落灭绝的记载,反映出战争对平民的毁灭性打击。

4. 瘟疫与饥荒接踵而至  
   战乱破坏农业生产和医疗体系,导致灾荒频发。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瘟疫(如伤寒)与饥荒造成的人口死亡远超战场本身。据估计,东汉人口由约5000万骤降至三国初期不足1000万。

---

二、士兵:征召入伍,苦不堪言

士兵作为战争的直接参与者,其生活同样充满血泪,尤以普通士卒为甚。

1. 强制征兵,家庭破碎  
   朝廷或割据势力常实行征兵制或抓壮丁。唐代府兵制后期演变为苛政,百姓“畏征戍如赴死”。明代卫所制度衰败后,士兵多由囚徒、贫民充任,终身服役,子孙承袭,形同贱籍。

2. 待遇低下,衣食难继  
   多数士兵所得粮饷微薄,甚至长期拖欠。南宋后期,边军“月粮不至,士卒采野菜为食”。装备简陋,冬无寒衣,夏无避暑之所。许多士兵因营养不良、疾病而死于非战斗减员。

3. 战场残酷,死亡率极高  
   古代战争缺乏现代医学支持,一旦受伤几乎等于死亡。冷兵器时代冲锋陷阵者生还几率极低,且常被高层视为“消耗品”。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实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无奈之举,背后是无数士卒的牺牲。

4. 军纪严酷,动辄得咎  
   军中等级森严,将领可随意处罚甚至处决士兵。秦代军功爵制虽激励作战,但也以连坐法震慑士卒,一人逃亡,全队受罚。这种高压管理加剧了士兵的心理创伤与恐惧。

5. 战后安置缺失,退伍即流亡  
   朝代更替完成后,大量士兵被裁撤,却无妥善安置。他们既无田产,又无技能,往往沦为盗匪或依附豪强。唐末藩镇兵变频繁,正源于此——士兵无法回归正常生活,只能继续依赖军事组织生存。

---

三、深层结构:战争背后的制度性压迫

百姓与士兵的苦难,并非仅源于战争本身,更根植于古代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结构。

- 皇权—官僚—地主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  
  在和平时期,百姓已承受重税与地租;战时则加倍压榨。士兵多来自底层农民,本质上是被压迫者被迫去镇压其他被压迫者,形成悲剧性的循环。

- 信息闭塞与意识形态控制  
  百姓往往不知为何而战,士兵亦不明效忠对象的意义。朝廷宣扬“奉天承运”,将战争正当化,实则掩盖权力斗争的本质。普通人在宏大话语中沦为沉默的背景。

- 技术落后加剧人道灾难  
  缺乏有效的后勤系统、医疗保障与灾害应对机制,使得战争后果更加惨烈。一场战役可能因断粮而溃败,一次围城即可导致全城饿殍遍地。

---

四、例外与希望:乱世中的微光

尽管整体图景黑暗,但在某些时刻也闪现人性光辉:

- 民间互助与义庄救济  
  宋代以后,宗族组织兴办义田、义学,在灾荒中赈济族人。如范仲淹设立“范氏义庄”,成为乱世中难得的社会缓冲机制。

- 部分仁政尝试  
  刘邦入咸阳“约法三章”,朱元璋起兵时“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皆有意减轻民负以收民心。这些政策虽出于政治考量,客观上缓解了百姓疾苦。

- 士兵起义中的平等诉求  
  黄巢、李自成等起义军提出“均贫富”口号,虽最终失败,但反映了底层对公平的渴望。士兵不再甘作鹰犬,开始追求自身尊严。

---

结语:铭记苦难,方知和平之贵

朝代更替中的百姓与士兵,是历史车轮下最沉重的齿轮。他们的血泪构成了中国历史的底色——辉煌的宫殿建在累累白骨之上,盛世的赞歌响起于无声的哀嚎之后。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应仅关注帝王将相的权谋与功业,更应倾听那些被遗忘的声音:一个母亲抱着饿死的孩子哭泣,一名老兵在雪夜中默默咽下冷馍……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真实的人类经验。

理解他们的苦难,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醒:任何无视人民福祉的政治变革,终将付出巨大代价。唯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和平并非理所当然,它需要制度的保障、文明的进步与每一代人的守护。


ginwhisky 2025-11-07 09:23
满清的荼毒对后世影响深远。

汪洋小舟 2025-11-07 11:07
鼓吹清朝有多好的学者太可恶了。


查看完整版本: [-- 清军入关扬州后,10天不封刀,屠城80万人,百年之后真相被揭开 [14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