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jybzxw |
2025-11-06 10:29 |
“光、影、风,是这座小建筑的灵魂。它们与周围的自然紧密相连,树林与山谷的风塑造了这一空间——在这里,自然大于建筑。” 建筑师 孔祥伟
△画廊光影 ©孔祥伟工作室
△阳光透过薄壁天窗,洒进画廊 ©孔祥伟工作室
△建筑灵动的造型支撑起空灵的腔体空间 ©孔祥伟工作室
△虫洞画廊的蓝调时刻 ©孔祥伟工作室
△虫洞画廊如林间卧虎匍匐于林间 ©孔祥伟工作室 “卧虎藏龙”这个带有雄壮色彩的词汇所命名的艺术空间,实为一座极小尺度的建筑,其命名既诙谐又呼应了场地的历史与气象。建筑所在的九仙山位于山东日照五莲县,苏轼曾赞其“奇秀不减雁荡”,更留下“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的千古名句。美术馆坐落于龙潭峡谷畔的卧象山,清代诗人李澄迈笔下“稚龙飞出雨苍苍”正是此间气象的写照。
△藏于林中的虫洞画廊 ©孔祥伟工作室
△暮色时分,亮灯的虫洞画廊 ©孔祥伟工作室
△薄雾中的虫洞画廊 ©孔祥伟工作室
△横亘于林下的虫洞美术馆 ©孔祥伟工作室
△阳光透过开窗洒下光影 ©孔祥伟工作室
△曲折路径的尽头是弧线作框的一片绿意 ©孔祥伟工作室
△流动的美术馆内部光影©孔祥伟工作室
△流动的美术馆内部空间光影 ©孔祥伟工作室
△建筑内部,阳光和自然同时进来 ©孔祥伟工作室 项目位于溪之谷景区,旨在利用场地内的森林,以大地艺术方式打造一座露天森林美术馆。建筑位于道路转折点,南侧狭长地块被栎树林掩映,既作为独立画廊,也是进入森林美术馆的入口。其空间结构令人联想到《桃花源记》中“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意境——穿过狭小建筑,进入森林,豁然开朗。
△初极狭,才通人,留一树在原处 ©孔祥伟工作室
△复前行,中间豁然开朗©孔祥伟工作室
△阳光落在展览面的墙面 ©孔祥伟工作室
△从建筑背后看虫洞画廊 ©孔祥伟工作室
△落在山林中的虫洞画廊 ©孔祥伟工作室
△有机的流线型从自然中长出来 ©孔祥伟工作室
△窗洞外即是树林 ©孔祥伟工作室
△透过树林看虫洞美术馆 ©孔祥伟工作室
△刻意的”逼仄感“入口,大的开洞让森林加入进来 ©孔祥伟工作室
△游曵路径的入口,大的开洞把绿色也加入进来 ©孔祥伟工作室 在地营造——在场的惊喜 建筑的建造采用了在地营造的方式,这也是工作室这些年面对自然中的小型建筑所经常采用的建造方法,以真实的四维空间作为画布,以钢筋作为线条,用绘画叠加雕塑的创作方式,与工匠协作塑造空间。建筑的起点是一根12毫米螺纹钢,其韧性、延展性决定了形态的生成。当地村民参与建造,复杂场地中的小型建筑可以更紧密的贴近自然,也经常产生空间的趣味性和变化,正是在地营造的方式,才能遇到这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设计师驻场,与当地匠人一起营造 ©孔祥伟工作室
△从腔体内部望出去 ©孔祥伟工作室
△ 腔体内部充满意趣的路径与视觉体验 ©孔祥伟工作室
△处处光影,时时自然 ©孔祥伟工作室
△南向壁窗与山林和光影对话 ©孔祥伟工作室
△夜晚美术馆的内透光 ©孔祥伟工作室
△灯光通过空口映射在内壁上 ©孔祥伟工作室
△隐逸在山林中的虫洞美术馆 ©孔祥伟工作室 意向生成—-卷纸形成的腔体 建筑未预设形态,委托方全程参与,溪之谷开发者王勇也亲自参与其中。它如同一个可进入的空腔雕塑,“卷纸形成的腔体”是最初的模糊概念——轻盈如纸,可卷曲成形。建筑师引导工匠将钢筋在三维空间中盘旋、捆扎,材料自身的韧性、垂度和延展性等特性反向决定了建筑形态,在这个过程中,工匠成为建筑师的共创者。 建筑为狭长腔体,入口处四棵树被巧妙避让,树枝的华盖形成前场空间,如巨伞遮荫。面向道路的墙体封闭,下部留隙,光可渗入;面向山谷的墙体则随树木姿态变化,留出孔洞,既为采光观景,也为树枝生长留出余地。建筑中心,一棵栎树被包裹其中。卷纸形成的腔体,就这样随形就势,落地而成。
△夜晚的美术馆充满暖意 ©孔祥伟工作室
△阳光下的取景框 ©孔祥伟工作室
△从内部回看入口,初极狭 ©孔祥伟工作室
△回看美术馆内部,循光影游览 ©孔祥伟工作室
△阳光落在墙上,光影斑驳 ©孔祥伟工作室
△阳光落在墙上、地上©孔祥伟工作室
△ 面向周围环境完全开放的美术馆 ©孔祥伟工作室
△夜晚的灯光在墙面反射出柔和的暖黄 ©孔祥伟工作室 轻与薄的挑战——3至4厘米薄壁混凝土 轻与薄既是设计的追求,同时也是和自然的对话,轻盈的人工构筑物和树林的结合,是一种诗意意境的表达,3至4厘米薄的曲面混凝土外壳,在这种施工条件简陋的乡野实现起来还是有很高难度的,全赖于仔细的模板搭建,虽然混凝土离预想的细腻程度有些许距离,但整体的意向还是形成了,一些微观的变化,理解为混凝土的“窑变”,局部的粗粝也略带粗野主义色彩。
△绿荫华盖下的美术馆 ©孔祥伟工作室
△美术馆被绿意包围 ©孔祥伟工作室
△虫洞美术馆如横亘在林间的“卧虎”©孔祥伟工作室
△绿色漏窗与地面光影点点 ©孔祥伟工作室
△入口营造的狭窄感与转折处的绿意 ©孔祥伟工作室
△ 三维曲面上的薄壳开窗框镜 ©孔祥伟工作室
△ 绿色伸进来,圆窗成为画框 ©孔祥伟工作室
△ 壳体成为树的庇护 ©孔祥伟工作室
△美术馆内部天花和地面的光影呼应 ©孔祥伟工作室
△ 阳光顺着洞口洒下来 ©孔祥伟工作室
△树是核心,也是焦点 ©孔祥伟工作室 光与风景——与自然的对话 光、影、声音和风景是建筑表达的核心,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被纳入与画廊功能同等重要的考量。在一片森林环境中,美术馆自身即为审美对象。南向孔洞引入阳光与风景,光影在空间中流动,树影在斑驳中形成动态画卷。建筑如虫洞,腔体为室,孔洞为光为景而生。外部形态伏卧如虎,洞内藏光,光影游动如龙,呼应“卧虎藏龙”之意向,也暗合苏轼“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的意境——只不过此处是“栎树下,翠松前”。
△ 光影是虫洞画廊的展陈主角 ©孔祥伟工作室
△ 树是虫洞画廊里外的惊喜 ©孔祥伟工作室
△ 阳光捕捉每一个开洞的间隙,在地面留影 ©孔祥伟工作室
△ 如桃花源般的行走路径和体验 ©孔祥伟工作室
△虫洞画廊像折叠的折扇艺术品 ©孔祥伟工作室
△虫洞画廊像折叠的折扇艺术品©孔祥伟工作室
△暖黄色灯光透过天窗开洞,与自然对话 ©孔祥伟工作室
△ 夜晚灯光映衬下的完美弧线 ©孔祥伟工作室
△暖黄色灯光从入口透出来,成为林中星光©孔祥伟工作室 项目名称:卧虎藏龙美术馆 项目地点:山东日照五莲县九仙山风景区溪之谷景区 设计团队:孔祥伟工作室 设计师:孔祥伟、崔峻、高灼见 摄影:孔祥伟工作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