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谷粉丝 |
2025-11-10 12:32 |
“甲流不发烧,也能中招?”这样的疑问,最近在门诊听得越来越多。很多人以为,没烧就是没事,结果在家“硬扛”了几天,等到医院一查,甲型流感阳性。

是的,甲流又回来了,而且这一次的“伪装技术”更高超——不一定发烧,却能把人折腾得筋疲力尽。这篇文章,我们就来揭开它的“新面孔”,聊聊那些你以为无关紧要、实则可能已感染甲流的5个信号。 很多人对流感的印象还停留在“高烧、咳嗽、全身酸痛”这种老三样。但2025年的甲流,不按套路出牌。它会怎样表现?我在门诊看到最多的,是这五种“伪装”:

1. 持续的肌肉酸痛感,尤其是腿部和背部,像是跑完马拉松; 2. 嗓子发紧或干咳,但没有明显痰液; 3. 突如其来的极度疲惫,连刷牙都觉得费劲; 4. 食欲下降、腹胀或轻微恶心; 5. 眼睛发酸、畏光或轻微头痛。 这些症状,单看一个都不典型,但叠加起来,那就是甲流在敲门的信号。特别是不发烧的那一类患者,最容易被误以为只是“上火”或者“熬夜太多”。

前不久有位50多岁的老师,平常身体挺硬朗,最近连续几天感觉浑身没劲,还以为是岁数大了“犯懒病”。 他没发烧,也没咳嗽,就是觉得“身子像被人打了一遍”。结果拖了五天,实在扛不住了来医院,一测——甲流阳性,肺部影像已经出现了轻度炎症。 这类情况在今年并不少见,甲流的表现越来越“低调”,但危害并没有随之减弱。甲流病毒的变异让它在某些人体内的反应不像以往那样“火爆”,但它依旧会在你“掉以轻心”的时候悄悄破坏免疫系统。

从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来看,2025年秋季以来,甲流的发病率有明显上涨。最近40%的确诊患者没有明显发热症状。这是为什么? 病毒在变,人也在变。甲型流感病毒,特别是H3N2亚型,每年都在小幅变异,这种变异不是让它更强烈,而是更“会藏”。而人类的免疫识别系统,有时会被这些“新面孔”迷惑,导致症状不典型。 疫苗接种率的波动、公共场所的高密度聚集、空气干燥,也都是助推剂。身体抵抗力差的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孩子,都是“重点关注对象”。

常规体温正常,就能放松警惕?那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我们临床中,发现不少人一开始体温正常,但血常规里的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升高,结合症状,一查甲流抗原或核酸,果然中招。 “不发烧”不等于“没感染”,关键是你会不会看门道。如果你有以上5个症状,特别是连续超过3天不缓解的情况,建议尽早就医检测。特别是家里有老人小孩的,千万别把“没发烧”当成“没事”。

甲流是病毒感染,抗生素是对细菌用的,病毒不怕抗生素。门诊时常有人上来就问:“我吃点阿莫西林行不行?”这就像拿苍蝇拍打蚊子——不对路子。 目前临床上推荐的治疗药物包括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使用时间越早效果越好,一般建议在起病48小时内使用。这才是“对症下药”。 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吃药。症状轻的、身体基础好的人群,做好休息和对症处理也能自愈。 五类人建议及时用药:

· 老年人(65岁以上); · 慢性基础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 · 孕妇; · 儿童,特别是5岁以下; · 免疫力低下者。 甲流传染性强,特别是在家庭、学校、办公室等密闭环境里。家里一人感染,其他人“中招”的几率>50%。怎么办?

1. 立刻隔离:别再犹犹豫豫,轻症也得隔离,戴口罩、单独用餐、勤洗手。 2. 通风换气:每天开窗2~3次,每次至少15分钟。 3. 定期消毒:门把手、遥控器、手机这些高频接触物要用75%酒精擦拭。 4. 备好应急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退烧贴等。 5. 增强抵抗力:不靠补品,而是靠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 “防”永远比“治”重要。

很多人把甲流当普通感冒,想着“喝点热水”“扛一扛”。但甲流的并发症远比你想象的严重:肺炎、心肌炎、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特别是对于免疫力差的人,甲流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重症。一些患者前两天只是咽痒、乏力,第三天开始呼吸急促,第五天就进了重症监护。 别用“年轻”当借口,也别拿“熬一熬”做赌注。

每年秋冬前(9-11月),是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窗口期。2025年推荐使用的疫苗株已经针对今年流行的亚型进行更新。 不是说打了疫苗就100%不感染,而是即使感染了,症状也会轻很多,恢复更快,传播力也低。尤其是高风险人群(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强烈建议每年接种。 甲流疫苗不是“万能伞”,但至少能让你“少淋一场雨”。

“多喝热水”不是笑话,而是基础护理的一部分。温水能缓解咽喉不适,促进代谢,有助于排毒。但它不是药,更不是挡箭牌。如果你已经出现持续疲劳、肌肉酸痛、咳嗽、食欲不振、眼睛酸痛等症状,光靠喝水是远远不够的。 身体的报警器响了,别装听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