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今年65岁,患有糖尿病多年时间,在患病后一直控制自己的饮食,但血糖还是时不时反复,这给他烦得够呛。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篇文在说少食多餐对控制饮食有好处,他决定试试,将每天晚上的晚餐给省略了。
开始的前两天,他明显感觉自己状态变好了,一称体重也掉了2斤,这让他开心不已。可好景不长,过了差不多有一周时间,他发现自己的胃部有点隐隐作痛,但还是继续坚持。
直到有一天,他在家里突然晕倒了,送往医院后诊断为急性酮症酸中毒、胰腺损伤。医生在了解过往史后,认为与他近期不吃晚餐相关,这让他觉得诧异,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一、越饥饿才能越长寿?
相信很多在坚持“减餐法”的中老年人都看过这段视频,中科院院士林圣彩在采访时说没必要一天超过2餐,人需要有一定的饥饿感。在饿的时候产生的生物反应,可促进长寿因子提升。
但林老同时也说,所谓的少吃,是要科学的少吃,而且一些人不吃早餐会感觉头晕,这种情况下就不适合只吃2顿。

再来看看去年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Nature》上的一项研究,研究称适当热量限制可显著延长寿命。该研究将960只身体健康的小鼠分成5组,饮食模式为无限制、每周禁食1天/2天、热量减少20%以及40%,并对小鼠进行了终生随访。
结果发现,限制热量和间歇性进食都延长了小鼠寿命,限制的程度越强延寿效果也越好,延寿最多的为热量限制40%的那组,相较于不限制饮食的那组小鼠,寿命延长了36.3%。

那是不是越耐饿越长寿呢?并不是。
研究中的“饿”其实更接近“只吃七八分饱”的概念,不是导致营养不良的“饿”,少吃不是盲目节食,更不能随意删减三餐。
二、长期只吃两顿饭,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发表在《营养与饮食学会杂志》上的研究发现,一日三餐少了任意一餐都会增加死亡风险。该研究对美国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数据库内2.4万余名受试者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评估饮食行为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发现,比起每天进食3餐的人,每日一餐的受试者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83%、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0%;每天进食2餐的人最终心血管疾病提高了10%,全因死亡风险也增加了7%。

除了会增加死亡风险外,长期只吃2顿饭还会给健康带来一些额外的风险。
1、营养不良
每天只吃2餐无法满足身体对营养素的需求,尤其是微量元素、维生素摄入会明显不足,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等问题,从而让免疫力下降,影响健康。
2、代谢紊乱
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需要依靠稳定的能量来运转,每日只吃2餐会导致能量摄入不足,给代谢率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容易导致代谢紊乱。

3、胃肠负担加重
只吃2餐的话,一般在摄入食物的2餐都会吃得比较多,这样一来会给胃肠道带来较大的负担。而后又长时间的空腹,长期如此的话会给胃肠道带来极大的影响,增加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
4、肌肉流失
如若每天只吃2顿饭,且没有重视蛋白质摄入的话,会加速体内肌肉流失的速度。尤其是中老年人,很容易发生肌少症。

三、一日三餐,哪顿饭更重要?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曾公开发表讲话称,对大部分国人来说,一日三餐更符合营养摄入的需求。
这是因为现代人工作时间普遍较长,无法和古人一样日落而息,不吃晚餐的话会导致身体情况越来越差,带来反作用。一日三餐的任意一餐,都对健康很重要。
1、早餐——开启健康一天的钥匙
早餐要摄入主食、动物性食物、奶类/豆制品以及果蔬,保证身体可摄入多样化的营养,摄入热量应该占全天的25~30%为宜。

2、午餐——承上启下的能量补给站
午餐要搭配食物时建议保持1:2:3的比例,即一份量的鱼/肉/蛋类等蛋白质食物,两份量的主食以及三分量的蔬菜。
3、晚餐——合理把控的健康防线
晚餐要选择水分高、体积大,不容易让人产生饥饿的食物,如八百周、清炒西蓝花、鸡蛋羹等食物都是不错的选择。注意,晚上身体的热量消耗较少,不要摄入大量高热量的食物。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吃三餐还是两餐,关键点均在于饮食的均衡以及合理性。如若选择每天吃2餐,但可以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碳水、脂肪、维生素以及矿物质摄入,也是可行的,但最好要先有营养科医生评估。否则的话很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反而给健康带来反作用。

不建议大家盲目模仿过午不食的饮食模式,尤其是中老年人更不能轻易效仿,否则很容易出现健康问题,得不偿失!
有人年纪轻轻就开始吃保健品,有人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喝养生茶,但真正把健康调理做对的人其实没那么多。胆固醇高、动脉硬化、消化不好,这些事听起来像是“老年人套餐”,但在医院里查出这些毛病的人年纪越来越小了。

好多人年纪轻轻就被医生警告“血脂太高”“肝功能不好”“肠胃炎反复”,追根到底,和日常饮食习惯脱不了干系。就拿血脂来说吧,有人三十岁不到已经三高缠身,还有人五十多岁照样吃嘛嘛香,体检单干干净净,让医生都看了直摇头。
说到这,很多人都不相信,难不成真有什么“神仙法子”?其实也不是玄学,有些东西看起来普通,但用对了,就是好帮手。比如山楂这玩意儿,不起眼,但坚持每天拿来煮水,可能真的能在体检报告上看出点变化来。
山楂到底是个啥,它到底有啥本事,能让医生感叹一句“你这血脂控制得真不错”?这个得讲点门道了,不是光听民间偏方就信。

山楂最早在古籍里就有记载,说它能“消积导滞、活血化瘀”。中医话说得玄乎点,但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它有助于消化、还能帮忙调节血脂。山楂里面有一些天然的活性成分,像黄酮类、三萜类、熊果酸、维生素C,还有一类叫“山楂酸”的东西,都是研究证实过的。
有人做实验发现,坚持摄入山楂提取物的人,体内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指标有明显下降,而且对“坏胆固醇”有抑制作用。你说这不是本事,那什么才是?
1. 降脂抗动脉硬化
讲个实话,降血脂这事儿不是一朝一夕的。有的人吃了半年他汆汤的山楂,也没啥反应,那可能是方法不对。很多营养师会说,山楂煮水比生吃效果温和还不刺激胃黏膜,每天一小把,水煮15分钟左右,淡淡的酸味刚刚好。

别贪多,太多了反而会伤胃。而且山楂本身还能促进胆汁分泌,帮助脂肪代谢,有点像天然的“调脂酶”。在脂肪摄入偏多的人群中,这样的代谢支持作用挺重要的。
说到动脉硬化,现在查出来这病的人年纪也不小了,血管弹性差、壁厚、斑块多,都是很现实的问题。而山楂中黄酮类物质,像槲皮素、山楂黄酮被证实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这类物质进入体内后,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的概率,从而减缓动脉硬化进展。
医学上说这是“延缓血管内皮功能退化”,换句话说就是让你的血管不那么快老化。

不少研究显示,长期摄入山楂提取物的小鼠在高脂饮食后,血管内壁斑块形成较少,这在动物模型中被重复验证过多次。虽然动物试验不能完全等同于人类,但从机制来看是有合理解释的。
像心脑血管疾病的高风险人群,尤其是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人,早期做点血脂干预肯定是有好处的。山楂作为日常饮食补充,就显得特别合适。
2. 改善消化与代谢
很多人吃完饭容易胀气、嗳气、消化慢,特别是中老年人,一顿肉吃完要躺一小时才缓过劲来。其实这类人群的胃动力普遍下降,而山楂含有的山楂酸和解脂酶可以刺激胃液分泌,提高胃肠蠕动,帮助消化。

尤其对高脂肪高蛋白类食物,比如红烧肉、烧鸭、排骨这种,吃完再喝点山楂水,有一定程度上能缓解饭后不适感。这不是说山楂有“消食神效”,而是它确实能在某些程度上“推一把”。
也有不少人担心山楂偏酸,对胃不好。其实这得看体质和量,胃酸过多、胃溃疡的人确实要慎用,其他人只要不空腹喝、不煮太浓,是没啥大问题的。
中医讲“酸入肝”,也有调节肝胆的说法。现代医学也观察到,山楂对肝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尤其是在脂肪肝早期阶段,能改善肝细胞脂质代谢。

3. 抗氧化、保护心脑血管
抗氧化这件事,说起来玄,其实挺好理解。人上了年纪,细胞更新慢,抵御自由基能力下降,这时候要是长期接触油腻、焦糊、烧烤类食物,就容易形成氧化应激,进而诱发各种慢性炎症。
而山楂中的类黄酮、维生素C、原花青素,都是天然的抗氧化物质,可以延缓细胞衰老过程,保护血管内皮和肝脏组织。这种作用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一段时间后身体是会有反应的,尤其是在体检报告里慢慢显现出来。
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一项对近千名中老年人群的调查中发现,坚持每周至少摄入三次山楂饮品(包括煮水、泡茶、入膳)的人群,血脂异常比例下降了约28%,动脉硬化指标改善率达到32%。

这个数字虽不是特别惊人,但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小动作,已经算是相当有价值的干预了。要知道,很多降脂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可能也让人头疼,而山楂本身作为食物来源,相对温和,也易于坚持。
不过提醒一点,山楂虽然好,但不是人人都能天天喝。孕妇、胃寒体质、血糖过低者最好避开。而且别想着靠山楂代替一切,管住嘴、迈开腿才是基础。山楂能帮忙,但不是万能钥匙。
搭配合理饮食,比如减少动物油摄入,控制糖分,适当运动,才是控制血脂和保护心脑血管的根本。很多人都是听到“山楂能降脂”,就开始猛喝浓煎山楂水,结果反而胃出了问题,这就太得不偿失了。

也别一厢情愿地以为山楂水能“清脂排油”,短时间见效这种神话就不要信了。身体调理得慢一点没关系,但方向一定要对。食疗也讲科学,不能靠“想当然”。
像煮山楂水的时候,最好搭配点红枣或者陈皮,不但缓解酸味,还能提升调理脾胃的效果。山楂本身偏凉,加点温性的食材对中老年人更合适。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个,想让身体好一点,不靠吃药也能有些改善,那就得从每天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山楂这种老百姓常见的东西,真不是“老方子忽悠人”,而是有实打实的研究做支持。

只要方式得当、时间坚持,就可能在某一天的体检报告里看到医生眉头舒展,说一句“你这脂代谢不错,继续保持”,那可比吃一堆保健品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