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谷粉丝 |
2025-11-11 11:32 |

张先生今年67岁,15年前做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如今身体依然硬朗,连复查时医生都感到惊讶:“你这血管,比有些40岁的人还通畅。” 很多人觉得,做了支架就相当于“换了新血管”,从此高枕无忧。可现实中,有人术后几年就复发甚至猝死,而张先生却稳稳过了15年,关键在于他坚持了两个简单却有效的习惯。

这两个习惯,不花钱,不难做到,却被医生称为冠心病管理黄金法则。到底是什么?先听听张先生的故事。 那年他52岁,在家吃饭时突然胸口发闷,还以为是胃不舒服,忍了半天,感觉越来越像“有块大石头压着”。家人紧急把他送到医院。 心电图显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情况危急。医生紧急做了冠脉造影,发现一根主支血管严重堵塞,必须立刻放支架。 手术很顺利,但医生在病房对他说了一句话,他至今记得——“支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支架本身不会坏,问题出在血管和血液。 冠心病的本质是动脉粥样硬化,支架只是打开堵住的通道,如果血脂控制不好、生活方式不改善,斑块还会继续长,甚至在支架附近再次堵塞,这叫再狭窄。 数据显示,术后1年内再狭窄发生率可达10%-20%,尤其是放了多个支架、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的患者,风险更高。 那张先生为什么能“安然无恙”15年?医生说,他做对了两件事。 “我就是走路走出来的命。”张先生笑着说。 手术后第三天开始,他每天在医院走廊练习慢走,出院后更是风雨无阻地走小区。刚开始只能走10分钟,后来慢慢加到1小时。

规律有氧运动,是最被循证医学肯定的心脏康复手段之一。它能: 提高心肌供氧能力,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 改善胰岛素抵抗, 减少心律失常与再次心梗风险。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行等。对张先生来说,走路最方便,也最安全。 “我怕死,也怕再住ICU。”他说。

术后医生给他开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还有他汀类调脂药。很多人吃一段时间就停了,“怕伤肝”“怕胃出血”,却不知道,这些药是支架术后防止再堵最关键的武器。 根据《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指南》: 支架术后12个月内,必须坚持双抗治疗,他汀药物则应长期甚至终身服用,除非有明确禁忌。 张先生从不擅自停药,定期复查肝功能和血脂,药物剂量也在医生指导下调整。 正是这份“老实听话”,帮他守住了通畅的血管。 现实中,不少人支架放完就当“修好了”,照吃高油高盐、抽烟喝酒,还嫌药贵、怕副作用,擅自停药。 结果往往是一年不到就复发,甚至发生心源性猝死。医生常说:“支架只是疏通血管的工具,真正决定你能活多久的,是你每天的生活方式。”

1. 饮食要“心脏友好”:少油少盐,多蔬菜、豆类、深海鱼,控制体重,避免高脂血症。 2. 戒烟限酒: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加速器,饮酒会扰乱血压和血脂,术后最好完全戒烟、限制饮酒。 3. 管好“三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冠心病的“死对头”,要定期监测,必要时规范用药。 4. 定期复查:每年至少复查一次血脂、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有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张先生的经历说明一点: 支架不是终点,是转折点。 想让血管不再堵,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每天的自律。 他坚持走路、按时吃药,看似简单,却是最有效的心脏“养护术”。 支架能撑多久,不看医生多厉害,而看你自己有多上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