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50阅读
  • 0回复

[保健养生]寒湿一去百病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UID: 2019098

 
发帖
1817
金币
2860
道行
1600
原创
0
奖券
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none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0(小时)
注册时间: 2016-04-16
最后登录: 2018-05-1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4-20
— 本帖被 疾风-劲草 执行加亮操作(2018-03-14) —


       体内湿气情况自测
  1.起床时:感觉疲劳,头昏,打不起精神来,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小腿发酸、发沉;
       2.如厕时:清晨方便后,观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一箱水还冲不净;平时用手纸一两张纸就够了,突然有一天用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这就说明身体有湿邪了。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香蕉形的。体内有湿的情况下,大便的颜色发青,溏软不成形,总有排不净的感觉。
  3.洗漱时: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4.刷牙时:刷牙时恶不恶心。很多人说自己一刷牙就呕吐、恶心,嗓子里边总是有丝丝拉拉的、不干不净的感觉,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一点。
  5.体态虚胖关节不适:饮食作息和原来一样,但体重却明显增加。其实湿气重的人是可能在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的,还会出现虚胖甚至下肢水肿、腿肚发沉的问题。关节僵硬,会让你感到起床时浑身酸痛。
  湿气是万病之源
       谷雨后,空气湿度加大,养生重在祛湿。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现在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现代人是生活在一个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环境中,对四季的感觉越来越不分明。夏天该出汗的时候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淤积体内;冬天烧暖气,穿件单衣还冒汗,阳气外越,藏不住精气。(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人体在这种环境的状态下最容易生病,皮肤开合的功能下降,抵御病邪的能力越来越差了,极容易导致体内湿邪堆积,造成阳气虚衰。湿邪对人体的伤害,比寒邪还要大。
每年七八月份叫长夏,此时湿气当令,人体中的脾与之相应。湿在中医里又叫“阴邪”,而脾为至阴之脏,喜燥恶湿,所以脾气在七八月的时候最旺盛。如果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同时,脾主运化水液,它的特点是阳气易衰,阴气易盛,湿邪侵犯人体后最易伤害脾阳,而脾阳的虚弱也进一步助长了湿邪的侵入。
       湿邪也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南方的冬天,令人难受了。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雨天让人喘不过气来。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
  湿气是什么
       人们常说的湿气,在中医理论中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比较好理解,就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住环境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内湿则多是由人体自身的脏腑功能协调失衡所生,最常见的是由脾虚失其健运功能,水湿停聚体内后形成内湿。内湿常见于素体肥胖,痰湿过剩之人,或贪食生冷,过食酒肉,损伤脾胃。
  湿气的具体表现
  湿邪作为六淫邪气之一,若侵犯人体上部,则表现胸闷咳嗽,晨起咳痰,头蒙不清醒,一遇到空气中湿度变大,就不不舒服;
  若侵犯人体中部,会出现腹胀,吃饭时没胃口,吃下的饭不消化感,口腻或口甜,舌头不轻利,舌苔厚腻;
  若湿气停滞在人体下部,则会出现腹胀,腹泻;大便粘腻排不尽感,且容易粘厕所池壁,不好冲洗;同时因为湿气重而不想饮水,进而出现泌尿系问题;
  若水湿泛溢肌肤,则会引起湿疹、皮炎、痤疮等皮肤病。
  中医古籍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湿气与脾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我们先来关注脾脏。脾作为中医五脏之一,位于人体中焦部位,在膈的下方,它属于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于脾胃。脾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生理功能为:运化水液。
       “运化水液”就是食入的营养物质的吸收,多属于液态物质,所谓运化水液的功能,就是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的多余水分,能及时的运输,并通过其他的脏腑,化为汗和尿液排出体外,如果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在体能发生不正常停滞,也就能防止痰湿等的产生。如果脾的功能受损,也将会出现水液停滞,痰湿内湿。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常表现为脾虚。脾虚包括脾气虚、脾阳虚。
  脾气虚多表现为:纳食不香,腹胀,饭后腹胀更加明显,大便稀或软便,身体困乏无力,面色发黄,或面部浮肿,或面部消瘦。脾气虚及,可出现腹部坠胀感,肛门坠胀或脱肛,或长久腹泻,更有甚者出现头晕目眩。女性则会出现月经量过多,甚至子宫下垂等。
  脾阳虚表现为:饮食不佳,腹胀食少,手脚发凉,四肢发沉感,怕冷喜温,女性白带量多质稀,大便清稀不成形等。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身体发福也属于肿。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人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有浅而已。祛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
  此外肥胖的发生还与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综上肥胖产生的原因,多数由于脾胃功能失运化,而体内痰湿的生成。所以肥胖人群及易胖体质者应着手从健脾胃,除湿气来出发。
       出汗是除湿的最好办法。汗出不来,湿气也就很难散出去。这样湿气就停在体内,诱发疾病。因此越是湿热的环境,越应该主动去出出汗。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现代人动脑多压力大、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试试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此外,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少在潮湿环境中。比如不要直接睡地板、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家里时不时开窗透气等。
  除湿邪应从改善生活习惯开始
       “吃”掉湿气:通过上述描述,我们已然清楚湿气的产生与脾胃功能紧密联系。那么除湿气,我们就要着重从脾胃上下手。薏米、红豆、白扁豆、山药、冬瓜等食物都具有健脾化湿的作用。比如:鲜藿香、鲜荷叶泡水喝。同时饮食宜清淡,克制油腻食品、凉性水果及生冷食物的食用量。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1条评分金币+12
疾风-劲草 金币 +12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16-04-20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