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已成万亿级创业风口,专家呼吁该行业迫切需要“供给侧改革” 根据科技部、工信部等部委制定的“十三五”规划显示,高分子材料将作为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并拟列入国家重点专项规划,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重要指引。
这意味着高分子材料行业未来即将成为基础材料的创业“风口”。
作为四大基础材料之一——高分子材料,很多人对于这样的专业领域并不熟悉,然而它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汽车、家电、日用品、工业用品……随处可见各类高分子材料的身影。
经过长期发展,中国高分子材料行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及人民生活的各种场景,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然而,当前中国高分子材料行业总体面临产能严重过剩、企业盈利能力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等诸多难题。
国 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
中国化学(
5.940,
0.00,
0.00%)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秘书长甘志华教授多次呼吁,高分子材料行业亟待由资源浪费、低端 化、同质化的现状转向资源节约、产品差异化、高附加值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也要进行一场强而有力的“供给侧改革”。他认为,唯有透过在全行业内加强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高分子材料行业才能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也才能化解当前的行业困局,实现企业降本增效。
产能窘境:70%产能仅占30%的市场
目前,高分子材料发展速度及应用广泛性已超过传统水泥、玻璃、陶瓷,并形成了万亿级的产值规模。尽管如此,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存在相当差距,特别是在全球经济总体趋冷、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宏观背景之下,中国的高分子行业面临史上最为严峻的局面。
以 高分子材料行业细分的改性塑料企业为例。根据全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3000多家塑料改性企业,占据了全国70%的产能,而市场占有率 却仅达30%。更令人堪忧的是,从相关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来看,改性塑料企业的盈利水平也相对较低,企业净利润率普遍在5%左右。
它犹如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高分子材料行业也处于大而不强、小而散乱的局面,行业发展进入“瓶颈”期。
从中国该行业的上游企业来看,首先是许多化工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总体产能过剩;其次则是高端产品缺少,基础发展缓慢,还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
如 此窘境源于历史。中国高分子材料行业在其发展初期,各类材料市场均处于一穷二白的境地,相关企业只要拿出产品、提高产量,就能占据市场,企业不愁市场,只 需简单增加生产要素、提升产量便可获得丰厚利润,结果形成了近些年高分子材料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市场明显供过于求的现状。伴随着人口红利减少,中国新兴阶 层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极大提高,这也直接反映到了市场要求,人们开始追求富有科技创新的高分子产品。这也意味着,传统企业传统粗放式增长模式,已经明显不合 时宜了,行业困境开始凸显,它也形成了中国工业呼唤4.0的现实背景。
以供给侧改革解决行业“短板”
面对制造业“寒流”,中央推行的“供给侧改革”方案应声落地。
中央希望以此引导企业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体系能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其最终目的是希望将产业发展模式由要素驱动型增长,转为创新驱动型增长,实现制造大国向创新型制造强国的转变。
著 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其发表的一篇名为《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确指向》也写道:“到了21世纪初期,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新增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也变得越来越小。同时,中国在技术上已经从一个完全的跟随者变成了同跑者甚至某些领域的领跑者。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创新就很难再提升技术水平。”
这也进一步说明,“供给侧改革”存在困境的行业指明了方向,高分子材料行业同样需要经历一次变革。
按照著名金融学家、清华大学朱武祥教授的观点,虽然高分子材料的终端市场客户群体非常广泛、需求量大,不过细看每个客户群体却发现,由于每个客户对产品的要求不一样且需求地点分散,因而造成了中国改性塑料企业以小散乱的方式去应对“碎片化”需求。
他认为,从长远角度来看,一个行业如果长期由规模小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会导致每个企业都没有实力去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进而拖累了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当企业同大型跨国公司竞争时,在资金实力、技术积累和品牌效应等方面都对存在明显短板。
对此,朱武祥提出若如果采用传统的一点点积攒模式,在强手如林的环境下很难快速做大。唯有破旧推新,才能打破发展的僵局。
“金旸WE WORK”案例,用平台模式解决行业痛点
朱武祥教授专注研究企业商业模式许多年,也考察过各类商业模式,尤其面对传统行业如何整体突围有过长期深入观察。针对高分子材料行业,朱武祥教授建议,“单边平台”模式,或许能协助高分子材料企业突围困局。
所 谓“单边平台”模式,即打破传统企业做“全产业链”的思维方式,对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分解。将管理难度大、规模经济小的业务环节变成一个个分权的自主体, 让其自主经营;把能够实现标准化、规模经济大的业务环节变成一个统一、集权的平台,为自主体提供后盾,通过平台与自主体形成互联的方式形成范围经济。这样 即可以发挥自主体的灵活性、降低管理难度,又能发挥平台规模化优势、降低成本,达到自主体与平台互利互惠的双赢模式。
朱武祥教授强调,“单边平台”模式解决方案有诸多成功案例,如中国茶叶市场、农村信用贷款等领域正采用该模式进行行业资源整合,效果显著。
作为深耕高分子新材料行业的知名企业——金旸(厦门)实业有限公司推出的“金旸WE WORK”创业平台,便是一次有价值的产业整合,它希望用平台模式解决行业“痛点”,包括能解决行业此前长期存在“零散碎”状态。
跟 目前中国风行的五花八门的创业平台、众创空间不同,它不仅提供办公室等基础硬件支持,“金旸WE WORK”创业平台更多扮演了一个行业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它通过梳理各类研发、技术资源,将生产制造、采购物流、质量检测等环节,完整并入服务体平台。同 时在金旸平台上销售、技术等环节,都被打碎成独立创业体,可以为入驻平台的不同新材料创业体“量身定做”,据不同客户需求提供产业灵活应变的服务策略。
此 外,在“金旸WE WORK”平台上,创业者不但可以从具体公司管理中剥离出来,还可以透过集约化的采购、生产管理流程降低产品成本,实现快速对接瞬息万变的市场。更加特别 的是,加入平台的创业者,平台不但给予创业资金支持,甚至还给予不菲的保障性收入,正式成为合伙人之后,还有高额的利润分红。
“金旸WE WORK”创业平台的模式也获得了清华大学金融系杨之曙教授的认可,他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样一个根植于实业的创业平台是有效率的”。
杨 之曙教授认为,高分子新材料行业是一个处在蓬勃发展之中的行业。在中国这个行业发展也很快,但是产业组织还非常不成熟。散小弱乱的企业占据着大部分市场, 他们有市场,但是他们没有充足的人才和资本储备来支持创新、进行有效的研发工作。而同时,高校有人才储备、科研实力,却难以紧跟市场需求;行业外的资本有 强烈的投资需求,却难以针对行业的特点调整投资策略。简而言之,支撑这一行业蓬勃发展的各方资源处于一种分散凌乱、难以有效结合的状态。所以像金旸这样一 个致力于整合产业各方面资源的“供给+平台”的商业模式将能提高整个产业的创新效率。
“金旸创业平台商业模式,通过整合劳动力、资金、技术、土地、管理、企业家才能等生产投入要素,让要素实现更科学合理的配置,实现最大化的产出,是真正意义上的供给侧改革实践案例。”杨之曙教授说。
他认为,国家的相关政策对金旸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中央希望通过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经济增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只要企业能做对事、做好事,调动产业升级,各级政府机构应该大力支持的。
朱武祥 也认为,“金旸WE WORK”是一个以低成本、高效率、集约化为特点的实体创业平台新模式,不仅包含了合伙创业的理念,更重要的是颠覆了行业的传统发展模式。金旸创业平台, 试图有效整合高分子新材料行业,解决行业中“散小乱弱”的现状,这个平台的推出,将有机会大大提升中国高分子新材料行业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