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01阅读
  • 1回复

[猎奇]穿民国戏装画老脸谱,唱两百年前古滇剧[4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139
金币
1903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275
斑龄
190
道券
1012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016(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4-11-2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5-20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17-06-04) —
          
云南剑川弥沙乡弥井村四月八农耕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是唱大戏。
弥井在古代产盐,那时盐贵比黄金,是重要的生活物资,弥井因此富甲一方,成为滇西重镇,非常繁华富足。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也引来了戏班子连轴演出,使这个地方的百姓痴狂的爱上了戏剧,最后发展到成立自己的剧团,并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定为“农耕节”,这一天除了祭祖、巡游,最重要的是要演出一场滇剧,这习俗一下子传承了200多年了,只是在文革时有过中断。

四月初八白天进行了巡游和一场传统的“渔樵耕读”生活劳作场景演出,人们依然意犹未尽,早早的来到村后山上的昭应寺,这座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寺院是弥井村最重要的村民活动场所,庙门上方就是自古就有的老戏台,这里究竟唱过多少出戏无法统计,但它给人们带来的的欢乐与记忆贯穿整个弥井人的生活了。

走进寺院立刻被热情村民喊去吃饭,我现在完全成了村里人。白天巡游完了,晚餐不再吃素,几大盆炖肉摆在那里,真香。这里自古又规定在“四月八”农耕节筹备期间全体人员都要吃素的,要敬神灵、敬祖先。巡游完村民开戒但戏班演出人员还是要吃素,他们要在完全演出后,送走戏神,才能“还俗”。

演员们草草吃过晚饭,就开始化妆了。没有专业的化妆师,只有临时赶鸭子上架的大胆“实践者”。这个小伙子是负责给男演员化妆,看他使用的化妆工具,我笑了,有点太土了吧?可惜这个小伙子我没有太多的交流,没有采访到他化妆是怎么学的?是爱好还是剧团指派的。

这个小伙子今年是第一次登台演出,看他紧张的劲儿,人生的第一次不容易,也不简单。

我很快发现化妆师的一个秘密,他有一本画谱,拿起来一看大吃一惊,这完全是一本手绘本,使用的是古线装书翻过来的内面纸。再看前页有说明,是1961年手绘的,是翻抄的上一辈子老图谱,整个手抄本保存非常完整,有几百个戏剧脸谱,都是古时留下来的。这本图谱真是太珍贵,我都不敢用手过多翻看,怕不小心弄坏它,这绝对是可以进入博物馆的东西。由于太久的年代,特别是用纸已经非常脆了。

另一边给女演员化妆的是一位老奶奶,这个老奶奶已经73岁了,她说自己9岁接触戏剧,开始上台演出,一下子就爱上了滇剧,也成为她一生中的精神食粮。老人和善,爱谈,永远都有笑声,后来我知道这是一个非常传奇的奶奶,她的一生跌宕起伏,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缠连在一起,我对她有深入的采访,拍摄了她几百张图片,最后会有篇专访文章。

老奶奶给女演员化完妆后,给自己也化上,她说她晚上要演《穆桂英挂帅》里面的佘老太君。

在化妆过程中我发现一个细节,就是演员都要给化妆师作揖行礼,化妆师也会回礼,原来这是自古就传下来的规矩,据说早先不是行礼,而是给化妆师磕头的,后来改为行礼答谢。

天还没有完全黑,但外面的观众已经是满满的了,这一刻是村民们盼了一年的大戏,已经融入到他们两百多年生活的记忆中。剧团决定演出开始,第一台是《八仙庆寿》。这台戏动用了十几个演员,作为开场的热身戏推出。

第一次上台演出的小伙子率先出场了,十几天前他还在外地打工,而现在他有模有样的走着台步,俨然成了名角。我来到观众席的后面,换上长焦镜头,想拍一些特写,很快我就放下了相机,我镜头里饰演的才子怎么成了叫花子?这身戏装破烂的已经无法裹体。由于没有钱购置演出服,他们穿的都还是民国时流传下来的戏装,远观似乎不会太注意,但在长镜头下,丝毫必现了......

接着出场的财神服装更加不堪,这哪里是财神啊,明明就是讨饭的啊,这戏还能演吗?

还好接着出场的几位服装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文官的服装,整齐了很多。


而何仙姑出场,穿的几乎就是新衣服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后来知道是外地一位好心人知道他们演出缺戏服,捐助了九套衣服,其中文官服四套,女装五套。祖上流传下来20多出戏,但很多因为没有服装不能演,这次拍戏完全是是按这些服装排练的,但捐赠的服装直到演出前两个小时才运到,大家惊险之余,女演员都快喜泪而泣了,要是没有这些服装,真各个演出都将付之东流。

整个演出我无法用“精彩”一词来描述,毕竟我走南闯北见过很多高规格的演出,有过见识,但看看这些村民的热情,看看这戏台下的拥挤,可以用一个词“水泄不通”,是非常圆满成功的。


再看看演员的认真,在他们的眼里这不仅仅是一场戏,而是一个节日,一场村寨的文化传承,也是他们人生的一部分。这忧郁的目光需要多大了理解、多大的热爱才能表达。


演出间隙,村支书水哥讲话,这个弥井新掌门人曾有十几年的当兵经历,本可以在外面发展甚至发财,但他在需要的时候回到村里。他表示要继承传统,开辟未来,发展旅游,带领乡亲们致富。在后来与我的交流中,也一再表示要让村民富裕起来,不辱使命。

村里的的道教协会也上台演出了,这些六七十岁的老人没有曲谱,也没有指挥,演奏的古老曲目靠的是默契,靠的是传承和记忆。


除了古老的戏剧,还有很多村民自发演出的歌舞以及传统的“白调”民歌,这些节目不仅丰富了整个演出,也展示了村民的风采,我发现这里人们的文艺天赋与表演欲望,绝对是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村寨才有的。虽然现在闭塞,但绝不是封闭与没有见过世面,而是在古老的村庄里早已经埋下了深深的文化根基。

这几个年轻人的表演最能说明这种深植于血液中的文化基础与艺术的把控与天赋,他们自编自导一个小品“碰瓷”,逗得观众捧腹大笑,演出达到高潮。事后他们对我说这是他们坐在一起几个小时就搞定的一场戏,前一天只草草排练一场,演出时很多戏词都是临时搭的,因为他们前一年演出一个小品很受欢迎,但今年不想重复,而人员在外面打工一时又凑不齐,只是演出前一天才到位敲定,但表演功底与舞台的把控俨然“老戏骨”了。

这晚上演出的传统戏剧还有《夜过巴州》和《战潼关》两出武戏。武戏自然要有对打,需要很深的舞台甚至武术功底,而村戏团显然不具备这个能力,但要知道这里演出的滇剧是200年前的古老滇剧,是代代传承戏剧雏形,那时舞台没有现代舞台大,演出也没有现代戏精彩,而演出武戏也只是神似而非形似,所以武打看似简单却完全表达了一种意境。看这出戏就是时光倒流,穿越回那古老岁月,眼前的弥井盐商涌动,随着演员高昂的唱腔以及刀枪舞动、万马奔腾在眼前,忍不住喝起彩来!


村戏班主兼导演何四代一直坐在舞台的一个角落里,他手里拿着剧本,似乎一刻也没有松弛,本来他也是可以唱的,而且可以唱几个角色,但这些天感冒嗓子不行,只好放弃了。他默默的观察着演出,脸上看不出喜怒哀乐,其实不仅在舞台上,生活中他也是荣辱不惊的人,他今年64岁了,做过农民、木匠、代课老师。他是村里同龄中不多的高中毕业生,高考恢复那年他本可以参加高考,但家里妹妹小,缺劳力,他就放弃了。他是在父亲那里继承了戏剧的剧目和表演,也是因为他的家族对滇剧的热爱,才使弥井拥有200多年的古老滇剧得以保留和沿袭。

后台73岁的老奶奶穿戴整齐,她要在《穆桂英》中出演佘太君,自9岁登台,她已经说不清自己演过多少角色,但每一次都是认真的对待,不许有半点马虎。

同样在准备的还有出演穆桂英和杨排风的演员,她们是亲姐妹,也是班主何四代的俩亲妹妹,都是年过五十的人,这出戏已经不是一次演出,没有什么担心,唯一害怕的是这身民国老戏装,能否经得住舞台上的跌宕起伏、文攻武卫?

《杨家将》与《穆桂英》这样的传统戏,表达了中华民族最朴实的思想:不管朝廷对我如何,我衷心不负朝廷,历朝历代都是主旋律赞歌,也深受人们喜爱。这出戏也是今年四月八农耕节的最重要一场演出,演员们非常认真卖力,效果非常好。

老奶奶出场了,还没有开口唱,这一招一式,绝对的科班,引来满堂喝彩!

整场演出最紧张的是这些后台的演奏人员,他们完全是跟着演员走,眼睛盯着演员的表演来决定演奏与锣鼓的对应,整场眼睛睁得大大的,不敢松懈。

演出结束了,下场的演员一身轻松,但汗水已经湿透了衣服。

老奶奶也下场,这一刻的幸福无法用语言表达,人生本是一次又一次的演出,老奶奶的一生何尝不是最精彩的人生!

整个“四月八”农耕节演出除了有八个戏剧演出,但还有近五十个歌舞现代节目。
1条评分金币+20
xgch 金币 +20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17-06-04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80851
金币
52351
道行
36950
原创
105
奖券
39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190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4-11-2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5-20
年青人已不爱听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天人地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