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1801544
-
- 注册时间2013-05-07
- 最后登录2023-06-17
- 在线时间12605小时
-
- 发帖10761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36
- 金币88230
- 道行18910
- 原创538
- 奖券560
- 斑龄0
- 道券291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801544
- 发帖
- 107610
- 金币
- 88230
- 道行
- 18910
- 原创
- 538
- 奖券
- 560
- 斑龄
- 0
- 道券
- 291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2-12-02)
—
编者按:自本报发出“我和《劳动报》”征文启事后,陆续收到各类来稿佳作,他们或是《劳动报》几十年的忠实读者,或在《劳动报》勤恳工作半辈子,或因投稿征文与报社结下不解之缘……每个人的故事,都充满着感怀与深情。在此择优刊出,并期待继续来稿。即日起至6月20日,征文请发送至“ldbszw70@sina.com”邮箱,2000字以内,请勿忘留下联络方式,也可附上历史照片。
我第一次接触《劳动报》是在车间班组读报会上。 上世纪60年代,铁路系统有个学习制度。上夜班的人,早上要来单位参加学习。学业务,考规章;念报纸,谈心得。彼时,学风甚浓,人人会唱“咱们工人有力量”。我这个刚分到上海工作、十九岁的安徽小青年,被师傅推荐来读报纸,替换戴老花眼镜、常念白字的老班长。 很快我发现在念大报长篇文章时,有人闭目养神,有人窃窃私语,显得有点不耐烦。等换成读小报短篇时,他们会点上一支烟,认真地听。手头紧的老烟枪,半天才从口袋里抽出一支有点空瘪的“劳动牌”。撸撸直,在大拇指甲上磕几下,好让烟丝收收紧,借个火,省一根火柴。有时我念得快,想早点结束,师傅就不乐意了。说,没听清,再念一遍。弄得我满脸通红。我也尽量少带皖北口音,学着上海话,好在铁路人听惯了南腔北调。为了让大家听得明白,我还把要读的文章先看一遍,生僻字查查字典。师傅鼓励我,大家信任我,继续让我在大课学习上读报纸。我也越念越高兴,觉得长知识,懂事明理。但为什么师傅们喜欢小报,听百姓故事,我年轻不甚明白,也没敢多问。 后来,我才知道,那张登工厂、车间和班组的事、说工人的话的报纸,是上海市总工会办的《劳动报》。我曾去外滩找上海市总工会大楼。门卫说,没介绍信不让进。 听师傅说,当年他谈对象,第一次在人民公园门口“光荣榜”宣传长廊与女方见面。介绍人说,手里一张报纸,要卷起来,露出“劳动报”三个字。那语气神秘而甜蜜,让人听了想入非非。 我第二次与《劳动报》不期而遇,已经二十年以后的事了。领导让我当运转车间工会主席。我说,一千多人大车间,不行呀。上面说,学着干,还给我订了一份《劳动报》。忙时我把报纸带在身上,等车、乘车的间隙翻开瞅瞅,看看有没有对群众工作有用的经验和方法。闲时在办公室仔细研读,重要的文章用剪刀把它给剪下来,贴在练习本上。为此,办公室的人,没少对我在报纸“开窗挖洞”上提意见。 我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基层工会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调查职工住房现状,为行政建房、分房提供决策依据。说来你可能不相信,几百张登记表里竟找不出几个宽敞一点的房子。拥挤户、无房户和大龄待婚比比皆是。特别是中心城区,虽说不是七十二家房客,但一楼客堂背后,硬是隔出一个漆黑漆黑的房间。天井搭个小木屋,北晒台搭个铅皮房给老人栖身。三楼加层,开老虎窗,人方能站立,通常住一家几口。最奇葩的是介于二、三楼间的假二层。楼梯半腰忽地冒出个不大不小的木门,推开竟是一户人家。灶披间电线乱如蛛网,但水管却是泾渭分明,一户一表,外加一把锁。亭子间为后门一角小楼,一床一桌一椅之后,已无周旋余地。 根据报上介绍先行单位的做法,段上找了一块地皮,筹集了二十几万块钱,相当全段二千多名职工一个月的工资总额,花了三年时间,盖了一幢五层楼房。一百多职工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几十个青年分到了新房。此后,请病假人少了,出全勤、干满活的人多了。 不久,我离开了工会,调到行政工作,不再订《劳动报》了。但时不时,我还会写工人群众中的好人好事,寄给《劳动报》。有时别人订的《劳动报》,我也会借来一阅。再后来到路局上班,办公桌上报纸就更多了,不少来不及翻的报纸,第二天就被丢到角落里去,月底当废物处理掉。我觉得怪可惜,经常捡几张喜欢看的带回家,其中不乏《劳动报》。慢慢我也习惯了机关生活,淡忘了当初爱不释手的《劳动报》,疏远了曾经的师兄工友。 我第三次与《劳动报》邂逅,时入暮年。再也不用去图书馆看报,无须担心报纸“挖洞开窗”遭人怨。原来,我那争当先进劳模的儿子订了一份《劳动报》。我每天早上从信箱取出散发油墨清香的《劳动报》。看到“弘扬工匠精神,展示职工风采”,“劳动者的故事”,“跨越五十年的扁担情”,我似乎又找回了当年读报的感觉。
作者 王裕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