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滋有味】
油豆腐粉丝汤是上海人喜欢的休闲小吃,很多人都好这一口。
油豆腐粉丝汤创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最早由小吃食摊经营,价廉物美,颇受广大消费者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食客青睐。别说享用,单看它的烧制过程也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一口大锅熬高汤,锅底炉火不疾不徐,锅内汤汁便处在沸腾的状态;取一漏勺,在里面放适量的粉丝,油豆腐,鸡鸭血块,将漏勺置于沸煮的高汤里(漏勺的柄很长,后面是弯曲的,可以挂在锅沿边上)煮两分钟左右;在碗里加入高汤,根据顾客的“需要”,加适量已煮熟的鸡鸭肫(或肠),后将烧好的粉丝、油豆腐一并倒入碗中,再放些香菜,一碗美味喷香的油豆腐粉丝汤就大功告成了。闻一闻,香气四溢。按照上海人的讲法:打耳光也不肯放!
别小看那简简单单的一碗油豆腐粉丝汤,却一点马虎不得!汤是真正的高汤才具有的鲜味,粉丝决不能一煮就烂的那种,而是要有韧性、有弹性的;油豆腐经高汤煮过后,汤的鲜味就悄然无声地渗到油豆腐里面去了,咬一口,鲜香盈口;而鸡、鸭血、鸭肫(或肠)的鲜嫩也滋润着你的味蕾,那个时刻,那种感觉,也许任何语言都很难形容个中滋味。它不是一碗简简单单的汤,而是集合了猪骨、鸡肉、鲜鱼所散发出来的极至美味。如果游客到上海旅游,没有吃过上海市民人见人爱的这款小吃,那就有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的遗憾了。
还记得我在上班期间,承蒙领导“关照”,参加由中石化作家协会和《人民文学》在宁夏银川举办的散文创作学习班。闲暇间大家海聊,来自南京的李作家吹起了南京的油豆腐煮汤是如何如何美味云云。他肚皮里有货,瞎七搭八便把明太祖朱元璋扯上了关系。传说朱元璋在金陵登基后,吃腻了宫中的山珍海味,一日微服出宫,在街头看到一家小吃店油豆腐汤,香味四溢,色泽金黄,不禁食欲大增。他掏出一锭银子要店主将油豆腐加工一碗给他享受。店主见他是个有钱的主,破例将油豆腐放入鸡汤汤锅,配以少量的黄芽菜与调料同煮,煮至豆腐软绵入味送上,朱元璋吃后连连称颂。
就像鞋子合不合脚,脚最有发言权,小吃味道好不好,只有嘴巴最知道。当年位于虹口溧阳路浙兴里石库门旁弄堂口的油豆腐粉丝汤是我们的最爱。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家摊位亮相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期。因为市口好,弄堂外就是14路、55路、47路、123路公交站头,附近益民食品厂和上海力车胎厂等单位早班下班的工人,就读同济、复旦、新沪、复兴的大中学生和附近的居民是这里常客。每到下午3点多,总见大桶里的用鸭子和猪骨熬出来的高汤,随着一个苏北汉子的吆喝,哗哗地倒入炉上的长筒锅,那热气腾腾的鲜香味瞬间弥漫了弄堂口,那溢出的香味会让行色匆匆的路人不由自主地加入吃货的队伍。
摊主是个有苏北口音的老板娘,她摊位的长筒锅也很有特色。锅口一隔三栏,分别倾入油豆腐、鸡血块和大肠等,因为当时食材都是草鸭和土猪为主,食材好,汤汁当然浓香异常,随风飘来是一阵阵抵挡不住的诱惑。加上油豆腐在高汤里滋润入味,粗粗的粉丝柔滑有劲道,口感好极。下午3点多后,附近下早班的职工是这摊位的常客,那喝线粉汤的场景可用人挨人来形容。按照炒股者的形容是每天“涨停板”。尤其是在寒风凛冽的冬季,香气四溢的油豆腐粉丝汤再加一小勺辣酱,吃得是满头大汗,通体温暖,那“爽”劲岂是可用言语来形容的!油豆腐和粉丝的标配,加之各种配料的关爱有加,她们纠缠着你的舌头,形成牢固的味觉记忆和丰富的情感积淀。有些性急的食客,干脆就捧着瓷碗无所顾忌蹲在地上急吼吼地喝将起来,喝毕,咂咂嘴,掼下一句话:味道一级!听罢我的叙说,几个文友异口同声:“吊胃口”!
当年远在金山工作生活的我,每每回沪探亲总忘不了拉着老邻居阿宝去摊位光顾小坐。那操苏北口音笑容可掬的胖大嫂,因为是熟客,还会享受她的额外优惠,冷不丁地会在你的油豆腐细粉里加上几块大肠,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实惠”两字,如此人性化“操作”,当然也惠及附近弄堂里的左邻右舍。你只要稍微观察一下,那排着队拎着钢精锅的弄堂居民,手里拎着的家什似乎更加优待,不仅汤宽,而且“料”也明显地比摊位上的多出好多。其实远亲不如近邻,搞好左邻右舍的关系,老板娘是深谙其道,属于“拎得清”,不愧为做生意的料!
虽然当年溧阳路弄堂口的油豆腐粉丝汤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路名也被拓宽的四平路所替代。但有一点我敢说,在人来人往,如今车水马龙的四平路,肯定有不少行者会在这里留下美好而温馨的记忆,我还敢说,如果这个摊位能存续至今,会不比什么网红阿大葱油饼、梦花街馄饨、胖阿姨锅贴的热火来得有丝毫逊色的,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文 金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