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学者快速分析、帮助医者高效诊疗、帮助社区工作者完成面向广泛群体的工作……在2020年初这场防治新冠肺炎生存之战中,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人类有力的助手,深度参与进来,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从此前被广泛提及到如今转变为更直观的认识,人工智能逐步释放应用价值,走进疫情防控,走近人们的生活,让我们真正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力量。
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2月19日,工信部部署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工作,特别提出支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服务疫情监测分析、人员流动和社区管理等,对疫情开展科学精准防控。
人工智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大显身手
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人工智能在疾病诊断、疫情防控等方面大显身手。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副所长陆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防止病毒传播方面,无人机、无人车、人脸识别和体温远距离测量机器等人工智能设备在疫情移动巡检和宣传、高污染区物品配送、流动人员管控等环节得到了大规模应用,为阻断病毒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在病毒检测和药物研发方面,互联网企业开放人工智能算法和算力,助力医疗机构病毒基因测序、新药研发、蛋白筛选等工作,加速了病毒识别和治疗药物研发。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是阻断病毒扩散。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类从事较为复杂的工作,并且对病毒免疫,对减少人员密切接触和病毒传播机会具有天然优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运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疫情防控工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副研究员张鑫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月4日,工信部就向人工智能相关产学研机构发出倡议,提出“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协力抗击疫情。
倡议发出半个月以来,相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主要发挥了三方面作用。一是直接助力新冠肺炎的诊疗,大幅提高病情诊断、药理毒理研究和新药研发等工作效率。例如,北京海淀医院引入的“影像人工智能肺炎辅诊系统”可在10秒内处理300幅胸片,又如浙江省疾控中心将人工智能算力运用到疑似病例基因分析中。
二是协助控制疫情扩散,有效提升群体甄别、疾病宣教和排查能力。例如,许多人工智能公司研发了快速体温检测和身份识别系统,减少了检测站大排长龙带来的病毒传播风险。此外,智能语音系统也被用于社区疫情排查和解决公众问诊需求。
三是助力复工复产,协助政府精准有序组织复工并对劳动者提供心理关怀。例如,全国已有100多个城市使用基于大数据的智能企业复工平台,实现了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的有机结合。重庆等地则研发“AI心理”平台免费提供在线心理评测和疏导等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下人工智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由于当前疫情环境的特殊性,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张鑫认为,人工智能的替代人力特性高度契合疫情防控的减少人员接触的需要,但目前来看许多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度不足,还难以在疫情环境中快速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总的来看,要实现对专业服务人员的完美替代还面临很多技术瓶颈和规制障碍。
近期已经有不少服务机器人投身疫情一线,无人配送车也在一些城市小范围试点。陆峰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还存在众多条件限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体验。比如,无人车送货智能化程度不高,对场地环境要求比较高;无人机巡检存在必须人工干预、电池续航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疫情带给人工智能的不只是应对和挑战,还将是机遇和发展风向。陆峰认为,这次疫情为无人机巡检、无人车送货、流动人口人脸识别管控等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试验田,不仅提供了实际应用展示平台,也培育了用户应用习惯,这些都会为人工智能日后普及应用提供极为有利的促进因素,加速某些人工智能应用的推广普及。“另外,疫情防控中互联网企业开放人工智能算法和算力助力病毒检测和药品研发,也会让医疗卫生和药品研发企业尝试到新技术助力研发的益处,加速人工智能应用。”陆峰说。
在张鑫看来,疫情无疑极大刺激了无人化需求,将促使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实现商业化落地。从人工智能技术重点领域来看,一些技术成熟度相对较高的领域可能以疫情为契机,迅速拓展其应用范围和客户群体。例如,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重点在安防领域,其主要客户是政府客户,而疫情防控的需要为其带来了许多社区和企业用户。技术成熟度较低的领域也可能在需求的牵引下加速技术研发和应用测试。例如,根据Gar tner预测,自动驾驶技术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应用还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疫情带来的需求有望缩短这一过程。“此外,人工智能作为通用目的技术,还可能催生一批新业态,同时加速赋能制造业,进而提高生产率并支撑新一轮经济增长。”张鑫最后补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