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953340
-
- 注册时间2010-10-06
- 最后登录2024-11-25
- 在线时间74347小时
-
- 发帖116545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
- 金币6480
- 道行5233
- 原创76
- 奖券1733
- 斑龄0
- 道券172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953340
- 发帖
- 116545
- 金币
- 6480
- 道行
- 5233
- 原创
- 76
- 奖券
- 1733
- 斑龄
- 0
- 道券
- 172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74347(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0-06
最后登录: 2024-11-25
|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0-07-13)
—
在西藏,每年被珠峰商业攀登者吸掉的几万只氧气瓶都变成了山腰上的垃圾,死得活像个资本的累赘。在这片圣地领悟到生命真谛的人才知道,一只氧气瓶最光荣的死法,是给那些在朗玛厅里蹦得上气不接下气的男男女女们续上最后一口命。 夜里11点,那些饱受高原反应困扰的驴友们已经早早睡下,开足氧气准备明天一早去迎接大昭寺的晨钟。但对来自北京的小刘来说,拉萨的夜才刚刚开始。他的目的地是两公里外的金马四号朗玛厅,他进藏后三分之二的氧都是在那儿吸的。“藏族人的生活除了朝佛拜庙就是喝茶聊天,这是真正的慢节奏。”十个月前小刘还是个刚从汉地上来的土鳖,对藏族生活持有一种刻板的审视。经历了十多个朗玛厅的洗礼后,小刘意识到:拉萨人的夜生活至少比华北平原丰富十倍。 图片从拉萨到日喀则,五颜六色的招牌照亮了藏区的夜空,“朗玛”二字就像一个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女孩儿,只对懂它的年轻人张开怀抱。 周五蹦迪是全球共识“简单粗暴的第一印象,朗玛厅=接待中心+KTV+夜店。”第一次去朗玛厅时小刘充满警惕,在他看来这种歌舞像极了旅游团5天行程中的一站,用卫藏、安多、康巴三种藏语加普通话四种语言报幕,只是为了让伪装成民俗的商业表演变得逼真。直到后来他发现边上坐的所有人都跑去台上蹦迪,他才发现他错了。歌舞表演不过是为了照顾他那样刚刚适应高原稀薄空气的游客,老逼和本地人都知道,朗玛厅的精髓,在于歌舞表演间隙的锅庄迪。图片 “要么全场都是托儿,要么就是我错了。”很多人还以为锅庄是旅行团最后一天的篝火晚会,所有人手拉手围成一个圈,东踢一脚西踢一脚,和着藏族民谣说一些友谊地久天长和回去多联系的屁话。殊不知锅庄早就自我进化成了另一种锐舞disco,在舞池中央画出一圈又一圈的同心圆,而那个缺失的圆心就是对这份世界文化遗产的尊重。图片图片一成不变的野迪早就落伍了,朗玛厅能让你在那曲锅庄、日喀则锅庄、芒康锅庄中间换着蹦,中间掺一曲藏式恰恰,最后还附带你熟悉的DJ和EGM。喜欢循序渐进的卓布们总会在锅庄之间安排一段强制休息的歌舞表演。用物理手段帮你克服高原反应,直到你再次被高原的酒精打动,脚趾紧扣地板的时候再把你放进舞池。不急不躁,耐心等待沸点,像一只必须在高原上使用的高压锅。图 很难想象这里的氧气浓度只有通州一半儿,只有在他们举起氧气瓶的那一瞬间,你才想起这里是海拔3650米的拉萨。最顶级的朗玛厅甚至会全场供氧,让你一直感觉自己只是身在上海的一个异域风情酒吧,但一出门你就会被打回现实,剧烈的头痛告诉你,刚刚你只是吸食了过多的氧气。 平原上的蹦迪总会让人感觉孤独,无论多么大的夜场,最后和你对扭的也不会超过两个人,但哪怕是昌都贡觉县只有八个人蹦的锅庄迪,你也能从对方的眉眼和舞步里读出他们对彼此的热情。在这你才知道什么是三个人就是一个社会,五个人就是一个江湖。 高原上的年轻人从不会限制他们的文化,你绝不敢带你妈一起去蹦迪,但你在朗玛厅到处能见到一家子一起来蹦锅庄的,甚至70岁的阿妈比她20岁的孙子蹦的还好。贪恋朗玛厅的他们甚至将它搬上了火车,轨道的摩擦声就是他们的低音炮,隧道里的灯光就是天然的迪斯科球,反正只要火车没驶出藏区,锅庄迪的信号就不会减弱。 朗玛厅走到了地面,但对于见证了它历史的次巴大哥来说,它还是变得无聊了。“以前朗玛厅特别地下,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每天都得打架,很多歌手和rapper都是在这种场子里红起来的。”外来者的好奇让朗玛厅变得正规,这里的歌舞变得越来越长也越来越专业,服饰都得是新藏式风格,演员直接从北舞挖掘,已经没有什么新人敢拿朗玛厅练手了。甚至朗玛厅的名字,都因为游客的涌入,变成了演艺中心和民族歌剧院。其实这都不是问题,最现实的是很多从一线城市回来的年轻人不再参与朗玛厅和锅庄文化了。人大毕业的四郎江村在北京生活了十年,从五道口propaganda一路混到了三里屯mix,回拉萨以后金马四号他一次都没有去过,在space和欧米亚里才能找到他的心灵故乡。“从小我妈就跟我说,朗玛厅那种地方太乱了不能去。”朗玛厅被转让给了游客五年前有一半儿的人进藏是为了在布达拉宫前发个“荡涤心灵”的朋友圈,另一半儿想在高原上邂逅一位文青。现在人千里迢迢的去趟西藏,只是为了蹦次迪。还有人特地买了东航放心飞的机票,就是为了周末去世界上最高的地方蹦最接近缺氧的迪,睡一觉再坐第二天下午的航班回来。 夜店里卖的是清一水儿的百威,青稞酒变成了专供游客的旅游纪念品,离开家十年的四郎觉得青稞辣嗓子,已经好久没喝过了。倒是老外爱上了朗玛厅,现在观众席上的各色面孔越来越多,只是越来越少了拉萨本地人,就像鼓楼和胡同里一样。 充满仪式感的民族舞蹈都保留在了旅游景点和文艺演出里,但如果你带着上帝视角扼腕叹息,不妨换位思考,没人能拒绝潜移默化的变迁,也没人能一直在原生态的生活里苦中作乐。我想起前几年看的一个新闻,慰问贫困地区的志愿者们满怀热情的给留守儿童带去了书包和文具,但回到家后他们收到了这样的信:“叔叔我我只是想要一个可以打王者荣耀的手机。”传统的消失根本没有谁对谁错,如果非得苛责,怪的也是你我这些对高原的窥探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