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953340
-
- 注册时间2010-10-06
- 最后登录2024-11-26
- 在线时间74349小时
-
- 发帖116547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
- 金币6498
- 道行5233
- 原创76
- 奖券1733
- 斑龄0
- 道券172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953340
- 发帖
- 116547
- 金币
- 6498
- 道行
- 5233
- 原创
- 76
- 奖券
- 1733
- 斑龄
- 0
- 道券
- 172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74349(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0-06
最后登录: 2024-11-26
|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0-08-18)
—
去年一首接地气的献礼曲《我和我的祖国》风靡全国,人们在传唱自己和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同时,也想起了“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美景往事。要知道,在当年这首神曲《我的祖国》更是火遍大江南北,成为老一辈中国人民心中不可磨灭的爱国情怀与记忆。那么问题来了,“一条大河波浪宽”具体指代的是哪条河流?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充分反映了《我的祖国》这首老歌的深刻意蕴和艺术水平,以及每个中华儿女对自己的祖国,自己内心深处的那条河流的爱恋与遐想。 上图_ 《上甘岭》相关电影海报《上甘岭》电影的拍摄:《我的祖国》的情感来源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苦斗争,中华民族终于在1949年重新站了起来,并在建国之初与世界最强的美帝国主义率领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硬刚。尤其是上甘岭一战,把中国军人保家卫国、勇敢无畏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上图_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国的立国之战,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振奋了人民的爱国之情,无论怎么热情赞颂都不为过。在战争胜利之后,国家决定将上甘岭战役的英雄事迹拍摄成电影,以兹纪念和鼓舞人心。长春电影制片厂由于擅长军事题材影视的摄制,这次承担了这一光荣的任务,并立即组成了由沙蒙和林杉任导演的制片团队,两位导演还与编剧曹欣、肖矛共同创作剧本,于1956年完成全片摄制。上图_ 电影《上甘岭》剧照真正打动人心的电影和歌曲,都能够从细微之处着手,让观众和听者能够产生生活和情感上的共鸣。《上甘岭》制片团队为了追求电影的真实性,决定赶赴上甘岭战役遗址考察取景。1907年生的沙蒙当时已经年近五旬了,且有心脏疾病,而上甘岭所在的五圣山海拔有一千多米高,摄制组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希望他不要上山。可是沙蒙坚持要亲自到战场考察取景。于是沙蒙同林杉和几位编剧、负责美工的刘学尧和特技设计蔡光等拍摄人员一起攀爬五圣山,来到上甘岭。尽管战事早已结束,上甘岭战场依旧保存着当年鏖战的痕迹:被美军炸弹削平得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的山头,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子弹壳和炮弹皮,当年志愿军战士躲藏的坑道只是一米多高的山洞,闷热潮湿,让人难以忍受。战场环境之残酷震撼了沙蒙等人,这是要多么强悍的意志力才能在上甘岭阵地坚守下去啊!摄制组对坚守上甘岭阵地的志愿军指战员油然而生出敬佩之情,之后便寻访到参与过上甘岭战役的100多位幸存老兵,采访他们当时的战场状况和心路历程。上图_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第15军45师坚守阵地老兵们除了描述战争情形的惨烈之外,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自己在坑道坚守时,心里非常想念祖国,思念家乡。他们在踏上战场之前,也是父母的孩子,弟妹的兄姊,也未尝不害怕死亡,但是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共同信念,他们鼓起勇气向前冲锋,只有牺牲自己才不至于牺牲家乡的父老乡亲,让家乡的河流土地为敌人所践踏。家国家国,国与家是一体的,保卫祖国就是保卫家乡,每一位志愿军指战员都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通过对上甘岭战场的实地考察,以及对幸存志愿军指战员的访谈,摄制组最终确定了拍摄方向:避免对上甘岭战役进行宏大的全景式拍摄,而是以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135团7连坚守上甘岭阵地的故事为原型,展现志愿军某连队的志愿军战士在坑道坚守的情节,力图反映当时的志愿军战士真实的战斗生活与情感经历,从细节处反应志愿军战士的伟大之处。上图_ 上甘岭全貌先说电影取景。上甘岭毕竟是人家朝鲜的地界,且环境依旧恶劣,不利于剧组的拍摄行动。于是刘学尧和蔡光在靠近朝鲜的安东地区选择了一个与上甘岭地形相似的山头,带着从上甘岭捡回的许多弹壳,人工营造坑道等战役工事。摄制组还请来了在上甘岭战役中作战的志愿军连长赵毛臣做军事顾问,亲自打枪录音,最大限度还原战场环境。之后的重点是电影选角。带领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135团7连坚守阵地的连长是战斗英雄张计发。沙蒙在剧本中塑造了志愿军某部八连指挥员张忠发的角色,并选用在电影《暴风骤雨》饰演赵玉林的高保成出演。一个连队要想完成作战任务,领导者的英明果断是必须的。而在艰苦异常的上甘岭战役环境下,这个领导者又要能够用人格魅力团结队伍,与战士们打成一片。因此电影在展现张忠发的果决领导和英勇作战的同时,也设计了张忠发同战士们互动的一些情节,如战士们在缺衣少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的时候,一支松鼠突然跑进了坑道内,张忠发马上带着战士们你争我赶地捕捉,用帽子将松鼠扣住。就在这时敌人突然发动了进攻,张忠发又把松鼠放归自然。又如坑道外边的战士冒着枪林弹雨给连队送来两个苹果,人多果少,张忠发遂让每一位战士都咬一口苹果。高保成将一个有领导力又有亲和力的连队领导者演绎地十分出色。上图_ 《上甘岭》剧中师长派炊事员老王(田烈饰)给八连送来萝卜,并带来了师长送给张忠发的两个苹果张忠发的角色确定后,指导员、一排长、老炊事员、通讯员的演员也很快确定下来。但是沙蒙总觉得影片少了点什么,原来摄制组采访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45师医政股收容所的女卫生员王清珍,了解到她忍苦耐累照顾伤病员,为连队加油打气的英雄事迹。沙蒙觉得电影不能拍成纯粹的男人戏,一定要体现女战士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气以及对整个连队的情感润滑作用。于是电影中塑造了王兰这一活泼的女护士形象,找来刚从鲁迅艺术学院毕业的新人刘玉茹饰演。她很好地把握了角色的精髓,将王兰塑造成连队的又一股重要的精神力量。爱国情怀可以通过与敌人浴血奋战、不怕牺牲来体现,那么思乡之情又该如何表现呢?影片中,坚守坑道的志愿军战士互相聊起家乡的风景与故事,调侃老婆与对象,借以抒发对家乡的思念。除此之外,沙蒙导演想到了让角色通过唱歌来抒发思乡爱国之情的方式。上图_ 志愿军上甘岭阵地一角自古以来,歌唱都是人们抒发内心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尤其在革命年代,人民翻身当家做主,满怀着对新生活的激情与向往,大批昂扬向上的红色歌曲如春笋破土而出,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印记。而在电影片尾中,连队指导员在牺牲之前,回想起了自己家乡的片片麦田,让王兰唱一首《我的祖国》给自己听,而这首歌是全片的高潮与精华所在,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战士思念祖国与家乡的伤感与保家卫国的热情展现地淋漓尽致,指导员也是在这样深情的歌声中,带着回忆闭上了眼。这首歌曲也自然成为了影片的最佳插曲。《我的祖国》创作难题:如何体现家国情怀歌曲要体现志愿军指战员们的家国情怀,看似容易其实难也,插曲在全片几乎拍摄完毕之时都尚未出品。为此,沙蒙与林衫等几位导演和编剧苦思冥想,写了一篇名为《我的祖国》的歌词,原始版本是:“祖国啊,我的母亲!您的儿女,离开了您温暖的怀抱,战斗在朝鲜战场上。在我们的身后,有强大的祖国……”上图_ 导演沙蒙(1907—1964)然而沙蒙导演等人的作词水平并没有得到肯定,在他找到创作过著名歌剧《白毛女》的好友刘炽帮忙作曲时,却被刘炽指出“词不错”却“歌不了”,完全找不到歌的韵律在哪,不能达到沙蒙提出的让歌曲家喻户晓的效果。为化解沙蒙的尴尬,刘炽提出不如找另一位词作家乔羽来作词。乔羽是一位创作天才,现任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名誉院长,曾在1955年写下名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能够找到大词作家乔羽来写词,沙蒙自然大喜过望,马上向乔羽发出邀请。乔羽当时正在忙于电影《红孩子》的剧本创作,拒绝了乔羽的请求,但是耐不住沙蒙轰炸般的盛情邀请,最后接受了沙蒙的请求,当夜就从南昌出发,辗转来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沙蒙给乔羽的作词要求是“又快又好”,即既要赶紧出词(当时制片团队每天花销成本就达到2000元,耗不起),又要能够经久不衰,让大家铭记。上图_ 乔羽,1927年11月16日出生于山东济宁,词作家、剧作家上图_ 刘炽(1921年3月10日~1998年10月23日),男,原名刘德荫,曾用名笑山,陕西西安人,电影作曲、歌曲家原来乔羽在太行山根据地待过三年,亲眼看到战士们在战争的重压下还保持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深受感染。在此情绪的影响下,乔羽准备不走寻常路,不盲目突出上甘岭战役的战斗气息,而是换一种更加温柔、接地气的抒情语言,不仅要反映战争的壮烈,还要能体现战争之后的和平景象与军民对家乡的深厚情感。面对沙蒙的每日催稿,乔羽结合对上甘岭志愿军老兵的访谈记录与自身经历,苦思冥想十几天,终于从记忆当中的某条大河当中找到了灵感。原来这条大河的名字就是长江。乔羽作为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曾为了创作电影剧本《红孩子》到中央苏区去考察,中途第一次坐船横渡长江。只见江面无比辽阔,江水波浪翻涌,朵朵白帆争相竞发,两岸稻田青翠夺目,着实把这个喝黄河水长大的北方人惊艳到了。长江给乔羽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长江的波浪在此刻涌进了他的脑海之中,“脑子进水”的乔羽顿时灵感迸发,又经过十几天的反复思量,终于完成了的作词,并初步将曲名定为《一条大河》:上图_ 上甘岭 志愿军“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对志愿军战士家乡大河美丽风景的深情回忆:波浪起伏的大河奔腾而下,河畔的稻花芳香四溢,每天我都在岸边听着艄公的号子起床,看着河面上的朵朵白帆入睡。这样的美景会深藏在自己的心中,浮现在自己的梦里。不仅志愿军战士会在异国他乡回想,每一位看着家乡河流长大的中国人,都会为这样的梦幻开头所感染和遐想。家乡的那条河流,是我们心中魂牵梦萦的存在,是我们愿意用生命为之守护的存在。“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由家及国,有着这般美丽家乡的祖国,自然也是无比辽阔和英雄的存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新中国的优秀儿女敢叫日月换新天,用自己的双手打碎旧世界的枷锁,建设着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新世界。建设祖国的同时,也是在让家乡变得更加美好。“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我们中国人民向来热情好客,热爱和平,欢迎友好的人们来自己的祖国和家乡看看。但要是有像美帝国主义这样凶狠如豺狼的敌人敢于践踏我们的祖国和家乡,那么迎接他们的只有被消灭的命运。保家卫国绝不只是一句口号,千千万万奔赴朝鲜战场的英雄儿女就是对以战止战、追求和平的最好诠释。上图_ 志愿军勇士们向537.7高地北山之敌实施反击该词作语言平铺直叙,没有华丽辞藻,但是却在一字一词中透露出志愿军指战员,甚至是全中国人民热爱祖国,保卫家乡,齐心协力共抗强敌的伟大精神与深刻情感。人们仿佛看到,为了保家卫国,志愿军战士可以在为祖国和家乡默默掉两滴眼泪后,鼓起十足的勇气反击美国侵略者。词作马上就得到了沙蒙导演的肯定,刘炽也是使尽浑身解数为其作曲。刘炽为了能够安心作曲,在门口贴上“刘炽死了”的标语以避免外人打扰。刘炽冒着被左邻右舍指责和嘲笑的风险,在家里反复吹拉弹唱当时中国十首最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曲目,并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刘炽找到了《小放牛》改写的《卢沟问答》中的头两句旋律,略加改动成为新歌的引子。就这样,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我的祖国》横空出世。上图_ 《我的祖国》 乔羽作词手稿这首歌主部和副歌两部分组成,主部和副歌共有三段歌词,主部先由女声合唱,反复时由女声领唱,曲调极其优美、婉转、亲切感人,由合唱队伴唱副歌,曲调宏伟、壮丽,但又不失轻快感。后来刘炽在回忆这段往事时坦言:“《我的祖国》就是对母亲深情的告白,无论顺境逆境,永远不离不弃。那些英雄的战士,上甘岭的英雄,他们是我们祖国、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我们中国人的脊梁!”歌曲创作出来了,该找谁来唱出它的意蕴呢?长春电影制片厂请了几位中国内地擅唱民歌的歌唱家试唱,但是效果不佳。乔羽想了想,提出要不请当时的当红歌手郭兰英来试唱?事实证明乔羽没有看错人,郭兰英以她清澈醇厚、满怀深情的音色,唱出了《我的祖国》的家国情思,仿佛王兰再现。上图_ 郭兰英1930年12月生于山西平遥,中国女高音歌唱家不同于大气磅礴,扫除一切害人虫般的雄壮歌曲,《我的祖国》宛如涓涓细流,从对家乡大河美景的回忆,到之后保家卫国的坚定,抒发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情感层次呈递进关系。后来乔羽在回忆《我的祖国》创作旧事时深情地说:“文学艺术创作不应该完全被时空限制住。我用很抒情的调子写这首歌曲,是为了表现在强敌、严酷的战争面前,我们战士的镇定、乐观、从容和广阔的胸襟。我想告诉人们:他们是在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下战斗的,他们能赢得这场战争不是仅凭血气之勇。”事实证明,“一条大河波浪宽”的具象化的抒情方式,无论是青年小伙还是妇孺老人,都是耳熟能详,口口相传。《上甘岭》这部影片的成功,固然是因为其电影本身优秀所致,亦由于《我的祖国》这首神曲的烘托。在护士王兰唱起《我的祖国》的那一刻,全片精神境界进一步得到了升华。听众也为歌声所感染,不由得思念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来。上图_ 《上甘岭》电影中卫生员王兰在坑道中唱起了《我的祖国》经过郭兰英的深情演唱并在广播电台播放之后,《我的祖国》不仅是《上甘岭》的经典插曲,还成了当时全国各地文艺演出的必唱曲目。1989年,乔羽、刘炽、郭兰英凭借该曲获得第一届金唱片奖。2007年,中国发射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时,这首歌曲也像《东方红》一样响彻太空,让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不只为地球所知。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条心中的河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之特征,在于要么能在场景中营造一片优美的世外桃源,让观众顾盼美景、陶醉其中,要么引导观众走进自己的内心,从灵魂深处找到自己的精神桃源。当时沙蒙导演在肯定乔羽的作词时,顺便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用“万里长江波浪宽”这种更有气势的词句来取代“一条大河波浪宽”?乔羽回答说,如果在词句当中直接写上长江,那么其他没有生活在长江边或者没有见过长江的人们,对长江没有概念,在心理上产生距离感,不容易打动人心。而不管是中国哪个地区的人,家乡都会有一条河,寄托着个人的喜怒哀乐,用“一条大河波浪宽”能够让每一位听众都产生对自己记忆中家乡河流的美好遐想。这种“看破不说破”的艺术手法无疑是很高明的。上图_ 长江三峡中的巫峡风光我们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听歌经历。当我们听到一首带有地方色彩的歌曲时,尽管我们会跟着歌词想象和欣赏当地的风土人情,但是脑海中总会把歌词中场景与自己居住过、经历过的场景联系起来。如赵雷的《鼓楼》,听众明明清楚赵雷唱的是北京鼓楼,但是在听的时候不由自主的会想起自己家乡的西安鼓楼、南京鼓楼、宁波鼓楼等等建筑,并将其代入歌曲情境之中。而《2002年的第一场雪》明明唱的是刀郎家乡新疆的一场大雪,而我们听到这首歌时,脑子里是否会自动检索家乡在2002年下的第一场雪呢?作词者乔羽是在想到长江后写出的“一条大河波浪宽”,但是落在具体的上甘岭志愿军战士身上,就对“一条大河”各有不同的注解了。如当时《上甘岭》摄制团队在制片和创作《我的祖国》时,通过部队找到志愿军三十九军准尉黄极润进行访谈。黄极润称自己的家乡广西横县峦城有一条河叫郁江,也是白帆水上过,两岸稻花香。这样的描述同《我的祖国》歌词所描绘的情景基本一致。无论战士们家乡的河流是哪一条,他们都在华夏的土地上,都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上图_ 广西郁江因此,尽管《我的祖国》的歌词是乔羽从长江景致的回忆中获得的灵感,但是祖国其他的河流也参与了歌词的创作。正是由于“一条大河”的共性,所有生长在江河边或者见过江河的中国人民,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条河流。即便是没见过,家门口的小溪甚至是水塘,也足够引起一段关于“水流”的记忆了。无论是河流还是水流,爱国情怀,乡土情结都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之中,人人都有心中最想守护的东西,一首《我的祖国》便说明了一切。文:铁骑如风参考资料:【1】聂济峰:《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壁垒》,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2】刘炽:《关于<我的祖国>》,载《人民音乐》1985年第10期【3】袁成亮:《一条大河波浪宽——电影<上甘岭>诞生记》,载《党史纵横》2006年版第8期.【4】姚远:《<我的祖国>:激情澎湃的爱国篇章》,载《党史文汇》2019年第8期.【5】李艺:《一条大河波浪宽——歌曲<我的祖国>的创作浅析》,载《大众文艺》2012年第21期.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