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953340
-
- 注册时间2010-10-06
- 最后登录2025-01-21
- 在线时间75720小时
-
- 发帖116697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
- 金币8713
- 道行5233
- 原创76
- 奖券1745
- 斑龄0
- 道券172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953340
- 发帖
- 116697
- 金币
- 8713
- 道行
- 5233
- 原创
- 76
- 奖券
- 1745
- 斑龄
- 0
- 道券
- 172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75720(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0-06
最后登录: 2025-01-21
|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0-08-30)
—
地中海岛国马耳他,也许你上一次听到它的名字,还是在3年前该国标志性景点“蓝窗”倒塌的新闻里。作为欧洲一众“迷你国”中唯一的岛国,它的国土面积甚至没有北京朝阳区大,而总人口更只有区区40万。然而这座小小的群岛,却先后见证了腓尼基人、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奥斯曼土耳其人、法国拿破仑与英国殖民者的统治。 马耳他的老城 本文均为 张侃 图 两千年中,这里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数次改写欧洲历史,也让它成为欧洲汇聚最多种文化特色的旅行目的地。在这里,你能听到英语与起源于阿拉伯语的马耳他语交替使用,看到典型的意大利建筑风格,而街巷穿行的汽车,却遵守着英国殖民者留下的“右舵左行”。 马耳他老城的街巷抱着这种对文化大融合的好奇,今年3月,也即是欧洲疫情爆发前夜,我来到这个国家。 “飘洋过海”的博山琉璃“古城玻璃”是家乍看平淡无奇的旅游商店,售卖着五花八门的玻璃制品。大大的“Handmade”(手工打造)写在招牌上,也预示着这里并不低廉的售价。 “古城玻璃”售卖着五花八门的玻璃制品 尽管不少商品都突出本地特色,可在我看来,却总觉得这种风格似曾相识。 定睛一看,这不就是我家乡山东的博山琉璃嘛! 有些商品甚至仍旧留着浓浓的中国风格,比如上图这只公鸡。 可一转头,却看到一座不小的玻璃烧制车间。 当地师傅烧制“博山琉璃”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他们“恰巧”发明了跟万里之外的中国工匠一样的工艺? “感谢”英国殖民者留下的高英语普及率,让我得以在师傅休息的时候,跟他来了次正面交流。没想到,我刚自报家门来自中国,他竟就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发音说出了“博山琉璃”四个字!经由他的介绍,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渐渐显现出来:作为一系列对马耳他援助之一,上世纪70年代,山东(博山)和辽宁(大连)援建的马耳他工艺玻璃厂,是其中最先落地的项目。为了帮助马耳他发展旅游业,中国来的专家组,搬来了全套工具,花了近一年时间,手把手、毫无保留地教会了当地人博山琉璃烧制的全套技艺。而今天“古城玻璃”的老板,便是当年工厂的学徒之一。现今厂里的工人,尽管已是当年学徒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却始终继承着中国的手艺,并在设计上融入了本地特色。 一段尘封的往事事实上,中国曾经对马耳他的援助,远不止一家玻璃工厂。 1964年,马耳他从100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中独立。在1971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当大多数国家都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候,马耳他却投出了欧洲唯一一张反对票。然而距投出这张反对票还不到100天,这个弹丸小国却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不仅在1972年初突然宣布与新中国建交,更派总理亲赴北京访问,受到了毛 泽 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的接见。 在马耳他总理结束访问的时候,他带走的是一张史无前例的援助大单:1亿人民币(按当时汇率,高达6900万美元)的援助合同,其中包括了港口、医院和多达十几家各类工厂。今日的马耳他,早已是全球公认的发达国家。欧盟成员国的身份,2万多美元的人均GDP,哪怕是今日中国,富裕程度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当年自己尚处贫困的中国,为何要去“援助”一个比自己富裕得多的国家?我决定来次“眼见为实”式的探访。 居民区里的苏州园林如果只看这座遍布亭台水榭,假山楼阁的典型苏式园林,你一定会觉得这在苏州,或者起码也是个华人聚居地吧。然而这座名为“静园”的园林,却坐落在一片安静的马耳他居民区之中。 坐落在一片安静居民区之中的静园 “中国援助”的牌子诉说着它的身世:它落成于1997年,援助方正是来自园林之乡——江苏苏州,一砖一瓦皆由国内直接运到马耳他,而在2014年又进行了系统的维修与扩建。 “中国援助”的大理石牌子 工作日的白天,园子里并没有什么人,我跟唯一的访客攀谈起来。他告诉我自己就是附近居民,每当压力大的时候,总喜欢到园子里来坐坐,看看楼,看看水,就有种“逃离”到异国他乡的感觉,心情也就跟着好了起来。 事实上,这里并不只是对中国园林的简单陈列,甚至还有一区专门用于展示中国文化,从品茶到中国象棋一应俱全。 “地中海地区中医中心”其实马耳他的中式园林,并不止“静园”一座,还有另一座“和园”。 和园 华佗雕像 矗立在假山前的华佗雕像,昭示着它更重要的用途。没错,这是一家中医诊所——中国对马耳他援助中另一项重要内容。2003年,马耳他卫生部更是批准将诊疗范围由原先的针灸为主的理疗,扩展到各类中药制剂(包括中草药)的使用。 这里的医生全部由国内选派,采用轮岗的方式。他们在国内的执业资格,也得到了马耳他的认可。事实上,他们不仅在这里看诊,还在马耳他两座主岛各自最大的公立医院设立了中医科,这也是欧盟各国国家级医院中最早设立的中医科。据说因为中医的针灸等疗法,对于西医难以治疗的头痛、颈椎病、肩周炎、失眠等症状常有不错的效果,而广受当地人青睐。想要预约一次就诊,甚至得提前一个月才行!“红色中国巨坞” 如果中国对马耳他的援助,只是建个花园,烧个玻璃,推广一下中医,那也不会有太大争议。然而1亿人民币“援助款”的主要部分,却是用在修建一座巨型船坞。这是一座至今仍使用的船坞。站在首都瓦莱塔的海岸炮台,便可清晰远眺它的全貌。 船坞 若想近距离看个究竟,则需要去到对面的一座球场。球场平日并不对外开放,然而我刚向门卫表明了来意,他就竖起了大拇指:“Red China Dock!”(红色中国船坞!),并欣然准许我进入拍照。 它有多大?这么说:这座30万吨级的干船坞,内部足以装下“辽宁号”航母。虽建成已近40年,却仍是全地中海最大的船坞。在近6年的艰难设计施工过程中,甚至有两位中国援建人员,分别因为意外事故和积劳成疾而长眠他乡。他们就安葬在附近一座普通的墓园之中。两座中式墓碑,突兀地竖立在天主教风格浓厚的墓碑之间。我作为匆匆过客,唯有献上一束鲜花,再深鞠三躬,以表敬意。 在那个我国尚处贫困,外汇更是捉襟见肘的年代,一下子拿出数千万美元巨资,只为帮一个发达国家修这么一座“大白象工程”,是否有必要?首先,中国对马耳他的所谓“1亿元援助”,其实只是一笔无息贷款,马耳他后来已经用美元全额偿还了这笔款项。而由于对马耳他援助的人员及物资,几乎全都来自国内,因此这1亿人民币(6900万美元),后来几乎又全花在了中国。中国所谓的“援助”,其实只相当于承揽了一项对方延期付款的大工程。不仅最后一分钱没亏,甚至还变相为我国获得了大笔急需的外汇。而这个过程,还锻炼了国内的工程与管理人员,为我国的相关建设积攒下了大量经验。 而50年前的马耳他,也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发达国家。1964年从英国独立的同时,这个新生的岛国也失去了曾经最大的收入来源——英国驻军基地,全国经济一度濒临崩溃(这与另一座几乎同时独立的岛国新加坡,状况极为相似)。幸运的是,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得石油的战略地位急速提升。而马耳他恰好位于石油运输的要道上(又一次与新加坡相似)。他们希望建造一座能对巨型油轮进行维修保养的船坞,开拓新的产业——然而当他们向欧洲求助时,对方却不愿“养虎为患”,培养一个未来的竞争对手。而这正是他们转而寻求中国援助的原因。 1970年代的马耳他,街巷破败不堪。维基百科 图而50年前那次周总理亲自拍板的援助,为后来诸如上海电力入股马耳他国家电力公司,全面参与当地电网建设,以及马耳他在2018年成为首批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欧洲国家这些更深层次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马耳他行驶的中国金龙公交车 后来,马耳他总统甚至专程前往中国,为在船坞建设中牺牲的两位中国烈士家属颁发“共和国服务勋章”,对中国建设者的尊敬可见一斑。而当年援建的船坞,尽管现在已转为私营,中国制造的吊车也为美观而被涂成长颈鹿造型,但马耳他人始终保留着“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的英文铭牌,以示对中国援助的纪念。 而对马耳他援助中的文化部分,更是我国对“如何进行文化输出”的一次成功早期尝试。事实上,今日中国文化在马耳他的影子,远不止“中医”“园林”“琉璃”这几样。在马耳他首都瓦莱塔入选世界遗产的古城中,有一座高达6层的中国文化中心,为当地人与来往的游客提供着图书馆、教育培训、展览等全方位的服务。 在这里展出的内容,不仅有与对马援助有关的“中国琉璃作品展”,甚至还包括了“中国滇西抗战史料展”这样的内容。而那座名为“地中海地区中医中心”中医诊所,也不仅在为马耳他居民服务,而是成为了整个欧洲中医学生实习的基地。 中医诊所的车辆,专门定制了“CHN”开头的车牌,表达着工作人员对国家的思念。事实上,中国文化对这个地中海小岛的影响,还有很多不为人所知的部分。如自两国建交起就没有中断的马耳他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的计划。那次“马耳他总统来华向烈士家属授勋”活动的翻译,便是一名当年的在华留学生。而他后来也成为马耳他驻华大使,继续着拉近两国关系的使命。 从08年的汶川地震,到10年的玉树地震,再到今年初武汉疫情,马耳他都是最先发来慰问与进行援助的欧洲国家之一。因此,当提起50年前那次援助,尽管其中不可避免会有政治与外交的考量,但它带来的效果,不仅为当时的我国争取到了难得的海外工程订单,更奠定了今日两国友好关系,以及中国文化在马耳他全面开花的基础——不可不谓我国对外援助与文化输出的一次成功范例。 下次去马耳他旅行的时候,在沉醉于这里的地中海风光与千年历史之余,不妨也去看看岛上的这些中国印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