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546371
-
- 注册时间2008-09-23
- 最后登录2024-11-26
- 在线时间25627小时
-
- 发帖69849
- 搜Ta的帖子
- 精华76
- 金币269
- 道行5638
- 原创799
- 奖券5791
- 斑龄3
- 道券183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546371
- 发帖
- 69849
- 金币
- 269
- 道行
- 5638
- 原创
- 799
- 奖券
- 5791
- 斑龄
- 3
- 道券
- 183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2562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4-11-26
|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1-05-26)
—
现在,这个地方很热闹——黄河石林,甘肃景泰黄河石林。人们给了它这样一个大致的地理坐标:白银市景泰县东南部,与中泉乡龙湾村毗邻,规模宏大,占地约10平方公里的景区。又附带描述了这样几句:景区内群山环抱,环境幽静,空气清新,风景秀丽,以古石林群最富特色,景区内石林景观与黄河曲流山水相依,颇具天然大园林神韵。这里热闹吗?回答是当然,一旦成为景区,当然热闹了。这个地方我到过很多次。当然,是在它热闹之后去的。西北地区地广人稀,若有一个地方热闹起来不容易,热闹的地方除了城市乡村之外,大约就是景点或景区。所以,那些成了景区的热闹的地方,大约都有一段很曲折的被发现经历,黄河石林也没有成为一个例外。先举一个与黄河石林没有多少关系的景区。张掖七彩丹霞风景区,名气很大,很多人都知道。但人们熟知它绝对超不过20年的历史。最早发现它的是当地一个牧羊人,这个人叫雷兴义,1962年生,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乡红山湾村人。他最早在那儿放羊,觉得好看,但心里却在一直估摸,天下的地方可能都是这个样子。2002年,雷兴义40岁,迎来了一个很重要的人。这个人是个拍片的,陕西某报社记者,叫王学怀。拍片的人总喜欢找一些好看的地方,王学怀也一样,与雷兴义不期而遇。雷兴义带王学怀走过他认为好看的地方的山山峁峁,王学怀兴奋地拍了很多,意犹未尽地说:“要是把这里开发成个旅游景点,来的人一定不少!”一句话点醒了雷兴义,开始认为他看到的这个好看的地方,与天下其他地方不一样,随后贷款修路什么的,想让天下的人来看看这个好看的地方。结果,“好看的地方”被影视工作者发现,取了些镜头,拍了几部片子,名气变大……最终,雷兴义因为当初想搞旅游的想法与行动,走上了旅游致富的道路,被人们称为“丹霞老雷”,丹霞就此成了一个景点、景区。这就是七彩丹霞风景区被发现的过程,一个牧羊人外加一个摄影记者都认为“好看”,并在后来被宣传和推广。和丹霞七彩被发现的经历差不多,黄河石林基本也是这样的。外界最先发现这个地方的人叫苏云来,今天在网上搜集资料,他大约是个画家,上世纪六年代末期曾是景泰县文化工作者。那个时候,他就跑到了黄河石林的龙湾,根据那里的样子画了一些画,但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注意。10年后的1978年,苏云来几个外地的朋友来景泰,那么,就带着玩玩吧,他便想到了自己曾去过的龙湾。当时,苏云来有了照相机,带朋友出来,还拍了一张鸟瞰龙湾的照片。据说,这张照片是第一张鸟瞰龙湾的照片。苏云来反复欣赏,觉得龙湾很好看,后来就一趟趟地往龙湾跑,写写画画。1985年,苏云来到龙湾已有5次之多,那时,交通不便,能有这么多次数很不容易。也就是在这一年,苏云来画的《龙湾石林》获得白银市美术书法摄影展一等奖。按理说,这应该引起对画中景物的注意,但当时人们的注意力却集中在画的本身,苏云来因此笔耕不辍,画各种美术作品多次获得省市级的各种奖项。直到5年后的1990年,《甘肃日报》第一次刊登发现黄河石林的消息,龙湾石林才真正进入大众的视线。后来的经历完全与丹霞七彩的经历相同——影视工作者在龙湾石林取了些镜头,拍了几部片子,龙湾石林名气变大,成了景区。苏云来也成了当地有名的画家,有了很多头衔,据说还当了甘肃省黄河石林书画院院长。说到这里,外地的朋友也许会觉得多少有些奇怪——甘肃的景区都是这样被发现的吗?当然是,在西北地区不仅是甘肃,其他地方也可能都一样,而我们所说的“不容易”没有任何调侃的意思。事实上,黄河石林被发现,还有它的历史纵深,并不是苏云来画几幅画引起人们的注意,再由报纸、影视宣传那么简单。一个地方成为景区的过程漫长艰难,这个不用多说,大家都明白。我想说的是,黄河石林的先天条件,也就是说它的史地成因,而没有这个后来的发现和努力基本上算是白搭。就像一个姑娘,你说她是美女,而后来她真的成了众人承认的美女,这与她先天的姿质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这种先天的姿质,硬要把一个不怎么样的女子包装成美女,基本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使偶然做到,时间不长也会熄火。这类似人们常说的打铁还要自身硬,自身不硬,使出洪荒神力也没有用。黄河石林自身的硬,地理方面无非是生成于21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早更新世,由于地壳运动、风化、雨蚀等地质作用,形成了以黄色砂砾岩为主,造型千姿百态的石林地貌奇观。这个很硬,但它能硬硬地保存下来,当然离不开历史的因素。那么,就让我慢慢说起吧。说历史当然离不开地理。黄河是天堑这话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过不去就架座桥,开车分分钟的事情。但在古代,事情并不是这样的。黄河之南是农耕民族,黄河之北是游牧民族,农耕民族守住了黄河就等于守住了家园,所以,黄河流经的一些峡谷、关隘也便成了军事争夺的要地。黄河流经白银的这一段有条著名的峡谷——红山峡,听这个名字,就能感觉到黄河在这里的形象与气质。到过黄河石林大约都知道,其核心地段是龙湾。在这个地方,黄河转了一个大弯,把龙湾抱在了怀里,而黄河石林最大的峡谷——饮马大峡谷就在此处。饮马大峡谷的上游和下游都是峡谷曲折、山倾壁危的景象,所以,要想到达这里,就得从悬崖上的羊肠小道进入村庄。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羊肠小道,一些地方需要“天梯”才能把羊肠小道连接起来。怎么连接呢?即从这面峭壁至那面峭壁,用木制的梯子,从这面搭到那面。战乱或者遇到贼匪,人们将梯子抽去,路便断了,让贼匪无可奈何。而外来的人如果没有“天梯”的帮助,是不可能到达龙湾的。这是龙湾的旱路,水路相对比较简单一些,即先乘羊皮筏子渡黄河,再穿过峡谷进村。如此一来,龙湾就成了一个基本与世隔绝的地方。鹯阴古城这是地理,历史是因为龙湾与世隔绝,其上游与下游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要塞,才被千百年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两个要塞一个是上游的鹯阴古渡,一个是下游的哈思山古渡,分别距龙湾30公里和20公里。有了这两个古渡上的繁忙与冲突,龙湾也就被“闲”在了中间,而古渡也便成了一部时光漫长的史书。与鹯阴古渡相伴的是鹯阴古城。大致的地理位置是这样的:鹯阴古城也叫鹯州城,位于白银市靖远县水泉镇牙沟水村水头社东。鹯阴古渡位于今白银市平川区境内的黄河湾中村,东距鹯阴县古城10公里,处红山峡上口。靖远县与平川区是一个地方,不存在县、区的行政区划。靖远县名是清代才有的,更早的历史是这一带黄河流域被称为鹯阴。在汉朝时,还没有黄河这个名字,统称为河水,截段为名,因此,今黄湾三滩之间的黄河名为鹯阴河。“鹯阴”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西羌传》:“赵冲复追叛羌到建威鹯阴河。”李贤注《续汉书》中“建威”作“武威”,“鹯阴,县名,属安定郡。”鹯阴城遗址城址座正北向南,民间称为“缠州”城,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蒙恬戍边时所筑的44个县治之一。西汉初设置鹯阴县城,由城至县城,都是为了保卫鹯阴渡口而置。西汉时鹑阴县属安定郡,东汉时改名鹯阴县移置于此,属武威郡。在109线国道西侧,城东西各长325米,根基厚11米,总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159亩)。城外有宽约20米的护城河相绕,基本为方形,城只设有一南门。没有瓮城和马面,修建规格低于相邻的柳州城遗址。魏晋南北朝时期,鹯阴县因控制河西与关中的交通要冲,为兵家所必争,控制了鹯阴,即据有平凉郡,进可以图安定、泾阳、陇西、长安,退可因河自守,故战事较多,易主频繁,前后为鲜卑秃发氏、西晋、鲜卑乞伏氏、前秦、后秦、南凉、大夏、北魏、西魏、北周所据有。军事的要地必然与政治、文化交织在一起,互滋互生,相辅相成。鹯阴古渡因此成为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古渡口之一。从西安到甘州,首先就要渡过横拦在丝绸之路上的黄河,人们经毛拉、大湾、吊沟、响泉、黄湾从鹯阴口渡过黄河要比其他路线近500余里。明代的史料显示:“昔西安诸府州岁运粮饷赴河西诸卫,均经六盘山蝎蛰岭,山涧徒绝人力艰难,开城(今固原开城乡)旧有路经迭烈逊(即鹯阴口渡)渡过黄河直抵甘州诸卫可近五百里”。所以,历史上,鹯阴古渡总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争夺的对象,而其担负输运物资商旅的重任,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再说下游的哈思山古渡。哈思山位于靖远县东北石门乡黄河东岸,塬峁交错,逶迤百里,北部为兴堡子川,与宁夏交界。哈思山位于靖远县东北石门乡黄河东岸,地形由南向北倾斜,北部为兴堡子川,与宁夏交界。哈思山古渡有一条索桥,承担着与鹯阴渡口一样的历史使命,保障丝路畅通,迎接东西往来。这个古渡也叫小口子渡口,连接着两岸景泰县芦阳镇和靖远县石门乡,石门乡有哈思街和哈思堡。附近还有一处渡口叫北卜古渡。这两处古渡汉唐时期最为繁忙,附近的乡镇保存着众多的汉唐墓葬,曾经出土了不少汉唐时期的文物。因古代在此建有索桥也叫索桥古渡,史料记载,索桥建于汉唐,后来被河水冲毁,人们只能用木船和羊皮筏子摆渡,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重建索桥,当时的方法是,在河面上排数十条大船,再在河的两岸立将军“将军柱”,然后用索绳将船成桥,是人与货物在船上的行走。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当地一名叫胡正宽的富商通过从时常经过古渡的山西、陕西两省180余家客商募捐银两,在索桥渡口的红砂岩石上开山凿石,方便了商旅的安全通过。对此,当地人曾镌刻两块“山陕修路碑”予以记载,分别竖立于渡口和哈思吉堡。东罗马神人纹鎏金银盘 甘肃省博物馆藏昔日络绎不绝的商旅使团由此过河来来往往,与之相伴的是,悠扬的驼铃声在哈思山中穿行。1988年,在哈思山南麓的靖远县北滩乡境内,出土了一只属于东罗马时代的西方刻铭银盘,引起了文博界的关注,被视为“丝路遗宝”。这件文物的发现,便是古丝路中外商贸往来与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贵的实物见证。鹯阴古渡和哈思山古渡,成就了不适合作为渡口的龙湾,也成了龙湾黄河石林得以原生态保存的重要历史因素之一。而今天说到鹯阴古城还有一段与毛主席相关的历史故事: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的张仲良进京参加会议,毛主席突然问他:“甘肃有西秦时建过都城的鹯州城、柳州城,它们在什么地方?”毛主席说得没错,公元376年,前秦苻坚以前凉张天锡“虽称藩受位,然臣道未纯”为由出兵十三万进攻前凉。前秦军接着直攻姑臧(武威),凉王张天锡被逼出降,前凉政权至此灭亡。苻秦迁随后迁富豪家族、世家大户七千余户到关中,并在隶与鹯阴留军驻屯,以起到加强河防线守备、监视新降附的前凉地的作用,解除了西顾之忧,为北取代国、南逼东晋打下了基础。张仲良1949年9月调任青海省委书记,兼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3年任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1954年5月调任甘肃省委书记,后改任第一书记,兼省政协主席、省军区政委。行伍出身,没能即时回答了毛主席的问题,但这随后引起了甘肃对鹯阴古城的注意和重视。对此,有人说,正因为毛主席问及,在后来的农田基本建设中,鹯阴古城才被保存了下来。若当年这座并不十分起眼的古城被夷为平地,人们说不定早就发现了黄河石林,而黄河石林也不一定有与今天完全相同的命运。历史从时光的深处走来,一走就是几千年,仿佛在不紧不慢地告诉人们:很多事物,时间到了就自然而然地显现了,就像黄河石林是在后来才被发现的一样。而在被发现后加以宣传和包装的过程中,人们也懂得循序渐进,没必要用力过猛,天天都想把自己一口吃成大胖子。或许,这也是经验之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