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36阅读
  • 0回复

[猎奇]宇宙奥秘 >日冕百万度高温之谜[1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沙漠之虎

UID: 953340

精华: 1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116551
金币
6523
道行
5233
原创
76
奖券
1739
斑龄
0
道券
17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74376(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0-06
最后登录: 2024-11-2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7-24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1-07-24) —
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摄氏度,而日冕(太阳大气最外层)可达上百万摄氏度。2012年,日冕加热问题被《科学》杂志列为当代天文学八大未解之谜
  日冕: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日冕中的物质也是等离子体,它的密度比色球层更低,而它的温度反比色球层高,可达上百万摄氏度。在日全食时在日面周围看到放射状的非常明亮的银白色光芒即是日冕。 日冕的范围在色球之上,一直延伸到好几个太阳半径的地方。日冕还会有向外膨胀运动,并使得冷电离气体粒子连续地从太阳向外流出而形成太阳风。
  国外媒体报道,太阳是一颗较为普通的恒星,但它身上的谜团依然令科学家们无法理解,比如日冕为何具有不可思议的高温,其能量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太阳大气最外层结构,日冕中充斥着大量的电离态质子和电子等微粒,它们以极快地速度运动,向外层空间“流窜”,科学家探测到日冕温度高达100万摄氏度以上,跨度可达数倍太阳半径,外形酷似扭在一起“太阳辫子”,与底层稠密的大气形成了物质流交换,了解日冕及其物理过程有助于对日地系统的空间天气进行预测。
  由探空火箭搭载的高分辨率日冕成像仪所拍摄的图像,显示了日冕微小的区域结构
  图中显示了太阳日冕结构和几个细化的区域,在极紫外波段观测下,科学家获得了日冕微域结构图,这幅图像由高分辨率日冕成像仪所捕捉,该仪器搭载于去年7月发射的Hi-C火箭上,通过短时间的近地轨道飞行,科学家收集到许多日冕结构的图像资料,其中包括令人信服的证据:太阳表面交织的磁场对炙热气体分布产生影响,这一过程与百万度的温度存在关联。
  太阳处于活跃期时,我们可以观测到黑子活动加剧,以及部分温度高达400万开尔文的区域。此外,太阳表面交织的“磁场辫子”中充满了能量,所形成闭合的磁通结构与高速等离子体流相互作用,形成了对日冕的第二阶段加热,这些强磁场区域由日冕中的带电粒子运动产生。由于这一机制证明过程依赖于对日冕微域结构的深入观测,至少要获得其高清图像,因此“磁场辫子”的解释一直难以验证。
  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CfA)的科学家利昂·戈卢布、凯利·科沃雷克、马克·韦伯以及帕特里克·麦考利是该日冕高温之谜研究小组的关键成员,他们可能已经解决了这个长期困扰太阳动力学的难题。CfA的研究人员与NASA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的科学家合作,通过极紫外波段拍摄到日冕结构的细微图像。
  探空火箭经过仅10分钟的飞行,科学家就获得了磁场交织活跃区的高分辨率图像,本项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提出了“磁场辫子”介入的磁力加热理论。虽然该探空任务持续时间非常短暂,也仍然留下了许多未能解答的问题,但在日冕高温之谜上的解释为科学家们了解日冕及其行为找到了一个关键的突破口。




最新研究显示,日冕高温的成因在于“纳米耀斑”

  太阳的外大气层日冕为什么会达到数百万摄氏度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日冕的温度要比太阳表面更炽热,这一现象让科学家迷惑的数十年。该研究成员之一的美国宇航局戈德登太空飞行中心詹姆斯-克利姆昆克(James Klimchuk)说:“为什么太阳日冕会如此炽热呢?目前我们通过一系列研究研究,找到了其中的答案。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克利姆昆克和同事们建立了一个纳米耀斑理论模型,其中包含着热气体环状结构,这是在太阳表面之上弧状排列构成日冕的主要成分。他指出,日冕环是构成日冕的基础性物质,它们的外形是由磁场任用形成的,磁场能够指引叫做等离子体的热流动气体移动。
  这些日冕环是由单独的小型磁场管或磁场束构成,其温度可达到数百万摄氏度,即使当太阳表面仅有9千多摄氏度时。纳米耀斑是非常小、突然爆发的能量,这些能量蕴藏于日冕的纤细磁场管中。
  较大的太阳耀斑可通过人造卫星或地面基础的望远镜进行观测,当出现太阳耀斑时会干扰地面的电子通讯网络。而纳米耀斑却非常小,科学家无法确定个别纳米耀斑的存在,因此直到目前为止,并未发现纳米耀斑存在的直接证据。仅能够观测到它存在时产生的结合性效应。
  克利姆昆克的理论模型试图精确测定当纳米耀斑爆发时所产生的效应,他说:“我们模拟热量爆发,并通过各种仪器观测日冕环应当具有的形状。”为了测试这一模型,研究小组使用日本“日出”天文台上由美国宇航局投资建造的X射线望远镜和远紫外成像分光仪观测日冕的气体喷射状况。
  克利姆昆克说:“我们探测到日冕的温度可达到1000万摄氏度,这是由冲动型能量爆所产生的。”超热等离子冷却时非常快,这将解释为什么太阳等离子会如此微弱昏暗,观测时非常困难。此外,在冷却过程中释放出的热量将堆积至太阳表面较冷的区域。


月球重力异常之谜 或因小行星撞击所致




有两艘宇宙飞船细致的描绘了月球的引力场

两艘宇宙飞船帮助天文学家解开了长久以来的有关月球引力的谜题。科学家小组利用了美国宇航局双子圣杯探测器搜集的数据,从而搜集隐藏在月球表面以下的有关质量的奇怪集中分布的新细节。这两枚探测器于2012年12月以撞击月球的方式结束了它们整整一年的引力描绘任务。这些地质结构被称为质量密集(mascons),它们是如此密集以至于改变了月球的引力场,引起扰动甚至能够拖拽宇宙飞船降低自身运行轨道,或者推动宇宙飞船远离环绕月球轨道。
  质量密集现象最早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宇航局有关官员正在为阿波罗月球项目做准备,这些引力异常发生的原因仍是未知数,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西拉法叶校区的地球物理学家杰-梅洛许(Jay Melosh)这样说道,他也是这篇发表在5月30日的科学期刊上的最新研究的主要作者。

  当首次发现质量密集时,它们不过被认为是碍航危险物而已,; 梅洛许说道。;但它对阿波罗项目的计划者来说的确是非常恼人的事物——就像海洋里的礁石,计划者必须试图避免这些事物,做出完备的计划。;
  通过描绘月球的引力场,圣杯探测器能够确定月球质量密集的位置,并提供月球内部结构前所未有的新视野。这将帮助科学家研究两大盆地——分别位于月球近侧和远侧的盆地——从而能建立成熟的电脑模型分析质量密集是如何形成的。


小行星撞击

  几十亿年前,巨大的小行星撞击月球并留下非常深的陨石坑,直达位于稀薄月壳下的地幔材料。直到现在科学家仍无法解释这些巨大的撞击点是如何支持这些异常密集的材料,以及这些盆地的引力场是如何处于这样的非均衡状态,梅洛许说道。
  最初,质量密集的问题似乎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解决方法,;研究合作作者、美国科罗拉多州哥登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地球物理学院的助理教授杰夫·安德鲁斯-汉纳(Jeff Andrews-Hanna)说道。;月球近侧的质量密集盆地部分被古代密集火山熔岩流所填满,这似乎解释了该地区为何会出现质量过剩以及积极的重力异常。

  然而,很快科学家发现在有些盆地,所观测到的熔岩明显太过稀薄,完全无法解释该盆地质量过度的问题, 安德鲁斯-汉纳说道。;甚至有些盆地表现出质量异常密集,但几乎没有火山熔岩浆填充。
  研究人员确定古代小行星撞击月球上留下了巨大的陨石坑,从而导致陨石坑周围的月球物质以及月球地幔的岩石开始熔化并向内坍塌。这些熔化使得物质变得越来越密集且越来越集中,研究人员这样表示。
  随着炙热的物质冷却,月球表面也开始冷却,物质变得更加坚硬,能够支撑月球地幔超级密集的物质载重。

      梅洛许解释道。这些强大的月壳逐渐塌陷至撞击洞孔内,最终形成盆地周围弯曲但坚硬的边界,以支撑下方密集的物质。



建立新模型

  梅洛许和他的同事利用月球质量分布的数据建立了一个电脑模型模拟几十亿年前月壳和月球地幔的行为特征。这些模型使得研究人员能够一瞥巨大小行星撞击余波后月球的质量密集是如何形成的。



  这项新研究的结果还能够提供更多有关月球动态性进化的新见解,评论这项发现的科学期刊编辑作者、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地质学院的助理教授劳伦·蒙特西(Laurent Montesi)这样说道。
  ;这项发现让我们能够精确的调查究竟是什么导致质量密集的存在或者缺失,; 蒙特西说道。;现在我们对月球的内部已经有所了解,我们能够借助这一模型研究其它星球上的质量密集和热状态。;
  据称质量密集也存在火星和水星上,但并不存在于地球,这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以及由此产生的陨石坑不够大,因此无法搅拌地球地幔处的物质。即便如此,理解质量密集的形成仍能够为天文学家提供巨大撞击是如何改变行星和卫星地质情况的更确凿的理解。

  ;我们现在知道古代月球一定比现在更加炙热,月壳也比我们所预想的更稀薄,; 梅洛许说道。;这是我们第一次能够通过产生的陨石坑和该地区的引力特征来推算出撞击月球的小行星大小。;我们现在能够通过这一工具了解更多巨大小行星撞击以及古代地球可能面临的情况。
1条评分金币+35
wowoni 金币 +35 - 2021-07-24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