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73阅读
  • 0回复

[猎奇]2021最“美”博物馆诞生![5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沙漠之虎

UID: 953340

精华: 1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116551
金币
6528
道行
5233
原创
76
奖券
1739
斑龄
0
道券
17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74386(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0-06
最后登录: 2024-11-2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6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1-10-16) —
2021年9月末,
苏州博物馆西馆正式落成,
所有展览向公众免费开放。

苏州博物馆西馆
坐落于苏州新城狮子山下,
西馆由德国gmp建筑事务所设计,
“十个方盒子”,现代、简洁,
与老城中贝聿铭设计的苏博本馆
形成”一传统、一当代,一江南、一国际”的呼应。

苏州历史陈列展厅

苏作工艺馆苏式家具厅
西馆展陈面积1.3万平方米,
差不多有4个本馆那么大,
在展陈内容、设计和硬件上,下足功夫。
四大开幕大展,
首次用文物讲述苏州城的万年史,
展现20余个品类的精湛苏作工艺,
与大英博物馆合作首展“罗马:城市与帝国”。
苏博西馆开幕前夕,
一条来到苏州提前探访,
感受新城和旧城的两面,
并专访苏博副馆长谢晓婷,
奉上苏州博物馆西馆的八大看点。



苏州博物馆西馆

从苏州老城驱车往西约20公里,宽阔的马路,空悬的前苏州乐园的过山车,提醒我们到了狮子山脚下的目的地——苏州博物馆西馆,标致的立方体群。
这里也是苏州,只是广场楼房尺度都大,临近还有工地,与多数人脑海里的那个小街小巷、小桥流水的苏州,相去甚远。


苏州博物馆本馆
许多人对老城的那座苏州博物馆本馆印象深刻:白色的灰泥墙,片石假山,交叠相错的几何形……它由建筑大师贝聿铭为故乡苏州而作,是“中而新,苏而新”的现代主义典范,建筑本身就是最吸睛的一件“展品”。
自2006年10月开馆,15年,苏博天天游人如织。
见到苏博副馆长谢晓婷时,她聊起新建西馆的缘起,“本馆因为地处历史街区黄金地段,不管是展览还是公共教育,空间还是有限。”

苏州博物馆西馆建筑效果图
本馆运营超10年后,苏州市政府决定在狮山文化广场再建一座博物馆。两个苏博在一开始就明确定位,“本馆与西馆,一传统,一当代;一江南,一国际;一重观展,一重体验。”
2017年9月的西馆国际竞赛,德国gmp建筑事务所的方案获选。在这之前,gmp已有许多城市公共文化建筑的经验,代表作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改扩,及“定义了未来图书馆模样”的苏州第二图书馆。

2018年3月动工,历时4年,苏博西馆正式建成。持久、简约、实用的设计理念,以一种沉稳扎实的姿态,落了地。


苏博人给西馆起了个昵称“十个盒子”。
建筑主体是十个立方体,每个立方体块,边长都是25米。地上三层,地下二层。建筑面积4.83万平方米,相当2个苏博本馆,展陈面积1.34万平方米,差不多是本馆的4倍。
从屋顶到地下,天然石材贯穿了整座建筑的内外立面。
外部看似独立的一个个“盒子”,内部其实互通。一条条玻璃幕墙的连廊,把十个盒子相连。观众可以自由穿梭其中,唤起一种行走在传统民居窄巷小道的记忆。


进入展厅,一侧高耸宽敞的空间中,日光透过星星点点的窗洞洒落,空间体验独特,极具仪式感。

每层的一个盒子,就是一个展厅单元,彼此通过中庭相连。一个展览空间可选择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展厅单元进行灵活组合,满足各种展陈需求。
看展累了,随时穿出来透口气,透过玻璃幕墙,感受天光投下阴影,瞭望不远处狮子山的美景。

一层“纯粹苏州”展厅,用文物讲苏州历史。
展示了从三山岛旧石器时代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后一万年的苏州历史——这样的展览,还是第一次。
4个“盒子”,2280平方米,1000余件文物。约80%的文物,是首次展出。

苏州历史陈列四个部分的亮点展区

几件重点文物:春秋蟠螭三足提梁盉、明宣德青花缠枝莲花盘、明永乐甜白扁腹绶带葫芦瓶、元代陶枇杷供器
蔚为大观的展览架构背后,是大量藏品梳理和研究整合工作。策展人说:“遴选文物有两个标准,一是能体现重大历史事件,二是文物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近几十年的考古报告、新发掘的文物、新发现的遗址,都有参考。”
每一段苏州历史,气氛呈现起来也不一样。春秋战国时期尚武,背景色就深一些;宋代范仲淹开始慢慢崇文,陈设也过渡到明快的颜色。
以前观众逛博物馆有个遗憾点,拍照总有反光,苏博西馆解决了这个问题。所有展柜,用的都是低反玻璃,而且没有玻璃拼缝。有几处还特别定制,文物的背面难得一见。

吴王余眜剑
一个平面呈八边形的特别展厅,只设一件重磅展品——春秋时期的吴王余眜剑。隔着展柜,剑身、剑格的鎏金,剑首镶嵌有玉石的残痕,还有铭文,都清晰可见。
吴国工匠铸造兵器一绝,先用低锡的铜汁铸造剑身,再用高锡的铜汁铸造剑刃,刚柔并济。但兵器上很少有记录文字,余眜剑是目前所见先秦兵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

75字的铭文,记录了三场战事,有点像余昧继位吴王时的宣言,大意是说:我余昧是寿梦的儿子,余祭的弟弟,余祭命我伐麻这个地方,大获全胜,俘获很多;受命抵抗楚国进攻,打得敌人逃跑;受命防御越国进攻,虽未克敌制胜,但也没让国家受损失。现在余祭命我接班当吴王,所以我铸了这把剑。
就在这个位置,吴王剑会定期轮换,三个月之后展出的是余昩的孙子夫差的一把自用剑。
2500年过去,剑依然锋利。苏博研究员在征集时曾做过实验,剑尖在宣纸上轻轻一拖,不施加压力,就可划破12层宣纸。

一层还有一件特殊的文物,既是展品,也似环境布置,与苏州博物馆本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值得驻足。

卧虬堂外的“文藤”
在本馆不远处的忠王府卧虬堂外,有一株盘曲蜿蜒的古紫藤,为明代书画家文徵明(1470-1559)所植,雅称“文藤”,距今已近500年。
藤蔓主干直径达22厘米,依然苍老遒劲,丛生多枝。春季璎珞四垂,紫英缤纷;夏季枝繁叶密,沿着整个铁架攀爬,绿荫覆盖整个院落。在这株古紫藤旁,还有一块石碑,光绪三十年,江苏巡抚端方题写了“文衡山先生手植藤”八个大字。
2006年,建筑师贝聿铭嫁接了文徵明的这棵手植紫藤,栽种在本馆的一处庭院里,以延续苏州的文脉。


苏州历史陈列展厅现场
在建设西馆时,苏博团队也移植了文藤的分株。这件“活”的文物,现在就与太湖石一道,安置在苏州历史陈列的末端展厅,“期望在苏州传统文化这棵老树上,绽放出充满生机的新芽。”

来到二层,其中的2个“盒子”,是苏博西馆首创的国际合作馆,“足不出苏即可观世界”。
苏博和大英博物馆早有往来,2016年在苏博举办的大英馆藏文艺复兴素描展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原作都来了,颇为轰动。两边结下友好的合作基础。


这次苏博再度与大英博物馆合作,准备在未来五年持续呈现一组“世界文明史”大展。第一期聚焦“永恒之城”罗马,展期一年。








267件(套)来自大英博物馆的珍贵藏品,涵盖雕塑、石碑、壁画、兵器、金银器、玻璃制品,讲述罗马如何从几个山顶小村庄开始,成长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其中有11件展品,是大英博物馆专门为这个展览修复的。
疫情影响下,文物能够漂洋过海顺利抵达,也颇不容易。

“压力测试”首日现场
其中一个厅,选取罗马经典建筑——万神殿,作为陈设背景。现场提供特制3D眼镜租赁,可以边看“真人”讲解,边参观。
策展团队还为中国观众,定制了一个“全新的古罗马文明叙事”。
有两个章节分别讲述罗马人的现世生活和对死者的追思。“引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丧葬习俗,是相对‘接地气’的视角。”
明年苏博会做一个秦汉文明的大展,与同时期的古罗马文明对比着看,会特别有意思。

“苏式美学”是什么?也许可以用“精细雅洁”四个字来形容。
西馆二层的另外4个“盒子”,是“技忆苏州”展厅,就呈现了20多种苏作工艺之美。

900件文物,一部分来自已并入苏博的苏州工艺博物馆的藏品,讲述一个从宋元到当下的苏作工艺故事。光是“雕玲珑”一个版块,就有玉雕、竹刻、木雕、牙角雕刻、折扇、团扇、泥塑、制砚、髹漆、核雕十个小项。
文人风尚影响下的工艺美学,不仅成为江南文化的代表,更由江南及宫廷,引领了“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的全国时尚风潮。

少有机会展出的泥塑
对手工艺“非遗”技艺传承的探讨,是展览的暗线,除了展现巅峰时期杰作,历史更悠久和更靠近当代的创作都展现在侧,也不避讳某几种手艺在当代的衰落。
而以前很少展出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泥塑戏曲人物,则代表了一派发源于民间的民俗之美。

玉雕展区

苏绣展区
展厅陈列设计也有诸多暗合苏式之美的小细节。
景观设置上,拿太湖石、屏风这些符号进行抽象创新,使展区之间“隔而不断”。环境配色多使用天青、藕粉,能让人一下子联想到传统江南的文人气。
“不是向观众灌输苏式风格,而是在对苏州园林要素的不断简化中,体现出能让当代人接纳、感到舒适的苏式美学。”

苏式家具厅
“留白”最多的是苏式家具厅,家具都是“裸展”,定要近距离感受。
还有三件王锡爵墓出土的微缩明式家具,是今年2月上过央视热门综艺“国家宝藏之苏州博物馆篇”的明星展品。


这组家具“模型标准件”,楔榫精巧,将明式家具的简约大方展现得淋漓尽致,展品背后“一生一世一双人,一桌一椅便是家”的真情,当时就圈粉了很多年轻观众。

“青藤笔墨人间宝,数十年来无此道。”说的就是“青藤老人”明代大才子徐渭的书画。
徐渭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文艺全才,但一生寥落,晚年甚至几乎不出门,只有一条狗陪伴。直到过世百年后,他才开始受到各种追捧,比如大画家齐白石就曾表示“愿为青藤门下走狗”。

徐渭书法《咏剑》《咏墨》
苏州博物馆馆藏的两幅徐渭的书法立轴,丈二巨幅,纵高超3.5米,受展厅规格限制从未展出,这次在西馆三楼,首次合璧。
《应制咏墨词轴》《应制咏剑词轴》,是徐渭书风登峰造极时期的代表作,新奇的行草笔法,个性不羁。

《咏剑》局部
从远处看,字距行距很密,几乎没有空隙,如一片云烟滚滚而来,气势涌动。走近看,字形忽大忽小,笔墨忽粗忽细,有的点画零落,有的线条扭曲,甚至一波三折,譬如“来”字的撇画和捺画,恣肆挥洒。
作品文本是徐渭的自书词,化用了大量典故,抒发的是“二百年来一老生,白头落魄到西京”的情怀,词学造诣很高,值得对照着文本细读。
这种巨幅书法的创作形式兴起于明代中期,与当时社会在中堂悬挂立轴的审美需求相适应。
今年正好是徐渭诞辰 500 周年,在他存世不多、难得一见的真迹里,可以尽兴感受这位传奇才子的狂放不羁。

在 “书画苏州——馆藏历代书画特展”现场,书画特展除徐渭真迹之外,还能看到唐宋写经,传世极少的宋元书画,以及极具苏州地方特色的“吴门画派”。


“画风”突变的现当代艺术展厅
西馆的三层,特别辟出临时展厅,把2个“空白盒子”留给现当代艺术。
西馆第一个当代艺术展,策展人吴洪亮把主题定为“糸(mì)”。古人用“糸”字表示丝的二分之一,策展人用这个微观字眼,把四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12组作品勾连,可观、可游、可感。


徐冰《美丽风景》
一踏入,眼前虽是一幅极像文人画的立轴,但展厅气氛已与楼下古代艺术区域不同。绕到窗洞前,窥见一间普通的书房,蚕与茧正在“占领”整个空间。

小观众在观看曹斐作品
多媒体艺术家曹斐的代表作《亚洲一号》,这部复古科幻风的影片在当时全亚洲最大的物流仓库拍摄,而苏州新城正是它的所在地。
还有中国纤维艺术的代表人物施慧,用传统纤维再造了新书法,以及艺术家王之纲依托不同时期的地理数据,作的一部纵贯古今的姑苏变迁史《经纬》。


目前苏博西馆的所有展览,都免费向公众开放,预约火爆。
从室内出来,还可以走入掩藏在建筑群中的下沉式花园坐坐。负一层的儿童体验馆,适合遛娃一整天。
不远处,一座科技馆和一座剧院正在规划设计中。
“博物馆是属于大众的文化空间。希望观众能够一次又一次地进西馆,来看展览,或者只是来喝杯咖啡,体验一次公教活动,搞不好,它也可能是一个约会相亲地。”
游江南,又有了一个文化地标。
1条评分金币+30
wowoni 金币 +30 - 2021-10-16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