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72阅读
  • 0回复

[猎奇]唐朝古籍里发现月亮的离奇记载:表面凹凸不平,有8万名专人维修 [1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93364
金币
40448
道行
39038
原创
108
奖券
30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75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5-01-2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6-29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3-06-29) —
唐代有个文化人儿叫段成式,听着耳生,其实在唐代诗坛上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和杜牧、李商隐齐名,他的好友兼亲家公便是大名鼎鼎的温庭筠。


段成式老家是最近烧烤出圈的山东淄博,家里名门望族不差钱,老爹兵部尚书地方大员,四处调任出差。
所以33岁前段成式基本跟他爹走东蹿西到处看世界,主打一个躺平,一门心思搞文学艺术。
后来他爹走后门给他在朝廷里搞了个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为了增加工作参与感,又先后到江西吉安、浙江丽水、湖北襄阳、重庆等地任职过刺史。
段成式走南闯北见得世面大,朋友多、路子广!
无论文人墨客、佛门高僧乃至三教九流都能说得上话,听到的奇闻逸事自然也多,闲着也是闲着,所以就写了一本包罗万象的“志怪传奇杂事集”——《酉阳杂俎》。




这本书确实挺杂的,触类旁通,文籍典故、社会民情、草木虫鱼、方术医药、佛家故事、中外文化、神话传奇、地理资源乃至超自然现象等应有尽有,可谓百科全书,没有老段他不写的!
据说吴承恩写《西游记》时,里边的妖魔鬼怪借鉴了不少《酉阳杂俎》的设定。
更别提志怪畅销书《聊斋志异》了,蒲松龄也得恭恭敬敬叫段成式一声“前辈”。
《酉阳杂俎》中有一个“天咫”的门类,专门收录唐时的天文异事。其中记载了一桩相当奇特的“外星人接触事件”
说唐文宗大和年间,一个姓郑的小哥与他的朋友王秀才一起结伴游览嵩山。


两人兴致勃勃、攀崖过涧,尽往荒凉僻静的地方跑,越走越深,不出意外就迷了路!
眼瞅着天快黑了,荒山野岭中的两人晕头转向,一下子着了急。
正六神无主的时候,树丛里突然传出一阵打呼噜的声音,他们壮起胆子拨开荆棘偷偷察看,竟看到一个身穿洁白衣物、头下枕着个白色包袱睡觉的男子!
这人在野地里睡得喷香,郑小哥二人好不容易才将他叫醒,连忙问道:

“这位兄台,我们偶然走到这里,迷路了,您知道下山的大路朝哪里走吗?”

谁知那人瞌睡重,睡眼惺忪地瞅了他俩一眼,翻个身继续呼呼大睡!
郑小哥和王秀才顾不上礼仪了,一而再地呼喊白衣人,那人才坐了起来,招呼他俩上前唠唠。


二人上前向白衣人自我介绍了下,又打听白衣人姓甚名谁、家在哪儿、搞啥工作、收入好不好……
这白衣人神秘一笑,说:
“你们知道月亮是由七种宝物合成的吗?月亮的形状像个圆球,月亮上的阴影,是由于日光照在它表面凸起的地方而造成的。月亮上常年有八万二千人修凿,我就是其中之一。”
这位月球修理工随即打开用来枕头的包裹,展示了修月球所用的斧头和凿子等工具。
可能看郑小哥二人比较顺眼,“月球打工人”从包里拿出两团玉屑饭分享给二人,并说吃了这饭团,虽不能长生不老,但能够保证一辈子不生病!


郑、王二人自然千恩万谢,月球人站起身来,给二人指了一条小路,说“只要顺着这条路走,自然会走到大路上去”,话音刚落,他人就凭空消失不见了!
这场唐朝人和月球人的相遇就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迷思。


《酉阳杂俎》里这个“奇遇月球修理工”的故事过了近800年后,意大利的天文学家伽利略才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能观测到月球的望远镜。
但书中的白衣人却说出了几个非常“科学”的月球信息:

  • 月亮是个巨大的球体;
  • 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 月亮本身不发光,月光是由于太阳光的反射。



要知道古人对月球的认知还停留在“嫦娥奔月”、“吴刚伐桂”里,月亮的阴影是玉兔或者蟾蜍……
白衣人对月球的描述明显超出于同时代的自然认知,因此有些网友不免调侃他是一个现代“穿越者”——
其实白衣人穿的是白色的宇航服,睡觉枕着头的包裹是喷气背包,“玉屑饭”很有可能是一些补充营养的保健品或者太空食物……
现代科学解释,月球本身是一个黯淡的球体,由于它的表面布满大大小小因‬小行星‬撞击‬及‬火山‬喷发‬引起‬的‬圆形凹坑(即‬“月‬坑‬”),月坑‬外‬围‬是‬高出‬月‬面‬的环形山,这些‬不平整‬的‬地方‬相对容易‬发生‬漫反射‬,将‬太阳光‬从‬不同角度‬反射‬出去‬,就‬成为了‬天空中‬第二亮‬的‬天体‬。


如果完全依靠肉眼观察,就和幼年李白看到的“白玉盘”、“瑶台镜”一样,是银白透亮没啥细节的。
再看《酉阳杂俎》里白衣月球修理工对月亮的“科普”:“月乃七宝合成”。
1969-1972年阿波罗载人计划着陆期间,带回‬的‬月球岩石和月球土壤分析‬表明‬,已知存在于月球表面的元素包括氧、硅、铁、镁、钙、铝、钛‬等。
白衣人所说的“七宝”和现代科学的发现是不是一种巧合呢?
其实从白衣人打开随身携带的包裹,展示修理月球的工具是斧头和凿子时,就能看出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创作于唐朝的一则“科幻小说。”


人们对于科幻的想象很难脱离于自身时代的囿限。
在唐时的认知里,修凿月球的工具也只能想到是斧头、锤子、凿子之类,他还能想出一个挖掘机、地钻机?
白衣人所说的“七宝”,是受到佛教七宝概念的影响,唐代版本的七宝为:黄金、白银、琉璃、颇梨、美玉、赤珠、琥珀。


而月光来自于太阳光的认知,其实早在唐以前就有了。
西汉时的易学大师京房,最先提出“月与星,至阴也,有形无光,日照之乃有光”的科学解释,月亮的本质是黑暗的,只有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会发光。


到了东汉,张衡在其著作《灵宪》中讲得更具体了:

“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

月光来源于太阳的照射,满月是太阳照亮整个面向地球的月亮,缺月是太阳只能照亮部分月球,缺失的月亮(月食),是因为被地球的阴影遮蔽。
《大唐开元占经》成书时间约在公元718年~726年之间,作者是唐代的印度裔占星术者瞿昙悉达,他参加修理过铁浑仪。
他也在书中写过月亮是“禀日之光,然后乃见”、“秉日之光而见其体”……


同时代的段成式应该对《大唐开元占经》不陌生,知识庞杂对易学也应有所涉及,所以他能构思并创作出《天咫》中这段奇遇月球人的故事,也不足为奇了。
张若虚写“海上明月共潮生”、“何处春江无月明”,孟浩然写“江清月近人”,王维写“明月松间照”,最出名的还有李白那句“床前明月光”……
在唐朝诗人的笔下,月亮仿佛格外的明、格外的大!
其实诗人们可能并非为了文学效果而夸张修辞,有现代研究表明,月亮在绕地球运行中,离地球的距离是越来越远的。
由于地球和月球之间潮汐作用,潮汐力耗散地球的自转能量,导致月球正在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


也就是说,在距今1400年前的唐朝,月球离地球的距离比现在要近,人们肉眼看到的月亮确实比我们看到的要大上一圈!
加上古时自然环境原生态,没有雾霾和光污染等的干扰,看天吃饭劳作生息,古人的视力也比现在更为出色,月圆时分当他们仰望月亮时,约是可以看到月亮表面的不平整的。


段成式将这则千古奇篇命名为《郑仁本表弟》,郑仁本是确有其人,是段成式的一个相熟的人,住嵩山附近。
他从这熟人那听来了关于其表弟在嵩山偶遇月球人的奇事,至于表弟姓甚名谁,老段写“不记姓名”,所以彼时的读者们也不好去求证。


但看起来特别家常的标题,以及真实出现的人名,又给故事增加了可信度,非常高明的写法!
“玉斧修月”也成了个典故,被后世援入诗词,广为传颂。
段成式对月球接近科学的描述,窥见古人对宇宙天体的大胆想象与好奇探索。
1条评分金币+35
xgch 金币 +3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23-06-29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天人地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