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1627269
-
- 注册时间2012-09-03
- 最后登录2025-01-22
- 在线时间33756小时
-
- 发帖293364
- 搜Ta的帖子
- 精华2
- 金币40448
- 道行39038
- 原创108
- 奖券30
- 斑龄0
- 道券30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627269
- 发帖
- 293364
- 金币
- 40448
- 道行
- 39038
- 原创
- 108
- 奖券
- 30
- 斑龄
- 0
- 道券
- 30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3375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5-01-22
|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3-06-30)
—
小孤山馆的文玩收藏早已蜚声艺术品收藏界,主人深居简出,藏品鲜少面世。而此次专场所呈现的竹刻精品,体现了其遴选藏品的严格标准和不凡的艺术品位。不乏朱三松、潘西凤、顾宗玉、周芷岩、吴鲁珍、尚勋等大名鼎鼎的竹人名号,呈现出了嘉定派、金陵派、留青阳文等技法的派别分野。其中不少展品,还见著于王世襄《锦灰堆〈记小孤山馆藏竹刻五件〉》、黄玄龙《竹器:嘉定竹刻海外遗珍》等竹刻专著之中。这些竹刻名家的存世作品都极为少见,一般线下大拍,能够偶尔出现一两件,都颇为难得,更何况是这样一整场星光灿烂,除了上博等少数国家博物馆,民间呈现绝难做到,不夸张的说,如果一位实力藏家能够拍下全场,就足以奠定其在民间明清竹刻收藏中的领军地位了!Lot701 清中期珂亭(马国珍)制翠竹络纬刻件 L:28cm W:5.5cm 估价:RMB 350,000-450,000 款识:虫声新透绿窗纱 珂亭 著录: 一、 王世襄《锦灰堆〈记小孤山馆藏竹刻五件〉》2013,264页; 二 、《经典——小孤山馆藏器选刊》,2005,32-33页。马国珍,字鸣玉,号珂亭,清代嘉定人。善刻竹,与《竹人录》作者金元钰谂识。马国珍作品存世稀少,金元钰在《竹人录》中载马国珍虽竹艺精妙,却得痰疾家贫不蔽风日,可能是其作品不多的原因。王世襄先生在《记小孤山馆藏竹刻五件》中载金西厓曾见无款翠竹络纬笔筒一件,竹枝丛生之态与本品相合,并断为珂亭作品。另上海博物馆藏竹雕春园夜宴图笔筒,与《竹人录》中记载一致。但细雕竹叶络纬,且如此富有文人气韵的掌玩刻件,则唯本品一例。竹竿两截,左长右短,均劈存其半。左截生一枝带叶,贴右截上。络纬伏叶端,翅足历历可见。右截背面刻:“虫声新透绿窗纱,珂亭”九字。刻件不能搁臂而可供把玩,构思清新可喜。 西厓先生曾见无款翠竹络纬笔筒,刀法与此相似,见《刻竹小言·述例》,说明如下:此以高浮雕作花卉草虫之例,据其刀法,当是清代早期之制。笔筒镌成巨竹一段,枝叶自节间生发。枝则由粗而细,逐节歧分,直至梢尖雀爪。叶则或向或背,或疏或密,组合分明。枝叶之间,生长连属,谨严有法;俨然李息斋双钩竹画本。而前后之重迭隐现,层次浅深,又非写生无从着刀。叶间雕一络纬,趯趯欲活。彷佛夜露方滋,月光如水,传来络丝声也。 今据此刻件,可知笔筒亦出马国珍手。国珍字鸣玉,号珂亭。清中期人,与金元钰谂识,名载《竹人录》,可为西厓先生《刻竹小言》增一注脚。——王世襄《锦灰堆〈记小孤山馆藏竹刻五件〉》Lot702 清早期尚勋制竹留青雕钟馗探梅臂搁 L:4.8cm W:19.6cm 估价:RMB 350,000-400,000 款识:尚勋 著录:王世襄《锦灰堆〈记小孤山馆藏竹刻五件〉》2013,264页。臂搁竹理细腻,色栗红而光泽莹润,状态甚佳。其表面铲地匀净,仅在中部偏下处,留一段竹筠施留青刻。作一老者着长衣厚靴,戴风帽而立,右下一角阴刻“尚勋”篆书款。此留青臂搁背景中不施一刻,仅着力表现正中人物,更见其技艺精湛。凝目视其神貌,则见老者聚目皱眉,目光炯炯,恍若与竹中人物对视,尚勋为留青名家,史籍中未见其生平、里贯或字号之记录,据作品风格推测当为清嘉庆、道光时人。尚勋作品传世稀少,以留青器最为典型,也最精巧。王世襄先生于《记小孤山馆藏竹刻五件》中间言所见尚勋作品计四器,无一不精,可知其留青技法之高超。老人戴风帽,御重袍厚靴,防寒装束咸备。抱梅花一枝,高出肩上约三尺。身侧剑鞘露襟外,斫偌大梅枝似不能无利刃。此外青筠削尽,净洁无一物。老人年近古稀,须髯满腮颊,目光炯炯,而容貌淳厚,此留青聚精会神处。衣褶亦流畅有致。款阴刻“尚勋”二字。 尚勋为留青高手,计此已见四器,无一不精。故宫博物馆藏笔筒,正背分别刻竹林七贤及八骏图,刀法非留青而用浮雕,工细有余神韵不逮。两面题材不同,尤似俗工所为。篆书“尚勋”二字款是赝款。——王世襄《锦灰堆〈记小孤山馆藏竹刻五件〉》Lot703 清早期桐荫卉石图贴黄臂搁 L:23.5cm W:5cm 估价:RMB 300,000-400,000 著录: 一 、王世襄《锦灰堆〈记小孤山馆藏竹刻五件〉》2013,264页; 二 、《经典——小孤山馆藏器选刊》,2005,30-31页。在竹器制作中,贴黄是工艺难度颇高的技法之一,故多见于清宫制作的文房器、家具之中。工艺之繁琐非一般工匠、画家可以胜任。此臂搁之画面构图甚为清雅,其草木花石置于前景,细腻如生,溪流水纹则浅刻于底层竹黄之上,与卉石映衬,更添层迭错落的立体感。梧桐一株,下荫立石,前后分植萱草、万寿菊。两坡之间,浅水涓涓,景物刊刻精到,画境幽雅宜人。无款。 臂搁制作工艺,细观可知大略。造器者、绘图者、刊刻者可能为三人或两人。倘出一人之手则不愧为匠师兼画家矣。 造贴黄器自制胎骨始,一般竹黄器为木胎,臂搁以竹简为胎。为使黄片粘贴牢固,历久不鼓翘,竹简六面(正背面、两侧边及上下端)均须裁切正直,打磨平整。黄片取自竹简内壁,蒸煮压平,光洁如藏经纸为佳。粘贴六面,等于包镶全器,要求天衣无缝,浑然一体,技术要求颇高,画家未必胜任。 竹黄厚度甚薄,只能在表面勾划纹理。欲作浅浮雕,必须在臂搁正面再加贴一层黄片,方能刻出略有高低之画面。制作程序当为加贴后绘图并刊刻。景物刻成后剔去景物轮廓以外之竹黄,露出下层黄片,亦即图画之地子。地子上亦可加勾划,如流水水纹即是。 以上程序得自观察与推测,未必正确,只有求教于贴黄匠师始能知其究竟,不止黄岩、邵阳等地尚有专业艺人否?——王世襄《锦灰堆〈记小孤山馆藏竹刻五件〉》Lot704 清早期顾宗玉(顾珏)制王乔凫舄竹臂搁 L:25.5cm W:7.4cm 估价:RMB 1,800,000-2,500,000 款识:宗玉 著录: 一、 王世襄《锦灰堆〈记小孤山馆藏竹刻五件〉》2013,264页; 二 、黄玄龙《竹器-嘉定竹刻海外遗珍》2008,122页; 三 、黄玄龙《金石癖》2011,81页; 四 、松美术馆《明月松间照》2018,136页; 五 、《经典—小孤山馆藏器选刊》,2005,46-47页。 展览:明月松间照,松美术馆,北京,2018。臂搁一侧落“宗玉”隶书小款,颇工整,为顾珏落款之典型风格。清人金元钰在《竹人录》中即视顾宗玉地位甚高,谓其“朱沈相承,平淡天真,纯以韵胜,珏则刻露精深,细入毫发”。顾珏是一位另辟蹊径的竹刻大家,读竹人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其极其严谨的创作态度——“一器必经二三载而成”。不妨一起来看看王世襄先生的极高评价:刻髯翁右臂倚石仰望,右手有履在握。身后峭壁直立,老松悬生,枝干夭矫,如虬龙下探,苍古而滋茂。松外远空,一鹤飘然欲下。臂搁右侧邻边,阴刻“宗玉”二字。刀法初视颇似吴之璠而较精到。款作宗玉,但与其传世之作﹃刻露精深,细入毫发』(金元钰语)不相侔。意古人刻竹,本可简可繁。宗玉既嬗纤细,自不难偶从疏简。不问为顾为吴,其为清初名家之作,自无可疑。 竹刻画本,凡老人握履,上有飞鸟者,名为“王乔凫舄图”或“王乔凫履图”。故事本《风俗通》:汉孝明帝时,县令王乔有神术,常朝帝而无车骑。太史谓乔至时,常有双凫飞来。帝命举罗张之,乃舄一双耳。视之即所赐履也。上海博物馆藏吴之璠笔筒,景物如上,收入图册,题名 松荫迎鸿图 ,殆编者不知乃王乔故事。 此件所刻,亦为“王乔凫履图”。惟飞鸟远在高空,体形竟如此修长,远大于凫鸭。且喙长而锐,更非凫鸭所能有。谓之曰鹤,孰曰不宜?故予易其名曰﹃放鹤图』。问者或曰,飞鸟固似鹤,但髯翁握履,将作何解?答曰:髯翁放鹤山林,伫其归来,此际何妨濯足清溪。濯毕自须持履移时,少干始能穿着也。 臂搁易名﹃放鹤图』自知强作解人。只为藏者设想,案头朝夕与共者,宁是林和靖而非王乔。古神仙虚无缥缈,邈而不可慕也。——王世襄《锦灰堆〈记小孤山馆藏竹刻五件〉》本品拓片Lot705 清早期吴之璠制寒山拾得图竹笔筒 D:11.5cm H:15.8cm 估价:RMB 1,200,000-1,500,000 题识:无着天亲与弟兄,拍肩狂笑了无生。相看忽忆枫桥寺,霜月满船钟一声。吴之璠制。 著录:王世襄《锦灰堆〈记小孤山馆藏竹刻五件〉》2013,264页。吴之璠称得上是康熙年间嘉定竹刻的第一高手,他早年师法“三朱”,晚年变法,仿造洛阳龙门石窟的浅浮雕,独创出薄地阳文刻竹。吴之璠名气太大,所以市场上经常能见到所谓吴之璠款的竹刻作品,但能找到的真迹寥寥无几。乾隆四十年,清高宗于内府见其笔筒,刻有「槎溪吴鲁珍」名款,遂询问鲁珍何人,侍臣据陆廷灿《南村随笔》记载入奏,从此鲁珍之声名大噪。吴之璠传世竹刻著名者,有上海博物馆藏二乔并读图笔筒、台北故宫藏滚马图笔筒等。一面雕岩窟,窟口立两僧。膝际以上,周遭皆凿透。空灵窈冥,人物遂更突出。寒山持蒲扇,拾得右手握竹帚,左手搭寒山肩头,极憨笑出世之态。一面刻七绝一首:“无着无亲与弟兄,拍肩狂笑了无生。相看忽忆枫桥寺,霜月满船钟一声”。按苏州城西枫桥镇妙利晋明塔院,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又名枫桥寺。自张继《枫桥夜泊》诗出,寒山寺遂名满天下。枫桥寺实即寒山寺也。 七绝为行书阳文,运笔圆婉流动,甚见功力。之璠有换鹅诗臂搁,亦为阳文,刀法与此相似。西厓先生《刻竹小言》选入《述例》,附有拓片。《小言》曾指出之璠刻竹之特点:“为萃集精力,刻划只占全器某一局部之一事一物,此外则刮及竹理,任其光素”。——王世襄《锦灰堆〈记小孤山馆藏竹刻五件〉》Lot711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年)芷道人(周灏)制月下竹影图竹笔筒 D:8.6cm H:14.1cm 估价:RMB 500,000-600,000 题识:戊子正月十三夜,小饮独醉,倚阑吟啸风月间,美见竹影动摇,乘兴濡墨汁写之。芷道人并刻。清中期的嘉定竹刻名家周芷岩,其竹刻以阴刻技法展现绘画中的“南宗山水”最具特色,与“三朱”的刻竹面目大不相同。金元钰称誉周颢在竹人中,好像杜甫在盛唐诗人中的地位一样,首屈一指。周芷岩虽以竹刻蜚声于世,但于诗、书、画艺亦皆精,其才气往往被竹刻所遮掩。其创立新风,引南北宗山水入竹刻后,能够“有笔所不能到,而刀刻能得之”。且世传周芷岩刻竹不借画稿,可见其已臻刀笔合一之境界,远非寻常专于竹刻的竹人可比。此件月下竹影图笔筒,便是周芷岩诗画入竹,最为精湛纯熟的作品之一。此笔筒存明确纪年“戊子正月十三夜”,周颢一生历两个戊子年,一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22岁,一为乾隆三十二年(1768年),82岁。从此件笔筒所表现出的老辣刀法与心境来看,其当为乾隆三十二年,即周颢82岁耄耋所作。Lot717 清光绪十年(1884年)徐三庚藏金农隶书诗竹臂搁 L:31.2cm W:4.6cm 估价:RMB 400,000-500,000 著录:徐政夫、黄玄龙《古器-翦淞阁文房器具笺 展览目录》2004,108页。 外隶书铭:仙扉如滑玉,仙磴有阴霞。列坐杂山鸟,迟闻寻涧花。大年尧甲子,上隐汉元嘉。竟夕耽言妙,清风出齿身。金农。 钤印:金吉金印(白文) 内行书款:光绪甲申年冬至,客寓长洲,三庚识。此臂搁尺存较寻常臂搁略窄,形似一段竹简。正面阴刻金农隶书五言诗一首,落“金农“”款及“金吉金印”方印。其字势切削蚕头雁尾,拙中藏巧,为典型金农漆书之风。金农《隶书赠杨仙翁诗扇面》上海博物馆藏原诗见于上海博物馆藏金农《隶书赠杨仙翁诗扇面》之上, 本臂搁所刻诗文, 运笔、形神皆与之相合,当为以之摹刻。臂搁背面行书刻跋:“光绪甲申年冬至客寓长洲,三庚识。”知此臂搁曾为徐三庚所藏。徐三庚(1826-1890),精于金石文字,亦善刻竹,徐三庚工篆隶,笔画参金农侧锋之法, 因而此方摹刻金农隶书诗的臂搁,即应曾是徐三庚案头日日观摩赏用之物。Lot718清早期顾宗玉(顾珏)制宫娥乞巧图竹笔筒 D:6.8cm H:14.6cm 估价:RMB 2,200,000-3,500,000 著录: 一 、黄玄龙《竹器:嘉定竹刻海外遗珍》2008,124页; 二 、黄玄龙《金石癖》2011,80页。 三、西泠印社《山迁草堂长物集》2011,P31 题识:金井落梧桐,茱萸绕殿红。君王爱秋色,多在馆娃宫。宗玉。顾珏刻竹素有“刻露精深,细入毫发”之誉,其于竹刻中描摹的画面,往往比水墨画本更能引人入境,此件宫娥乞巧图笔筒即能将顾珏的此般技艺尽皆展现,是其最具神韵的作品之一。其景物兼用高浮雕与浅刻,虚实相映,将奇石、梧桐掩于月夜云气的画面刻画而出。庭中乞巧宫娥之浮雕则细入毫发,人物神貌、衣饰皆细察可见,不仅见宗玉刀技之纯熟,亦知其构图布稿之妙思。明人仿仇英《汉宫乞巧图》国家博物馆藏本件诗文出于明代九皋声公《吴宫四时词》之三·秋。“君王爱秋色,多在馆娃宫”,吴王夫差集美女、珠玉于馆娃宫中时时临幸游乐,此句当为借古讽今之语。但刻之于此笔筒上,又与月夜梧桐、庭院美人之景致甚为相合,可谓诗画合璧。此笔筒中刻画的宫娥对月穿针形象,亦多能在明清画本中寻得参照。如国家博物馆藏明人仿仇英《汉宫乞巧图》,其图景即与此笔筒之画意颇为类似。Lot723 清早期封氏风格(封锡爵)竹根雕东方朔奉桃坐像 H:14cm 估价:RMB 180,000-250,000 著录:黄玄龙《竹器-嘉定竹刻海外遗珍》2008,176页。竹根雕东方朔像,刻者将东方朔之神容面貌处理十分生动,尤其双目嵌珠,更显目光炯炯,实具点睛之神韵。清初圆雕以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封氏兄弟三人最负盛名。其作品往往利用竹根天然形状,刻人物俯仰坐卧,不仅动态如生,形貌亦如临真人摹作。此竹根东方朔虽无铭款,但据其生动造型与圆转纯熟之刀法,亦可判为封氏一门的典型风格。清 封锡禄 竹根雕罗汉 上海博物馆藏康熙帝南巡时曾见封氏兄弟作品,大为赞赏,遂诏封锡禄、封锡璋兄弟入宫,专为皇室作器。封氏作器存世著名者,有上海博物馆藏封锡禄竹根雕探手罗汉一例。Lot735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邹一桂绘图监刻 御制诗文卉石图竹笔筒 D: 10.5cm H:10cm 估价:RMB 300,000-400,000 行书题识:石棱花姿各分刊,简易其中却见难。爱此虽然同玩物,未离翰墨咏游间。辛巳春日御题。钤印:絜矩(朱文)、干(朱文)、隆(朱文) 楷书题识:臣邹一桂恭绘并监刻。钤印:臣(朱文)、一桂(白文)此件笔筒可见典型的内廷恭造气质,其整体器型偏矮, 刻通景花卉诗文于其上,观之如一幅手卷徐徐展开,颇为清雅可人。花畔行书阴刻乾隆帝御制诗,并题“辛巳春日御题”,前后各落一御用闲章。末尾左下,刻“臣邹一桂恭绘并监刻”楷书款, 邹一桂(1688-1772),乾隆时期的著名词臣,江苏无锡人, 官至内阁学士。查清宫造办处档案, 邹一桂之名频频载录于册,作品以花卉最多。可知乾隆帝欣赏其所作花卉, 往往命其作册页,或将其作品裱轴悬挂。邹一桂花鸟草虫图册故宫博物院藏故宫博物院藏邹一桂花鸟草虫图册中, 即有一帧虞美人,与本品构图、笔法相似,可资参照。Lot737 明晚期朱三松(朱稚徵)制仕女抚琴听瀑图竹笔筒 D:7.4cm H:15.8cm 估价:RMB 400,000-500,000 款识:三松 黄石贾氏置朱稚征与祖朱鹤、父朱缨,合称嘉定三朱,祖孙三人竹艺相承,开嘉定竹刻一脉之先。据金元钰《竹人录》载,三松善画远山淡石,丛竹枯木,尤长画驴。其雕刻刀不苟下,兴至始为之。三松是明代嘉定竹刻“三朱”的第三代传人,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还善于规划园林,如今嘉定南翔的古漪园最早便由朱三松所擘划。王世襄先生曾作《对三松制款竹雕老僧的再认识》剖析朱三松落款之特点。此“三松”小款书刻虽简,但与王老文中述例亦可比照。笔筒雕镂深透竹壁,仕女、虬松脱出竹壁之外,几如圆雕。其刀法圆转纯熟,构图亦具文人气韵,笔筒底部存后刻购置款“黄石贾氏置”,湖北黄石贾姓为望族,此笔筒或于清代曾入黄石贾氏之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