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63阅读
  • 0回复

[数码讨论]电影修复:与时间赛跑 为艺术拂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166
金币
2179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275
斑龄
190
道券
1012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019(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4-11-2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8-23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3-09-26) —
自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以来,至少在100年的时间里,电影都是以胶片为载体进行拍摄、放映和储存的。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2D到3D,胶片一路见证了电影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也承载着一代代电影人的艺术梦想与不懈实践。

  理论上,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胶片能够保存千年。然而,经历火灾、战乱,许多电影胶片早已无迹可寻,幸存下来的也时刻面临着损坏变质的风险。中国电影资料馆现存胶片电影2万部,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最大限度修复和保存这些珍贵的影像?如何让沉睡的胶片再次绽放光彩,抵达更广阔的受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修复团队。

抢救性修复上千部老电影

  “如果你看过《我在故宫修文物》就会觉得,电影修复师的工作和文物修复师的工作相似,只不过我们日复一日面对的是几十年前甚至一百年前的胶片。”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修复师蒋诗洋,一边从堆如小山的胶片盒里拿出电影《关汉卿》的胶片,一边这样说道。

  中国电影资料馆被业界称为中国电影界的“库房”,保存有2.78万部自20世纪初以来的中国影片。从2006年组建修复团队以来,中国电影资料馆已抢救性修复了上千部老电影,其中包含一些2K修复。如今,中国电影资料馆每年会对10部老电影进行4K修复。今年计划修复的影片中就有《哀乐中年》《白毛女》《牧马人》等经典老片。修复后的影片,有些会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艺术影院放映,有些会亮相电影节,4K版《老井》就在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完成了首秀。

  电影修复分为物理修复、数字修复、艺术修复三个步骤。物理修复是数字修复、艺术修复的基础。

  走进中国电影资料馆物理修复室,几台同时运转的机器映入记者眼帘。这边,一台超声波清洁机中,一卷底片正匀速转动,进行扫描之前的“基础保洁”;那边,阿莱扫描仪在一帧帧扫描胶片,从旁边的电脑屏幕上可以实时看到“胶转数”后的影像。房间中还有两台扫描仪用于扫描影片拷贝和声音素材。“扫描的过程要尽可能避免有灰尘、保持清洁,所以我们平时都拉着窗帘,窗户也用胶带封住了。”蒋诗洋笑着说。

  跟随蒋诗洋的脚步,记者来到数字修复室。修复师们正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电脑屏幕,左右手同时操作,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你看,这位老师正在擦除画面上的划痕,那一位在处理抖动和闪烁,需要前后帧反复比对。如果胶片上长了霉斑,那就需要一帧一帧进行修复,我们前几天放映的《武状元苏乞儿》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蒋诗洋介绍说,电影修复师不仅要用“火眼金睛”找出画面的硬伤,还要凭借广博的知识面,把不符合影片年代的穿帮镜头一眼识别出来并逐帧消除。比如,过去一些老电影,画面中会出现威亚线等,这就需要修复师擦除。不过,“穿帮镜头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所以未修复的版本会将这些瑕疵都保留下来”。

  “接下来就是艺术修复了,也就是对底片记录的画面进行调色。”走进艺术修复室,在几乎全黑的环境中,调色师张文玉正在为1963年上映的儿童片《小铃铛》调色,“老片子最常见的就是画面颜色偏红,因为胶片上的黄色和青色褪色了,需要我们把画面颜色调成最接近上映时的效果。”

  交流中,修复师们也谈道,艺术修复环节比较主观,最好能够邀请到影片的导演、摄影参与调色,这样对还原影片的艺术风格大有裨益。修复《红高粱》时,中国电影资料馆就找到了影片的摄影师顾长卫协助完成艺术修复工作。

  “如果条件不允许,还可以查阅原片上映时的拷贝、主创手记,或者参考同一个导演在同时代的影片风格。”中国电影资料馆制作部主任、国家一级导演黎涛说,修复后的影片,既要恢复影像原貌,又不能把旧片修成“新”的,每一个镜头、每一帧画面都要符合创作者当时要表达的含义。

  “修旧如旧,尊重原创。”17年来,中国电影资料馆高级工程师王峥和团队一直秉持着这样的修复理念。“电影本身体现着每个时代的风貌,记录着社会的变迁,我们在修复的过程中就是要让它在新技术的加持下,恢复到制作时的样貌。但实际上,从底片到4K,修复后的影像质量一定是超越了原画质的,而最重要的是把珍贵的影像抢救出来,让经典作品得以在数字时代获得重生。”

“AI+人工”让老电影焕发新生机

  电影修复工作需要很多技术支撑。近年来,越来越多像AI(人工智能)一样的新技术被应用到电影修复中。

  AI技术在电影修复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让修复师从重复性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也使一些曾经被看作“天方夜谭”的想法逐渐变成现实。

  数字修复室中,有两位修复师的工作与他人不同——她们利用写好的程序先找到画面中的抖动,接着手动调整代码,然后执行脚本,不断调整和完善。“每种修复需求都不同,每个电影的具体情况也不同,没有哪个AI程序可以拿来直接使用,我们的程序员需要根据影片遇到的问题‘量身定制’解决方案。”王峥这样说道。

  划痕、脏点、抖动、霉斑……电影修复中存在大量具有共性的重复性工作,占据了修复师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也会影响修复项目的整体进度。意识到这一问题后,中国电影资料馆五年前开始引进AI修复技术,并且通过长期的引导、训练,让人工智能变得更“聪明”、更高效。

  2021年10月6日,首部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在院线重映,收获了315.9万元的票房成绩,远远超过其他未修复而复映的老电影,而这正是中国电影资料馆利用AI技术的一个突破。

  制作彩色版《永不消逝的电波》时的景象,黎涛至今依然历历在目:“影片总共修复了16.5万帧画面。针对影片中的特定场景,我们做了几十个训练集,建立了近8000个参考关键帧,并且把场景分为外景、内景、街道、灯光等。训练后的AI解决了大部分问题,但仍需人工干预对细节进行调整,以还原历史精准度。”

  除此以外,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电影修复团队,还与影视、军事等领域的专家一道完成了大量繁复的案头调研工作。“影片里的军装是什么制式?当时上海流行的旗袍是什么颜色?和平饭店的内饰装潢是怎样的?甚至走廊上出现的一款瓷器是珐琅彩还是蓝花瓷?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到历史中去考证。”黎涛表示,目前中国电影资料馆典藏了3个《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修复版本,分别是2K修复版、4K修复黑白版、4K修复+黑白转彩色版,可以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

  有人会问,未来AI修复是否会取代人工修复?王峥对此有自己的理解:“AI修复不会取代人工修复,而是会辅助、成就人工修复。AI承担了大量重复性的‘苦力活’,但电影修复师的工作量其实并没有减少,大家现在要面对的是一些更加高级、更具创新性的工作。”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每一帧画面

  2020年,4K修复版《祝福》入围戛纳电影节经典单元,之后又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2022年,中国现存最早的故事片《劳工之爱情》(1922)全新4K修复版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探佚电影节首映……

  回溯中国电影修复近年来的“高光时刻”,黎涛如数家珍。他感叹道:“电影修复是一项世界性课题。与发达国家电影修复机构相比,中国电影资料馆的修复团队虽然比较年轻,但他们凭借精湛的技艺,已赢得世界的认可。”近年来,这支年轻的队伍修复的中国电影陆续登上新加坡、马来西亚、卢森堡等多个国家的大银幕,穿越时空地域与世界各地的观众见面。

  “对于胶片上的每一帧画面,我们都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热爱、来珍惜。”因为工作的关系,王峥和中国电影资料馆不少修复师都成了胶片摄影爱好者。在摆弄胶片相机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更加熟悉胶片保存、成像的原理,也更加珍惜每一次按快门的机会,以及冲洗胶卷时“漫长的等待之后的惊喜感”。

  “数字电影的出现也就40年左右,而胶片已经保存了上百年,如果保存得好,寿命还会更长。一些电影虽然修复完成,但对于其胶片,我们依然会像保护文物一样保存起来,因为我们不确定若干年后是否还会有技术层面的创新和变革。我们希望有一天能够修复制作出更好的版本,让更多珍贵影像走出‘铁盒子’、走进观众。”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指了指“胶转数”机房待数字化的电影胶片,满怀憧憬地说。

  “未来,我们将继续做好电影修复工作,继续深入挖掘电影档案中蕴藏的电影文化精髓,让珍贵的电影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同时,积极推动民族数字影像基因库研发,用优秀的中国电影文化塑造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传递中国力量。”孙向辉说。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