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1627269
-
- 注册时间2012-09-03
- 最后登录2025-01-22
- 在线时间33750小时
-
- 发帖293255
- 搜Ta的帖子
- 精华2
- 金币39001
- 道行39038
- 原创108
- 奖券30
- 斑龄0
- 道券30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627269
- 发帖
- 293255
- 金币
- 39001
- 道行
- 39038
- 原创
- 108
- 奖券
- 30
- 斑龄
- 0
- 道券
- 30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3375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5-01-22
|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3-09-18)
—
最近大英博物馆深陷文物失窃丑闻,本身来路不正的文物被多个国家要求归还。而在国内“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一度冲上了社交媒体热搜第一:早在2006年就有国家向大英博物馆提出“文物返国”的建议,其中光是从中国盗取的文物就高达2.3万件。当时大英博物馆以“可以更好的保护文物”为由拒绝归还。打脸来的飞快,最近被曝约2000件馆藏文物“不翼而飞”直接搞丢了....让人难以接受的不止自家宝贝任由糟蹋的心疼,还包含着一份民族情怀的屈辱;最近大英博物馆官网头版头条赫然刊登的“晚清百态”,里面的文物全是八国联军时期被英军从中国偷走的,如此耀武扬威展览还打着“保护”名义属实让人看了愤慨:其中包括《南京条约》原件,李鸿章画像鼻烟壶,慈禧太后委托制作的丝绸长袍,以及清末皇帝在1911年加冕典礼上送给乔治国王和玛丽王后的礼物。件件是刺痛国人的屈辱标志,却被大英博物馆标识以贺“中秋佳节”:其中一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带走的慈禧象牙扇引起了我的注意,镂空牙雕的高超技艺早已不是奢华可比,怎样的富丽堂皇能诉说“国破山河在”的悲怆....如此看来中国古代的工艺品,早已跳脱出了普通奢侈品的定义,它的价值不止材料贵重用料珍惜那么浅显,更多了一份对于工艺的极致追求。巧夺天工的制作工艺是对于登峰造极权利的诠释,也侧面体现了当时中国制造工艺的先进:这顶万历皇帝的桂冠堪称中国冶炼制造工艺的集大成之作,通体用518根金丝编制而成,每根金丝直径仅0.2毫米相当于五根发丝的宽度。要知道在400年前的明朝靠手工拉丝制作,放在今天也没人能完成“化金为锦”操作:在国外珠宝还在追求克拉数时,中国奢侈品早就超越了了这几两重量的价值,金银只是塑造艺术的泥瓦,在登峰造极的技艺面前不值一提。这份风骨与高傲在金瓯永固杯与龙首宝石金瓶体现的淋漓尽致,用金丝垒成一座杯子还不够金龙瓶更是运用了八层金片堆叠起来。这些技术十分先进,早在17世纪就走在了全世界的前面。同样的领先技艺还出现在珠宝镶嵌工艺上,欧洲王室还在用爪镶固定宝石时,中国已经出现了隐密包镶技术。利用宝石的自然弧度直接包裹在金属中,视觉效果璀璨完整,牢固程度比爪镶还结实:这只宝石炉的满镶工艺绝就绝在用菱形绿松石贴合整个金属曲面炉身,且组合拼片不出现缝隙。这对于镶嵌技术以及珠宝加工的精度要求极高。三菱型排列甚至有人感叹它才是“中式老花祖宗”,这可比印在皮具包包上难了不止一个层次。只有材料的堆砌难逃凡夫俗子之嫌,真正将中式珠宝附之风雅绝少不了前卫的审美。当然这其中也沾了中华文化底蕴的便宜。《千里江山图》的青绿色原封照搬在一件玉雕上,将自然色彩与手工艺相结合的渐变融合令人称奇: 2022年以此为灵感的舞蹈《只此青绿》搬上了春晚舞台获得空前欢迎。这份古老审美的传承贯通,中华文明当属独一家了:不止画卷能做成工艺品,古人的诗歌更为风雅代表,剔透的水晶杯在花前月下的闲乐无与伦比,“琵琶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1300年前的对酒当歌跃然眼前。不仅国人的审美从未改变这份延续的文明更是历经千年而不变。这份传承式的审美一直到今天都被大家津津乐道,比如甄嬛传中太后赏给华妃的“凤穿牡丹”步摇就刮起了一阵首饰古风;不过我们今天要谈论的绝不是什么纯金宝石的俗艳而是赋之巧思的浪漫。最早的步摇饰品能追溯到一千八百年前的北朝,当时的树冠发饰更像是鹿冠走起步来摇曳生姿;同样的金片头饰出现在拿破仑头上已经是1500年后了,可见我们的审美有多么超前~随着历史发展古人将更多材质运用到发钗步摇上,战国时期的玉簪到唐朝的翡翠步摇更讲究以形写意,小小的发簪代表着地位乃至性格的表达:三楚白云生佛手,九江寒月照禅心。这是在审美之上的表达更是西方望尘莫及的禅意。我们追求的审美见解更多建立含蓄写意的基础上,讲究由物及心的寄情。最打动我的这只亭台素银簪子见不到一点珠宝与金光灿烂,但那份“亭中落日方到处,翠色低头意自垂”的摇曳矜持绝不是华丽可比拟。奢侈品的定义是多维度的,我一直认为建立在审美工艺上的价值才是列强争抢的理由。大英帝国这次展出的康熙帝乌拉那拉皇后点翠凤钿在此基础上更是加入不计成本功夫的奢靡。点翠工艺的珍贵倒不是镶嵌了多少珠宝,对于天下莫非王土的皇室那反而是容易的事。翠鸟本就难见,而一只翠鸟仅仅后背最鲜艳的五根羽毛可用,据说当时为了制造娘娘们的头冠抓绝了川渝的翠鸟,这费时费力的功夫恰恰更体现它的珍贵。孝端皇后的点翠九凤冠为了追求点翠的蓝色渐变,前前后后用了500只翠鸟的羽毛,制作工艺长达8年,功夫主要费在了羽毛的收集上:现在的奢侈品总是追求小数点的堆砌,仿佛价值越贵越奢侈,而中国古代珠宝的奢侈是花钱也办不到的。比如这尊进献给嬛嬛(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的珠翠珊瑚盆景用到的东珠举全国之力也差点儿没做成....难就难在了左侧点缀花瓣的东珠,东珠被女真皇族试做圣物只产自黑龙江,在动辄零下四十度的东北开冰潜水也不易得。为了寻找大小圆度合适的东珠,付出的可能是生命的代价。戴在身上的踩在脚下都讲究一个奢靡。太和殿脚下的黑砖为何美称“金砖”?首先要说真正的珍贵是花钱都得不来的,金砖的制作材料只存在于苏州河底的30年前的淤泥,这样细腻的土坯才能确保砖料光滑坚固。而取一次材料就要等30年....这一块块其貌不扬的真是废了老大的劲才得来,以至于皇上也只铺满了太和殿而已。制作期间它们还耗费大量人力。匠人为了让泥土结构细密紧实,需要用脚踩、用手锤泥,而一方金砖的制作能长达五至七年。汗水与时间是一块好砖诞生前必不可少的要素。如此产出的金砖性能优异。夏季凉爽如冰为室内降温,冬季靠地龙导热保温时间长达10小时。当时为了监督金砖的质量就已经“实名制”了,每块金砖侧面都有出场时间和工匠姓名,如此精益求精想不奢侈都难,也才有了“价等金砖”的美名:中国人对奢侈的见解不全在吃穿上,“讲究”大到龙袍凤冠,小到笔墨皆是奢侈入骨。郎世宁绘画的帝王图一角就漏出了龙泉印泥的真容:为了追求印泥的正红色,其中的用料相当珍惜考究。其中就用到了珍珠粉、藏红花、甚至会在国玺印泥中添加红宝石与水晶。这可不是做样子的抬身价,印出的正红色确实能区别开普通印泥:“一尊抵百金”的背后还要当属做工的繁复。当中一剂藕丝最为费时,工人手工抽丝10小时才能得到几克,往往折断一池塘千只藕刚足够做一盒印泥。如此算来一盒百金也不算贵了。中国的奢侈品从未落后于西方。在当今这个话语权牢牢被西方把控的时代,中国依旧保持着审美的传承与匠心精神的追求。正如小小方印的“浸水不化、火烧留痕”在我看来这份奢侈背后正是中华文化品性的自信与坚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