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11阅读
  • 0回复

[猎奇]知县和县令,究竟有何区别?二者根本不是一回事,别再弄混淆了 [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68383
金币
55309
道行
35003
原创
1765
奖券
3695
斑龄
124
道券
31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31206(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4-09-20



知县和县令,究竟有何区别?二者根本不是一回事,别再弄混淆了



“知县”与“县令”皆有一个“县”,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县”名,是产生于先秦时期的古晋国,而最早创建县制的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但没有推广开来,到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了县制,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县制便在全国推行。

《职官典·郡县》载:“县令者,政令之长也,正五品;县丞者,文教职官也,从五品;县尉者,军事长官也,次五品。”官职“县令”则要比“知县”出现的早,早在战国时期,“县令”就已经出现,而“知县”直至宋代时才正式确立。



宋代时,不同地方县令的品级也有不同,宋朝前期赤县令的品级还为正五品。但从元祐起,开封府两赤县令的品级为正七品;开封府畿县令,三京赤县令,三京畿县令为正八品;诸州上、中、下县令则是正九品。

虽然是“九品芝麻官”,但天高皇帝远,县令也敢称大王,县令在地方上就拥有了很高的话语权,因此就有可能发生地方专权、割据的现象。

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秦代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战功赫赫,便可做大官;汉代则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即“察举制”,它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向朝廷推荐人才,但担任地方长官的人通过是出自高官豪族。



魏晋南北朝所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的标准为“家世、道德、才能”,但发展至中后期,道德和才能不再是重要的,家世才是做官的重要标准,到西晋时期已经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门阀士族的存在并不利于中央集权,而皇帝自然是要为自己的权利作出努力,于是科举制度便诞生了,唐朝和宋朝之间又隔着一段大分裂时期,这期间中原地区之外存在有许多割据政权。

赵匡胤建立起宋朝后也就要削弱地方势力的影响,加大中央集权,因此开始派京官前往地方担任地方县官,通常宋代的县官选拔分两类:一类是宰相特别任命的知县,称高配知县;还有一类是中央吏部负责考察并统一委派的普通知县。



知县与县令的不同在于,知县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皇帝通过知县管理地方;县令则是只担任地方官,并不一定是由朝廷派遣下来的官员。还要区分的是,县令与县长的不同,县令是这个该县达到了千户之上,而县长则管理不满千户的地方。

著名清官包拯于宋仁宗天圣五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后出任了建昌县知县,但由于包拯是孝子,为年迈的父母养老送终而辞职,后于景祐四年(1037年)赴京听选,再次走上仕途,出任天长知县。



1041年,包拯调任为了端州知府,知府则是州府最高行政长官,还是属于地方长官;2年后包拯入京任殿中丞……此种升迁属于朝廷选拔官员到地方,然后官员从地方升至朝廷。

但曲阜县令是特别的,是由孔氏家族“世袭”,原因是曲阜是圣人孔子的故里,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思想对我国影响深远,孔氏后人也就享有“特权”,自元朝至清朝,曲阜县令一职便是由孔氏后人世袭。

不过孔氏后人并非个个有德有才,享有特权的人难免会得意忘形,明代嘉靖年间,曲阜县令就让嘉靖帝相当不满,一度想要废掉“孔氏后人出任曲阜县令”这条不成文的规定,但此举会对皇帝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影响民心所向。



因此嘉靖帝最终没有撤掉这条规定,而是增设了考核,由巡抚和巡按定期去考察政绩,若是不合格,并另选一个孔氏后人出任曲阜县令。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