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2阅读
  • 1回复

[精彩影评]美国这场“内战”,到底谁和谁在打?这部电影,解开了 [4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63048
金币
37892
道行
33585
原创
97
奖券
30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727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4-06-30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4-06-08) —
新片《美国内战》,亮相好几天了,说实话,票房有点惨。
对比北美那边1.14亿美元票房(折合人民币8.3亿),咱们这边目前才700万人民币。
差了整整100倍。
一部美国电影,不远万里引入到中国,一定有着特别的原因。
其最大的亮点,就是片名自带噱头。
美国人自己搞分裂?听起来就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引进版还一刀不剪。
在制作上,出品方A24也是花了大价钱,5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6亿)。


比不了漫威,但比起自己前年出品的《瞬息全宇宙》,已经是三倍投入。
亮点之外,影片的劣势也显而易见——
国外流媒体资源早就传至国内,想看的,早就看完了。
而且这批人还打出了豆瓣6.4分。
“名不符实”、“挂羊头卖狗肉”、“烂片预警”这类话比较常见。


但在国外论坛上,很多美国人又评价《美国内战》确实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为什么一部讲述美国分裂、华盛顿被攻破的电影,美国人拍手叫好,咱们这边却不太买账?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01、
美国这场未来内战,谁跟谁打?
今年正值美国大选,川普和拜登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正在这个当口,川普的封口费案的判决结果公布。
他面临的34项重罪全部成立,可能会面临牢狱之灾。
美国人将被迫在一个重罪犯,和一个头脑不太灵光且经常栽跟头的老头中间,挑选一个出来当下任总统。




美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相信不少网友会被片名和片方宣传所误导,期待这是一部硬核的政治惊悚片。
我们能从电影中看到基于美国现状的合理推导,并找到美国社会的“病因”,再给美国政府找一条“出路”。


然而实际上,电影并没有从美国的现状出发去讲故事。
甚至对于现实中的种种问题也选择回避不谈,“内战”也只是被当作故事的一个背景。
那么电影中的美国到底为何而“战”呢?
我们从片中记者们闲聊时的只言片语中能够找到答案。


片中“美国内战”的爆发,是因为宪政体系的崩溃。
以农牧业、制造业和能源化工为主营经济,代表着美国最强经济实力的德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两个州组成所谓的“西部强国”,对美国总统所在的华盛顿特区造成严重威胁。


自从战争爆发以来,经过14个月的激烈交战,叛军已经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正准备一鼓作气拿下华府。
而此时美国总统也已经“失踪”了14个月。
因此以战地摄影师李·史密斯(克斯汀·邓斯特饰演)为首的四名记者决定穿过战区,前往华盛顿去采访总统。


因此,这其实是一部基于虚构的“内战”背景下,严格按照“公路电影”模式打造的文艺片。
“四个人”的设定也非常符合我们的名著《西游记》中的取经团队“师父”和“仨徒弟”的设定。


其中有代表“父辈”的老记者萨米(斯蒂芬·亨德森饰演)。


代表“导师”的李·史密斯和杰夫(瓦格纳·马拉饰演)、


代表“新人”的杰西·科林(卡莉·史派妮饰演)。
而两位女主角李和杰西“师徒”关系的呈现和衣钵的传递,也是电影故事的核心。


李·史密斯是身经百战的战地摄影师,闪回镜头中可以看到她经历过无数凶险,见证过种种冲突与暴力。
对于身处的环境与潜在的风险和敏锐的洞察力,但多年来出生入死的战场经历令她对所从事的记者工作感到十分疲惫,对芸芸众生的生离死别也早已麻木。


相机中保存的每张记录人类冲突与杀戮的照片都在促使她一遍遍反思自身工作的意义,面对工作也早已没有了往日的激情。
她秉持只用镜头记录,不介入他人冲突的生存准则,当死亡的那一刻来袭时,她会麻木地举起手中的摄像机,果断地按下快门。


来自密苏里州的摄影师杰西·科林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她将二战时期的传奇摄影记者伊丽莎白·李·米勒视为偶像,也把李·史密斯当作学习的对象。
虽然对战地摄影的工作缺乏经验,但杰西怀着满腔热血,不畏艰险,每次面对枪林弹雨总是冲在最前面。


电影正是通过杰西的一次次“冲锋陷阵”,来展现战争的残酷,用她的镜头记录下每个生命逝去的瞬间。
这种与观众视线平齐的“平民视角”,容易将观众情绪带入到角色之中,使角色经历的困境,和由此产生的情感变化,也成为观众的直观感受。


与此同时,随着故事的推进,师徒两人的心态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李在经受长年的暴力与战火的摧残之后,身心也变得非常脆弱,甚至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和自我怀疑、厌世的消极情绪。


而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杰西却是越来越享受在无情的杀戮面前用镜头记录生命殒命所带来的快感。
她从一开始的良心未泯,逐渐变得疯狂、冷血、勇于冒险、不择手段,并且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1982年出生的克斯汀·邓斯特如今也到了42岁的年纪,以前在《蜘蛛侠》系列中饰演的玛丽·简令人印象深刻。


她虽不是倾国倾城的美貌,却也拥有令人舒服的精致五官。
但在片中导演刻意用怼脸拍镜头呈现的李·史密斯脸部却臃肿不堪,且总是带着疲惫的神情。


从这张比实际年龄更加苍老且“生无可恋”的脸上,我们也能直观感受到李对于记者工作的厌倦。
她对战地记者这一职业的存在价值心生质疑,也找不到生活的动力,才执意要穿越火线直达华府去采访总统,其实是想借这趟冒险之旅给自己一个了断。


电影的最后,李以一种殉道者的姿态替杰西挡下致命的子弹,也实现了一种身份的互换和交接。


被救的杰西在面对李的倒下时,脸上没有一丝怜悯,她选择果断按下快门,捕捉李殉道的时刻。
随后她又拿起相机径直朝总统的办公室跑去,不带丝毫的迟疑和犹豫。


到了这里,导演想要传递的反战主题才真正显现出来。
战争就像一台绞肉机,把所有带着人性和良知的人与事物吞噬,能够存活下来的总是能够沉溺于杀戮快感中的冷血动物。
这次深入白宫的总统采访,最终却演变成了记者们对总统被害过程的见证。


02、
电影虽在海报上打出“帝国终有落幕时”的宣传语,却并没有正面展现观众所期待的飞机坦克齐发、满天导弹横飞,全景式呈现整个战争过程的画面。
因为那样很烧钱,需要上亿美元投资,区区5000万美元肯定不够。


导演亚历克斯·加兰只是将镜头放在四名战地记者的身上,让他们进入交战前线。
通过他们的镜头,以“管中窥豹”的方式描绘战争,以及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和毁灭。
这样的拍法虽然省钱,但5000万美元的投资也不是全给演员发了工资,电影还是拍出了不少亮点。


比如影片中段四人经过一个小镇时遭遇狙击手袭击的那场戏,挡风玻璃上突然出现的弹孔将众人的紧张情绪瞬间拉满。
强烈的正午阳光,与每个人脸上惊慌无措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让银幕前的观众感受到死亡威胁笼罩之下的恐怖。


有趣的是当四人遇到两名趴伏在地与狙击手对峙的士兵时,杰夫试图询问士兵的身份,是抵抗组织还是政府军,得到的却是模糊的回应和一个嘲笑的眼神。
在战争中到底站哪一边并不重要,因为战争的本质就是你死我活的争斗,这段情节的处理发人深省。


至于网友们讨论最多的美国大兵枪杀“香港人”的那场戏,也确实是拍出了命悬一线的紧张感。
但一些网友说这段情节是片方为了“讨好”中国人故意安排,且通过电影表明了好莱坞制作人对于“一国两制度”的认同态度,皮哥则认为这是有些过度解读了。


其实这场戏的完整剧情是这样的:被枪杀的香港人不只一个,而是两个,分别叫托尼和渤海。
他们与李·史密斯四人在路上相遇,随后遭遇大兵的拦截。
杰夫向大兵表明他们一行几人的记者身份,试图说服大兵放他们过去,但大兵二话不说直接一枪把渤海干掉。


随后大兵又逐一盘查了李和杰西两人,轮到托尼时,就出现了预告片段中的那一幕。
托尼说他来自“香港”,大兵听到后一枪把他崩了,再回头跟自己的同伴说:“(他来自)中国。”


能看出这两名香港记者之所以被杀害,并不是因为他们说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肤色。
大兵戴着红色的遮阳镜,这种颜色的眼镜会屏蔽掉除了红色的所有颜色,亦象征着大兵只能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世界。


在一些极端的美国白种人眼里,非裔、亚裔都是异类,只有白种人才配做美国人。
导演想要表现的是民粹主义者的丑恶嘴脸,跟“讨好中国人”或者“诠释立场”并没有太大关系。


饰演美国大兵的是女主角克斯汀·邓斯特的老公杰西·普莱蒙,他因为长得像马特·达蒙而得到“小达蒙”的绰号。
但杰西·普莱蒙也是演技精湛的影坛后起之秀,曾凭借在电影《善良的种类》中的出色表演荣获第77届戛纳影帝殊荣。


电影的幕后花絮说是由于原本安排的演员临时有事缺席,邓斯特就向剧组推荐了杰西·普莱蒙。
而一向非常专业的杰西·普莱蒙为了找感觉,在片场拒绝与片中其他角色的演员接触,以便能够更好地保持状态,将角色嚣张跋扈的形象塑造出来。


实际拍摄时间仅用了一天,但杰西·普莱蒙的出色演出还是证明了他的“戛纳影帝”水准。
这场戏也为整部影片确定了一个荒诞而讽刺的基调,实为难得的点睛之笔。


皮哥本人最喜欢的则是高潮部分叛军攻入白宫的那场戏。
阿帕奇直升机、装甲车、坦克车开路,叛军士兵在火力的掩护下层层推进。


随着华盛顿特区国家广场上尘土飞扬,林肯纪念堂被炸毁,象征着美国人信仰的崩塌。


随后总统车队从白宫中鱼贯而出试图冲破叛军包围圈杀出一条血路,却遭到坦克和装甲车的拦截。
那些传说中牢不可破的总统专车,在重机枪火力的摧残之下也被打得千疮百孔,显得不堪一击。


虽不是大投资电影,但这场巷战戏仍拍得非常用心。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枪战、爆炸、飞砂走石应有尽有,保持着好莱坞大片的高水准。
假如观众能够放下成见,平心静气看到这一幕,也肯定会被这些画面震撼。


03、
亚历克斯·加兰导演的电影,都会带着鲜明的反类型特点。
他在10年前推出的《机械姬》至今仍然是抖音视频网站上深受网友喜爱的经典素材;
而2018年根据杰夫·范德米尔“星云奖”科幻小说《遗落的南境》改编的《湮灭》亦同样是科幻片佳作。


他并不喜欢呈现华丽的动作场景和毫无节制的特效奇观,而是以艺术电影的手法,给观众带来沉浸的观影体验。
与商业大片追求快速剪辑和观影过程的爽快感相反,加兰导演经常会故意放慢节奏,以静态的空镜,对某一场景中事物的凝视来达到引起思考的效果。


皮哥对《美国内战》中老记者萨米中枪后因得不到救治而失血过多去世,临死前一行人驱车穿过被大火吞噬的森林看到的一幕景象印象很深。
慢镜头中萨米脸上带着笑意,注视着车窗外漫天飞舞的火苗,在这超现实的视觉奇观中安然逝去。


而那一刻车上的另外三人都没有掏出相机拍下这惊艳的一幕,所有人都在沉默中感受着这难得的宁静。
悠然的配乐也烘托出此刻温暖而静寂的氛围,将观众的思绪带入电影中,营造出一个仿佛置身于梦境中的奇异世界。


这些专属于文艺片导演的作者向表达,与好莱坞大厂工业模式下“量产”的商业大片形成鲜明的对比。
代表着欧美那些执着于艺术表达的电影人对于电影艺术本身的追求,也是A24公司这种桀骜不驯的小公司存在的意义。


皮哥以前曾介绍过包括《机械姬》、《遗传厄运》、《X》、《珀尔》在内的许多A24电影,而这些优秀影片由于尺度的原因都没能引进。
《美国内战》是首部被引进的A24电影,即使最终票房不会太高,对于A24公司和我们内地观众来说,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它让我们看到除了那些商业大片之外的,另一种类型的好莱坞电影的成色。
也让我们品味到好莱坞除去视觉奇观之外,也有这种着重于认真讲故事的,带着深刻内涵的电影。
而这种对艺术的追求,就值得我们去学习。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热血丹心

[ 此帖被天人地在2024-06-08 08:11重新编辑 ]
1条评分金币+36
huozm32831 金币 +36 - 06-08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天人地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65145
金币
684933
道行
1947
原创
1841
奖券
1672
斑龄
23
道券
42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009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07-0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08
截至当前时间,2024年6月8日,《美国内战》这部电影已经在内地上映,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在这部电影中,导演亚历克斯·加兰以一个虚构的未来世界为背景,展现了一场深刻的美国内战。

在这场内战中,美国被分裂成了不同的阵营。根据电影的设定,共有19个州宣布独立,这其中包括了加利福尼亚州和德克萨斯州组成的“西方军队”。这样的设定无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美国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

电影中并没有明确指出哪一方是正义的,哪一方是邪恶的。导演通过一队记者绝地逃亡的视角,让观众自己去思考这场战争的背后原因和社会矛盾。正如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把(答案)留给了观众。”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战争片,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社会评论作品。

电影的演员阵容也相当强大,包括克斯汀·邓斯特、瓦格纳·马拉、斯蒂芬·亨德森、卡莉·史派妮等实力派演员。他们的出色表演,为这个虚构的故事增添了更多的真实感和情感深度。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是由著名的独立制片电影公司A24出品的。尽管成立时间不长,但A24已经凭借其独特的选片眼光和制作方式,在电影界获得了极高的声誉。《美国内战》的成功也再次证明了A24在电影创作方面的独到之处。

总的来说,《美国内战》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它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揭示了深刻的社会矛盾和人性的复杂。如果你对现实世界的冲突和未来的可能性感兴趣,那么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你去观看。




1条评分金币+14
huozm32831 金币 +14 - 06-0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