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86阅读
  • 1回复

[猎奇]怀旧老照片:天天嚷嚷说生产队那个年代吃不饱,纯粹是胡说八道![4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63663
金币
668914
道行
1947
原创
1819
奖券
1668
斑龄
23
道券
42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91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06-25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4-06-16) —

文/万物知识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新中国刚成立时,经济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由于十四年的日本侵华战争和三年半的全国内战,中国经济损失极大,国民经济百废待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面对的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局面,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交通运输业也亟待恢复和发展,此外,财政状况极为紧张,全国财政收入有限。


在这一时期,我们国家制订了各种政策和计划来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确实到了1952年底,我们国家的经济确实得到了很好的恢复,但是,为什么我们却还是说生产队时期的人们吃不饱饭呢?


这和当时国家的生产政策有很大关系,在生产队时代,粮食的分配遵循“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才是自己的”的原则。


这意味着大部分粮食需要上交国家和集体,农民能够分配到的粮食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那时候吃什么呢?其实啊,吃啥根本没得挑,什么泰香米、珍珠米饭根本别想,能偶尔喝上一顿稀粥已经算非常不错了,平时能吃的,也就只有一筐又一筐的红薯。


可能有人会说,红薯不是挺好吃的吗,香香甜甜的,可是要让你天天吃顿顿吃,谁能受得了?红薯是粗粮,粗粮什么特点,那就是不好消化、噎人呐。


一日三餐,红薯就酸菜,想吃肉,那才是痴心妄想,一年一次,也就过年的时候能尝一尝肉味儿了。


这样的生活,放到今天来看,大家肯定会觉得太艰苦、太朴素了,这样的条件能填饱肚子吗?


你别以为这就是算艰苦的了,我们国家刚刚从什么样的境况走来,老百姓在清楚不过了。


为什么我们当时一定要用这种公社或者生产队的形式来从事生产呢?其实,在国家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相当困难,连做农活的工具都凑不齐,各地的百姓们根本揭不开锅。


毛主席当时看到这种境况,非常痛心,当即拍板让老百姓们互相帮助,几家人一起使用农具来共同生产。


结果,这个方法一实施下来,全国的农业产量翻了几番,一看这个方法确实有效,紧接着国家就让民间成立更大的人民公社,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合作社搞得越大,生产力就越好。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这种公社显然是不适合我国当时国情的,当时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中国自己不会生产化肥,导致粮食亩产很低。


与现在相比,当时的粮食产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例如,一亩小麦现在亩产可以达到千把斤,而当时只有一两百斤。


不仅如此,在生产队时期,严重缺乏农业机械,劳动几乎全靠人的体力劳动,这种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导致人们的饭量很大,但由于粮食分配和产量的限制,无法满足这种需求。


听当时的老人说,以前在队里,吃饭完全要靠抢,去晚了就排不上队了,而干了活的人,只吃一碗肯定不够呀,所以也是这一时期,养成了人们吃饭迅速的习惯。


还有当时生产队的领导往往是由政府指定的,而不是由农民选举产生的,这些领导很多都是城里的干部子弟,缺乏生产知识和技能,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有效组织和管理生产,同时还可能存在官僚主义等问题,导致资源分配不公。


在生产队内部,可能存在管理不善、负责人私自处置生产队资产、生产队成员之间斗争激烈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导致粮食分配不公和浪费,从而加剧吃不饱饭的情况。


所以,在生产队模式下,农民无法自主决定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和如何销售产品,这种限制导致农民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同时也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使得农业生产难以实现高效、优质和可持续的发展。


不仅如此,在集体经济下,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影响,导致劳动效率不高。


老百姓们在生产队中干活的激情显然不高,一旦农民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生产力自然就提不上去。


特别是在“大跃进”期间,当时全国上下盲目地崇尚生产力的提高,各地都忽视实际情况大吹口号,这样一来,许多地方出现谎报收成的情况,大家不再想办法怎么提高生产力,而是想办法怎么宣传自己的“好收成”


而且建国后的这一阶段,我们的人口也不断增多,当时国家的号召就是“人多力量大”,劳动力越多越好。


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在增加,而生产队的生产方式未能跟上人口增长的步伐。


产量提不上去,老百姓自然吃不上饭,然而,仅仅生产效率提不上去都还不是什么大问题,更让人窒息的是,在这一时期全国还遭遇了各种自然灾害。


各种旱灾、蝗灾……本来就不富余的农业产能更加雪上加霜了,也就是在那一时期,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简而言之,就是闹饥荒。


五十年代末期到六十年代头几年,全国上下的经济局势出现一片颓势,这时候已经不是简单吃不饱的问题了,而是根本没得吃。


中国人就是靠粮食活的,地里没有庄家作物,大家就只能挖野菜、啃树皮、吃土块,甚至,饿狠了的情况还会吃自己同胞的尸体。


几年困难下来,国家全面地整顿经济,开始恢复国民生产,改良之前人民公社的一系列问题,经过整改,经济的确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恢复。


很多人诟病,说那时候大家吃不饱饭就是因为生产队不好、公社不好,其实,这就是一种站在今人立场审视过去的行为。


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综合下来就是一个根本原因——国家实力太弱,经过了一百年被欺凌、被掠夺历史的中国,早就不复曾经帝国那样的辉煌富强了。


在这一百年来,传统的经济不断受到冲击,战乱不断侵袭,中国早就被掏空了底子,新中国成立的时候,那就是一穷二白、一贫如洗。


我们穷到连开国大典的飞机都要重复利用飞几个来回,更不要说什么像西方那样建立健全福利机构,保证这四万万人口都能吃香喝辣。


历史的局限性不能避免,我们从头开始,就必然会经历过积贫积弱的阶段,国立的限制,我们在特定时期所能选择的最好方式就是生产队,这个生产队的时期,就是老一辈们吃苦、奋斗、积累的阶段。


说生产队的时期苦,但那时候的人们的精神面貌却一点儿也不苦,生产队的村民们,大家每天一起劳动、一起吃饭、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那时候大家的关系都非常淳朴,身体劳累却是充实的,心无旁骛的,所以,直到今天,乡里的老百姓们还是依然经常以生产队的名义举办活动,在介绍同伴时,都是用“是哪个队的”来形容。


历史也证明了,随着中国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们的综合国力上升了、百姓自然也就能吃饱喝足了,而且,今天的我们也早就不仅追求吃饱饭,更加追求吃好饭、吃健康的饭。


诚然,由于当年粮食分配制度、科技水平低、缺乏农业机械、自然灾害和粮食分配方案问题以及生产队内部等都存在不成熟的问题,农业生产曾长期处于不理想的状态。


但是要客观的来看话,“吃不饱饭”这个话题永远都是相对的,和我们21世纪的中国人民比较,生产队时期的老百姓的确吃不饱。


但是如果和建国前的中国、抗日时期的中国、晚清民国的中国相比,那生产队时代的老百姓就已经是很幸运的了,没有战乱、没有政府压迫,无论如何,终归是安定地在这片土地上安身立命了。


随着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激发,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吃不饱饭的问题逐渐得到缓解。


这一历史阶段,虽然艰难,但也为后来的农业改革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中国已经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成功地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不仅让自己老百姓吃饱饭,政府还积极参与国际粮食援助,帮助其他国家解决粮食问题。


生产队时期百姓吃不饱饭的困境,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一个深刻的教训,它提醒我们,合理的管理体制、有效的激励机制、科技进步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同时,它也见证了中国人民在困难时期不屈不挠、勇于改革的精神。



1条评分金币+30
xgch 金币 +30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06-16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63663
金币
668914
道行
1947
原创
1819
奖券
1668
斑龄
23
道券
42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91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06-2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16
这些照片展现了生产队时代的生活场景。生产队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种形式,存在于20世纪中后期。人们对于这个时期的回忆往往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它承载了一代人的辛勤劳动和团结协作的记忆;另一方面,它也与物质匮乏、生活水平较低的时期相联系。

关于生产队时代是否导致了饥饿问题,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确实有观点认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包括生产力水平、政策制定、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的民众可能面临了食物短缺的问题。然而,也有观点认为,当时的粮食分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平性,尽管总量可能不足。

重要的是要理解,历史是复杂的,不同的个体和群体可能会有不同的经历和记忆。当我们回顾过去时,应该尽量客观、全面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状况,并且尊重不同人的个人体验和感受。

如今,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们应当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并且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社会制度,促进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在详细回顾生产队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了解:

1. 生产力水平低下:在生产队时期,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人力和畜力,因为那时的中国还没有普及和推广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比如,耕地要用牛拉犁,收割作物靠手工镰刀割,打谷子靠人用木棍敲打。这些传统的生产方式效率极低,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能力。

2. 科技水平落后:在那个年代,中国的农业科技水平落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因此,农民们缺乏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农作物改良品种,导致农作物的产量一直提不高。

3. 资源匮乏:由于长期的战争和不合理的资源分配,生产队时期的资源极度匮乏。肥料和种子等生产资料常常短缺,农田水利设施破败不堪,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4. 劳动力不足:由于多年战争的影响,农村中的青壮年男性大多参军,而留在家里的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这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短缺,使得农业生产更加困难。

5. 社会制度因素:当时的农村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受到抑制。在生产队里,“出工不出力”、“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也是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6. 自然灾害:在那个年代,中国遭遇了多次严重的自然灾害,如旱灾、洪灾、虫害等,这些都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加剧了粮食短缺的问题。

7. 饮食结构单一: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的饮食结构非常简单,除了主食外,副食品种很少,营养不均衡问题突出。尤其在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人们的饮食安全更是无法保障。

尽管生产队时期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他们不断努力改善自身的处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农业生产逐渐实现了现代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1条评分金币+18
xgch 金币 +18 回复认真,加分鼓励 06-16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