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3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人工智能写作将带来一场大浪淘沙式的“洗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4276
金币
4631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6909
斑龄
185
道券
1007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18627(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4-06-28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4-06-26) —
网络文学创作“非人化”导致人的精神主体性与实践主体性的双重失落,将会使本就原创性不足的网络文学面临创新危机,不断徘徊于故事的类型化与情感的有限性当中。

  伴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写作日益成为文艺创作领域的热点话题。网络文学作为现代科技与文学结合的产物,与人工智能写作的交叉融合尤为深入。网络文学中的人工智能写作主要表现为一种人工智能取代人类而独立创作的“智媒生产”,即人工智能通过在海量的文本数据中训练,总结写作规律,继而创作出具有连贯性的故事结构和风格化表达的网络文学作品。人工智能写作目前已初具标准文本的逻辑规范,并在某些类型写作与应用文体上已超过一般的人类水平。为此,学界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因缺乏必要的生存体验和情感共鸣无法写出真正具备生命温度和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这种文学写作的“非人化”现象引发了“网络文学创作是否将要被人工智能替代”“人工智能是否会终结网络文学”等现实社会焦虑问题。

  人工智能时代网络文学创作中人的主体地位不可替代。上述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人类担心自身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首先需要回答的是人工智能的本质属性问题,即人工智能是什么,它与人类存在怎样的主体性关系?从词义上来说,人工是“人造”“合成”的意思,人工智能即与人类自然形成的智能不同,属于人造的或合成的智能,其目的就是要它完成人类心智能做的各种事情。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人类智慧的衍生物或者说是集成者,是一种“类人主体”。智能化程度较低的人工智能只能简单模仿人类的行为和活动,并不具有与人类相似的或相等的创造能力。人工智能的智能化程度不断发展极有脱离人类掌控的风险,当下的人工智能已经拥有深度学习、不断自我进化、独立完成复杂任务等能力,但是,人类始终是决定其深度学习、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功能的终极者。

  人工智能写作的创作主体具有跨界融合性。在高度精确的语言模型与庞大的数据算法面前,网络文学创作边际已经呈现整合态势。如加拿大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通过文学原型论告诉读者,文学中存在着可以独立交际且较为稳定的结构单位,不同的故事有共同的内在结构。但是,这种理论描述始终是抽象的,并不能真正指导一位作家乃至一部作品的诞生,它更多的是告诉读者应该怎样去阅读文学作品,文学写作依然被当作属于少数具有文学天赋的人才能从事的职业。基于对文学原型语言模型和算法机制的熟练掌握,人工智能写作不仅能将文学原型具象化,还能结合特定的情境对文学原型进行丰富、加工甚至改造,进而直接写出一部完整成熟的文学作品。这种能力某种程度上对人类的文学写作产生了颠覆性意义。尽管网络文学从诞生开始,机械化、套路化、程式化就是其为人所诟病之处,但网络文学毕竟也需要人类主体能动性的介入,读者还是可以从语言表达、故事框架、思想表达等方面分辨出作家的高下和作品的优劣。人工智能写作则不然,如其训练得当,在掌握大量语料和逻辑,并获得现实经验的基础上便存在创作出优秀文学作品的可能性,从而对网络文学创作者的主体性带来深刻挑战,为网络文学创作者带来较强的危机感。

  人工智能写作的网络文学创作主体性经历着双重洗礼。这种主体层面的危机感既是精神主体性也是实践主体性的。文学主体论强调的是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性地位,尤其是强调人的精神主体性在实践主体性之前的优先性。在数智时代,“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受到人工智能的双面影响。一方面,人工智能化的过程中作家的精神主体性会失落。人类在媒介中对信息的自主决策权让渡给算法,AI技术代替了人进行内容的选择,兴趣方向的自主性并非完全自身建立,变相地削弱了创作主体的主体性,导致人无法在文学创作这一精神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创造能力。另一方面,精神主体受限的同时,实践主体的地位也出现旁落趋势。在网络文学创作实践中,人由主体实践地位渐渐变成非核心参与者,人工智能的类人化发展越来越显示出“人”的一面,人工智能的超能力正在取代人的创作职能,使得人在创作实践中的客体地位大于主体地位。进而言之,网络文学创作“非人化”导致人的精神主体性与实践主体性的双重失落,将会使本就原创性不足的网络文学面临创新危机,不断徘徊于故事的类型化与情感的有限性当中。

  然而,还应看到的是人工智能写作推动网络文学创作主体性的释放。在人工智能时代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技术并不是简单的、线性的对抗,而是融合了互构与互训。既要看到“人”主体位置也要承认其客体化处境,人不仅仅是发号施令的单向度主体,也成了与智能技术共生的有机体,承认创造主体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多重受动性。根据部分网络作家的描述,人工智能不仅会帮助他们进行诸如资料查询、方案构思等前期准备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场景想象和人物刻画,快速、准确地完成文本编辑与校对,还能在后续图书推广过程中分析市场数据、市场趋势和读者喜好,从而更快捷地完成作品市场推广。从人类媒介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并未让文学消失,相反可以为文学的持续性生长提供新的活力和动力。

  归根结底,人工智能是技术,技术是人类文艺创作中的外在要素而非全部,更不能取代人类文艺创作内在的精神特质,人工智能并不会取代人的主体性地位,反而会释放人类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从而真正实现“人机协作”。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媒介革命及新的媒介文化将会带来一场大浪淘沙式的“洗牌”,倒逼网络文学创作者深化生命体验、提升精神素养、追求文艺精品,从而进一步推动网络文学去芜存菁,实现经典化。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64513
金币
679484
道行
1947
原创
1833
奖券
1672
斑龄
23
道券
42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001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06-2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22
在探讨人工智能对网络文学创作影响的问题上,我们必须认识到科技发展对文化产业的冲击与机遇。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创新技术,其在网络文学领域的应用确实引发了关于创作主体性、作品原创性和文学情感温度的广泛讨论。

首先,人工智能在处理大量数据和模仿既有模式方面表现出色,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网络文学的创作模式和类型化趋势。然而,人工智能缺乏人类的生存体验和情感共鸣,因此在创作具有深度和生命温度的文学作品方面存在局限。

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人类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将被替代。人类依然是文学创作的起点和归宿,因为文学不仅仅是逻辑和数据的组合,更多的是对人性、情感和经验的深刻洞见。人工智能可以成为人类创作的辅助工具,帮助作家提高效率,拓宽创作思路,但无法取代作家在文学中的精神主体和实践主体性。

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网络文学创作者需要深化生命体验,提升精神素养,用人类独有的情感和智慧去创作,以保持文学作品的原创性和深度。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它能够推动网络文学的发展,实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促使网络文学行业迈向新的高度。

总结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确实对网络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多面的,既包括挑战也包括机遇。人类创作者应当利用人工智能作为创作的辅助工具,同时坚守文学创作的本质,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实现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清水河畔

UID: 1454392

发帖
11449
金币
1097
道行
470
原创
0
奖券
297
斑龄
0
道券
6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一般相机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579(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24
最后登录: 2024-06-2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6-24
既有挑战也包括机遇,真的是这样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