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阅读
  • 0回复

[娱乐八卦]两位“林黛玉”同框时,才明白当年王扶林为什么会嫌陈晓旭不漂亮 [64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厨爹

UID: 546371

精华: 76
职务: 山庄英杰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71074
金币
22305
道行
5638
原创
799
奖券
5976
斑龄
3
道券
18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659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5-02-0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4小时前

1992年的元旦晚会,陈晓旭和陶慧敏两位“林黛玉”同台,这可是个大新闻!

那画面,至今都让我念念不忘。

一个是气质清冷的陈晓旭,一个是温婉动人的陶慧敏,俩人同框,简直是神仙打架啊!

当时,好多人都在讨论,王扶林导演到底咋想的,陈晓旭看着不算特别漂亮,咋就选中她了呢?

网络上有个评论说:“陈晓旭的眼神里有故事,陶慧敏的美更偏向于传统江南女子。”我觉得说的挺到位。

陈晓旭的林黛玉,有种让人心疼的脆弱美,那种病态美,真是绝了!

她身上那种淡淡的忧郁,仿佛就是从书里走出来的林黛玉。

陶慧敏的林黛玉呢,温柔似水,更符合传统审美,但少了那么点儿林黛玉的“愁”。

不过,这俩人都演绎出了自己的林黛玉,各有千秋。

这说明,美,真的没有唯一的标准。

时代不一样,审美也不一样。

87版《红楼梦》那个时候,大家更喜欢陈晓旭那种有独特气质的演员。

89版《红楼梦》出来后,人们的审美也随之变化了。

现在看来,俩个版本的林黛玉,都算经典。

我个人觉得,陈晓旭的成功,不光是因为她长得美,更重要的是她把林黛玉的灵魂演绎出来了。

她那种“弱柳扶风”的感觉,那种淡淡的哀愁,真是深入人心。

陶慧敏的演技也很好,但她塑造的角色,没那么深入人心。

这可能也跟时代背景,还有剧本身的热度有关。

不过,这俩人都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荧幕形象,为中国影视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她们俩的同台,更像是一场关于“美”的探讨,一场关于时代审美变迁的无声演绎。

有人说陈晓旭的成功是偶然,我觉得半分不是,她的气质和林黛玉太契合了。

想想看,她后来的选择,也像极了林黛玉的宿命。

陶慧敏呢,则是踏踏实实地在演艺圈发展,塑造了各种各样的角色,也是很厉害。

她们两个人的故事,都闪耀着属于她们的光芒。

这两种不同的林黛玉,也反映出不同时代人们对美的不同理解。

陈晓旭那种冷艳孤傲的美,对应的是那个时代追求个性、追求自我的一种审美取向。

陶慧敏那种温婉优雅的美,则更符合传统的审美标准。

但不管怎样,她们都在各自的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们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时代的机遇和团队的配合。

87版《红楼梦》的成功,是整个剧组集体努力的结果。

剧组对每个细节的精心打磨,才成就了这部经典作品。

演员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陈晓旭和陶慧敏,她们的演绎,让我们看到了“美”的多样性,也让我们看到了演员的魅力和时代审美变迁的轨迹。

她们的故事,值得我们去回味,去思考。

她们是时代的弄潮儿,也是中国影视史上的经典人物。

这两种不同的美,也体现了中国女性不同的魅力。

而她们的故事,或许也给我们一些启发: 人生的选择,没有对与错,只有适合与不适合。

最终,她们各自的选择,都成就了她们的人生。

她们的经历,也启迪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美,而这美,也会在不同的时代,闪耀出不同的光芒。

近期,“金扫帚奖” 入围名单的公布,再次将影视创作的质量问题推到了大众眼前,其中《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上榜,更是引发了人们对于经典名著影视化的诸多思考,也自然而然地让人们回忆起了堪称经典的 87 版《红楼梦》。

一、87 版《红楼梦》选角风云与董智芝的初露头角

1983 年,87 版《红楼梦》剧组拉开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选角帷幕。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演员选拔,更像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艺术盛会,吸引了全国各地怀揣着演员梦想的年轻女孩们踊跃参与。在众多角色中,林黛玉这一经典形象无疑是众人竞相角逐的焦点。对于导演王扶林来说,他心中的林黛玉,应该是拥有倾国倾城之貌,能够完美诠释出原著中那个多愁善感、冰雪聪明的女子。

当时,最终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以其超凡脱俗的气质吸引了剧组的注意。然而,在导演王扶林眼中,陈晓旭在颜值方面似乎与他心中的林黛玉存在一定差距。王扶林曾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我唯一对她不满意的,就是不够漂亮。在那个对角色形象极为看重的选角过程中,这样的评价无疑给陈晓旭的选角之路增添了一丝不确定。

就在此时,董智芝的名字逐渐进入了众人的视野。董智芝与林黛玉这个角色的缘分,要从她成功塑造的西施形象说起。早年间,电视剧《西施》的剧组在全国范围内紧张地寻觅能够饰演西施的合适演员。西施,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其形象的塑造难度不言而喻,剧组希望找到一位既拥有出众外貌,又具备深厚表演功底的女演员。

董智芝在听闻《西施》剧组的选角消息后,凭借着对表演的热爱和自身的自信,毅然决然地向导演毛遂自荐。当她出现在剧组众人面前时,她那独特的古典气质和出众的外貌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她的面容精致,眼神中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故事,身材婀娜多姿,一举一动都散发着古典美人的韵味。经过紧张的试镜环节,董智芝凭借着出色的表现,成功获得了出演西施的机会。

为了能够将西施这个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董智芝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她深入研究西施所处的历史背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试图从每一个细节去理解西施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在拍摄过程中,她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敬业精神,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她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她认真揣摩每一句台词,精心设计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力求将西施的美丽、聪慧和无奈展现得恰到好处。

功夫不负有心人,《西施》播出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收视热潮。董智芝饰演的西施,每一个眼神都仿佛能传递出西施的喜怒哀乐,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韵味。她将西施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的内心挣扎和情感纠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那个倾国倾城的美人的一生。观众们被她的表演深深打动,纷纷为她的演技点赞,她也因此一夜成名,被誉为 “最美西施”、“大陆第一美人”。甚至有许多网友认为,她的美貌超越了陈红,她在《西施》里的扮相,就如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将 “沉鱼落雁” 的美具象化地呈现在了观众眼前。一时间,董智芝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她的名字传遍了大街小巷,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传奇。

二、董智芝与林黛玉角色的擦肩而过

董智芝凭借着在《西施》中的出色表现,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林黛玉一角的有力竞争者。她出众的美貌和独特的古典气质,与曹雪芹笔下 “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 的林黛玉形象高度契合。而且,董智芝多年的舞蹈功底赋予了她优雅的身姿和独特的韵味,使她在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一种灵动的美感,这与林黛玉的气质神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变数。就在董智芝有望出演林黛玉这一经典角色时,她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当时,《红楼梦》剧组为了打造一部能够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对演员的要求极为严格。剧组计划进行大约为期三年的拍摄,并且在拍摄前需要演员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剧组的训练中,以更好地理解和诠释角色。这就意味着,董智芝必须暂时放下手头的其他工作,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红楼梦》的拍摄中。

而彼时的董智芝,演艺事业正如日中天,各种片约和工作机会接踵而至。她难以割舍现有的工作,在事业的上升期,每一个机会都可能对她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此外,据传闻,董智芝还曾表示自己性格较为开朗,担心无法精准地演绎出林黛玉那种多愁善感、细腻敏感的性格特点。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权衡与抉择后,她最终决定放弃出演林黛玉这个角色。

这一决定,让众多期待董智芝饰演林黛玉的观众大失所望。许多人认为,以董智芝的美貌和演技,如果她能够出演林黛玉,或许会给观众带来一个别样的 “林妹妹”,甚至有可能为这个经典角色增添一抹独特的色彩,成为影视史上又一难以超越的经典形象。然而,人生没有如果,历史也无法重演。董智芝与林黛玉的缘分,就这样遗憾地擦肩而过。

三、董智芝演艺事业的急流勇退

尽管董智芝错过了出演林黛玉的机会,但她在演艺事业上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停滞。她继续在影视领域中拼搏,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和美貌,在多部作品中有着出色的表现。然而,正当她的演艺事业如日中天,前景一片光明之时,她却做出了另一个让众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 逐渐减少拍摄频次。

从 1993 年之后,董智芝的身影在影视剧中越来越少见。除了在 2012 年出演了短片《爱在上海》之外,在荧幕上几乎很难再见到她的身影。这一变化让许多观众和粉丝感到震惊和惋惜。他们难以理解,为何这位拥有出众美貌和卓越演技的女演员,会在事业的巅峰期选择急流勇退。

一时间,各种各样的猜测与传言在娱乐圈中蔓延开来。有人说她是因为对娱乐圈的生活感到厌倦,想要回归平静的生活;有人说她是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减少工作;还有人说她是因为遇到了一些挫折,从而对演艺事业失去了信心。然而,面对外界的种种猜测,董智芝始终保持沉默,并未对自己影片减少的原因做出公开解释。

直到多年后,一些潜在的原因逐渐浮出水面。坊间传闻,董智芝在事业高峰期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并与他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董智芝将生活的重心转移到了家庭上,选择回归家庭,享受平凡而幸福的生活。无论原因如何,对于喜欢她的观众来说,女神能够幸福快乐才是最重要的。董智芝的演艺生涯虽然短暂,但她所塑造的经典形象,却永远留在了观众的心中。

在影视行业不断发展的今天,经典作品的翻拍和演绎依然在继续。87 版《红楼梦》的成功,以及董智芝与林黛玉角色的故事,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它让我们明白,一个经典角色的成功塑造,不仅仅取决于演员的外貌,更需要演员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演技。同时,演员在面对事业和生活的选择时,也需要做出艰难的抉择。而董智芝的故事,也成为了影视史上一段令人难忘的回忆,激励着后来的演员们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想必你也听到过姚尧这个名字了吧?

这位原先名不见经传的小女生,因为很像林黛玉火了。她在一档喜剧节目里,以小品《黛玉播播间》让观众惊呼她是林黛玉本玉

我找该节目看后,还联想到前期胡玫拍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觉得如果胡导当时选她来演林黛玉的话,估计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指责她胡导了。

不过,在一片太像了的赞叹声中,也有声音说:

她不是像林黛玉,她只是像陈晓旭而已!

这句话是对的。人们说,基本上是在与有关《红楼梦》的影视作品比较。

那么改编自《红楼梦》的影视作品有好多,林黛玉当然也不少,你是说姚尧像哪个林黛玉呢?

毫无疑问,说她像林黛玉的,其实都是觉得她像陈晓旭;准确一点说,是像陈晓旭演的87版林黛玉。

前面说了,根据《红楼梦》改编的影视作品很多,网上讨论较多的就有七个版本,其中王文娟、陶慧敏和陈晓旭这三版,被认为可属经典。

到后来2010年李少红版和2024年胡玫版出来,就被人们形容为一黛不如一黛了,甚至有人说蒋梦婕的林黛玉因为张淼怡版的出现而口碑转好了。

没有最差,只有更差嘛。

不过后来人们认为陈晓旭版就是林黛玉的最佳版本了。类似于在陈晓旭与林黛玉之间画了个等号。

以至于现在出来一个姚尧,长得像陈晓旭,举手投足、声音腔调、一颦一笑又很像我们在87版《红楼梦》里看到的林黛玉形象,就自然而然地认为她像林黛玉了。

事实上,62年王文娟版、89年陶慧敏版的林黛玉也是很经典的。

而且,87版《红楼梦》拍摄和播出时,其实也并非毫无波澜。

林黛玉的选角,导演王扶林并不满意陈晓旭,最大的硬伤就是颜值不够高,与书中描写的稀世之容颜差距明显,比她好看的至少有晴雯的扮演者安雯和薛宝钗的扮演者张莉。

但张静林太健康,没有林黛玉那种弱质之感;张莉颜值也很高,不过年龄偏大。

你看,导演都觉得陈晓旭与林黛玉有距离,但胜在气质与林黛玉更接近。

播出后,争议很大。争议点有多方面,这里我们只说林黛玉。

前面说了导演本身觉得陈晓旭外形不够理想,达不到林黛玉的标准,但气质方面是更接近的。

然而当年的《红楼学刊》上一篇题为《形似与神似》的文章,却把陈晓旭的内在也否定了:

演员未能全面把握人物的性格侧面,缺乏人物的深层情感。……黛玉集书卷气、孤傲气、富贵气于一身,而《红》剧没把她的内在感情表现出来,感情反应较为简单。

人们还把她跟62版越剧电影《红楼梦》相比,对王文娟饰演的林黛玉评价更高。著名作家王安忆也对王文娟版和陈晓旭版林黛玉进行过比较,结论是王文娟版更好。

但到了九十年代后期,87版《红楼梦》却口碑逆转,豆瓣评分高达9.7,成为截至目前最经典的版本,而陈晓旭则被评价说别人是演林黛玉,她却就是林黛玉

新的影视作品,林黛玉这个人物如何,按理是跟书中的林黛玉比较的,而客观上就是跟陈晓旭比较的。

比不过陈晓旭的话,就不要扯原著中的林黛玉啦。

有声音说,都是李少红版的《红楼梦》反衬出来的。那么87版《红楼梦》真是靠后面没有好作品才变好的吗?

也许有一定影响。

毕竟对眼下的失望往往会引发人们对往昔的怀念。基本上各个时代、各个领域都是这样的。

那样的话,《红楼梦》和林黛玉的版本那么多,为什么人们偏偏要把87陈晓旭版目为最经典一版呢?在人们评价较好的几部作品里,它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迟的。

显然,主要还是人们对《红楼梦》的阅读理解在不断变化,这个时候,就看谁的表现与自己对书中林黛玉形象的理解更接近。

在我看来,之所以对陈晓旭版印象最深刻,是因为她身上确实有病态、仙气以及嘲弄味的非常自然的集合,以至于她的嗔与喜、酸与甜、促狭鬼与爱哭包等等表现都非常自然,觉得就是我在《红楼梦》里林黛玉身上发现的。1992年的元旦晚会,一个让人难忘的瞬间:陈晓旭和陶慧敏,两位“林黛玉”同台!想想看,这画面,简直是神仙打架!多少观众激动得屏住了呼吸,心里大概都默默打起了分,到底谁更胜一筹呢?

两位林黛玉,各有千秋

陈晓旭的林黛玉,清冷孤傲,像一株不食人间烟火的寒梅,透着书卷气;而陶慧敏的林黛玉,则温婉秀丽,妥妥的江南女子,含蓄内敛。这两种不同的美,放在一起对比,真是各有千秋,让人难以取舍。 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87版与89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林黛玉

陈晓旭的林黛玉,来自家喻户晓的87版《红楼梦》。那版《红楼梦》,影响了一代人,陈晓旭的演绎,更是将林黛玉的病态美、忧郁气质和诗意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陶慧敏的林黛玉,则来自89版。 是不是觉得,两个版本的林黛玉,气质上感觉不太一样?

王扶林导演慧眼识珠

王扶林导演曾经说过,选演员不只是看脸,更要看气质和神韵。这话放在陈晓旭和陶慧敏身上,再合适不过了。陈晓旭演出了林黛玉的灵动和才情,而陶慧敏则演出了林黛玉的温柔和多愁善感。这或许就解释了,为什么她们都能成为经典的林黛玉。

时代审美,悄然改变

80年代末90年代初,咱们的审美也在发生变化。从追求传统温柔的女子,到更注重个性和气质,时代的风向标指引着观众的喜好。陈晓旭的林黛玉,更符合当时追求个性的审美趋势;而陶慧敏的林黛玉,则更符合传统审美。所以说,时代真的太重要了!

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精彩

《红楼梦》之后,陈晓旭和陶慧敏的人生轨迹也走向了不同的方向。陈晓旭选择了经商,陶慧敏则继续在演艺圈发展。她们的选择,或许也和她们的性格有关吧。无论如何,她们都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精彩的人生。

多元化的美,没有绝对的标准

其实,美本身就是多元化的,没有绝对的标准。陈晓旭和陶慧敏,她们都是好演员,她们用不同的方式诠释了同一个角色,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的林黛玉,都是经典,都是我们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永恒的经典,值得回味

说到底,两位林黛玉的成功,离不开时代背景、演员个人魅力和角色塑造的完美结合。她们的演绎,影响了我们对美的理解,也丰富了对经典角色的认知。 你认为呢? 她们哪一个更符合你心目中林黛玉的形象? 欢迎留下你的评论,一起聊聊!

自87版《红楼梦》开播以来,热度一直不减。这部电视剧带火了很多的演员,许多人凭借《红楼梦》这部剧在演艺界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我们今天要看的是剧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她演绎的“林妹妹”成为了众人心中的唯一。

这个青涩的女孩,便是87版《红楼梦》中的女主角—林黛玉。照片中的她扎着两根麻花辫,明亮的眼眸,淡淡的笑容,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虽然第一眼看上去不是那种惊艳的女子,但却是那种越看越好看的女子。

当年,她得知《红楼梦》在海选演员,立马赶往了剧组毛遂自荐。她自小受家庭的影响,养成了那种安静的性格,总是喜欢把书本捧在身边。她到剧组最先看中的便是“林黛玉”这一角,当时的她并不没有得到导演太多的认可,可她没有放弃,终是凭自己出众的能力当选女主。

剧中的林妹妹,一直以来都是给人一种温婉忧郁的感觉,图中的她看起来非常的娇弱,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眼神也是给人一种忧郁的样子,可那时候的她是真的漂亮。

总以为“林妹妹”是个安静的女子,没想到她也有活泼的一面。照片上她和一男子做着搞怪的动作,男子被“林妹妹”降服,而“林妹妹”的脸上也是一副非常开心的模样,让我们看到了“林妹妹”的另一面。

这是“林妹妹”的生活照,照片中的“林妹妹”非常时髦,戴着流行的凉帽,头发上别着一朵大红花,戴着现在还流行的大耳环,整个人看起来非常的亮眼。头上那多大红花别在头上看不出丝毫的俗气,反而给人一种别样的美。

这张照片“林妹妹”看起来是那么的温婉,扎着两小辫,额头前的“空气刘海”令人眼前一亮,“林妹妹”的眼光非常好,不仅在穿着方面很有一套,竟然还能预测到“未来的美”,提前把“空气刘海”展现在大家眼前。很多人看到“林妹妹”这站照片以后,都说真是绝了。

这是“林妹妹”海边拍的一张照片,不得不说“林妹妹”是一个很会打扮的女子,也是一个很有气质的女子,举手投足之间都是那种大气的感觉,看一眼就令人难忘。

你们见过这样的“林妹妹”么?是不是初看第一眼的时候,也被惊艳到了。照片中“林妹妹”那一头大波浪头发,红红的嘴唇,明亮的眼睛,把她的美展现的更加完美。微微嘟起的嘴唇有没有一点可爱的感觉?可以说“林妹妹”是个多变的人,一张图多种感觉,既惊艳又可爱,我喜欢。随风飘舞的粉红色花瓣雨中,一个少女荷锄而来。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少女一边将花锄上挂着的花囊埋入土中,一边呜咽道。

远处的公子听得入神,连袍服里兜着的花瓣散落一地都不曾察觉。

黛玉葬花剧照

“黛玉葬花”历来被尊为《红楼梦》里最诗意、最唯美的名场面。

只不过,这个颇具才情、遗世独立的高洁女子却是一个悲剧人物。

她明明出身于世家大族、书香门第,却小小年纪便失去双亲;她虽有外祖母(贾母)疼爱维护,又有幸与贾宝玉相知相恋,却终究没能得偿心愿,不过十几岁年纪便“泪尽而亡”。

有人说,正是林黛玉从娘胎里带出来的病,再加上她多年优思,才最终导致了她的早夭。

林黛玉剧照

真的是这样吗?

林黛玉的确自幼身体不好,“我?来是如此,从会吃饮?时便吃药,到今?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配药,皆不见效。”

三岁的时候,曾有一个癞头和尚要化她出家,因为?母不舍,此事只得作罢。

那个癞头和尚临走曾经说过:“既舍不得他,只是他的病??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了?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概不见,?可平安了此?世。”

由此可见,林黛玉虽然有不足之症,但这病症却不会致人死命。

凭着林家的家底,只要好生保养,再遵从癞头和尚的指点,断不会早早夭亡。

林黛玉剧照

可惜,林黛玉并未能按照癞头和尚的提点去过日子。

弟弟和母亲相继离世,心力交瘁的父亲只得把她送到外祖母家生活。这恰恰违背了癞头和尚“除了?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概不见”的提醒。

而她与贾宝玉之间的相知相恋,更是直接把“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的例破了个干脆。

父母亲人的离世使得林黛玉不得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从而为她与贾宝玉的相识、相知、相恋创造了机会。但,正是因为没有父母亲人为自己做主,林黛玉才最终失去了与贾宝玉走到一起的可能。

换言之,父母亲人的离世,正是林黛玉命运的转折点。

在不到六年的时间里,弟弟、母亲、父亲相继辞世。尤其是林如海夫妇,两人正值壮年,之前并没有染病的消息流出,可一旦患病就再无转机。

林如海剧照

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林黛玉的至亲骨肉的离世都与皇上钦点父亲林如海为巡盐御史有关。

林家最早离开的是只比林黛玉小一岁的弟弟。他夭折的时候3岁,正是父亲林如海被任命为巡盐御史的当口。

林家本来就几代单传、人丁稀薄,这个男孩子的夭折无疑宣布了这个大家族的后继无人。

可这还不算完。

相隔不到两年,林如海的正妻、林黛玉的母亲也撒手人寰,留下了年近半百的丈夫和只有5岁的幼女。

此时,林如海正在巡盐御史的任上。

林夫人这一走,对家人的打击很大,丈夫无意续弦,女儿忧思成疾,年迈的母亲更是直接派人要把外孙女接去抚养。

此后不过几年,贾府忽然接到林如海的书信,“却为身染重病”,要接女儿回去相聚。无奈之下,贾母只得派遣贾琏护送林黛玉回去。

不曾想,只不过大半年的光景,林如海便“捐馆扬州城”,死在巡盐御史的任职期间。

林如海剧照

林如海出任巡盐御史前后不过五六年光景,家中至亲就有包括自己在内的三个人相继离世,且个个去得突然,再联系到他送女入都时的所说所作,很难不让人产生怀疑。

贾母派人来接林黛玉的时候,她其实并不愿意前往。

林如海是这样对女儿说的:“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年近半百的林如海膝下只剩林黛玉一女,却“再无续室之意”,这本就不合常理。

再深究他说话的内容和语气,实在有临终托孤的悲凉。

贾母剧照

从表象上看,林黛玉不过是被外祖母接去小住,且林如海失去妻子虽然悲痛但身体还算康健,再加上身为探花郎的他被钦点为巡盐御史,前途一片光明,他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

再看他的行事,就更令人费解了。

贾母本已遣人来接林黛玉入都,自然是人手齐备。

林如海就算舍不得女儿,多安排心腹仆从护送便是。可他却偏偏请托等待复职的贾雨村。

贾雨村剧照

以清朝为例,官员因为犯错被革职的,只要不是永不叙用,就都有机会复职。

复职分为开复和捐复两种,但不管你找到的靠山多么大,最终解决问题的都是银子。

所以,复职一事就是人脉与家底的大比拼。

贾雨村尚未开口,林如海不仅“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就连因此产生的一应费用“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

也就是说,贾雨村只需将林黛玉安全地护送入都,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坐等复职。

如果是至亲骨肉,这种做法自然无可厚非。

可贾雨村不过是林如海为女儿林黛玉请来的家庭老师,与林家一不沾亲、二不带故。

林如海为何会如此不遗余力地帮助他?

林如海和贾雨村商议复职之事

况且,贾雨村虽然被革职,那也是进士出身,一旦复职,前途就摆在那里。深谙此道的林如海绝不可能只因为疼宠女儿,就不顾纲常礼法,如此小题大做。

那么,他为什么一定要请贾雨村护送自己的女儿入都呢?

种种迹象显示,林如海必定面临着重大危机。在此危机面前,他自己已经抱定必死的决心,所以才全然不考虑子嗣传承。

但稚子无辜。独女聪慧异常,且年纪尚幼,断然没有与自己一同赴死的道理。所以,他才多方算计,把女儿托付给岳家荣国公府抚养照看。

而林如海之所以费尽周章、请托贾雨村护送女儿入都,只不过是因为他知道,唯有功名在身的贾雨村方可以护得女儿周全。

再联系到几位至亲的死,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这个迫使林如海送走女儿、决心以死相抗的重大危机肯定与他被任命为巡盐御史有关。

贾宝玉给林黛玉讲故事

林黛玉扶父亲灵柩回苏州之后返回荣国府,贾宝玉曾经给她讲过一个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

扬州黛山的林子洞里住着一窝耗子精。

时逢腊月初七,老耗子想效仿人间熬腊八粥,于是派遣座下一众耗子精下山打探。当得知山下庙里果米齐备,它立刻派出能干的耗子精去偷。

当分配到偷香芋这件差事的时候,一个弱不禁风的小耗子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

就在众人纷纷质疑小耗子的能力时,不想它却一语惊人:“我不学他们直偷。我只摇??变,也变成个?芋,滚在?芋堆?,使?看不出,听不见,却暗暗的?分?法搬运,渐渐的就搬运尽了。”

此法一出,果然赢得众耗子的一致称赞。大家纷纷要求小耗子现场表演一下变化之术。

谁知,小耗子却变出一位标志美貌的小姐,还振振有词地说:“我说你们没见世?,只认得这果?是?芋,却不知盐课林?爷的?姐才是真正的??呢。”

直到此刻,林黛玉方知贾宝玉是在调侃自己,大家笑闹一番就过去了。

正是这个故事,为林黛玉至亲之死提供了重要线索。

贾宝玉给林黛玉讲故事

《诗经·国风》中有一首名为《硕鼠》的诗。在这首脍炙人口的诗里刻画了一个贪得无厌的大老鼠的形象:“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从此,那些不管民生疾苦、只知中饱私囊的贪官污吏就被形象地称之为大老鼠。

结合林如海前往扬州是皇上钦点他去巡查盐政。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出,林如海在扬州任上一定是碰到了贪腐大案。

林如海剧照

什么样的贪污腐败大案需要林如海赔上身家性命来调查呢?

其实,故事里已经给出了答案。

脂砚斋在小耗子说出偷?芋的方法时,曾连续两次写下“可怕可畏”的批语。在夹批中,她更是直言:“果然巧,而且最毒。直偷者可防,此法不能防矣。可惜这样才情这样学术却只一耗耳。”

仍旧以清朝为例。清初盐政沿袭明代旧历,遣派巡盐御史总理一区盐政。

扬州城

而林如海任职的扬州城,在清代前期,是我国中部各省食盐供应基地,也是东南各省漕粮北运、船帮必经的咽喉要道。

据统计,乾隆年间,两淮每年的赋税就相当于全国商业总税收的一半。

因此,清朝的统治者对于扬州盐务一向十分重视。

为了牢牢地控制食盐的产销,便于征收盐税,增加国库收入,自清初以来,朝廷就在扬州设立两淮盐运使,选派内务府中的亲信充任此项要职。

只不过,两淮盐运使的主要职责是督导、监管,涉及具体的食盐运输与售卖,仍旧由官府指定的盐商来完成。

为了牟取暴利,盐商们往往想出各种各样的盘剥手段,因此他们很需要两淮盐运使这样的政府官员的暗中支持。

同时,政府官员们也有自己的需求。他们手里不明来路的银子需要洗白,闲置的银子想要变得更多。

这样一来,官商双方就相互勾结,形成利益共同体。这使他们成为一根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林如海剧照

林如海到任之时遇到的恰好就是这样的状况。

从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群贪污腐败的“耗子精”们有一个“老耗子”是头目。这个人一定位高权重、只手遮天,使得手下的一众人等有恃无恐、肆意妄为。

当时,新皇登基未久,正是严惩立威的当口,所以,身为巡盐御史的林如海自然就与贪污腐败的政府官员们形成对立关系。

如果任由林如海履行巡盐御史的职责,那么,贪污官员的大好财路会被断送不说,身家性命都未必能够保全。

而像林如海这样出身世家大族兼书香门第的读书人,一贯最崇尚风骨、气节,基本上不可能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

林黛玉剧照

于是,得益于这个头目,他们不仅早早得知新皇的任命消息,而且立刻采取行动。

林如海三岁幼子的夭亡便是一个警告。

贪腐团伙的意图很明显,希望林如海知难而退、明哲保身。这样两边就可以相安无事。

可唯一的儿子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夭折了,林如海怎么可能坐视不理?

于是,巡盐御史与贪腐团伙的明争暗斗正式拉开了帷幕。这也就有了林黛玉母亲贾敏的一病亡故。

至此,双方的争斗再无转还的余地。

林黛玉剧照

痛失妻子、儿子的林如海决心破釜沉舟,与恶势力斗争到底。但他也明白,地方贪官下一个要对付的肯定是自己的唯一的女儿——林黛玉。

于是,他借报丧之机与岳家荣国府取得联系,让贾母出面接林黛玉入都,随后又以复职为筹码请托贾雨村护送女儿入都。

等这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他才全然不顾生死地向贪腐团伙宣战。

只不过,在这场新与旧、白与黑的对抗中,胜利的天平最终并没有向势单力薄的林如海倾斜,他死在自己的巡盐御史任上。

至此,林黛玉彻底失去了至亲依傍,只能长期寄居在外租家。这一住,她终究与贾宝玉互生情愫,在心愿无法得偿之后孤单离世。

林黛玉和贾宝玉剧照

有人说,如果林如海没有被钦点为巡盐御史,就不会“捐馆扬州城”,女儿林黛玉的命运就会有所不同。

的确,父母健在的林黛玉不会被外祖荣国府收养。

以此类推,林黛玉不被收养就没有机会认识贾宝玉,也就不会与贾宝玉相知相恋;她不与贾宝玉相恋,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患得患失、悲欢离合……

看起来好像的确是这么回事。

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林如海到任巡盐御史之前是前科的探花郎,“已升兰台寺大夫”。这样的资历即使外放也很快就会入阁入部。

到那时,凭着贾敏与荣国府的关系,林黛玉必定经常会被接到贾家去做客。而贾宝玉又是自幼在女孩堆里长大的。

所以,认识贾宝玉就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林黛玉、贾宝玉剧照

这样一对互相引为知己的小儿女除非没有机会结识,一旦相遇必定惺惺相惜、情根深种,再到其后相知相恋几乎再无悬念。

只不过,父母健在的林黛玉可能就有了与命运相抗衡的机会。

可惜,这世间从来就没有如果。

当曹公举起“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时候,林黛玉的命运就早已写就,再无更改的余地。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作为读者,我们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个精灵一般的少女带着无限遗憾悄然而去。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