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娱乐界的许多演员,有些演员在许多影视作品中都扮演过角色,但观众却不记得他们。但是,尽管有些演员只表演了少量作品,但他们仍然做到了。这在记忆中还是新鲜的。
正如民间俗语“柴米油盐酱醋茶”所说,茶是中国自古以来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古人曾经生动地说过“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在中国古代,不管是钟鸣鼎食之家,还是瓦灶蓬门之户,都离不开每日饮用的茶。
中国是茶的起源地,也是茶的发扬地,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更是不乏茶文化的出现,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艺术瑰宝,关于茶的描写更是不可枚举,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红楼梦》中的茶世界。
一、以茶来刻画人物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生动地刻画了性格迥异,个性鲜明的众多人物形象。据统计,茶曾经出现了二百七十多次,在描绘人物气质与身份阶层时,他们所饮用的茶便是一个重要的侧面描写手段,贯穿全文之中。
茶与身份地位
“一篇红楼梦,满纸茶叶香”,敬茶、吃茶在贾府这样的大家族中,有着颇多的讲究,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更是息息相关。在贾府中不仅平时要吃茶,饭前要用茶漱口,饭后也要用不同的茶漱口,不同的人更是饮用不同的茶,茶的种类之繁多,不可胜数。
红楼梦中有关于贾母与刘姥姥在妙玉处饮茶的一段描写,让读者印象深刻。总给人一种超然物外之感的妙玉与茶的关系密不可分,爱茶懂茶的妙玉在茶上做的文章让读者对身份地位的认知更加清晰。
当贾母带着乡下来的刘姥姥到妙玉的栊翠庵要好茶吃时,妙玉便拿出了昂贵而著名的茶具“成窑五彩小盖钟”来为贾母奉茶,有一个小细节是,只有贾母一人用的是这成窑五彩小盖钟,其他人清一色用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也显示了妙玉对贾母身份地位的重视。
当贾母说不喝六安茶时,妙玉更是立刻接上,这并非六安茶,而是老眉茶,这一应一合,仿佛让刘姥姥看了一场永远也学不会的豪门大剧一般,六安茶作为明清时期有着“天下第一茶”美誉的名茶,却是贾母口中简简单单不爱喝的普通的茶,也可以看出贾府的豪气与奢靡的生活作风。
茶与人物性格
林黛玉初入贾府之时,第一次在餐桌上与众人一同吃饭,发现这有很多与在家时不同的礼仪形式,便细心谨慎地观察其他人“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的改过来”。
在侍候吃饭的下人将茶呈上来时,按照黛玉在家的习惯,为了身体健康,自是先吃完饭之后,将饭粒细细地嚼完咽尽,最后才饮茶,更加养身,但到了贾府,黛玉却是随着众人先是漱口,又吃了茶,才开始吃饭。
仅仅是用这段餐桌上吃茶的描写,便将黛玉聪明谨慎,又有些寄人篱下的自卑之感描绘得淋漓尽致,就算是在自己的外祖母家中,也要仔细的模仿他们的一言一行,既要合乎于礼,又要随众人,不敢露怯,不敢让别人看出自己的不自在。
通过模仿,让自己融入到大家之中。一个小小的吃茶的情节,便将林黛玉细心谨慎的性格展现出来,当真应了脂砚斋批语“观此则知黛玉平生之心思过人”。
二、红楼梦中茶与礼仪
茶是一种待客之道
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饮品,茶从晋代开始便是一种必备的待客之道,以茶待客的讲究极多,不仅与待客用的茶叶、茶具有关,还与奉茶的人身份地位、亲疏关系息息相关。
苏东坡曾就以茶待客的事题写过一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从这副对联中也可以看出茶文化与待客之道在中国古代的关联之紧密。
身份地位决定待遇,在前文提及的妙玉为贾母以及其他人敬茶用到的茶具不同也可以看出一二,对待贾母时,不仅用了珍贵的茶具,还十分细心的根据贾母的喜好选择合适的茶叶,没有用六安茶,而是用了贾母更为偏好的老眉茶,显示出了贾母身份地位之高。
后文戏剧性的描绘了贾母将喝了一半的茶,笑着递给刘姥姥,让妙玉眼中粗鄙的刘姥姥用妙玉珍贵的成窑五彩小盖钟尝这茶,因而当刘姥姥一口饮尽,又评论到“好是好,就只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这样的评论时,将妙玉气的笑不出来。
本是为了贾母喜好与身体考虑,特意选的清淡的老眉茶,到了刘姥姥口中便被贬低的不如普通的浓茶,本是因着贾母身份奉的茶,却被刘姥姥一口饮尽,妙玉哪能不恼呢。
刘姥姥拜访周瑞家一篇中也可以看出身份地位与敬茶的关系,刘姥姥作为乡下的亲戚,到了周瑞家,按照礼仪当是奉茶,但是因着刘姥姥贫穷的身份,主人家只是让丫鬟用一般的茶具沏了一般的茶呈上来,更不用说茶点一类的。
而反观贾敬生日那一部分的描写,不仅用了上好的茶具与茶叶,还摆了满满十六大盒的精致的茶点,奉茶的人也从丫鬟变为了主人家,主人家亲自奉茶,体现了待客之道与身份地位的息息相关。
吃茶定亲
在红楼梦这本巨作中,茶的礼仪不仅仅体现在待客之道上,吃茶定亲也是其中典型的一种礼仪文化,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故事贯穿红楼梦始终,其中少不了关于定亲的暗示描写,就比如王熙凤曾经笑着开玩笑似地与林黛玉说过,吃了我们家的茶叶,怎还不来我们家做媳妇?
著名的一个章节贾宝玉生日之时,薛宝钗和林黛玉共饮了一杯茶水,这一细节常被红学家探讨其中的深意,常见的说法有,林黛玉喝了薛宝钗剩下的半杯茶,不仅没有拒绝,还很快地喝掉了,是因为这杯茶是贾宝玉的茶,古时喝茶如同下聘,两人截然不同的喝茶方式,也体现了二者对于嫁给贾宝玉的不同态度。
薛宝钗说自己不喝,只是漱漱口罢了,体现了此时薛宝钗对于与贾宝玉婚事的抗拒,却因为家族原因,不得不听从安排。而对于林黛玉而言,她素来与贾宝玉交好,此时与贾宝玉相对的一杯茶,作为孤傲清高又寄人篱下的林黛玉,选择了喝下这杯茶,更是凸显此时黛玉的真挚与勇敢。
茶文化与嫁娶习俗也有着紧密的关联,正如当今时代结婚后敬茶给长辈,古时茶叶象征着落地生根,繁衍生息等意。有一句俗语曾经说过,“饮子之茶,与子偕老”,吃茶定亲在当时是较为普遍的一种礼仪文化。
三、茶道的艺术意境
茶文化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不仅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饮品,也是知识分子与贵族展现文化礼仪与身份地位的重要工具,茶文化历经历史的洗礼,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思想和精华,有着独有的艺术意境。
艺术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饮茶文化源自日常生活之中,它所蕴含的艺术意境又不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茶的意境,自然与茶独有的风味有关,清雅闲适,来自大自然又归于大自然,相比于咖啡的浑厚苦涩,酒的清烈古老,茶有着更多关于“道”的联想。
器为茶之父
精美的茶具在红楼梦中有着不少的着墨之处,妙玉对其更是见解独到,不仅有前文提及的“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还有“绿玉斗”等美轮美奂的茶具。古人爱茶,便也要在茶具上做功夫,不满足于普通的茶碗,要造型精巧,合乎泡茶之人的身份地位与审美意境的茶具,茶具对于泡茶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茶文化的意境体现。
水为茶之母
说完了茶具对茶的影响,接下来谈一谈泡茶用的水对于茶的影响,对于不懂茶的人而言,能喝的水不就是可以泡茶的水吗,但对于懂茶的人而言,泡茶用的水也有极大的讲究,值得好好说道一番。
张大复曾经说过;“茶性必发于水”,他说上好的水可以让不算顶级的茶叶也泡出顶级之茶的味道,而不够完美的水同样会浪费上好的茶叶,让本来十分的茶叶泡出八分的茶。古人对于泡茶之水的选择,多集中在“清、活、轻、甘、冽”五个字上。
红楼梦中对于泡茶之水的选择也是如此,妙玉用雨水为贾母泡上好的老眉茶,用埋在地下几年的雪水泡茶,当被黛玉问这茶是否是旧年的雨水时,引得妙玉着了恼,讽刺黛玉尝不出这泡茶的水,更是说这水是用梅花上的雪,放在上好的鬼脸青花瓷里,埋在地下,说明这水之精贵,清雅。
总结
红楼梦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巨作,让我们在欣赏文学意境的同时也有机会一窥古时候的人文背景,曹雪芹对于茶文化的研究之深,通过红楼梦中各大家族的日常为读者娓娓道来。
茶文化是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也是红楼梦中为读者展现人物特点,文化礼仪的重要手段。茶在红楼梦中早已不仅仅是茶这种饮品本身,它蕴含着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以及人情风物。一战成名!在《单排喜剧大赛》节目里,选手姚尧凭借《黛玉播播间》小品,吸引很多观众的关注和喜欢,大家纷纷对姚尧个人资料也十分感兴趣。在该档节目里,姚尧把林黛玉人物形象入木三分,再加上幽默讽刺消息带货乱象、密集爆梗,深受观众们的喜欢。不少网友也纷纷直呼,她真的是林黛玉本玉!
在《单排喜剧大赛》里,女选手姚尧扮起林黛玉来了,柔弱娇俏劲儿,消息间带货环节更是绝:打赏、卖货、PK薛宝钗、扮观音卖黄桃大战孙悟空!不得不说,这个喜剧题材新颖,与当代网络消息联系在一起,让观众们很难不喜欢。有观众还表示,那么好看,早知道留春晚看了、林黛玉要是有着心态,就不会郁郁而终了。
另外,COS林黛玉的姚尧,也受到不少观众的称赞,大家觉得她的神色比好多翻版林黛玉都要强。而且无论是扮相、长相、声音,还是武术、表情、神态……都跟黛玉妹妹神似。在《黛玉播播间》小品里,全场就她一个人,真得很考验演技,可见其控场能力也不一般呀!
据悉,该小品在短视频平台上火了起来,扮演林黛玉的姚尧也是一战成名,大家对其资料信息也是十分好奇和关注。
在姚尧个人资料看到:她是一位在喜剧领域崭露头角的年轻演员,今年23岁,是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表演本科生。在职业身份上,姚尧兼职过模特、路演;当过节目主持、演过舞台剧、影视、做过报幕,可见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生。
其中,姚尧参演过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参加过《喜剧大会》、《单排喜剧大赛》节目。
据悉,在之前《喜剧大会》节目上,姚尧是与郭麒麟pk,遭到淘汰的。这次在新节目《单排喜剧大赛》,遇上的则是导师郭德纲,因此姚尧现场还水灵灵告状,自己之前在《喜剧大会》一轮游有小郭老师一份功劳。投票环节,朱丹还调侃郭德纲,您儿子已经让她哭一次了。
不过姚尧在这次节目上准备得确实充分,《黛玉播播间》小品节目真的不错,因此导师一致给了票,儿子没给的票老父亲给了,也是成功闭环了!
虽然喜剧领域的新人,但姚尧凭借自己的努力、天赋在该业界开始崭露头角了。在此次《单排喜剧大赛》节目里,她的表演细腻且生动,还能准确把握住角色的情感与性格特征,并把喜剧元素巧妙地融入作品里。显然,姚尧此次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很多粉丝与关注,也为她未来的喜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期一档脱口秀节目中,一位名叫姚尧的选手带来了小品《黛玉播播间》。节目里,她身着古装,身姿婀娜,举手投足、声音腔调、一颦一笑,活脱脱就是从《红楼梦》中走来的林妹妹。
表演结束,200 名投票观众中,她一举获得199 票的超高票数,那没有投一票可不是不喜欢,而是因为太沉浸于她的表演而忘了投票!所以其实是200票!四位发起团成员更是一致通过。前所未有。
姚尧的表演一时间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网友们一片赞叹。
我在赞叹之外,还有一个欣喜和一个遗憾。
欣喜在于,我想起了以前曾经写过的那篇《如果林黛玉也玩脱口秀会怎样?》。
我的想法是,林黛玉的性格是非常丰富的构成,比如她喜欢开玩笑,特别是“怼”人也让人只能“尴尬而不失礼貌地微笑”,如果她也玩“脱口秀”,那绝对是一流的。
而如今,姚尧的精彩演绎竟让这曾经的想象成为了现实,怎能不让人欣喜!
遗憾在于,如果胡玫导演能在《红楼梦之金玉良缘》选角时发现了姚尧(在她有自主权的前提下),那这部电影恐怕就不会扑街,豆瓣评分至少8分,票房也能在10亿以上吧!
这部电影之所以扑街,主要就在于人观众普遍认为,林黛玉的扮演者张淼怡的气质与林黛玉相差甚远。
反观姚尧在脱口秀舞台上对林黛玉的诠释,真是陈晓旭再世啊!胡导错失了可能的新经典,实在是令人惋惜又感慨。
这也使我对姚尧产生了兴趣。网上查了下她的资料,发现她的成功并非偶然。
她是2001 年出生的年轻演员,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传媒艺术学院表演专业。在校期间,她就积极参与各种表演活动,不断磨砺自己的演技。
她参演过多部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在演艺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着经验。后来,她成功考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并有幸出演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的《红楼梦》。
在话剧的舞台上,她有了更多深入理解和诠释林黛玉这个角色的机会,不断地钻研角色的内心世界,打磨表演细节,这才成就了她在脱口秀舞台上令人惊艳的“黛玉本玉”形象。
从话剧舞台到脱口秀舞台,无疑也是一个突破。
在姚尧的脱口秀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林黛玉形象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
比如林黛玉对宝玉的那句经典嘲讽“我平日与你说的,你全当耳旁风,怎的旁人一说,你便依了,比那圣旨还快呢”,被姚尧在脱口秀里用来打趣当下人们在生活中类似的“双标”行为,真让人以为林黛玉走到当下来了。
期待姚尧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林黛玉时刻”吧。这里还是给林黛玉留点篇幅,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个,再重温她的几个经典玩笑场景。
第十九回,黛玉与宝玉在床上歪着聊天,因宝玉闻到黛玉袖中香气,提及奇香,黛玉便说:“我有奇香,你有暖香吗?”
原来她是由宝玉的话联想到了薛宝钗的冷香丸,从而生造出暖香一说,暗指宝玉与宝钗的“金玉”之事,这醋真是吃得猝不及防又顺理成章。
第二十回,史湘云来了,因口音将“二哥哥” 叫成 “爱哥哥”,黛玉哪会放过这等 “把柄”,当即取笑:“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
看似打趣湘云口音,实则是因湘云与宝玉的亲昵,让黛玉心中泛酸。湘云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讥要黛玉嫁个咬舌头的姐夫,一来一往间,满是少女的活泼俏皮。
第二十二回,宝钗生日宴点戏,宝玉对宝钗称赞有加,黛玉见状,幽幽来了句:“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
这《山门》《妆疯》皆出自宝钗所点之戏,黛玉借此暗讽宝玉为讨好宝钗而失态,众人听了会心一笑,而宝玉只好尴尬一笑了。
第二十三回,宝玉和黛玉共读《西厢记》,宝玉引用书中轻薄话“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黛玉听了先是哭着说宝玉欺负她,然后看宝玉怕了,又破涕为笑,引用“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来笑他。可真是典型的“双标”啊。
第二十八回,元春赏赐节礼后黛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这句玩笑话实则是她的心里话,害怕宝玉不够专情,却又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
还有第四十二回,看到宝钗给惜春画画列的清单,黛玉说要加上“铁锅一口,锅铲一个”,还调侃“想必他糊涂了,把她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这俏皮话让探春都笑个不住。“早知她来,我便不来了。”
网友说,陈晓旭来世间一趟,只是为了让大家看看林黛玉的样子。
都说演员的一生会和他第一位大爆的角色息息相关。
而陈晓旭,无疑是这句话的最具体的表现。
因林黛玉火遍全国,却也因一个“黛玉”,香消玉殒。
当我们谈及林黛玉,脑海中不由自主浮现的便是陈晓旭那眉眼含愁、弱柳扶风的模样。
她似乎从书中缓缓走来,将林黛玉的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以至于让此后无数翻拍版本中的黛玉,都黯然失色。
那么,在陈晓旭眼中,林黛玉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呢?
“我就是林黛玉。”
当初陈晓旭在导演面前口出狂言的时候,大家只觉得她好笑。
却不料,真将这句话,贯穿了她的一生。
人们眼中的林黛玉多是“弱柳扶风”“多愁善感”。
殊不知,陈晓旭眼中的林黛玉,却是一个刚硬的女子。
在很多人眼中,林黛玉的爱情似乎总是围绕着与贾宝玉、薛宝钗之间的三角恋情展开,充满了哀怨与无奈。
然而,陈晓旭对宝黛爱情的理解却超脱了这种世俗的解读,她看到了林黛玉在爱情中的纯粹与解脱。
陈晓旭认为,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契合,是超越了世俗物质和功利的。
他们之间的爱情,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和对自由、真善美的追求之上。
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宝黛二人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他们的爱情是彼此心灵的慰藉。
这种纯粹的爱情,在林黛玉得知宝玉与宝钗的婚约后,达到了一种极致的解脱。
焚稿断痴情这一情节,并非仅仅是一个失恋女子的绝望之举。
而是林黛玉对自己爱情的一种坚守,和对世俗的超脱。
她用烧毁诗稿的方式,埋葬了自己的爱情和过去。
她以一种决绝的姿态,向这个不能容纳她真爱的世界告别。
“知世故而不世故”,黛玉是看似柔弱的表面下,是一种对旧时代的“反抗”。
因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没有怨恨,没有诅咒,只是平静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这种解脱,体现了她对爱情的崇高理解,黛玉没有恨,只有身不由己的悲哀。
也正如陈晓旭所说,林黛玉是《红楼梦》里唯一觉悟的人。
她的一生都是为了酬愿,当爱情的理想破灭,她便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坦然离去。
这种对爱情的理解,让林黛玉的形象超越了一般的爱情悲剧女主角,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精神境界。
在陈晓旭的演绎中,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并非无端的矫情。
而是源于她对生命和情感的深刻理解与执着追求。
她的每一滴眼泪,都蕴含着对世间万物的悲悯,对真情的渴望。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黛玉葬花”这一经典情节,是她多愁善感的集中体现,也是她至情至性的有力证明。
在陈晓旭的诠释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为落花而哭泣的女子。
更是一个,对生命的无常和脆弱有着深刻感悟的灵魂。
她将自己的身世、命运与落花联系在一起,感同身受地体会着生命的消逝与无奈。
这其中,既有对自身寄人篱下、命运飘忽不定的感伤,也有对美好事物易逝的痛惜。
她的思想前卫,却和当时的时代格格不入。
黛玉内心深处更多的,是那份不被理解的孤独、无助。
陈晓旭看到了林黛玉的这份“智慧”。
她评价黛玉:有着超越常人的聪慧,是那个时代的清醒者与孤独的洞察者。
因为懂得,所以在她的演绎下,林黛玉变得有血有肉,好似现实中的人一般。
但多情,便薄命。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而陈晓旭早在少时,就和林黛玉结下了不解之缘。
陈晓旭出生前,她的母亲做了一个梦。
梦里一位来人给这个女童取了名字。
草字头,下面一个“也”字。
陈父便找人解梦,看命的师傅建议陈父换个有生命力的名字。
后来,陈父看着黎明时分升起的太阳和天光,以及女儿嘹亮的哭声,取名“晓旭”。
但女儿的凄苦命运,却并没有被改变。
陈晓旭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通读《红楼梦》。
为里面的林黛玉不甘、悔恨、痛苦,到最后理解黛玉的性格底色。
冥冥之中,她和黛玉越靠越近。
当18岁的陈晓旭看到《红楼梦》剧组全国选角的消息时,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冲动。
她毫不犹豫地寄去了自己的照片和原创诗,毛遂自荐想要出演林黛玉这一角色。
在那成千上万封自荐信中,陈晓旭的资料就像一颗独特的星星,吸引了导演的目光。
她的诗中,那细腻的情感、独特的视角,以及她照片中那与生俱来的淡雅气质和眉眼间淡淡的忧郁,都与导演心中的林黛玉完美契合。
就这样,陈晓旭一路过关斩将,成功获得了林黛玉这个角色。
这一角色,让她声名鹊起,成为了无数观众心中无法超越的“林妹妹”。
却也似乎,让她与林黛玉的命运紧紧缠绕在了一起,无论如何都无法挣脱。
《红楼梦》的爆火,让陈晓旭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她的演艺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走在街上,她会被热情的观众认出,大家对她的喜爱和追捧如潮水般涌来。
然而,这巨大的成功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危机。
林黛玉这个角色太过经典,以至于成为了陈晓旭演艺生涯的一道枷锁,让她难以突破。
这种困境让陈晓旭感到无比的痛苦和迷茫,她陷入了事业的低谷。
尽管她渴望在演艺道路上继续前行,不断挑战自我,尝试新的角色和风格。
但观众的刻板印象和过高的期待,让她的每一次尝试都显得那么艰难。
她仿佛被禁锢在林黛玉的世界里,无法逃脱。
陈晓旭逐渐意识到,在演艺界想要摆脱林黛玉的影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经过深思熟虑,她觉得下海经商。
事实证明,优秀的人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是优秀的。
哪怕是经商,陈晓旭也做得风生水起。
陈晓旭在广告行业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和敏锐的商业眼光。
1996年,31岁的陈晓旭担任了北京世邦广告公司的董事长。
在她的带领下,公司发展迅速,逐渐在业内崭露头角。
1998年,公司成功代理了五粮液、五粮春等一系列中国著名品牌。
广告播出后,商品营业额逐年攀升。
这样的成绩,让她的成为了国内广告行业的佼佼者。
陈晓旭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实现了从演员到企业家的华丽转身,成为了身价过亿的商界女强人。
可命运,再次向她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2006年5月,陈晓旭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
她没有将病情告诉家人,她独自承受着这份巨大的压力。
更令人觉得震惊的是,陈晓旭竟然拒绝了手术和化疗。
她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手术和化疗会破坏身体的完整性,违背了她的信仰。
在与父亲的一次谈话中,陈晓旭坚定地说:“如果手术化疗能治好,或不治就会死,那我选择死亡,我不想自己最后弄得七零八碎的。”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陈晓旭选择了出家,全身心地投入到修行之中。
她住在寺庙里,过着清苦的生活,每天与青灯古佛相伴。
然而,病魔并没有因为她的虔诚而放过她。
她的病情逐渐恶化,癌细胞开始扩散,身体越来越虚弱。
她静静地等待着命运的安排,仿佛已经看透了生死。
2007年5月 3日,陈晓旭在深圳病逝,年仅41岁。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陈晓旭的离去,让无数人为之悲痛,那个曾经鲜活的“林妹妹”,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她与林黛玉的缘分,从最初的偶然相遇,到后来的深度融合,仿佛是命运的安排。
林黛玉成就了陈晓旭的辉煌,却也成为了她难以摆脱的枷锁。
然,命运或许无常,但人生的意义却在于我们如何去书写它。
正如,和命运不断抗争的陈晓旭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