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他的生日是10月1日,与新中国的生日是同一天。而在他于1945年出国前,官员把他的生日给误写成了9月22日。
他10个月大的时候,父亲杨武之先生到美国留学,并于1928年拿下了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学位,归国后,杨武之先生在厦大、清华、西南联大、复旦等顶级学府任教,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
不得不承认这家族基因的强大,杨振宁在4岁时,就已经认识了3000个汉字,5岁时就能把《龙文鞭影》当成绕口令背着玩,这智商是地球上99%的儿童都无法企及的天花板。
杨振宁6岁时,杨武之先生回国,他就随着父亲住进了清华园,因为脑袋大,还聪明,所以他的外号叫“杨大头”,跟着他一块玩的小伙伴就是邓稼先。
邓稼先之所以喜欢和大2岁的杨振宁玩耍,不是因为“撒尿和泥”,而是因为喜欢听这个大哥“说书”。
杨振宁从小就能口若悬河,把天文、地理、历史说得精彩纷呈,反正比老师讲得有意思。未来的哲学家熊秉明先生也是杨振宁的听众之一。
杨武之先生看儿子从小就这么能叨叨,对他的评价则是“洞察力很强,但动手能力不行。”真是知子莫若父。20年后,杨振宁蜚声国际物理学界的除了他的研究成果,还有他“不善动手”。
1933年,杨振宁考入北京崇德中学。年纪大了,讲故事的套路也跟着升级,他开始玩幻灯片!画片子的就是熊秉明先生,杨振宁则自己弄了一个简易的画片放映机。从那以后,他开始一边拉动片子,一边唾沫横飞地大讲特讲,从而成为学校里“最靓的仔”。
12岁那年,自信爆棚的杨振宁在图书馆里看到了一本有关宇宙知识的读物,讲的是最新的物理学发现和研究成果。看完之后,他和老爹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以后也要拿诺贝尔奖。”
看看人家,初二的时候就把前沿物理学知识当课外书看,很多人在他这么大的时候,连“真空瓶子里羽毛和铁块掉落速度一样”的问题还没整明白呢。
老爹壮其志,但也没当真,可不久之后,就不得不当真了。
1938年,杨振宁只有16岁。他去考西南联大的时候,在2万多考生中得了第2名。入学以后,英语考试一般是2个小时,他1个小时就答完,还全对。物理和微积分考试,一门100,一门99。这样的天才,哪个老师能说不爱?
1943年,21岁的杨振宁准备去美国留学,但因为战事一直耽搁,为了打发时间,他干脆去联大附中当老师。在他的学生里有闻一多的儿子,冯友兰的女儿,还有她未来的夫人杜致礼。杜致礼很好学,经常拉着小姐妹去找杨老师请教问题,不过在那个时候,杨老师唯一关心的还是留学问题。
后来在美国时,杨振宁一直醉心科研,没找对象,急得杨武之专门委托胡适到美国帮儿子找过对象。
1945年日本投降,杨振宁终于可以启程。杨武之在车站送行的时候,说了很多勉励的话。但爷俩谁也没想到日后怎么会那样?杨振宁很多年以后还在慨叹父亲没法原谅自己的“抛乡弃国”。
到了芝加哥大学之后,12岁就研究宇宙物理的杨振宁开始睥睨天下。量子力学,他基本不用上课,还能给同学当“家教”!考试的时候,他十分钟就完事,然后无所事事地看着同学们挠墙。
1948年,他拿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的导师是泰勒教授。这个泰勒是谁呢?
说多了比较麻烦,就说说他的头衔吧~“氢弹之父”。
他当时的博士论文才写了10页,就把该说的事儿都说明白了。其实在开始的时候,他才写了3页。不过芝加哥大学有个“传统”,就是博士论文得写得长点。所以,杨振宁才把论文改到了7页,又追加到了10页。他的博士学位就是靠这篇史上最短的论文拿下的。
1949年,他到普林斯顿大学搞博士后研究,和遛弯的爱因斯坦也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两人没事点个头,来一句“吃了吗您?”就跟学生遇见学校里戴红箍的门房大爷差不多。
当时,杨振宁的合作伙伴是李政道。他们的院领导是奥本海默。对,就是那个“原子弹之父”。院长最喜欢看的风景就是“杨和李在校园里溜达。”
也就是在1949年,杨振宁和他在芝加哥大学的老师费米搞出来一个很牛很牛的粒子模型。
这个费米老师在年轻时是纨绔子弟,突然一天开窍了,觉得自己不能再蹉跎下去,于是开始好好学习。1942年,他领导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可控核反应堆,所以他被誉为“原子能之父”。而费米老师对杨振宁的评价是“我最好的学生”。
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一块研究出来一个方程,这个方程简直是“逆天”,有多厉害呢?可以通过一个比喻来理解一下。
物理学是个工程队,很原始的那种。物理学家都是民工,只能盖点干打垒那种的土坯房。
有一天,天才的包工头牛顿带着开普勒、笛卡尔和胡克几个技术骨干开会研究,觉得也许能把房子盖高点,而且这几个人很伟大,预估到了地震等不可抗力,所以开始挖坑打地基。地基打好之后,这几位也仙逝了。
二代包工头法拉第再接再厉,在地基上盖了第一间房子。可另一个包工头觉得这房子有问题,就给拆了,这个“拆二代”就是麦克斯韦。
可拆是拆了,后继无人了。
一直到三代包工头爱因斯坦横空出世,直接盖了一个大楼,这就是相对论。彼时,人才辈出。海德堡、普朗克、波尔等一众大神又盖了另一座大楼,这就是量子力学。
这第二个楼的建设进度很快,盖得很高。可突然有一天,大伙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么高,我们要爬楼梯吗?那后面来的包工头不得累死?于是,这个大楼出现了烂尾的风险。
此时,杨振宁和米尔斯出现了。两位天才给大楼弄了个电梯,于是,整个量子力学大厦的上下彻底贯穿了。这个电梯就是他们那个“杨米方程”
后来有7个诺贝尔奖是直接利用这个方程拿到的,几十个诺贝尔奖跟这个方程有关。业内的人都知道杨振宁的贡献早已超过了“宇宙之王”霍金。
1949年,27岁的杨振宁在一次和朋友吃饭时,在饭店里偶遇过去的学生杜致礼。1950年,他写信告诉父母“我准备结婚了”。他和杜致的主婚人是清华大学的前校长~梅贻琦先生。
这里必须插一句的是翁帆女士确实和杜致礼女士长得很像。
1957年,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凭借他们很牛很牛的研究成果拿下了诺贝尔奖。他们是首二位获得此奖的华人。在获奖致辞中,杨振宁说道:“我以我的中华传统为傲!”
此刻,他成为全世界华人的骄傲,新中国政府也向他发去了衷心的祝贺。
可几年之后,随着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非议就再也没有中断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国籍之谜
1960年代初,杨振宁有一段时间在瑞士搞研究。因为瑞士和我国有外交关系,所以杨武之先生曾经先后3次到瑞士劝说儿子归国。而且,杨振宁已经动心。
不过,当时国内的一些情况确实已经不允许他回国效力。
钱学森同志后来也回忆说是国家要杨振宁继续留在国外,并认为他在国外将比在国内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个建议很可能是出自周总理之口。
从国家战略的层面看,我国当时还处于被西方世界孤立的关口,杨振宁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代表了新中国的形象。而且,从长远大计考虑,国外的科研条件更好,这对杨振宁的发展确实有利,而且凭借他的才华和影响力,国家在未来将受益无穷。
“不争一朝一夕”未必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那么,杨振宁为何在1964年加入了美国国籍呢?
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杨振宁不是不知道这意味着“背叛”,但作为中国人,当时在美国是受到严重歧视的,无论你是多牛的人,在那种政治氛围下,都一样。
而且,杨振宁需要到各国进行频繁的学术交流,手持中国护照在当时却是存在某种障碍。
所以,从长计议,他选择了加入美国国籍,这何尝不是一种忍辱负重。
1971年,杨振宁终于回到了阔别26年的祖国,并受到了我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烈欢迎。周总理亲自设宴款待,并邀请杜聿明和已经提前辗转回国的夫人曹秀清一同出席。
见到日思夜想的父亲和母亲,杜致礼激动得不能自已。杨振宁也喊了丈母娘一声“妈妈”,但面对岳父杜聿明的时候,他却有些手足无措,在看了看周总理后,他的嘴唇抖动了几下,喊出了一声“杜先生”。杜聿明激动不已,但也难掩失落之情。
现场一度陷入尴尬。
不是杨振宁不会叫“爸爸”,而是因为两人的身份都很特殊。杜聿明作为被特赦的战犯,当时又是在国家领导人面前,如何称呼确实是个让人很头疼的问题。
此时,睿智的周总理及时纠正了他的“错误”,让他赶快喊了声“岳父”。一家四口眼含热泪,感激地望向共和国的总理。
此后,杨振宁在周总理的陪同下,还拜会了仰慕已久的毛主席。毛主席和他的会谈时间足足有1个半小时,赶上了当初会见尼克松。
从此之后,杨振宁一直奔走于中美之间,为祖国的发展竭尽全力。
问心无愧
早在1971年,杨振宁就领导和参与了“保钓运动”。同时,他极力呼吁中美建交,并帮助更多的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学习。当时,为了筹款,杨振宁发着高烧仍坚持进行演讲。在赴美学习的学生中就有后来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
2003年,杨振宁把美国的房子卖了,钱都捐给清华大学,并回国定居,为国家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而且自己仍然奋斗在学术的最前沿。业内人士都知道他的贡献是高山仰止,非普通人能够了解和理解。
2017年,老爷子终于重新加入中国国籍,了却了几十年的夙愿。可以说,杨振宁先生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而杰出的贡献。要知道,凭借他的威望,他回国哪怕什么都不干,那也是物理学界一座的圣殿,一座丰碑,一尊神像。
他都一把老骨头了,何必要那么折腾呢?
老爷子做了很多很多事,只是他不说罢了。而对于外界对他的非议,他从来都是淡然一笑。
百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杨振宁先生不愧为中华的优秀儿女!祝老爷子身体健康,万寿无疆!2017年,杨振宁从美国国籍改回中国国籍的时候,遭受了太多这样的冷嘲热讽,很多人都认为这位在中国落魄年代“袖手旁观”,不曾“雪中送炭”的大科学家,如今改回中国国籍,也不过是想魂归故里、落叶归根,是把新中国当成了他的“养老之地”。
可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杨振宁现状曝光
1月份,有网友透露,久未露面的杨振宁先生,情况似乎并不太乐观,他虽然躲过了第一波的疫情冲击,并没有被感染。
可是已经101岁的身体,衰老得非常明显,让杨振宁先生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知情人透露,101岁的杨振宁剩下的现金其实已经不过了,也就500万左右,而他年纪越大,花费维护身体的费用就越多,也让翁帆感到非常担忧。
不过,即使在家财不多的情况下,杨振宁先生还是依然捐出了200万,而且娇妻翁帆也表示同意。
不得不说,杨振宁先生的精神真的值得敬佩,希望他的身体能够再挺多一阵子。
有网友晒出了关于杨振宁先生的近照,近照中,杨振宁先生躺在床上动弹不得,精神情况似乎也并不怎么好。
不要说起床走动了,就连翻身都有一定的困难,所幸的是小54岁娇妻翁帆日夜在杨振宁先生身边照顾,才让杨振宁先生的晚年,过得稍微舒适一点。
至于杨振宁先生的身体到底能够再熬多少年,则要看他的生命力了。
资料显示,中国最长寿的112岁老人也已经在1月份去世了,杨振宁先生已经到了101岁高龄,不知道能否挑战最长寿老人的纪录。
反正他无论是走还是留下,都注定永留青史了,希望杨振宁先生的晚年,能够过得安详。
杨振宁先生的娇妻翁帆
值得一提的是,杨振宁先生的娇妻翁帆真的是一个不错的妻子,两人相差54岁,翁帆却一直守在杨振宁先生的身边,成为杨振宁先生的妻子,同时又兼职保姆的角色。
照料杨振宁先生的衣食起居,实在是太过辛苦了。
当年,翁帆嫁给杨振宁先生的时候,很多人还表示不服气,认为翁帆是为了杨振宁先生的钱才会下嫁。
可是事实证明,翁帆已经嫁给杨振宁先生长达19年了,两夫妻的跟前依然如胶似漆,从未传出离婚和分手的传闻。
翁帆的确是一个能够由一而终的女人,对于杨振宁先生的照顾,可谓是无微不至,实在是叫人感动。
一开始,翁帆嫁给杨振宁先生,是为了找到一个引路人,没想到杨振宁先生一引,就是接近20年。
随着杨振宁先生的身体每况愈下,翁帆也做好了随时要守寡的准备,而杨振宁先生则说,允许在他去世以后,翁帆改嫁。
听到这一个消息之后的翁帆,内心的确是五味杂陈。
一方面,她希望能够对杨振宁先生表达专一的态度,同时也感谢杨振宁先生能够在大家面前,作出这样的许诺,给她留足了后路,不至于到时太过难堪。
的确,杨振宁先生已经不再年轻了,而翁帆还相当年轻,等待杨振宁先生老去之后,翁帆或许也要开始给自己谋一些出路了,因为杨振宁先生在世就能够得到很多福利和津贴。
可是一旦杨振宁先生去世,那么关于杨振宁先生的福利,也会一并取消。
翁帆则需要凭借杨振宁先生的遗产和积蓄养老了。
让人不禁对翁帆的一生,感到颇为唏嘘。
对于杨振宁先生的情况,你怎么看呢?
人生何处不青山
倘若真的只是想安度晚年,物质繁华、对有钱人包容性更强的美国难道不是一个更好的“养老院”吗?
至于所谓的落叶归根、魂归故里就更是没有意义的狡辩了,一位将终身奉献给学术、一生崇尚科学的物理学大牛,真的会被这种传统的思想所束缚吗?
若真的只是想埋下这一身枯骨,杨振宁大可不必回国,因为处处皆是青山绿水、哪里都足够让他容身。
很多人都知道,2017年杨振宁改回了中国国籍,可是那些谩骂他的人,没有多少人知晓,早在1997年的时候,杨振宁就已经开始加快关于清华大学的理科建设了,而2003年往后他更是常驻国内、定居北京。
从1997~2017年,这20年间杨振宇为中国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一句话就足以涵盖,他开创了清华物理研究所,将我国的清华大学带到了世界顶级物理研究所的领域。
那么杨振宇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答案就是两个词,“卖钱”、“卖脸”。
彼时的国内还处于积极建设的过程,杨振宁创立高等研究中心, 面临着没有资金的窘境,没有办法了,杨振宁就直接卖掉了自己原本在美国的住所、又搭上了自己大半身的积蓄,最终凑出了400万美金,能够在那个年代拿出400万美金,可以说几乎已经达到一个科学家的极限了。
就这还不够,杨振宁又特地去找到自己在美国的老朋友,向世界级的数学家、冲基金之王的詹姆斯·西蒙斯募捐,让他给清华捐了一栋楼,而这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陈赛蒙斯楼。
可是光有资金还不够,还得有人才来参与,所以彼时杨振宁又开始利用自己多年来攒下的人脉,四处游说顶级科学家,希望他们能够一同回国建设国家。
收到杨振宁征召的有哪些?像文小刚,聂华桐以及张首晟。这些顶级物理学家就不说了,计算机学家姚期智,数学家张寿武以及密码学家王小云等人也赫然在列。
这些人分别为我国清华大学培养出了顶级的计算机、数学以及密码学方面的人才,而这是我国清华大学后来能在诸多领域攀升到世界一流层次的主要原因。
像上述我们举例的这些人,还只是杨振宁带回来的一小部分,可以说为了建设更为强大的祖国,杨振宁基本上是把自己的朋友圈翻了个遍,有些人甚至是他几度相邀才回来的。
至于那一些杨振宁没有邀请,但是自发跟随杨振宁一起回国建设的人就更多了,这难道不是了不起的贡献吗?
我们客观地说,在21世纪之前,我国的物理学研究是属于起步较晚的,可是到了今天,我们在理论物理、理论计算机科学、理论生物学、密码学乃至于理论天体物理等方向都靠近乃至于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可以说在这份巨大飞跃的背后,杨振宁是出了很大力的。
20年来兢兢业业,为国家事业发展投入了金钱、放下了身段,可是为什么知道今天依旧有很多人在诟病杨振宁,对他昔日的贡献完全视而不见呢?
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两个字,“对比”,在我们国家最为危难的时刻,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都毅然回国了,杨振宁却没回来,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这就是一种“背叛”。
然而,事情的真相却也没有大家想象的这么简单。
归国路难,难于上青天
当年的杨振宁凭借着庚子赔款,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去留学,蒋介石在败逃台湾后,甚至还曾几度唆使杨振宁的“老丈人一家”,让他们把杨振宁骗到台湾去。
杨振宁当然没去,他前期一直在美国,后来回国后直接就回了大陆,也正因如此,他饱受台湾民众非议,在台湾政界和学界,他更是臭了名声,甚至还有一些极端分子打电话恐吓他,要对他如何如何。
可是这不重要,对于彼时的杨振宁来说,归国的最大困难并不在于台湾,而在于美国,因为彼时美国根本就不允许拥有敌对国籍、本国博士学位的人回国,而恰好钱学森、邓稼先以及杨振宁等人都在这个行列。
大家可以想一想,当初钱学森归国的时候有多么困难,那我国为何还要那么坚定的将钱学森要回国内、哪怕与美国撕破脸面也在所不惜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像钱学森、邓稼先这类实验物理学家是可以造卫星、造火箭乃至于造核弹的,而这个时候杨振宁的境地就比较尴尬了,作为一名纯理论物理学家,他的研究领域更加偏向于学术性,也就是说,即使他回国后也很难像钱学森,邓稼先这些人一样,在较短时间内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也正是在意识到了自己短期内回国无望,所以杨振宁在1964年加入了美国国籍,索性以一个让美国人更为放心的身份,来换取一个更为安静的学术研究环境,从而静待回国时机。
在1971年美国放开公民履行限制后,杨振宁是第一个申请回国的科学家,也顺利地回到了祖国,可是彼时的他深刻地认识到了,国内当时的环境并不适合进行科学研究,而这也不是他回国的最好时机,所以那一次他并没有定居在国内,反而是回到了美国。
在回到美国后,他受到了美国中情局的严厉警告,但是他不以为意,接下来依旧保持着每年都要回国待一两个月的习惯,这并不是因为他贪恋国内的风光,而是因为这样能让不少科学家可以回归到科学研究之中。
与此同时,虽然杨振宁并没有回到祖国,但是在美国研究学术期间,他也一直在为中国做贡献。
彼时的美国政府为了丑化中国之形象,可以说是在社会上公布了各种流言蜚语,大部分美国民众都是没有机会到中国大地上去一窥究竟的,所以他们对中国也就逐渐衍生出了一种偏见,这种偏见对中美两国间的学术往来以及正常交流有着极为恶劣的影响。
当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之后,杨振宁就开始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作保,美国境内各州进行各种讲座,在学术交流之余,他总是会给美国人们介绍一些中国的风土人情,诚恳的向他们袒露中国的情况,努力地扭转了当时美国人民对于中国人民的影响。
1972年后中美能够关系缓和、逐步建交,杨振宁其实也是有着不小的功劳的。
白璧有瑕
可是无论怎么说,更改国籍成了杨振宁老先生一生都无法抹去的一个“污点”,也成了他父亲最大的遗憾。
从情理的角度上来说,我们是完全能够理解杨振宁的,毕竟美国虽然嘴上说着“自由”,可是学术界不自由、非常排外也就不说了,就连政府也时常干涉学术界的事情,这就导致当初杨振宁在美国根本无法潜心搞学术研究。
在短时间回国无望的基础上,杨振宁选择了更改国籍,这件事情一度让他的父亲非常生气,因为他家与邓稼先两家是世交,杨振宁的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在学有所成后非但不归国、反而还加入了美国国籍这个决定是绝对错误的,可是作为一个数学家,他又能够理解儿子作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在学术研究上的渴望。
最终父亲也没有过于逼迫儿子,只不过变更国籍一事终归是成了父子两人间一道抹不去的沟壑。
无论如何,杨振宁一生对于国家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也一直都相当高,那些了解他经历的业内人士对于他推崇备至。
因此我们在这里还是要和大家说一句,我们应该怀着包容的心态去接纳杨振宁先生,而不是因为盲目而选择排斥于他。
杨振宁老先生到底爱不爱国呢?在加入美国国籍前,作为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杨振宁是这样致辞的,
“我愿意说,我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2月28日,有网友曝出101岁的杨振宁已经病危,正在医院进行最后的抢救,甚至有媒体已经提前准备好了去世的材料,小54岁的妻子翁帆一直陪伴左右,但是据知情人透露,杨振宁18亿遗产分配并没有翁帆的份儿,而翁帆对此事的态度也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曝出101岁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病危的消息,并称已经有主编提前准备了他去世的素材。
据悉,小54岁的娇妻、著名演员翁帆正在24小时悉心照顾他。
杨振宁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等多个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成员。他曾经在1957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李-杨理论”,为物理学界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于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然而,在2004年,当时已经82岁的杨振宁却引发了轰动一时的“爷孙恋”事件他与当时28岁的演员翁帆结婚,并在2005年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有人赞扬杨振宁的真爱无敌,也有人批评他的不顾家庭和道德。杨振宁的前妻杜淑芬和两个儿子也对此表示了不满和反对。
杨振宁和翁帆结婚后,一直过着低调而幸福的生活。翁帆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非常爱杨振宁,并且愿意为他付出一切。她还说,如果杨振宁去世了,她可以改嫁,但是不会再恋爱。
目前,杨振宁是否真的病危还没有得到官方的证实或否认。但是作为101岁的老人,他随时都可能会去世。我们希望他能够身体健康,平安长寿。同时,我们也祝福他和翁帆能够相亲相爱,幸福美满。
董女士虽然对恋情辟谣,但这件事的热度似乎更高了,从炒作的角度来看,这更像是下一步的操作罢了。昔日的铁娘子,如今频频在社交平台露脸,不知是好还是不好。或许吧,对于商人而言,只要能赚钱,就是最好的。
此外在某短视频平台,也有关于杨振宁教授病危的消息传出,根据知情人士透露,如今101岁的“物理泰斗”杨振宁的身体抱恙,去世素材也在提前准备中。
如今的生活环境,年龄过百已是长寿老人。上了年纪的杨振宁,身体状况已大不如从前。去年10月份的时候,杨振宁便不幸受伤摔倒住院,据悉当时身体几处骨头被摔裂。当时翁帆在身边贴心照料,翁帆母亲也到医院看望这个比自己年龄还要大很多的女婿。
根据曝出的病床照来看,杨振宁比之前公开现身要衰老了许多,脸上布满了老年斑,穿着病号服躺在病床上,他操纵着平板电脑,仍不忘工作,不愧是科研工作者。
当初杨振宁在妻子杜致礼去世的第二年便与28岁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研究生翁帆登记结婚。这场忘年恋被称之为“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恋情曝光至今,有人祝福有人祝福有人调侃,不管外界如何反应,两口子的感情从不因外界的袭扰而改变。
杨振宁虽然生理年龄已经苍老,不过心理年龄保持的很年轻,而这也是翁帆爱上比自己大54岁杨振宁的原因。此外杨振宁还懂得浪漫,曾公开表白翁帆是上帝恩赐自己的礼物。
而随着婚姻的持续,二人一直没要孩子,杨振宁之前表示二人不适合要孩子,如果后来自己去世了,留下翁帆一个人带孩子会很困难。
过去几年,杨振宁在各地演讲授课的同时,还积极捐赠自己的藏品,可谓是乐善好施。
而随着身体逐渐年老恶化,杨振宁的财产分配问题也被提上议程。而根据之前的爆料,18亿财产将由前妻的两个孩子继承,翁帆只获得一套别墅的永久居住权。后来经身边人辟谣,传闻为假,而翁帆也表示杨振宁已没有什么财产可以分配了。
因为巨大的年龄差距,身体再好感情再好,也会有人提前离开。已至暮年的杨振宁在之前接受杨澜采访的时候曾表示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翁帆)可以改嫁。
当时翁帆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表情显得很平静又很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