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礼法织就的面纱:贵族社交的明暗双轨
贾母作为国公府的实际掌舵者,深谙"世情练达即文章"的生存法则。寿宴当日,薛家母女携重礼提前半月抵京,其车马仪仗之盛引得街巷侧目。王夫人房中丫鬟曾私语:"薛姑娘的礼单,怕是要压过各房太太。"这般阵仗下,贾母若冷待薛宝钗,不仅折损薛家颜面,更会令外界揣测两府关系生变。
细观座次安排,史湘云与薛宝钗分列左右,恰似天平两端。史家乃贾母娘家,湘云代表着血脉亲缘;薛家虽是皇商,却与王家、贾家结成"护官符"联盟。贾母借座次平衡,既维系了四大家族表面团结,又以湘云的存在暗示着亲疏之别。这种精妙的空间政治,恰如脂砚斋批语所言:“一椅之设,可见世情。”

二、金玉良缘的棋局:利益共同体中的必要妥协
薛家入住梨香院之初,便放出"金锁需配宝玉"的传言。王夫人屋里的周瑞家的曾向刘姥姥透露:"姨太太为着宝姑娘的亲事,月月往太太房里送苏州的时新花样。"这种持续的情感投资,使薛宝钗的婚事早已超出儿女私情范畴,成为巩固家族联盟的战略筹码。
贾母在第七十回元宵夜宴上,特意让宝钗点《山门》这出热闹戏,暗合其"端庄持重"的人设塑造。这种公开场合的抬举,实则是为日后可能的联姻铺设台阶。正如探春理家时所言:"咱们这样人家,若被人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家族存续的危机感,迫使贾母将个人偏好让位于集体利益。

三、未来主母的预演:权杖交接的隐喻空间
第五十五回王熙凤小月,贾母破例让探春、李纨、宝钗组成"三驾马车"理家。其中深意,正如平儿对婆子们训话时点破:"宝姑娘虽说是亲戚,如今倒比自家姑娘还尊贵些。"这种超规格的权力赋予,实为考察未来孙媳的治家能力。

寿宴当日,薛宝钗替王夫人布菜时,特选了一道火腿炖肘子。这道费时八小时慢煨的江南名菜,恰是她提前半月命莺儿向荣国府厨娘习得的技艺。这种不着痕迹的周到,正合贾母对宗妇"稳重识大体"的期许。老太太嘴角漾起的笑意里,既有赞赏,亦暗藏权衡——毕竟相较于黛玉的"目下无尘",宝钗的处世之道更能维系家族机器运转。
四、薛宝钗的双面绣:完美面具下的生存智慧
冷香丸的配方暗藏玄机: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花各十二两,需埋入梨花树下。这剂压制"热毒"的良方,恰似宝钗的处世哲学——以四时花卉的柔美中和刚强本性。寿宴上她为史湘云斟酒时,特意用帕子垫着壶柄,这个细节被琥珀看在眼里,成为下人间"宝姑娘最是体恤人"的谈资。

但蘅芜苑素净如雪洞的布置,终究泄露出宝钗与贾府审美趣味的根本分歧。贾母点评"年轻的姑娘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时,宝钗即刻笑着应承添置陈设,这般机变恰是其立足豪门的生存之道。她比谁都清楚,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家族网络中,被利用的价值才是安全的保障。
重帷深掩的荣庆堂里,薛宝钗的座椅始终离贾母三尺之距。这恰到好处的空间留白,恰似封建世家交际的微妙尺度:既不过分亲昵失了分寸,又不显疏远坏了礼数。当黛玉在桃花树下埋葬落红时,宝钗正用金线绣着给王夫人的抹额——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姿态,在贾府雕梁画栋间交织成永恒的生存寓言。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这方寸座次间,早已写尽千年世相。其实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奇怪。
因为林黛玉对宝钗说得是: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
林黛玉这样说:宝钗啊,你有亲妈亲哥,在京城有买卖有自己的房子。你不过因为是王夫人的亲戚所以不用花钱住在这里。名义上不必花贾家的钱,想要离开就可以马上离开。
林黛玉是羡慕宝钗有哥哥吗?
是,也不是!
林黛玉羡慕的不是宝钗有薛蟠这样的哥哥,而是羡慕宝钗有自己的家人有自己的家,且这个家可以保证薛宝钗在贾家下人中获得被尊重,可以让薛宝钗享受家的温暖。
而不是我羡慕薛宝钗你有个杀人犯哥哥,你哥哥在外面到处调戏人,男女不忌还傻,把薛家的名声都丢尽了。
就和小时候我们在外面玩被欺负了,眼泪汪汪对妈妈说,妈妈你给我生个胖虎那样的哥哥吧!
这句话取的是希望有个哥哥可以保护自己,而不是说要一个老是欺负别人抢别人东西的哥哥。
我们读者上帝视角,知道薛蟠在外面干的那些事儿。
林黛玉在贾家内宅,薛蟠那些事她还真不一定知道。
比如薛蟠打死冯渊案,书中是这样说:
黛玉虽不知原委,探春等却都晓得是议论金陵城中所居的薛家姨母之子姨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如今母舅王子腾得了信息,故遣他家内的人来告诉这边,意欲唤取进京之意. 却说黛玉同姊妹们至王夫人处,见王夫人与兄嫂处的来使计议家务,又说姨母家遭人命官司等语.因见王夫人事情冗杂,姊妹们遂出来,至寡嫂李氏房中来了.
林黛玉不知原委。
林黛玉压根不知道王夫人的亲戚出了人命官司,在和王子腾那边的人想办法处理。而且因为王夫人那边事多,大家都出来,到李纨处。
2
我不知道读《红楼梦》的读者们是不是从小孩长大成大人的。反正我是。实际生活中,大人们在商量很多事情的时候,出于各种考量,其实是避着小孩的。
书中也是这样。但凡涉及较为复杂不洁的男女关系、不那么干净的政治官场纠缠、以及灰色财产安排,大人们都会把小孩支开。
比如林如海在向贾政举荐贾雨村的时候,压根没有告诉过林黛玉。而是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贾政。
但请放心,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
王熙凤在外包揽诉讼收受贿赂,不但王夫人等内宅人不知道,就连贾琏贾政这些在外面行走的男人也不知道。
这里凤姐却坐享了三千两,王夫人等连一点消息也不知道。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的作为起来,也不消多记。
王熙凤在外面放高利贷这件事,贾母王夫人等内宅人也是不知道的。贾赦夫妇明确不知道。贾琏后来应该知道了。不过这个利息钱后来是搭进荣府了,所以他也没什么可说的。
再后来王熙凤发工资晚了几天,第三十九回平儿告诉了袭人。第七十二回全天下都知道了。
秘密这种东西,告诉了一个人,就等于昭告天下。
我们二爷那脾气,油锅里的钱还要找出来花呢,听见奶奶有了这个梯已,他还不放心的花了呢。所以我赶着接了过来,叫我说了他两句,谁知奶奶偏听见了问,我就撒谎说香菱来了。 袭人又叫住问道: “这个月的月钱,连老太太和太太还没放呢,是为什么?”平儿见问,忙转身至袭人跟前,见方近无人,才悄悄说道:“你快别问,横竖再迟几天就放了。”袭人笑道:“这是为什么,唬得你这样?”平儿悄悄告诉他道:“这个月的月钱,我们奶奶早已支了,放给人使呢。等别处的利钱收了来,凑齐了才放呢。因为是你,我才告诉你,你可不许告诉一个人去。” ”凤姐冷笑道:“我也是一场痴心白使了。我真个的还等钱作什么,不过为的是日用出的多,进的少。这屋里有的没的,我和你姑爷一月的月钱,再连上四个丫头的月钱,通共一二十两银子,还不够三五天的使用呢。若不是我千凑万挪的,早不知道到什么破窑里去了。如今倒落了一个放帐破落户的名儿。既这样,我就收了回来。我比谁不会花钱,咱们以后就坐着花,到多早晚是多早晚。
顺便说一句,在面对王熙凤包揽诉讼放高利贷这些事上,曹公的态度很微妙。
他其实是明确过这事肯定不对,大错特错。但他更痛恨净虚这些引诱王熙凤学坏的掮客们。
王熙凤在遇到净虚之前,对以权谋私这种事其实是看不上,懒得做。那时候她更多心思在怎么把府里工作做好,向世人证明自己能力上。但净虚出价太高,诱惑太大,一下子给她整堕落了。
甄家被抄家,转移部分财产到王夫人的那天。本来尤氏是要去王夫人那的,听说甄家来人,立刻就不去了。
话说尤氏从惜春处赌气出来,正欲往王夫人处去.跟从的老嬷嬷们因悄悄的回道:“奶奶且别往上房去.才有甄家的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作什么机密事.奶奶这一去恐不便。”尤氏听了道:“昨日听见你爷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怎么又有人来?"老嬷嬷道:“正是呢.才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情也是有的。”尤氏听了,便不往前去,仍往李氏这边来了。
探春管家后,平儿也会说,因为探春是姑娘家,有些事可以告诉她,让她处理。有些事是不能告诉她,得自己处理的。
贾琏在外面娶尤二姐,隔三差五就在外面住。王熙凤还算是半个当家人,也一点儿不知道。要不是平儿心细,王熙凤还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能知道呢。
在古代由于女子被锁在二门内,外事不闻。因此很难知道外面男人做了什么“好事”。
薛蟠在外面男女通吃、赌博吃酒那些事,别说林黛玉不知道,就是探春等人也未必知道。
在贾家,外面男人们做的事情,至少有一半是到不了内宅夫人们的耳朵。到夫人耳朵里的事,要经过夫人们的筛选把关,才可能有一半进小姐们的耳朵。
读者上帝视角,书里发生过的事情能够做到全知全能。但书里的人物受环境局限,得到的信息有限。不能想当然认为她们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这不现实。
2
书中林黛玉们并不知道薛蟠在外面到底是什么德行,但薛宝钗是知道的。
事实上薛宝钗对自己的这位哥哥,评价也并不高。她在回答林黛玉的时候,也明确过这点。
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
薛宝钗说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只有”这两个字一出,对薛蟠的评价已经很露骨了。
在宝钗眼中,这个哥哥聊胜于无,其价值不值一提。只有个母亲还好,有了这个母亲,薛宝钗认为自己的境遇也只比黛玉略强些。
说白了,薛父一走,薛宝钗被迫自动成为薛家的大爹,费尽心思照顾薛家另两个。薛蟠其实一直在惹祸,但薛宝钗当着林黛玉的面不好说哥哥的不是,事实上就薛蟠干的那些事也没法说,太羞耻了。薛姨妈能力平平,但能产生情绪价值,是薛宝钗努力打工的精神支柱。
所以宝钗说,我和你同病相怜。
薛宝钗自己都看不上眼的哥哥,有些人就能把这哥哥吹上天。还林黛玉对薛蟠印象不错。
想屁吃。
原书中林黛玉这样评价薛蟠带回来的小东西。
“这些东西我们小时候倒不理会,如今看见,真是新鲜物儿了。”
林黛玉说,这些东西我们小时候不在意,现在看见,就觉得很新鲜。
别人送了礼物过来,不见得喜欢,礼物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因此说长久不见,所以见着新鲜。明显是客套话。
对比收到礼物真欢喜的是赵姨娘。
且说赵姨娘因见宝钗送了贾环些东西,心中甚是喜欢,想道:“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
另外贾宝玉开玩笑说“明年好歹大哥哥再去时,替我们多带些来。”
林黛玉的反应是,不不不,不用了。你要的话说你自己就够了。不用拉上我。
黛玉瞅了他一眼,便道:“你要你只管说,不必拉扯上人。
日日想家的林黛玉:不不不,算了!你要你的,反正我不要。
这叫印象不错?林黛玉压根不知道王夫人的亲戚出了人命官司,在和王子腾那边的人想办法处理。而且因为王夫人那边事多,大家都出来,到李纨处。

我不知道读《红楼梦》的读者们是不是从小孩长大成大人的。反正我是。实际生活中,大人们在商量很多事情的时候,出于各种考量,其实是避着小孩的。
书中也是这样。但凡涉及较为复杂不洁的男女关系、不那么干净的政治官场纠缠、以及灰色财产安排,大人们都会把小孩支开。
比如林如海在向贾政举荐贾雨村的时候,压根没有告诉过林黛玉。而是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贾政。
但请放心,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
王熙凤在外包揽诉讼收受贿赂,不但王夫人等内宅人不知道,就连贾琏贾政这些在外面行走的男人也不知道。
这里凤姐却坐享了三千两,王夫人等连一点消息也不知道。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的作为起来,也不消多记。
王熙凤在外面放高利贷这件事,贾母王夫人等内宅人也是不知道的。贾赦夫妇明确不知道。贾琏后来应该知道了。不过这个利息钱后来是搭进荣府了,所以他也没什么可说的。
再后来王熙凤发工资晚了几天,第三十九回平儿告诉了袭人。第七十二回全天下都知道了。
秘密这种东西,告诉了一个人,就等于昭告天下。
我们二爷那脾气,油锅里的钱还要找出来花呢,听见奶奶有了这个梯已,他还不放心的花了呢。所以我赶着接了过来,叫我说了他两句,谁知奶奶偏听见了问,我就撒谎说香菱来了。 袭人又叫住问道: “这个月的月钱,连老太太和太太还没放呢,是为什么?”平儿见问,忙转身至袭人跟前,见方近无人,才悄悄说道:“你快别问,横竖再迟几天就放了。”袭人笑道:“这是为什么,唬得你这样?”平儿悄悄告诉他道:“这个月的月钱,我们奶奶早已支了,放给人使呢。等别处的利钱收了来,凑齐了才放呢。因为是你,我才告诉你,你可不许告诉一个人去。” ”凤姐冷笑道:“我也是一场痴心白使了。我真个的还等钱作什么,不过为的是日用出的多,进的少。这屋里有的没的,我和你姑爷一月的月钱,再连上四个丫头的月钱,通共一二十两银子,还不够三五天的使用呢。若不是我千凑万挪的,早不知道到什么破窑里去了。如今倒落了一个放帐破落户的名儿。既这样,我就收了回来。我比谁不会花钱,咱们以后就坐着花,到多早晚是多早晚。
顺便说一句,在面对王熙凤包揽诉讼放高利贷这些事上,曹公的态度很微妙。
他其实是明确过这事肯定不对,大错特错。但他更痛恨净虚这些引诱王熙凤学坏的掮客们。
王熙凤在遇到净虚之前,对以权谋私这种事其实是看不上,懒得做。那时候她更多心思在怎么把府里工作做好,向世人证明自己能力上。但净虚出价太高,诱惑太大,一下子给她整堕落了。
甄家被抄家,转移部分财产到王夫人的那天。本来尤氏是要去王夫人那的,听说甄家来人,立刻就不去了。
话说尤氏从惜春处赌气出来,正欲往王夫人处去.跟从的老嬷嬷们因悄悄的回道:“奶奶且别往上房去.才有甄家的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作什么机密事.奶奶这一去恐不便。”尤氏听了道:“昨日听见你爷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怎么又有人来?"老嬷嬷道:“正是呢.才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情也是有的。”尤氏听了,便不往前去,仍往李氏这边来了。
探春管家后,平儿也会说,因为探春是姑娘家,有些事可以告诉她,让她处理。有些事是不能告诉她,得自己处理的。
贾琏在外面娶尤二姐,隔三差五就在外面住。王熙凤还算是半个当家人,也一点儿不知道。要不是平儿心细,王熙凤还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能知道呢。
在古代由于女子被锁在二门内,外事不闻。因此很难知道外面男人做了什么“好事”。
薛蟠在外面男女通吃、赌博吃酒那些事,别说林黛玉不知道,就是探春等人也未必知道。
在贾家,外面男人们做的事情,至少有一半是到不了内宅夫人们的耳朵。到夫人耳朵里的事,要经过夫人们的筛选把关,才可能有一半进小姐们的耳朵。
读者上帝视角,书里发生过的事情能够做到全知全能。但书里的人物受环境局限,得到的信息有限。不能想当然认为她们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这不现实。

书中林黛玉们并不知道薛蟠在外面到底是什么德行,但薛宝钗是知道的。
事实上薛宝钗对自己的这位哥哥,评价也并不高。她在回答林黛玉的时候,也明确过这点。
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
薛宝钗说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只有”这两个字一出,对薛蟠的评价已经很露骨了。
在宝钗眼中,这个哥哥聊胜于无,其价值不值一提。只有个母亲还好,有了这个母亲,薛宝钗认为自己的境遇也只比黛玉略强些。
说白了,薛父一走,薛宝钗被迫自动成为薛家的大爹,费尽心思照顾薛家另两个。薛蟠其实一直在惹祸,但薛宝钗当着林黛玉的面不好说哥哥的不是,事实上就薛蟠干的那些事也没法说,太羞耻了。薛姨妈能力平平,但能产生情绪价值,是薛宝钗努力打工的精神支柱。
所以宝钗说,我和你同病相怜。
薛宝钗自己都看不上眼的哥哥,有些人就能把这哥哥吹上天。还林黛玉对薛蟠印象不错。
想屁吃。
原书中林黛玉这样评价薛蟠带回来的小东西。
“这些东西我们小时候倒不理会,如今看见,真是新鲜物儿了。”
林黛玉说,这些东西我们小时候不在意,现在看见,就觉得很新鲜。
别人送了礼物过来,不见得喜欢,礼物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因此说长久不见,所以见着新鲜。明显是客套话。
对比收到礼物真欢喜的是赵姨娘。
且说赵姨娘因见宝钗送了贾环些东西,心中甚是喜欢,想道:“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
另外贾宝玉开玩笑说“明年好歹大哥哥再去时,替我们多带些来。”
林黛玉的反应是,不不不,不用了。你要的话说你自己就够了。不用拉上我。
黛玉瞅了他一眼,便道:“你要你只管说,不必拉扯上人。
日日想家的林黛玉:不不不,算了!你要你的,反正我不要。作为红楼梦第一男主,贾宝玉历来受到很多赞美,尤其他对女性的那种超越时代的审美、世所罕见的平等意识,以及后人解读出来的他身上的那种所谓的反封建思想。
这样的文章最多,我看过不少,也写过不少,贾宝玉身上自然具备不少优点,尤其如警幻仙子所说的,他对年轻女性的那种不带有任何阶层眼光和非分之想的欣赏与关怀。
今天我们从生活和世俗的角度,说点不一样的,看看贾宝玉的另一面,当然,这也跟我的生活变化有很大关系。
从生活和世俗的角度看,毫无疑问,贾宝玉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草包,就像文中对他的评价一样:纵然生的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贾宝玉这个人,是完全不通世务的。他不通到什么地步呢?我来举个例子吧。
贾雨村巴结上贾府后,经常来贾府拜访,无非就是想抱牢贾府这棵大树,甚至再得到更多好处。
这贾雨村来贾府,次次都要见贾宝玉,这让贾宝玉很头疼。在贾宝玉看来,你来我家找我爹,你们怎么聊都成,为啥回回都要见我呢?真是太气人了。

其实这个场景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我们去朋友家做客,我知道他家有个孩子,非常聪明,而且行为举止与众不同,闲聊中就难免会聊到这些,而一般家长也都会喊孩子出来见客人。
正常来说,客人与孩子见的次数多了,自然彼此就熟识了,甚至成为忘年交,这也是贾雨村的用意,说不定以后贾宝玉前途不可限量,与他混个脸熟,也算是为自己仕途提前布下一颗棋子。
其实对贾宝玉来说,一样如此,想必这也是贾政回回让宝玉见贾雨村的用意所在。这贾雨村毕竟是进士出身,有真才实学不说,在官场也混的风生水起。
如果贾宝玉但凡通点事务,多跟贾雨村交接几次,多得他点拨,说不定以后也能中个进士。毕竟,贾雨村可是依靠贾府之力东山再起的,只要贾府不倒,他自然不敢怠慢贾宝玉。
但是,你看贾宝玉见了贾雨村之后的反应,对着姊妹们好一通抱怨,说他不想跟这些人来往。就连史湘云都知道,你多会会这些人,谈谈仕途学问,将来也能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
史湘云说错了吗?没有啊。她只是觉得二哥哥一年大似一年,也到了该读书奋志的年龄了,即便你将来不走仕途,起码也得懂些人情世故,以后也能支应门庭过好日子啊。

可贾宝玉对这些完全听不进去,他就想整天跟姊妹们混在一起,不是淘漉胭脂膏子,就是哄他的林妹妹,再不就是大家一起吟诗作赋,完全不关心世事不说,甚至就连自己家出的多进的少他也漠不关心。
他曾对林黛玉说,管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的。连林黛玉这个寄人篱下的孤女,都为贾府的将来忧虑了,贾宝玉还沉浸在他的富贵温柔乡里不愿意醒来呢。
也正因为贾宝玉不通事务,所以当有一天大厦倾颓,他才会沦落到“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凄凉境地,也才会有“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的凄惨经历。
说白了,离开了贾府,贾宝玉什么都不是。他完全没有生存能力,甚至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再看贾雨村,落魄时还可以卖字作文为生,贾宝玉呢,他也许会成为日后的石呆子,怀抱一堆名贵扇子,但宁可饿死也不卖一把。
说到这,我忽然想起了出家之前的甄士隐,原文说他是读书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于是勉强支持了一二年之后,就完全穷了下去,最后才出家了。
这大概也是过去读书人的通病,很多人都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如果书读成了有出息了还好,如果书没读成,可能就是死路一条,因为他们连基本的生活都过不成。

甄士隐是出家了,是解脱了,可他不是个好丈夫,他把妻子抛下了。过去的已婚女性,既嫁从夫,没了丈夫,没了衣食来源,她又要去依傍谁呢?
如果甄士隐但凡懂一点生理稼穑之事,但凡有贾雨村一半的人情世故,他会被岳父骗光?他会穷困潦倒到出家?说不定,岳父能被他哄得团团转,说不定他又过发达了。
并不是说,读书人全这样,贾雨村就是个例外,他落魄时,不照样养活自己吗?而等到日后贾府被抄家贾宝玉无家可归时,他只能被迫成为乞丐,大冬天连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连口热乎饭都吃不上。
写到这,我又想起了周星驰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里的桥段,当昔日的那个富家公子被抄家落魄沦为乞丐后,他甚至要靠父亲在外乞讨才能勉强活下去。乞讨对他来说,不仅是丢脸的事,他甚至连怎么乞讨都不会。
再看看贾宝玉这个富家公子,贾府在时,他真的是锦衣玉食,珠围翠绕,甚至还有吃腻了大鱼大肉要跟丫鬟抢饭吃的时候。而贾府败落后,他忽然失去了依傍,失去了后台,除了沦落成乞丐,他别无选择。
我之前解读贾宝玉不喜欢读书的时候,曾这么评价他,他不知道的是,他最看不上的最讨厌的事,正是他现在能跟姊妹们吟诗作对诗酒年华的依凭。

他讨厌“文死谏武死战”那一套,他说读书人都是禄蠹,他对自己姐姐封妃毫不在乎,可他有没有想过:贾府的今天都是怎么来的呀?他的富贵优渥的生活又是谁给的呀?他最讨厌的东西,正是他缺赖以为生的东西呀。
他可以不读书,可以不务正业,可以不通事务,因为贾府到了他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了,前面几代人累积的百年荣耀和厚实家底,足以够他挥霍一段时间了,就像他说的,贾府再后手不接,一时半会,还短不了他的。
这话说的,听着多气人啊。你瞧不上先辈们流血流汗得来的荣华富贵,你不知道为家族的将来担心虑后,不知道好好读书日后好去支撑门庭,可你又一天都离不开这荣华富贵。没有了荣华富贵加持的贾宝玉,还是贾宝玉吗?他什么都不是!
我为什么一反常态,从这个角度写贾宝玉呢?因为这几年我也做了父亲,我开始慢慢理解同样是父亲的贾政。
在长子夭折,长女入宫之后,看着自己的这个带着光环出生被众星捧月的儿子,眼见他日日混在脂粉堆,眼见他被母亲和妻子轮番溺爱,眼见他荒疏学业流荡优伶,眼见他惹是生非不务正业,作为父亲的他,是又气又恨却又无能为力呀。

俗话说,当面教子,背后教妻。古话也说,玉不琢,不成器。老家有一个堂哥,每年过年回家我们都会一起坐坐,我经常看到他当着我面教两个儿子,譬如如何跟人打招呼,如何给长辈敬酒,如何跟人交接,如何生活过日子……我想起了我们小时候,父亲对我们兄弟姐妹的教导。
就生活和人情这一块,我现在所知的所会的,有一多半来自青少年时期父亲的教导,以及在特殊场合下父亲的当年训教。
贾宝玉这样的孩子,也就出生在贾府,有家族荣耀加持,所以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以无所事事,不务正业,不通事务。但如果他生在贫穷人家,他还会这样吗?
红楼梦一开篇有这么一段话:当此时,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
我相信,作者在写这段话时,是饱含真情和血泪的,这里面是有悔恨和愧疚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贾宝玉聪明,有天赋,可惜他不上道,白白虚度了半生,真的是一事无成啊。
一莎一世界:林黛玉和薛宝钗
你更愿和谁做同事?
山东音乐广播/山东经典音乐广播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净土
《一莎一世界文化号》视频号
如果林黛玉和薛宝钗生活在现代,你更愿意和谁做同事?

如果用现代职场的角度来看: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正所谓职场如战场,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才能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林黛玉和薛宝钗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职场生存方式,不分高下却各有优劣!二人都是《红楼梦》里一等一的人才,但性格秉性,教育背景,原生家庭却大不相同。

(图片由ai生成)
学历水平:放在现代社会里,黛玉是才华横溢的文艺女青年。她多愁善感 内心丰盈,饱读诗书,才思敏捷。在现代职场中,她可能是不坐班、不打卡、坐在家里码字的某网文作者,或者是一个百万ip剧作的编剧和作家。她的朋友圈里,大概都是各种文艺语录和原创诗词,偶尔还会发几张自己拍的风景照,配上一段意味深长的文字。
性格方面:林黛玉的敏感和孤傲,可能会让她在职场上显得有些不合群。她不讨好同事,也不主动献策。如果领导在会上说了一个不太高明的想法,她可能会开启“00后整顿职场”模式,直言不讳指出问题,丝毫不顾及领导的面子。这样的性格,虽然保持了自我,但也容易得罪人,尤其是在职场这种需要团队合作的地方。

(图片由ai生成)
性格方面:薛宝钗则完全不同,她是那种典型的职场精英。她情商高,更委婉、懂得察言观色,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什么时候该保持沉默。她不会得罪任何人,也不会像林黛玉那样直接怼领导,而是会委婉地提出建议,既达到了目的,又保全了领导的面子。这样的性格,让她在职场上如鱼得水,升职加薪自然不在话下。
家庭背景:优渥的家境也让她在职场上更具优势。她出身于富商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并且精通管理学。放在现代,她可能是那种从小就读国际学校,毕业后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一路顺风顺水的职场精英。她的朋友圈里,大概都是各种高端会议、商务晚宴的照片,偶尔还会发一些励志语录,鼓励大家努力工作。
如果林黛玉和薛宝钗做同事,林黛玉可能会觉得薛宝钗太过圆滑,缺乏真诚;而薛宝钗则可能会觉得林黛玉太过孤傲,难以接近。但无论如何,她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只是性格和处事方式不同罢了。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有话直说、追求自我偶尔毒舌的人,可能会更欣赏林黛玉;如果你是一个注重团队合作、懂得权衡利弊的人,可能会更愿意和薛宝钗共事。无论你选择谁做同事,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风格,做最真实的自己。
那么,你更愿意和谁做同事呢?是才华横溢但敏感孤傲的林黛玉,还是情商高超、处事圆滑的薛宝钗?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选择都会因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而不同。《红楼梦语言话术》045
且说贾宝玉摔了玉,闹腾够了,便倒头呼呼大睡,全然不顾林黛玉初来乍到被他吓了一场的心情。
书中至此话锋一转,提到贾母“赐”了贾宝玉的丫头名叫袭人。这与之前赐鹦哥给林黛玉之举相对应,避免读者误解老太太厚此薄彼,对亲孙子不如对外孙女。
这袭人并非贾家家生子,而是买来的丫头,本姓花。跟着贾母时叫珍珠,等服侍贾宝玉后就改名为袭人。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此处需注意两点:其一,袭人改名,预示着鹦哥日后会改名。即便林黛玉不想改,贾宝玉也会怂恿她改名。甚至不排除贾宝玉会越俎代庖赠名,一如他给林黛玉取“颦颦”之名。其二,袭人原名珍珠,具有金玉属性,改叫袭人后,“花袭人”就成了草木属性。她身兼金玉、草木两种属性,是一个极为特别的人物,要格外注意。
更特别的是袭人作为贾府的外来人,能崭露头角,靠的就是努力和忠诚。“服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今跟了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不听,心中着实忧郁。”袭人的表现,最容易引起主人的注意并获得认可,她的成功也证明这丫头心中有算计,并不甘于人下。

是晚宝玉李嬷嬷已睡了,他见里面黛玉鹦哥犹未安歇,他自卸了妆,悄悄的进来,笑问:“姑娘怎么还不安歇?”黛玉忙笑让:“姐姐请坐。”袭人在床沿上坐了,鹦哥笑道:“林姑娘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了,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所以伤心,我好容易劝好了。”袭人道:“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状,你多心伤感,只怕你还伤感不了呢,快别多心!”黛玉道:“姐姐们说的,我记着就是了。”又叙了一回,方才安歇。(引程甲本第三回)
袭人一“问”,鹦哥一“笑”,林黛玉一“接”,袭人一“答”,林黛玉一“收”,都是围绕着贾宝玉展开,但其实是在为林黛玉日后的生活作铺垫。
她来贾府跟着外祖母生活,有了之前的一系列安排,谁也不敢为难她。林黛玉自己也足够谨慎小心,更不可能出问题。唯一的变数就在贾宝玉身上。

如今听了袭人与鹦哥的话,林黛玉就知道贾宝玉这个“意外”因素不再是个问题。日后的生活中类似情况只会层出不穷,也就无需赘述了。曹雪芹行文至此,便有转笔的意思,读者就知道很快就会放下林黛玉,去写其他人物了。
不过,三人的这段对话里,其实也含有一些人情世故的细节,值得品味一二。
比如鹦哥转述林黛玉的话,说“今儿才来了,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就突出了林黛玉的处世之道,绝不将问题隔夜。

她因“说错话”导致贾宝玉摔玉,贾母等人当时慌得不行,说明这是个大事。如果林黛玉毫无表示就去睡觉,势必会让贾家下人觉得她不通世故。
林黛玉对紫鹃(此处原文前面是鹦哥,这里突然说紫鹃,疑似错误,若以原文为准可不改,若纠正应为鹦哥)表明了自己的歉意和内疚,也就消除了可能遗留的问题隐患。今日事今日毕,凸显出林黛玉的行事风格。俗话说“三岁看老”,她有如此行动力,越大则越出色。

所以,等她听了袭人的说法后,立即答应,既体现了乖巧,实际也是解决了“摔玉”的后患,自可安然睡下了。
只不过,我们还是不要忽略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的年纪,他们再懂事也是小孩子,有时候难免会有天真任性、考虑不周全之处。此时行事周到,日后也可能行事毛躁。
读者可能会疑惑为什么一个“林黛玉”会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只因这才是真实的人,不是脸谱化的刻板形象。《红楼梦语言话术》045
且说贾宝玉摔了玉,闹腾够了,便倒头呼呼大睡,全然不顾林黛玉初来乍到被他吓了一场的心情。
书中至此话锋一转,提到贾母“赐”了贾宝玉的丫头名叫袭人。这与之前赐鹦哥给林黛玉之举相对应,避免读者误解老太太厚此薄彼,对亲孙子不如对外孙女。
这袭人并非贾家家生子,而是买来的丫头,本姓花。跟着贾母时叫珍珠,等服侍贾宝玉后就改名为袭人。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此处需注意两点:其一,袭人改名,预示着鹦哥日后会改名。即便林黛玉不想改,贾宝玉也会怂恿她改名。甚至不排除贾宝玉会越俎代庖赠名,一如他给林黛玉取“颦颦”之名。其二,袭人原名珍珠,具有金玉属性,改叫袭人后,“花袭人”就成了草木属性。她身兼金玉、草木两种属性,是一个极为特别的人物,要格外注意。
更特别的是袭人作为贾府的外来人,能崭露头角,靠的就是努力和忠诚。“服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今跟了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不听,心中着实忧郁。”袭人的表现,最容易引起主人的注意并获得认可,她的成功也证明这丫头心中有算计,并不甘于人下。

是晚宝玉李嬷嬷已睡了,他见里面黛玉鹦哥犹未安歇,他自卸了妆,悄悄的进来,笑问:“姑娘怎么还不安歇?”黛玉忙笑让:“姐姐请坐。”袭人在床沿上坐了,鹦哥笑道:“林姑娘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了,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所以伤心,我好容易劝好了。”袭人道:“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状,你多心伤感,只怕你还伤感不了呢,快别多心!”黛玉道:“姐姐们说的,我记着就是了。”又叙了一回,方才安歇。(引程甲本第三回)
袭人一“问”,鹦哥一“笑”,林黛玉一“接”,袭人一“答”,林黛玉一“收”,都是围绕着贾宝玉展开,但其实是在为林黛玉日后的生活作铺垫。
她来贾府跟着外祖母生活,有了之前的一系列安排,谁也不敢为难她。林黛玉自己也足够谨慎小心,更不可能出问题。唯一的变数就在贾宝玉身上。

如今听了袭人与鹦哥的话,林黛玉就知道贾宝玉这个“意外”因素不再是个问题。日后的生活中类似情况只会层出不穷,也就无需赘述了。曹雪芹行文至此,便有转笔的意思,读者就知道很快就会放下林黛玉,去写其他人物了。
不过,三人的这段对话里,其实也含有一些人情世故的细节,值得品味一二。
比如鹦哥转述林黛玉的话,说“今儿才来了,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就突出了林黛玉的处世之道,绝不将问题隔夜。

她因“说错话”导致贾宝玉摔玉,贾母等人当时慌得不行,说明这是个大事。如果林黛玉毫无表示就去睡觉,势必会让贾家下人觉得她不通世故。
林黛玉对紫鹃(此处原文前面是鹦哥,这里突然说紫鹃,疑似错误,若以原文为准可不改,若纠正应为鹦哥)表明了自己的歉意和内疚,也就消除了可能遗留的问题隐患。今日事今日毕,凸显出林黛玉的行事风格。俗话说“三岁看老”,她有如此行动力,越大则越出色。

所以,等她听了袭人的说法后,立即答应,既体现了乖巧,实际也是解决了“摔玉”的后患,自可安然睡下了。
只不过,我们还是不要忽略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的年纪,他们再懂事也是小孩子,有时候难免会有天真任性、考虑不周全之处。此时行事周到,日后也可能行事毛躁。
读者可能会疑惑为什么一个“林黛玉”会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只因这才是真实的人,不是脸谱化的刻板形象。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红楼梦语言话术》045
且说贾宝玉摔了玉,闹腾够了,便倒头呼呼大睡,全然不顾林黛玉初来乍到被他吓了一场的心情。
书中至此话锋一转,提到贾母“赐”了贾宝玉的丫头名叫袭人。这与之前赐鹦哥给林黛玉之举相对应,避免读者误解老太太厚此薄彼,对亲孙子不如对外孙女。
这袭人并非贾家家生子,而是买来的丫头,本姓花。跟着贾母时叫珍珠,等服侍贾宝玉后就改名为袭人。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此处需注意两点:其一,袭人改名,预示着鹦哥日后会改名。即便林黛玉不想改,贾宝玉也会怂恿她改名。甚至不排除贾宝玉会越俎代庖赠名,一如他给林黛玉取“颦颦”之名。其二,袭人原名珍珠,具有金玉属性,改叫袭人后,“花袭人”就成了草木属性。她身兼金玉、草木两种属性,是一个极为特别的人物,要格外注意。
更特别的是袭人作为贾府的外来人,能崭露头角,靠的就是努力和忠诚。“服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今跟了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不听,心中着实忧郁。”袭人的表现,最容易引起主人的注意并获得认可,她的成功也证明这丫头心中有算计,并不甘于人下。

是晚宝玉李嬷嬷已睡了,他见里面黛玉鹦哥犹未安歇,他自卸了妆,悄悄的进来,笑问:“姑娘怎么还不安歇?”黛玉忙笑让:“姐姐请坐。”袭人在床沿上坐了,鹦哥笑道:“林姑娘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了,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所以伤心,我好容易劝好了。”袭人道:“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状,你多心伤感,只怕你还伤感不了呢,快别多心!”黛玉道:“姐姐们说的,我记着就是了。”又叙了一回,方才安歇。(引程甲本第三回)
袭人一“问”,鹦哥一“笑”,林黛玉一“接”,袭人一“答”,林黛玉一“收”,都是围绕着贾宝玉展开,但其实是在为林黛玉日后的生活作铺垫。
她来贾府跟着外祖母生活,有了之前的一系列安排,谁也不敢为难她。林黛玉自己也足够谨慎小心,更不可能出问题。唯一的变数就在贾宝玉身上。

如今听了袭人与鹦哥的话,林黛玉就知道贾宝玉这个“意外”因素不再是个问题。日后的生活中类似情况只会层出不穷,也就无需赘述了。曹雪芹行文至此,便有转笔的意思,读者就知道很快就会放下林黛玉,去写其他人物了。
不过,三人的这段对话里,其实也含有一些人情世故的细节,值得品味一二。
比如鹦哥转述林黛玉的话,说“今儿才来了,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就突出了林黛玉的处世之道,绝不将问题隔夜。

她因“说错话”导致贾宝玉摔玉,贾母等人当时慌得不行,说明这是个大事。如果林黛玉毫无表示就去睡觉,势必会让贾家下人觉得她不通世故。
林黛玉对紫鹃(此处原文前面是鹦哥,这里突然说紫鹃,疑似错误,若以原文为准可不改,若纠正应为鹦哥)表明了自己的歉意和内疚,也就消除了可能遗留的问题隐患。今日事今日毕,凸显出林黛玉的行事风格。俗话说“三岁看老”,她有如此行动力,越大则越出色。

所以,等她听了袭人的说法后,立即答应,既体现了乖巧,实际也是解决了“摔玉”的后患,自可安然睡下了。
只不过,我们还是不要忽略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的年纪,他们再懂事也是小孩子,有时候难免会有天真任性、考虑不周全之处。此时行事周到,日后也可能行事毛躁。
读者可能会疑惑为什么一个“林黛玉”会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只因这才是真实的人,不是脸谱化的刻板形象。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神瑛侍者因“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造历幻缘”,遂携通灵宝玉下凡转世为贾宝玉。所谓“造历幻缘”就是渺渺真人所说之“风流冤孽造劫历世”,目的是如茫茫大士所指一干风流冤家陪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下凡“了结此案”。
所以,贾宝玉这一生需要了结他的前世神瑛侍者灌溉绛珠草化为绛珠仙子所引发之“情”,注定要不可避免地经历两件事:渡情与出世。
贾宝玉出世做回和尚“神瑛侍者”之事,由代表僧道的出家人妙玉负责引导;在世的入情、渡情,则由出身太虚幻境的秦可卿负责引导。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秦可卿判词说她“情天情海幻情身”,指出她的前世出于“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的太虚幻境;
贾宝玉与秦可卿相逢后产生“意淫”之情,是为“情既相逢必主淫”;
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于梦中与秦可卿成就“好事”,代表他对秦可卿有男女之念。二人一为叔公公,一为侄儿媳妇,此“淫念”不伦,是为“漫言不肖皆荣出”。“荣”指贾宝玉。
贾宝玉对秦可卿的“意淫”,蓄意接近秦可卿,引出“神游太虚境”之梦,影射贾珍对秦可卿生出“皮肤滥淫”之爬灰丑念,导致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是为“造衅开端实在宁”。

“造衅”二字,意指故意制造事端,引发冲突。其典故出自苏轼在《代张方平谏用兵书》中的二句:“於是王韶搆祸於熙河,章惇造衅於梅山 。”
苏轼认为熙河之战与梅山蛮之祸的后果,源于王韶与章惇故意制造事端挑起冲突,才导致不可收拾的结局为“造衅”。
由此可知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真相,当是贾珍因皮肤滥淫之念而“造衅”于秦可卿,秦可卿受侵犯后于天香楼上吊自尽,对应了判词图画所示:“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

所以,《红楼梦》第五回堪称纲领性文字。既由贾宝玉梦中于太虚幻境所见之“金陵十二钗”判词与《红楼梦曲子》隐喻出金陵十二钗各自的人生和结局。也借由贾宝玉对秦可卿的“意淫”影射贾珍的“皮肤滥淫”,揭开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真相。更以秦可卿引贾宝玉入梦“生情”,开启神瑛侍者转世后最重要的经历:渡情。

三件事齐头并进,将前世今生,现实与虚幻结合在一起,为书中后文故事“草蛇灰线,伏线千里”。
曹雪芹这段故事写得非常有意思。说警幻仙子本要下界接“绛珠妹妹”回太虚幻境小聚,不想被宁荣二公拦住去路,求她相助教化贾宝玉。于是,贾宝玉在宁国府突生困倦,睡入秦可卿房中入梦,并尾随她去到太虚幻境,邂逅了警幻仙子。

梦中,警幻仙子引导贾宝玉经历了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而当他醒来后,陪伴在侧的四大丫头中,那个媚人突然不见,随后便又出一个茜雪与花袭人、晴雯(云从风)、麝月组成“风花雪月”四大丫头。有理由推测茜雪是被贾宝玉改名后的媚人。这是题外话。不多赘述了。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说到林黛玉,很多人的印象都是孤傲、高冷、敏感。她言辞犀利,处事任性,因而有时会给人尖酸刻薄之感。人们对黛玉的形象有一个特定的认知,如学者所说:
宝钗在做人,黛玉在做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任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灵;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家庭妇女的理智,黛玉代表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感情。

▲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的林黛玉
黛玉真的是一直在作诗或者在恋爱吗?黛玉真的可以代表知识分子的感情吗……黛玉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红楼梦公开课主讲者欧丽娟详细解读黛玉的立体变化过程,为我们展现了黛玉的真实成长故事。
其实,黛玉并非始终如一地只会吟咏作诗、葬花洒泪,沉溺在性灵的感伤意境里,或是在潇湘馆内调弄鹦鹉,那些都只是黛玉性格表现中的一个面向,只是因为它太优美、太动人、太鲜明,而被我们牢牢印在脑海里,于是自然地忽略掉了黛玉的其他面向和中途转变。

▲欧丽娟于北京大学做《红楼梦》专题演讲
林黛玉长大了,而我们是否也随着她的脚步,一起成长了呢?《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轨迹。让我们走进黛玉的成长历程,开启红楼新读法,打开人生新活法,在阅读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第一阶段:小心翼翼,入境问俗
黛玉的前身是一株绛珠仙草。此一超现实的设计,重点不在于给她一个神圣地位,而是要解释黛玉性格的天赋来源。
绛珠的真正重点其实在于它所引发的形象联想,珠子般圆形的斑点,正是泪水的痕迹,而眼泪哭到了极致或终结便是泣血,成了血泪,所以绛珠真正的意思就是红色的泪斑。
绛珠取义于血泪,这刚好对应了小说为黛玉所量身取用的神话来历——娥皇、女英泪洒斑竹的故事。绛珠仙草乃是湘妃竹在天上仙境的投影,而湘妃竹则是绛珠仙草移植到人间的化身,两者共同的意象便是血泪斑痕。娥皇、女英洒泪成斑并殉情而死,此一眼泪与死亡的结合也注定了黛玉要泪尽而逝。

▲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林黛玉之死
知晓了黛玉的前身,我们再看黛玉的今世,其实,黛玉在书中出现伊始,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般又直率、又性灵、又自我、又可怜。
黛玉从小即处在一个人的状态之中,虽然是孤女,可是很受宠爱,没有其他兄弟姐妹可以分享经验,彼此忍让、学习合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她十五岁为止。
可想而知,黛玉的个人主义事实上是由环境因素所促成,她并非天生就是个人主义者,也不是因为要反抗封建礼教才如此这般,她始终是一个活在特定经验中的人。
黛玉刚到贾府的时候,很懂得入境问俗,察言观色,做什么事都故意慢半拍,以便争取时间观察再加以模仿,显然很懂得去顺应周围的环境。这与我们熟悉的黛玉形象相差甚远。

▲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林黛玉初入贾府
黛玉之所以拥有如此过人的心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她的贵族出身,礼教是她内在的一部分。
黛玉本质上就是一名贵族女性,因此,当黛玉的生活轨道切换到一个比她家人口更多、对繁文缛节要求更高的家族时,她立刻也有心机眼力去顺利适应。
显然,那已经属于她个性的一部分,绝对不是不得已而勉强为之,不是压抑自己、委屈自己去加以配合,黛玉是由衷地去实行的。
第二阶段:孤高自许,目无下尘
黛玉在贾府安顿后,所呈现的是与她初到之时不一样的性格状态,但这只是黛玉人生阶段中的一部分,却往往被极度放大,成为黛玉专属的唯一形象。
最初那般小心翼翼、入境问俗、察言观色,但是后来却以自我为中心,率性而为,变成一般人所熟悉的模样,和之前的言行表现完全不同,黛玉变化的原因究竟何在?
在欧老师看来,可以从内外两个因素来考虑:其一是自卑心理和补偿机制;其二,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使补偿机制能够落实。
身居金字塔尖的贾母对黛玉娇宠溺爱,使得黛玉个性中比较自我的部分得以充分发展并不假修饰地凸显出来,以至于变成黛玉最主要的人格表征,也是造成黛玉后来非常任性、非常自我的关键所在。

▲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贾母抱着黛玉和宝玉
客观的环境因素与主观的自卑心理互相配合,造就了我们最为熟悉的黛玉性格发展的第二阶段。
当黛玉“目无下尘”,觉得她自己高人一等时,一旦别人不以体贴她的感觉为主要目的时,她就会感到若有所失,认为世界亏待了她。所以黛玉时时刻刻都要别人以她为中心,略有不如她意,她便开始产生自觉是个孤儿之类的感伤,陷入自怜情绪里。
黛玉经常歪派宝玉的行为,便是一种不安全感的表现,从而反激出一种无止境的、对于安全感的需索,促使旁人必须要以她作为中心,满足、体贴她的感受。这是一个不够成熟的少女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情况。

▲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宝玉安慰哭泣的黛玉
综观林黛玉的多心、喜欢歪派别人、好钻牛角尖等自我束缚的风格,大部分都集中于第四十二回至第四十五回之前,是特定的环境条件促成了此时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样态。
第三阶段:优雅沉稳,成长蜕变
从第四十五回之后,小说中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提到黛玉多心。虽然她还是常常哭,但是眼泪已经逐渐变少,而且哭泣的原因和方式也都有了变化,她也不再有刻薄多心等言行举止,话语、肢体动作上都臻于优雅沉稳,这是黛玉人格成长变化的一个转捩点。
但人不可能在一瞬间完全脱胎换骨,黛玉成长的种种变化也带有渐进的痕迹,以至于旧有的面貌仍然会在转换的过程中偶尔表露,而新旧并陈。
比如从刘姥姥进大观园时黛玉的嘲笑、嗔赖、打趣等“口角”,可以判定一直到第四十二回,林黛玉仍处于转变期,并且新旧并存,但是就在这同一回中,新的林黛玉也已经在悄悄地萌芽,并且逐渐要取旧黛玉而代之。黛玉的各种改变遍布于其日常生活之中。

▲大观园图(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由“孤绝的个体”融入“和睦的群体”。这是黛玉所有变化中最为根本的。黛玉的眼泪越来越少便证明了黛玉在成长。因为成长所带来的心理成熟,让她不必再用眼泪来贬低别人、控诉世界。
她懂得了如何与别人和谐相处,还认了薛姨妈做干娘,与宝钗以姐妹相称,如此一来她的自卑感已经逐渐地消失。从此以后,黛玉也很少有所谓的争取优越感之举动,逐渐融入了和谐的群体之中。
由“洁癖守净”到“容污从众”。按常理来说,能够与他人产生默契的基础在于具有共识,可想而知,黛玉对眼前人事情况的见解和判断开始与他人协调,并且学会了如何与旁人有更好的合作与相处。

▲87版《红楼梦》电视剧剧照
由“尊傲自持”到“明白体下”。黛玉初入荣国府时的入乡随俗、与人赔笑周旋,只是在贾母宠爱之下,黛玉一度变得常常率性而为,形成大家所熟悉的模样,其早期的尊傲自持特别表现在她与下人之间的关系上,而到了后期,她反倒能够保持大家闺秀的修养和礼节,对于无意间伤害到下人而惭愧与后悔,变成了一位明白体下的姑娘。
从“率性而为”到“虚礼周旋”。这尤其体现在黛玉对赵姨娘的态度转变上。赵姨娘在贾府中不受待见,连王熙凤都对她十分厌弃,因为赵姨娘行迹恶劣、不伦不类,没有正经体统,很难让人敬重。但是,面对这般的赵姨娘,黛玉竟然还“陪笑让坐”,可见她已经不是早期“懒与人共”的性格了,而是深谙与人相处之道和人情世故。
从形上的童真之爱到实质的婚姻之想。这反映了宝黛之间的价值裂变。人的性格处在不断发展的状态中,过去比较强势而突显的面向,慢慢因受到碰撞打磨,会变得成熟收敛,而昔日隐微不显的部分也可能逐渐发展出来,变成主要特征,这就是性格中各个成分的消长调节,构成了改变。

▲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宝玉与宝钗大婚
黛玉正是在如此的消长状态中成长起来的,她逐渐掌握了人际互动关系的要领,更关键的是她愿意开始实践,如此一来,与不想长大的宝玉必然产生价值分歧的状况。造成此一裂变的原因,主要是黛玉不断地成长,以致与宝玉产生了成长的速度差,这个速度差即导致两人关系上的根本性裂变。
与林黛玉共成长,人注定要超越自我
林黛玉在蜕变,而我们是否也随着她的脚步,一起成长了呢?欧老师指出,人一定要成长,让自己学会做一个心态成熟的成人,那是每个人一定要面对的命运。
虽然人活着总会感到人生很艰苦、很沉重,但那就是我们的人生功课,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也无法逃避的生命课题。我们无法像彼得·潘一样永不长大,因为小王子存在于童话故事中,所以他可以在永无岛上逍遥自在,但现实人间并非如此。
《红楼梦》所描写的,是符合现实逻辑和人情事理的上层社会,以及生活于其中的形形色色的人,即使是黛玉、晴雯,也都无可避免地要面临成长的考验。
因此,大观园注定必然失落,时间总是往前走,不会因为谁而停留,生命也必然要向前进展,中途会看到丰富的人生景观,但是最终的尽头必然是死亡。
林黛玉的成长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故事。
黛玉的成长故事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主题赠书一本
《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
作者:欧丽娟 著
彻底读懂《红楼梦》
找到改变人生的关键答案
遇见一个崭新而不一样的自我
-End-
观点资料来源:
《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红楼梦语言话术·题外话》011
话说第三回就介绍了林黛玉在贾府第一天,待到第二天醒来,看似还说林黛玉,但曹雪芹话锋一转,借王夫人拆信,王家来人等事,引出了薛家。
此处之所以要格外讲一讲,源于曹雪芹笔下文字“契合”话术的精妙。读书人除了要注意书中人物对话之外,还要留意作者的“话里有话”。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次早起来,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正值王夫人与熙凤在一处拆金陵来的书信,又有王夫人之兄嫂处遣来的两个媳妇儿来说话的。虽黛玉不知原委,探春等却晓得是议论金陵城中居住的薛家姨母之子,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如今母舅王子腾得了信,遣人来告诉这边,意欲唤取进京之意。(引程甲本第三回)
曹雪芹在这段描写中,隐含了好几个重要的“话术”,实为后文的重要伏笔。

首先,虽然书中写的是“次早起来”,又紧随了贾雨村复职应天府判断葫芦案的之事,实际林黛玉进贾府是在她七岁这年刚过生日的二月底。而薛宝钗进贾府时,则是两年后的九月左右,在刘姥姥来贾府之前。
曹雪芹如此杂糅时间,主要是为了方便叙事。问题不在林黛玉和薛宝钗双方,而是推进贾政定点投放贾雨村复职应天府,处理葫芦案的权势。贾府在朝政上能够翻云覆雨,也为日后抄家埋下伏笔。这是外患。

其次,因薛蟠打死了人,薛姨妈来信告诉姐姐王夫人,并不是要求助贾府权势帮助化解。以薛家和王家在金陵的权势,摆平这桩案子并不难。
薛家来信与王子腾家派人来“说话”是同时。说明薛姨妈的信是先给到哥哥王子腾,随后由王家派人捎带给薛家。注意这里边的“先后”顺序。
王家在金陵的话事人是王熙凤父亲,王家大老爷。薛姨妈有事,大哥就足够摆平。但薛蟠不成器,不能继续留在金陵惹是生非,要给他换个环境,投到京城来最好。这件事很明显是王家大舅舅的决定。
王熙凤父亲给妹妹出了主意后,就要安排薛家金陵之事。于是同时给到在京城主事的弟弟王子腾以及妹妹王夫人去信,就以王子腾决定要召唤薛家进京,以求师出有名。
薛家进京,也肯定不是为了薛蟠打死个人就举家北漂。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实力,想要遮掩一桩没有靠山也没有家人做主的人命案,不过几个钱就摆平了。后文贾雨村判断葫芦案,也是花钱了事。
之所以让案子拖那么久,一是有意写贾府势力,贾雨村黑化;再就是为了促使薛家作铺垫。

最后,王子腾来和王夫人商议想要薛家进京,作者是从林黛玉旁观的角度下笔,就要注意薛家进京的本质,将与林黛玉发生“关系”。
所谓薛蟠打死人命,薛宝钗进京选秀,薛家整理生意并望亲,通通都是借口。后文这几样事一个也不再提起。反而薛家将重点落在了宣传和图谋金玉良姻上。而金玉良姻又成了木石姻缘最大的绊脚石,可不就与林黛玉发生了关系?
何况薛姨妈一个寡妇,让她撇家舍业跑来京城图谋什么金玉良姻,是根本就不可能具备的“勇气”和“魄力”。她也未必想到要谋求与贾家联姻,毕竟薛家商贾,高攀不上贾家的国公门第。
但如果这件事背后是王家哥哥帮助她策划可就不一样了。不光是薛家借与贾家联姻,串联了王家,再次形成铁三角的姻亲关系,符合薛家自身利益。王家也可以借由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姻缘,将荣国府的长房、二房通通攥在手里,都被王家血脉所掌控。

顺着这些前因后果以及利益关联方去看,就会发现薛家进京的真实目的就是金玉良姻,而背后的策划人则是王家。薛姨妈、王夫人甚至王子腾都是执行者。他们不达目的,肯定不会罢休。
另外,王子腾即将再调为官,薛家进京肯定不能住他家。这次来人与王夫人说话,实际已经安排好了薛家要住进贾府的事实。这也都是对金玉良姻的筹谋。如果一切都在围绕着金玉良姻展开,那薛宝钗的选秀可以抬升身价,冷香丸代表福大命大,金玉代表神佛祝福,岂不更令人生疑?
这一系列的前因后果,都能从曹雪芹这段描写中咂摸出不一样的味道来。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