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了吧?写这几个字的人可是个大汉奸!”
交通银行的门口几名路人对着上面的题字指指点点。
中国银行原名是孙中山先生的题字,如今通行的则是郭沫若建国后的亲笔。中国人民银行是马文蔚先生的隶书,招商银行是秦咢生老先生所题。
这几位都是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可交通银行四个字,却是一个大汉奸郑孝胥写的。
晚清遗老
郑孝胥是晚清人士,1860年生于苏州,按籍贯却当是福州。郑孝胥的父亲郑守廉是晚清的翰林,学识渊博,因此郑孝胥从小就接受了非常完整的传统教育。
三四岁的年纪,郑孝胥就开始识字念书,背诵《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蒙学读物。
刚过六岁,就在父亲的督促下学习《诗经》、《四书》,扎实的国学功底从这个时候起就打下了,不过也铸就了郑孝胥非常老旧保守的头脑。

凡事都有好坏两方面,单论个人的文学素养,郑孝胥是非常出色的。光绪八年,也就是1882年,郑孝胥一举夺下福建解元,前路坦荡。
而且他并不是只会写八股文的书呆子,作诗能力也非常出色。郑孝胥尤其擅长古体诗,纵观清末民初近百年,论古体诗水平能和郑孝胥并肩的也只有陈三立。
在郑孝胥的开创下,整个清末诗坛流行着同光体诗风。

同时,郑孝胥还写得一手绝妙的书法。他从小取法欧阳询和苏轼,又亲习过魏碑,楷书造诣登峰造极。
当时流传着一个说法,北于南郑,于是于右任,郑是郑孝胥,两人堪称书法两绝。
正因如此,交通银行创建之时,就拜托郑孝胥为银行题字。
由于交通银行是最早的四家银行之一,未表示历史悠久,题字也就一直流传了下来。
甲午战争之前,郑孝胥仕途刚起步,在驻日大使馆担任书记官。战争爆发后就回到了国内,担任广西边防大臣。
那会儿广西正在和法国打仗,郑孝胥在此期间积累了许多与西欧外国交往的经历。
年轻时的郑孝胥也有一腔热血,戊戌变法那会儿,他也有心救国,与唐才常积极联系过。
可是变法终究还是动摇了旧阶级的利益,再加上戊戌变法那批人都没什么好下场,被吓到的郑孝胥从此成了忠诚的保皇派。

后来立宪运动时,在皇上的命令下,郑孝胥倒也有胆量做一些事情。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储蓄银行的创立都有他在背后推动。
1908年,郑孝胥担任预备立宪公会的会长,请求皇上尽早建立国会。最终这个所谓的国会依然还是维护旧贵族的利益,没有任何作用。
1911年,郑孝胥走马上任湖南布政使。结果走在半道上遇上了辛亥革命,从此丢了官。

卖国汉奸
丢官之后,郑孝胥就把辛亥革命这一批革命者给恨上了。一直到1919年他还念念不忘,在日记里痛骂孙中山等人是“乱党”、“日本乱党”。
辛亥革命之后,郑孝胥没有了官职,躲在天津的房产之中当房东。
但他终究还是清末有名的文人,很快就能靠着过去的人脉某一个差事。没过多久,一纸诏令下发,让郑孝胥去当溥仪的内务大臣。
某种程度上,郑孝胥也算是溥仪的老师,因而他对外往往以帝师自居。
由于郑孝胥早年为官的时候是在日本当书记官,因此和日本政府往来相当密切。
溥仪被冯玉祥赶出故宫以后,郑孝胥第一时间安排溥仪住进了日本使馆。这一下就把溥仪推入了日本人的怀抱,开始做日本人的傀儡。

后来北洋军阀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即便是待在日本使馆内郑孝胥也担心不安全,于是在1925年带着溥仪跑到了天津日租界当中躲着。
郑孝胥躲在日租界还不是光顾着苟延残喘,他暗地里一直和日本政府密谋拥护溥仪复辟。
最后,郑孝胥一拍脑门想到个主意,可以让日本帮忙先建立一个政权,再拜托西方列强共同管理。

在这种遗老的心里根本没有什么中国、人民,他只想要溥仪这个皇帝能高高在上得维持着皇帝制度就够了。
他在日记里写道:“故今日皇上欲图中兴,不必待兵力也,但使圣德令名彰于中外,必有人人欲以为君之日。”
这实在是痴人说梦了。不过日本却最爱这种愚蠢的卖国贼,他们早就想要借助溥仪来控制中国了。

这下郑孝胥自己送上门来,日本人当然不会放过。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郑孝胥劝说溥仪去东北,说那边已经被日本人控制,以后日子就好过了。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与日本政府达成协议,建立伪满洲国。
郑孝胥心中一想到溥仪又将登基,真是心花怒放,很快就起草了《建国宣言》,甚至还写了一首“国歌”。

不过郑孝胥的举动并不能让所有满清遗老满意,部分人心中还是能够明辨是非,不会引夷狄入中华的。
原本跟随溥仪的遗老朱益藩等人为之暴怒,大吵一顿之后与之分道扬镳。
里外不是人
1932年3月8日,郑孝胥风风火火地带着溥仪乘车前往长春。第二天到达长春之后,立马就举行了就职典礼,溥仪登基为伪满洲国的皇帝。

见到溥仪重回皇帝位,郑孝胥立即着手张罗自己的身份地位,封自己为国务总理,又兼任陆军大臣、文教部长。
这完全都是日本政府中的官职设计,与中国传统完全不同。
可见郑孝胥只是为了谋取个人的权力,和什么救国、保皇全不相干。
当然郑孝胥也没有昏了头,毕竟是饱学之士,他很清楚伪满洲国没有任何力量,如果张学良率领东北军打回来,伪满洲国绝无抵抗的可能。

为此他特意与关东军代表武藤信义签下了《日满议定书》,承认日本可以在伪满洲国合法驻军,并且拥有各种特殊地位。
建国之后,郑孝胥发现情况不对了。日本关东军的军官地位竟然比溥仪这个皇帝还要高。
而他们这些所谓的伪满洲国内阁大臣,则完全是形同虚设,再国内没有半点权力,实权完全在日本人手里。

郑孝胥原本当上了国务总理还满心欢喜,这下却发现自己只不过是日本人的传话筒,和日本人的仆人差不多。
这样巨大的心理落差让郑孝胥很难接受,于是写了首诗感慨:“何事与人说时命,残年由遣待苍茫。”
到后来郑孝胥的不满越来越多。可虚伪胆小的他又不敢为了自己的权力直接跟日本人闹掰,于是又开始假借爱国之名发声。

他对自己的学生说:“满洲国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就该让它自己走走,不该总是处处不放手。”意思日本是时候把伪满洲国的权力交还给他了。
日本人当然对这番话很不满意,他们就喜欢把溥仪控制在手中当个牵线傀儡,于是对郑孝胥施压,逼迫他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