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去滇西寻访了《舌尖上的中国》中提到的盛产火腿的诺邓古村。它坐落在横断山脉群山之中,三百多户民居多为明清建筑风格,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纤细的诺河绕村,汩汩向西流去。村口的千年盐井仍在,因为富含钾,使诺邓火腿扬名千年。
宝贵的卤盐资源,使历史上的诺邓成为滇西经济重镇,千余年来从未变更村名。“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儒家思想,在此绵延传承。龙王庙、江西会馆、万寿宫、棂星门、玉皇阁等二十多座庙宇由山脚建至山顶。玉皇阁明清建筑群仍保存完好,周围是高大的古黄连木,最老的树龄已有八百多年。富甲一方的诺邓文风蔚然,科举年代,中进士二人,举人五人,贡生五十八人,秀才四百余人。清代举人黄桂更是名噪一时的文化名人,被誉为“滇中儒杰”。
背上行囊攀爬,一路都是民宿,没见拉客现象。到大青树时,已喘粗气。走进古井客栈,老板娘热情招呼。一番探视,见观景平台栏杆上的花儿开得正艳,右边墙上挂着黄桂诗作条幅,左边是一排书柜,地上铺着可席地而坐的小蒲团。吧台椅面向南山,可以一边品茗一边与白云中时隐时现的香山古寺对话。
“老板娘真会布置!”
“我女儿才是老板!”她开心一笑。2007年初,黄家把祖居的四合院改成客栈,村里那时仅三四家民宿。夫妻俩惨淡经营,供小儿子上了大学,他毕业后在深圳当了医生。几年前原本在外打工的女儿,因家乡大力扶持旅游业,觉得回家创业更有前途,便从父母手中接过客栈打理。
点了午餐不久,一位二十六七岁的姑娘端上菜来。原来她才是老板,叫黄维。当夸赞她的厨艺时,她羞涩一笑:“还要跟妈妈多学学。”
品尝千年一味的火腿,俯瞰一村袅袅的炊烟,遥望虚无飘渺的香山寺,聆听古盐道上传来的马铃声和赶马人的吆喝声,仿佛置身盛世唐朝。
下午爬玉皇阁。千年盐马古道在岁月的打磨下,路石如鹅卵石般圆润,泛着历史的幽光。行走在上面很是艰难。爬到棂星门时,小院边一中年妇女远远地招呼:“爬山很累人,到玉皇阁还有一段路呢!”随即拿出凳子,让我们歇脚。
晚餐时,黄维在桌上换了盆香水百合。夕阳西下,彩云轻舞,把百合花辉映得格外矜持。饭后与她爷爷闲聊,不得不为诺邓的前世今生感叹。诺邓因盐而兴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10年,公元1383年,明朝在云南设“云南四提举司”,其中“五井盐课提举司”的治所就设在诺邓,一年的税银多达38000两。随着制盐工业兴起,村里盐业一落千丈,诺邓陷入困顿。好在诺邓火腿千古流芳,又得国家农产品地理保护加持,这几年地方政府以此为媒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鼓励开民宿,现在家家户户都忙得很。见爷爷没有打住的意思,黄维提醒该休息了。儒雅的黄老爷子起身笑笑:“不耽误你了,明天起来逛逛村子吧,很古朴、宁静。”
抬头,一弯新月正嵌在幽蓝幽蓝的天空。莽莽群山,又回复到神秘的静谧中。俯瞰村庄,已灯火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