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之外有“五镇”。传说大禹在将中国划分为九州的时候,在每个州分别选出了一座巍峨险峻的大山做镇州之山。其中的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后来成了“五岳”,而其余仍为“镇州之山”,再后来,吴山也被纳入其中,于是就有了“五岳五镇”的说法。“五岳”为“天”的代表,是仁德和尊严的象征;“五镇”是“地”的标志,是国土和统治的化身。几千年来,五岳五镇被称为“华夏十大名山”。
如今,“五岳”名声日盛,而“五镇”却鲜为人知,但五镇中北镇医巫闾山仍为东北之名山。
医巫闾山地处辽西北镇市西北5公里处。因为辽把医巫闾山看作发祥地,有六位皇帝先后40多次来此祭山祭祖。清发迹于东北,清帝王回东北祭祖,北镇是必经之地,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位皇帝都曾亲自到过闾山。
前几年,我们一行42人在游完了盘锦红海滩后,次日上午7:30出发,9:20就到了北镇医巫闾山。我们首先看到了医巫闾山与众不同的山门,是悬臂交叉剪影式的造型,新颖奇特。山门中剪影部分为天津蓟县独乐寺,再现了著名的辽代建筑风格。在四根悬臂立柱的底部正反面,还有八幅壁雕,讲述了医巫闾山悠久的历史,有《舜封医闾图》《辽帝狞猎图》《清帝揽胜图》……
进山门,过迎客松,迎面矗立的是“医巫闾山”四个大字,为清代乾隆皇帝的御笔摹本。乾隆曾三次登医巫闾山,为北镇题词吟咏。
“医巫闾”在蒙语中是“大”的意思,所以医巫闾山也就是“大山”。而实际上医巫闾山并不很高,主峰望海峰海拔也就866.6米。医巫闾山山体主要由坚硬的花岗石构成,走过圣水桥,发现就连上山的石阶路也都是就地取材,用不规则的花岗石铺就。沿路还能发现石块上有很多小坑,有规则地排列在上山路的两侧,不难猜出这些小坑是当年用来插旗子的,这段上山的路应该是满清时期的遗存,为保持原样,修旧如“旧”。路不大平整,有些难走,路旁有别具一格的怪石古松,岩石上星罗棋布着摩崖碑刻。不经意抬头,看见右手边有两块叠成“人”形的巨石,上面刻着“从善如登”,另一边则刻着“行善无疑”。
这条石阶路尽头,是道隐谷。入谷第一眼看到的是从石壁中斜出了一块很像屋檐的巨石,构成一个天然石窟,俗称“大石棚”。棚顶上一股清泉垂落至下方莲花形状的水池里,叮叮咚咚。池中的水,清清盈盈,据说无论旱涝,从无间断。乾隆皇帝为此题写了“圣水盆”三个大字。石棚里面可容纳五六百人,左侧是佛教观音阁,右侧为道家“天下第一仙堂”。
自道隐谷起,分左右两径。我们向左继续登山,去南天门,上望海峰。当地的导游带着一批上了岁数或不想爬山的游伴们坐缆车去玉泉寺,玉泉寺是医巫闾山的又一个景区,听说景色也相当不错。
南天门居高临下,被两块巨大的石壁夹着。东面石壁上,题刻着“北镇名山”。行路至此,坡度陡起,很像横生了一道高高的门槛。攀上岩石,有两间木结构的小庙,据说其前身是元代广宁王耶律楚材幼年读书的地方。小庙北面石阶下,是一处山间盆地,正中有棵高大的松树,传说是耶律楚材亲手所栽,被称为“万年松”。
万年松东侧,为一座突起的山峰,拾级而上,见上题“白云关”的匾额,原是一座关隘。再盘旋而上,有天然石穴“观音洞”,洞内有尊泥塑观音,称“望海观音”,据说天气晴朗的时候,站在洞口平台前,可眺望到渤海。继续向上,石阶更高,登临绝顶,是望台。立望台上环顾四周,只见医巫闾山山形奇特,回环掩抱,据说回环有六重之多,我们所处如在花蕊之中。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原路返回,没能去玉泉寺。下午去位于北镇与医巫闾山当中的北镇庙。北镇庙即医巫闾山山神庙,元、明、清帝王登基时,都在此庙举行仪式。北镇庙比我们想象中的大,东西宽109米,南北长240米,山门、神马门、钟鼓楼、大殿、御香殿、内香殿、更衣殿、寝殿等建筑,皆依坡势排列,十分壮观。大殿屋顶覆以绿琉璃瓦,殿梁枋饰以彩绘。庙内还留存着元明清碑刻56通。
游完北镇庙我们去了北镇老城,那里留有明代李成梁石坊、鼓楼和辽代崇兴寺双塔等古迹,满布历史沧桑,不愧为“幽州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