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蔗,毒过蛇”与危险甘蔗解读
“清明蔗,毒过蛇”的由来与真相
“清明蔗,毒过蛇”这一说法在民间流传已久。甘蔗收获季节一般在每年的11月到12月之间,古时许多人在清明前后食用了保存很久的甘蔗,部分人员出现中毒死亡现象,但当时因科学技术欠缺,无法探究中毒原因,于是民间就认为清明的甘蔗有毒,毒性比冬眠后的毒蛇还强。
实际上,并非清明时节的甘蔗本身有毒,而是春季潮湿多雨且温暖,为病菌滋生提供了良好环境,隐藏在自然界中的节菱孢霉菌极易入侵甘蔗,在甘蔗内部引发红色或黑色等霉变。许多人因意识不强或粗心啃食了有霉变的甘蔗,便发生了中毒。而且,春季气温升高,霉菌等杂菌容易滋生,每年的2 - 4月都是甘蔗中毒的高发期,只要甘蔗发霉,无论何时食用都有中毒风险。
5种真正的“隐形杀手”甘蔗
霉变甘蔗
春季潮湿气候容易导致霉菌生长,霉变的甘蔗会产生神经毒素3 - 硝基丙酸,可能引起头晕、呕吐、腹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甘蔗被节菱孢霉菌入侵后,一般表现为甘蔗肉芯发红,食用后这种毒素可在短时间内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水肿、头痛、抽搐、四肢强直、瞳孔放大等症状,甚至导致缺血、呼吸衰竭死亡,还有患者会留下语言和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质软甘蔗
新鲜甘蔗质地坚硬,而霉变甘蔗质地较软。当用手感觉甘蔗软硬度时,如果感觉表面有些松软或者凹陷,就说明甘蔗可能已经发霉变质了,这种质软的甘蔗不宜食用。
有酸味或酒糟味甘蔗
正常的甘蔗具有清甜的味道,如果甘蔗出现酸味或酒糟味,这是甘蔗变质的表现,说明甘蔗内部已经开始发酵,产生了不良物质,食用后可能会危害健康,应果断丢弃。
变色甘蔗
如出现“红心”或“黑心”的甘蔗,这通常是甘蔗受到病菌侵害的结果,即便把变色部分砍掉,剩下的甘蔗也可能含有大量毒素,不能食用。
长毛甘蔗
甘蔗表面长毛是霉菌大量繁殖的明显迹象,这样的甘蔗已经严重变质,食用后很可能会导致中毒,绝对不能吃。
挑选与食用甘蔗建议
挑选要点
挑选甘蔗时可记住以下3点:一是挑选质地坚硬的甘蔗;二是选择表面光滑的甘蔗;三是确保甘蔗无酸味或酒糟味。同时,要观察甘蔗的外表形态,健康无病害的甘蔗,表皮应该是新鲜有光泽,色泽鲜艳的。
食用注意
如果发现甘蔗有霉变情况,就要果断丢弃。在食用甘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清洗和消毒。另外,若不确定甘蔗是否新鲜,可通过按压表面判断,感觉硬而有弹性说明比较新鲜。如果甘蔗霉变,榨出的“成品甘蔗汁”也最好不喝,因为其中可能含有更多的毒素;而新鲜无霉变的甘蔗,现榨的甘蔗汁是可以喝的
甘蔗变质的原因探究
甘蔗变质的诱因
甘蔗变质主要是由于霉菌的生长和繁殖所引起的。甘蔗虽然果皮坚硬,但在收获时往往存在切口,这些切口使得甘蔗内部的果肉暴露出来,在运输及储存的过程中,存在被霉菌污染的风险。甘蔗含糖量高,水分丰富,能为霉菌生长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春季到来,温度适宜,潜伏在甘蔗肉内的霉菌便大肆繁殖,繁殖过程中会产生毒素,一旦摄入便有可能发生中毒事件 。
引起甘蔗变质的主要霉菌
引起甘蔗变质的霉菌主要为节菱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甘蔗中的节菱孢霉会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一种神经毒素-3-硝基丙酸(3-nitropropionic acid),这种物质毒性极强,进入人体后迅速吸收,潜伏期短,大多食用后15分钟至8小时内发病 。
甘蔗变质的表现
变质的甘蔗在外观、气味和质地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特征。例如,霉变的甘蔗表皮带有霉斑,色泽变差,有时末端还会有絮状或茸毛状的白色物质。检查甘蔗质地时,霉变的甘蔗质地较软,甚至按压后会有凹陷。闻甘蔗气味时,霉变的甘蔗则有霉味或酒味。切开甘蔗检查时,如果剖面有泛红黄色、棕褐色或青黑色的斑点、斑块,或者蔗心发红或发灰,都表示甘蔗已经霉变 。
甘蔗变质的后果
霉变甘蔗中毒的原理主要是由于甘蔗中的节菱孢霉产生的3-硝基丙酸毒素,这种毒素会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损害。中毒症状包括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的紊乱,严重时可能导致抽搐、昏迷甚至死亡。此外,霉变甘蔗中毒目前无特效解毒药,对短期内食用变质甘蔗的病人,应采用催吐、洗胃、灌肠等方法尽早、尽快清除胃肠道内残余毒物 。
总结
综上所述,甘蔗变质主要是由于节菱孢菌等霉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大量繁殖,产生有毒物质所致。因此,在购买和储存甘蔗时,应注意选择新鲜、无霉变的甘蔗,并妥善保存,以避免食用变质甘蔗带来的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