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带到台湾的稀世珍宝
台北故宫博物院简介
国民党败逃台湾时,把大陆的许多稀世珍宝带去了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凭着这批珍稀藏品在世界上大放异彩,它原为中山博物院,宫殿式建筑造型效仿北京故宫,共有四层,内藏70万件珍品,是内陆游客台湾之行必看之地。
十大镇馆之宝
西周毛公鼎
通高53.8厘米,清道光年间于陕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内壁铸有五百字的长铭,是现存商周两代七千多件有铭文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铭文中有阳文网格线,是西周中晚期制铭的习惯。除史料价值外,在古文字学与书法艺术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铸于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其铭文是可凌驾于《尚书》的一篇西周真实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贵的文献,堪称举世的瑰宝重器。
西周散氏盘
应为西周晚期出品,最引人注意的是盘内共三百五十七字的铭文,记载了西周时散国和邻国解决土地纠纷的协议。盘上的铭文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位于陕西宝鸡凤翔一带的散国,被西北方的国侵占了土地,两国议和,戡定国界,国割地赔偿,过程与合约均铸在盘上作为证明。此盘流传有绪,康熙间出土于陕西凤翔,嘉庆十一年由鹾使额勒布以重价购得,十四年进贡内府。
颜真卿《祭侄文稿》
行草墨迹,是颜真卿为自己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其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扬,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苏轼《黄州寒食帖》
内容为“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等。黄庭坚题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五代赵干《江行初雪图》
全卷描写长江沿岸渔村初雪情景。图中树石笔法老硬,水纹用笔尖劲流利,天空用白粉弹作小雪,表现出雪花的轻盈飞舞。图前题“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干状”,应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笔迹。有宋宣和,金明昌,元天历,清乾隆,嘉庆诸印,以及柯九思,吴瑞,梁清标,安岐诸收藏印。赵干善画山水林木,长于布景,多作江南景物。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画幅上诗堂处明董其昌题“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裱边上钤“蕉林秘玩”、“观其大略”2印。此图在入乾隆内府之前,明洪武年间曾藏于内府,清初曾在耿祚新、梁清标处递藏。范宽传世作品,据《宣和画谱》著录有五十八件,米芾《画史》提到所见真迹三十件,如《溪山行旅图》《关山雪渡图》等。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黄公望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此画是其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
是汝窑无纹片唯一传世杰作。
北宋汝窑莲花氏碗
汝窑的另一杰作,晶莹剔透。
清朝翠玉白菜
是知名度最高的玉之名品。
此外,还有玳瑁嵌珠宝花卉指甲套、红宝石手串、翠玉螭纹带钩、珠翠宝石金簪、五彩龙凤大盘等珍宝也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