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玉屏国旅组织的《多彩贵州行 山水黔西南》12日游行程,终于正式拉开了帷幕。2025年3月18日上午八点半,在贵州玉屏导游肖兴敏的带领下,团队乘坐贵州紫运集团贵阳富方运输公司的代强师傅驾驶的大巴车,驶离贵阳前往首站景点:花溪夜郎谷风景区。眺望车窗外,沿途的油菜花盛开的田园风光美景令人赏心悦目。
沿途田园风光(摄影:冯赣勇)
途中,热情开朗的导游肖兴敏是个十分健谈的女孩子,在她绘声绘色的生动讲解中,大家不仅对于当天前往的景点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而且从她话语中所流露出的善解人意,让团友们对她十分赞赏,并且在后来的行程中都对她以“肖肖”作为爱称。
导游肖兴敏(摄影:冯赣勇)
上午10:30,经过近两小时的车程,团队顺利抵达景区。花溪夜郎谷位于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斗篷山脚的小峡谷里,与之相对的斗篷山,相传曾是夜郎王后继金竹司的住所,山顶保留着古夜郎屯堡的遗址,夜郎谷也因此得名。
夜郎谷留影(摄影:肖兴敏)
来到夜郎谷景区门首,入口处的景象便夺人眼球。形态各异的石柱矗立两旁,似是忠诚的卫士,又似在向游客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进入谷中,仿佛踏入了一个石头的童话世界。嶙峋的怪石、古朴的古堡、灵动的雕塑,每一处细节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气息。
走进夜郎谷(摄影:王珏)
走进夜郎谷风景区,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脚下是被岁月打磨得略显光滑的石板。路旁,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溪中的石头和水草清晰可见。溪水顺着地势流淌,时而平缓,时而湍急,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为这静谧的山谷增添了几分灵动。
夜郎谷雕像景观(摄影:冯赣勇)
夜郎谷融汇了对古夜郎国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浓郁艺术气息,其系列文创产品以“追寻遗失的夜郎”为主攻方向,将古彝族风情与时尚元素有机融合,是夜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夜郎谷中留影(摄影:蔡琪)
作为历史上“夜郎自大”的故事广为人知,而当人们踏入夜郎谷时,才真切感受到这个名字背后隐藏的神秘魅力。它宛如一座遗世独立的艺术城堡,静静诉说着古老与现代交织的传奇。山谷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些由艺术家宋培伦先生耗费20多年心血创作的雕塑。这些雕塑造型奇特,有的似远古的神兽,有的像质朴的村民,还有的仿佛是从神话故事中走来的精灵。
夜郎谷景色(摄影:冯赣勇)
它们或高大威猛,或小巧玲珑,或抽象写意,每一尊都蕴含着独特的寓意和情感。站在这些雕塑前,人们不禁为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和执着精神所折服。这些冰冷的石头,在宋培伦的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成为了谷中最生动的存在。
俯瞰夜郎谷一角(摄影:冯赣勇)
继续深入谷中,一座古老的城堡出现在眼前。城堡的墙壁爬满了青苔,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站在城堡的城墙上,俯瞰整个山谷,美景尽收眼底。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近处的树木郁郁葱葱,为山谷披上了一层翠绿的外衣。此时,微风拂面,带来阵阵凉意,让人仿佛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和烦恼。
夜郎谷雕像群(摄影:冯赣勇)
除了自然景观和雕塑艺术,夜郎谷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是夜郎文化的传承之地,谷中的每一处建筑、每一件雕塑,都融入了夜郎民族的历史、传说和信仰。漫步谷中,人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老的夜郎文明来了一场亲密接触。在这里,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也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充满了敬意。
天河潭景区合影(摄影:肖兴敏)
当日上午11:00,多彩贵州行特意安排首先在景区门口的贵州故事街中的忆思阁饭店用午餐,趁开餐还有一些时间,肖肖建议大家可以先在故事街里转一转。
故事街留影(摄影:蔡琪)
贵阳故事街位于花溪区天河潭旅游度假区内,这里以民国风为主题打造,还原了老贵阳的院落文化、府邸文化和市井文化建筑群等景观,令人们能追溯流逝岁月、聆听旧时贵阳故事。
故事街建筑(摄影:冯赣勇)
故事街的建筑很有观赏性,人们能在此相继看到唐家花园、高家花园、大觉精舍等院落建筑,这里以及民国王家烈公馆、毛公馆等标志性建筑。总占地面积9380平方米,建筑面积21262平方米,共有独栋房屋31栋,分为3个街区。
广场烽火台一角(摄影:冯赣勇)
团队在故事街用过午餐后走进天潭河景区,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太阳广场,只见充满仪式感的入口广场,彰显民族文化,地面用祥云图案设计,四个烽火台上以风、火、水、土四种自然元素点缀,分列在广场四周对称的位置,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走进天河潭留影(摄影:肖兴敏)
经过广场进入景区内看到,这里是一座以典型喀斯特自然风光为主、历史名人隐士文化为辅的风景名胜区,具有河谷曲拐,沟壑险峻的地貌特征,融山、水、洞、潭、瀑布、天生桥、峡谷、隐士为一体,有着贵州山水浓缩盆景的美称。
天河潭瀑布(摄影:王珏)
看着似曾相识的瀑布景观,让我想起了不久前刚游览过的老挝光西瀑布。特别是园内的钙化滩瀑布系国内最宽的钙化滩瀑布之一,钙化滩坝形成独特景观,瀑布层层叠叠,丰水期如万马奔腾,枯水时节则如丝如缕。
卧龙飞瀑留影(摄影:蔡琪)
此外,宽二十余米,高十余米的卧龙飞瀑与卧龙湖组合似天上水龙,丰水季节水从滩头倾斜而下,气势汹涌。
石蚌滩景色(摄影:冯赣勇)
离开卧龙飞瀑,来到石蚌滩。这里沾撒的泉水由山洞流出,形成动静两景色。悬崖上生长着葱绿的植物,长廊与楼榭矗立在悬崖上,犹如世外桃源,让人心情格外舒畅。-
天河潭风光(摄影:冯赣勇)
当日下午15:00,多彩贵州行之旅,结束了天河潭的观光来到当天的最后一站:天龙屯堡风景区。这里也是我自2024年7月24日后的第二次到此观光。此行引导大家观光的天龙屯堡导游张丽娟依然很优秀,在她的引领并绘声绘色的讲解下,令记者一行虽说重游天龙屯堡,但是依然感觉不白来。
走进天龙屯堡(摄影:冯赣勇)
这里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是一个具有600余年历史的明代古镇,被人类学家称为“明代生活的活化石”。这个古镇最初是一个驿站,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巩固西南边陲,派遣大量屯兵至此,这些屯兵及其后裔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屯堡人。
屯中景色(摄影:冯赣勇)
踏入这片土地,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思绪也被拉回到了六百年前的明朝。沿着石铺街道前行,两旁是错落有致的石头建筑,石头的瓦盖、墙壁、街道,无一不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体现了屯堡人在居住和防御方面的智慧。
天龙屯堡留影(摄影:徐利平)
屯堡建筑风格独特,是军事防御功能与三合院、四合院江南风格的结合。依山据险或平地建堡,寨前流水绕田野,村中有水井。屯堡四周残留着城垣和寨门,村中耸立着碉楼,每座房屋都留有射击孔和隐蔽的低矮后门,每条街巷两头都筑有防守的门楼,布局严谨,形成了易守难攻的防御体系。
屯中妇女壁画(摄影:冯赣勇)
在这里,还能看到身穿大襟宽袖、蓝色长袍的屯堡妇女,她们梳着“三绺头”,戴银耳环,年轻的已婚妇女包白帕,老年妇女包青帕,脚穿尖头平底绣花鞋,这种被称为“凤阳汉装”的服饰,成为了明代汉族服饰的珍贵活标本。
乌当布依族服装(摄影:冯赣勇)
看屯堡妇女的服装,让我想起了当年在贵州乌当拍摄《中国民族体育—布依族》专题片时,布依族妇女的服装的蓝色及头戴的帽子有些相似,但是准确的说,屯堡人的服装还是自成一体的。
地戏表演(摄影:冯赣勇)
在天龙屯堡文化中,地戏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主要演绎古代战争题材,通过这种方式,屯堡人传承和弘扬了明朝的文化和历史。
地戏表演面具(摄影:冯赣勇)
特别是当天再次在堡中的演武堂,又看了一场以《三国演义》为题材的地戏表演,让我不由得回忆起1999年6月25日,我们中国民族体育摄制组在贵州省著名风景区黄果树瀑布东北60公里左右的安顺地区的一个名叫弯子的仡佬族村寨,拍摄那里仡佬人表演的“地戏”也极具民族特色。而天龙屯堡的地戏表演则与安顺仡佬族的地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仡佬族地戏(摄影:冯赣勇)
十分值得一观的是屯堡中的两个文化景点,分别是为沈万三故居与天龙学堂。沈万三故居是青砖白瓦的江南建筑,高大的门梁和房屋、精美的木雕窗棂雕刻,让人想象着当年沈万三在此生活的场景。
天龙学堂一角(摄影:冯赣勇)
而建于上个世纪1907年的天龙学堂,由清末武举陈日瞻创办,采用石木结构,既保留了江南建筑特色,又体现了当地文化特色。
沈万三故居(摄影:冯赣勇)
再次来天龙屯堡,除了再次观赏了驿茶站、演武堂、天龙学堂、九道坎、“叶茂思根”碑、治懒井、儒释道三教寺、沈万三故居等古镇景观外,还参观了上次没有看的毛氏大宅、陈蕴瑜将军故居等几个景点,收获仍然不小。
陈将军故居庭院(摄影:冯赣勇)
如今,这里以“山歌”、“地戏”、“服饰”为主题,构成了独特的天龙屯堡文化,吸引着八方来客纷至沓来。
安顺街景(摄影:冯赣勇)
当日傍晚18:50,多彩贵州行团队圆满结束了首日的观光,在导游肖兴敏的带领下,大巴车师傅代强驾车,经过一个多小时车程,从天龙屯堡抵达安顺入住的朴树•四季酒店。期待明天的行程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