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千年时光长河中的文明交响与艺术涅槃
敦煌莫高窟:文明交融的见证
敦煌莫高窟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作为连接东西方的关键中转站,这里是各类文明汇聚交融的舞台。敦煌文化以中华传统文明为根基,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以开放之态接纳多元文化。敦煌石窟里古代印度、中亚、波斯、希腊艺术元素熠熠生辉,藏经洞文献中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多元信仰交相辉映,彰显出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广阔胸怀。
艺术瑰宝:千年历史的绚丽画卷
规模宏大的洞窟群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群体中的代表窟群,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连续修建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佛教石窟群。自公元4世纪起,历经10个朝代1000多年的开窟活动,形成了如今735个洞窟、2000多身彩塑、4.5万平方米壁画的宏大规模。洞窟密布在南北长约2公里的崖面上,高约40 - 50米。
精美绝伦的彩塑与壁画
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堪称艺术瑰宝。踏入初唐时期的石窟,栩栩如生的菩萨像风韵犹存,庄重慈祥的弥勒大佛让人陷入对历史的沉思与敬畏。壁画中的舞者或结伴飞舞,或双手合十,或手捧玉盘洒花施香,这些画面能让人穿越千年,感受到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众多的艺术殿堂里,各种塑像达两千四百一十四身;全部壁画面积在四万五千平方米以上,若按壁画自身高度连接起来,长度可达三十公里。
守护传承:千年使命的担当
应对病害的挑战
敦煌莫高窟的文物历经千年风沙,面临着各种病害的威胁,其中素有壁画“癌症”之称的酥碱是最为棘手的病害之一。它的形成过程复杂,危害较大,最难治理。敦煌研究院的壁画修复师们不断研讨方案,采用控制水分和湿度、用自制工具吸附盐分等方法,因地制宜,有效控制了酥碱病害。如壁画修复师付有旭,自1988年入职敦煌研究院,36年来始终认真对待每一平方米的壁画,经他拯救的壁画面积已超过2000平方米。
探索科学保护体系
敦煌研究院的前身是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44年成立。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一批批有志青年投身于文物保护事业,接续坚守,薪火相传。从最初的防风治沙到后来的病害成因分析,从过去被动的抢救性保护到如今主动的预防性保护,敦煌研究院探索出了一套较为完善且自成一体的科学保护体系。其独创及与国际机构合作研发的相关文物修复、保护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500余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程上。
科技赋能:古老艺术的现代新生
20世纪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提出“数字敦煌”的理念,探索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图像数字技术,保存和再现珍贵敦煌文化艺术。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安慧莉,从事壁画图像处理工作15年,她和团队完成了超过290个洞窟的高清壁画采集、190多个洞窟的图像处理以及120余个洞窟的结构模型扫描工作。已上传30个洞窟高清资源的“数字敦煌”为国际友人提供了共享平台,目前访问量超过2000万人次,涵盖78个国家。
青春力量:美学引领与文化传承
可爱的冰箱贴、有着浓郁敦煌色彩的丝巾、精美的书签等产品“出圈”,大概源自于一群热爱敦煌文化的青春力量。这些文创产品承载着千年的记忆,以现代的形式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让敦煌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敦煌莫高窟在千年时光长河中,不仅是文明交融的交响,更是艺术历经沧桑后的涅槃重生。它在一代又一代守护者的努力下,在科技的助力和青春力量的推动下,必将继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